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培养规模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院校论文,本科专业论文,现状分析论文,规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11)08-0060-04
CLC number:G807.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1)08-0060-04
21世纪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工程的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来临,2008年奥运会对体育事业强劲的推动都加速了高等院校体育学科专业的蓬勃发展。在这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对2001-2009年体育学本科专业设置规模和人才培养规模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近十年来体育学本科专业规模的纵向发展态势和横向的专业规模布局结构,充分认识引起规模扩张的根源和亟待提升内涵质量的重要性。进一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实现普及化,避免人才的短缺或浪费,缓解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发展输出人才的质量问题,以达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内在统一和协调为前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
1 体育学本科专业规模发展现状
学科专业培养规模主要指某一学科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数量[1],专业规模数量的扩张与增长来展示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趋势。任何学科的培养规模与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应以相对契合的状态呈正比增长和减少的,但应是一种有质量的规模数量增长和输入、输出社会所需人才的良性循环过程[2]。
如表1所示,从2001年到2009年9年间,专业设置规模呈增加态势,体育专业设置点整体数量增长了2.67倍。其中,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点增长数量都在2倍左右,社会体育专业点的数量增加幅度6.77倍。
规模增加的诱因主要是:2001年因奥运申办成功等社会因素的激发,所有体育专业都呈现出突增发展的态势。这种态势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为体育学本科专业的质性变构带来更加强劲的突增力。更多的院校增设运动训练专业,催发形成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大学生竞技人才训练培养体系,与国际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接轨,推进“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人才的变革;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也会因“人文奥运”的推进在各类院校增设,以“武术”等民族传统运动技术为载体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将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人才储备[3]。近几年增设点最多的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很多热点与市场接轨的专业课程,还引入了交叉学科专业课程,是当前人才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增设此专业。但其增长的幅度与师资力量不成正比,尤其是设置体育交叉专业依托的母学科在体育院校之外更显示出后劲不足,直接影响体育院校体育交叉专业进一步拓展、上升和与硕博士专业设置的衔接。
2 体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现状与分析
2.1 整体规模现状与分析
研究表明:2001-2009年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历年招生数增长率分别为24.2%、17.4%、13.6%、6.9%、2.7%、7.1%、6.6%、7.5%。2001年与2009年的招生人数相比增长率为122.9%;2001-2009年高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历年在校生人数增长率分别为:30.2%、23.1%、20.8%、14.9%、8.4%、5.8%、5.1%、5.2%。2001年与2009年在校生人数相比增长率为181.6%。
统计结果表明:2001-2009年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大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增长2.23倍,人数突破6万。历年招生人数的增长率由前2年的快速增长到小幅增长到现今的平稳增长。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在校学生数在这9年间也增长了2.82倍,人数突破23万。历年在校生人数的增长率由快速增长下降到平稳增长。培养规模的扩大,刺激了人们对体育专业教育投资和消费,拓展了社会资金向教育事业流向,推进了教育的产业化发展。在加快了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体育本科生的就业,缓解了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人才和人才就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另外,培养规模的扩大还可以加速培养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调整劳动力的知识结构水平,致使国家“科教兴国”之大计归于实处。
但培养规模扩张的同时也要关注新的教育“大跃进”所带来的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发展宏观失控,学科专业缺乏总体规划,规模上争相创办“综合性万人”大学,借调整、合并之机,加快学校建设步伐,突增专业点,盲目增加热门专业来实现扩大招生规模的目标。人才质量得不到保障,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等等。总之,体育本科专业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要从完善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的角度,要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和市场供求去全面考虑,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2.2 目录内五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现状
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目录内五个主体专业为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4]。每个专业的培养规模现状可以充分反映出5个专业的横向布局结构,以及各专业的纵向发展规模态势。
研究显示:2001-2009年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历年招生数增长率分别为19.8%、12.8%、11.6%、4.9%、1.3%、6.0%、5.0%、6.8%。2001年与2009年的招生人数相比增长率为90.6%;2001-2009年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历年在校生人数增长率分别为:26.2%、17.2%、17.7%、11.0%、6.3%、3.0%、3.7%、4.3%。2001年与2009年在校生人数相比增长率为128.8%。
统计结果分析表明:2001-2009年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人数规模扩大3万,招生人数增长1.91倍。历年招生人数的增长率由快速增长下降到平稳增长。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校学生数在这9年间也增长了2.29倍,人数突破12万。历年在校生人数的增长率由快速增长下降到平稳增长。体育教育专业的整体培养规模呈上升的趋势,增长呈相对稳定的态势。
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学科中最早设置的专业,其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周期,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契合度较好,形成了一个相对良性