发展是研究第一重要意义上的几个问题_科学发展观论文

发展是研究第一重要意义上的几个问题_科学发展观论文

发展是第一要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义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12)02-0018-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对此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解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深化对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研究。本文根据发展是第一要义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指出发展是第一要义实质是指经济发展是第一要义,经济发展是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变化的辩证统一过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作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发展”范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这是我们党首次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的表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精辟概括和完整表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上面两个表述,可以看到后一表述在前一表述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的重要论断,而且将其置于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最首要地位。这足以表明,“第一要义是发展”对于科学发展观而言,不可或缺,极为重要。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涵盖了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究竟哪一方面的发展是第一要义呢?我们认为,发展是第一要义实质上是指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发展。这是正确理解发展是第一要义这一论断必须首先明确的。

首先,从发展理论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居于首要地位。发展理论认为,发展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的全面变迁过程,是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核心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包括了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但作为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量和基本标志的是经济发展。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经济状况对社会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原理。这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最终决定着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等,是第一要义,而其他方面的发展则不具有这种最终的决定性作用。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人们往往简要地把经济发展直接称为发展。尽管这样表述在逻辑上并不周严,甚至在一定场合还要加以说明和澄清,但也在一定意义上突出了发展问题的本质。如果结合到具体语境,是可以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误解的。其实,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是这样使用发展这一概念的。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就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2]这里,邓小平所说的“发展自己”,是就现代化的全面发展而言的,而他所说的“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的发展,则是指经济发展而言的,所以他强调“关键是发展经济”。

其次,就发展是第一要义这一命题的来源看,讲的也是经济发展。发展是第一要义,是对“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进一步强调和新表述。那么,“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具体讲的是什么发展呢?让我们先来看邓小平对“发展是硬道理”的论述。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3]这里,明白无误地表明,发展是硬道理指的就是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再来看江泽民对“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述。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4]这里所强调的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指的是“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民富国强”,显然,也是说经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再次,就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本身的含义看,发展也是指的经济发展。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5]《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这些论述都明确表明,发展是第一要义实质上指的就是经济发展是第一要义。

当然,在明确了经济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基础上,也必须看到,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离不开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共同推进。如果把“第一要义”片面地理解为“单打一”,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

二、经济发展是经济数量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辩证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对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要求,是建立在对经济发展的辩证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与片面强调“发展就是增长”的形而上学发展观具有本质的区别,是对当代世界发展观问题的重要推进和贡献。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在量变基础上引起质变,在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仅有单纯的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变化不能构成发展,质变是发展更为根本的标志。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需要有经济增长的量变作为前提,但经济发展绝不单纯是经济增长的量变过程,而且更为主要的是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质变过程。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之所以是片面的发展观,问题不在于它强调经济增长,而在于它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忽视和否定了经济发展中质变的决定性作用。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对片面发展观进行了辩证否定和扬弃,既肯定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同时更加突出了质变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早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伊始,胡锦涛就从量与质辩证统一的高度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7]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其经济发展固然离不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但其经济总量的增长又不断伴随着经济发展在质上突破,这种经济发展质上变化集中表现为生产力领域中的技术革命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经过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生产力发展中的质的飞跃。同时,发达国家又都大体经历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由投资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向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性的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又出现了由高碳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因此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不仅是一种与辩证法相悖的形而上学观点,而且也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实际进程。

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的伟大革命,这场伟大革命要大幅度地改变我国落后的生产力,不仅要实现生产力量的扩张,而且必须要实现生产力质的提高;不仅要取得经济总量的巨大增长,而且要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基本上走过了发达国家所经历的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历程。在我国生产力发展取得了巨大提高的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陈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党中央首次提出要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变经济增长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更丰富。胡锦涛指出:“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8]就此而言,发展必然是一个在经济增长量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质变基础上的社会进步过程。

经济发展是量和质的统一体。从量的要求上看,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质的要求上看,要实现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量与质的辩证关系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根本的要求。胡锦涛指出,“贯彻落实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要求”,“必须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9]

三、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而是在生产力变革基础上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前进上升的过程,而经济发展则表现为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跃迁。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看,经济发展又是通过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国民收入结构、城乡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经济和社会结构不协调和某些重大比例关系不合理的问题。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要调整产业结构。现代化是一个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带动的社会全面发展过程,发达国家都经历了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再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20世纪70年代前后,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出现了深刻变化。当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平均已达到70%到80%,发展中国家也已达到60%左右。这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和信息社会迈进,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换代升级已成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过于偏重依赖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居于高位,第三产业不仅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种产业结构的状况既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不利于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我们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三次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要坚持做优第一产业,发展现代农业;要做强第二产业,促进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要做大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要着眼于世界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格局的变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这样才能顺应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实现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进而走上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发展道路。

要调整消费投资结构。从投资消费结构看,发达国家先后经历了由投资为主向消费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在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促进因素中,国内消费应该占主导地位,达70%左右。而一个国家的消费率中居民消费又占主要比重。目前世界上高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达到62%,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7.5%,全球平均为61.5%。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形成了对投资的路径依赖,投资过热,消费不振。我国国内消费所占比例一直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率自1981年以来呈逐步下降趋势,到2008年下降至48.6%,大大低于世界平均70%以上的水平;特别是居民消费率,2008年已经降至35.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60%以上的水平。与此同时,我国投资率却始终处在较高水平,并且呈持续上升态势,从2003年到2008年已经连续6年在40%以上,大大高于世界平均22%~23%的水平。长期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势必形成大量的过剩产能,酿成生产过剩的巨大风险,造成投资效益的递减。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要通过消费、投资、进出口的结构调整,形成以消费为主导,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路径。这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要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要素的投入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和企业家才能等方面。不同生产要素投入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要素投入结构。国际社会通常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衡量一国或一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努力程度和水平。有关数据显示,当研发投入强度不超过1%的时候,技术研发处于使用技术的阶段;研发投入强度在1%到2%之间的时候,技术研发就处于技术改进的阶段;而在研发强度超过2%的时候,技术研发就处于技术创新的阶段。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方面的投入幅度不断提升,一般都已进入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世界上公认的20多个创新型国家,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2%以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2.3%。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资源投入的强度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长期偏低,近年来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到2010年也只有1.76%。虽然这有其不可避免的一面,然而过分依赖资源投入又是不可持续的。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占有量都相对不足,国际战略资源市场又大多垄断在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将长期面临资源短缺的压力,而且由资源高投入带来的环境高污染问题,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高昂代价,并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另一方面,由于研发投入强度偏低,造成创新能力不强成为我国发展的软肋,创新能力不强又造成我国很多行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我国虽然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却不是制造业强国。因此,我国必须进行投入要素的结构调整,提高研发投入的比重,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等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本质要求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是效益与速度辩证统一的观点,强调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胡锦涛指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求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10]

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什么是“好”?好就是既要讲求经济发展的效益好,经济增长的质量高,又要求节能降耗的效果好,环境保护的成效好;既要宏观经济发展的效益好,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又要微观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有序竞争,活而不乱。什么是“快”?快就是要保证经济发展的一定速度,保证经济总量的较快增长,避免经济发展出现严重滑坡,抓时间确保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现。“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坚持发展好与快的统一,历来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当然,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好与快又有不同的侧重。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中,我国经济极为落后,经济总量规模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90年,邓小平就分析说,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所以他强调:“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11]但即使在邓小平强调发展速度的时候,他也从未忽视发展的效益和质量。他指出,“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提出,要“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12]

进一步说,按照“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我国要在2050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还需要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所谓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应当是指发达国家群体中的中位水平或平均水平,而我们要努力实现的,应当是2050年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不应当是上个世纪80年代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这样一个目标,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今后的40年中仍然按照它们过去40年的年均2.6%的速度增长,那么,我国在今后4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7.3%左右;而如果发达国家年均增长速度降至2%左右,那么我国需要的增长速度为6.6%左右[13]可见,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在我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中仍然是必要的。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经过近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接近两位数,实现了中国的快速崛起;但是在创造了惊世业绩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例如经济发展方式陈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加剧等。这些问题和矛盾,既有发展中难以避免的因素,也与我们在既往的发展中较多注重“快”,而常常忽视“好”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继续侧重“快”而将“好”置于次要地位,我们就难于解决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我国的资源难以承载,环境难以承受,人民难以满意,发展就不能走得远走得好。因此我们到了必须调整发展思路的时候。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党中央审时度势,在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好”字当头,“好”中求“快”,要求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中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深刻反映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新要求,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这是辩证地、历史地理解发展是第一要义必须牢牢树立的观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标签:;  ;  ;  ;  ;  ;  ;  ;  ;  ;  ;  

发展是研究第一重要意义上的几个问题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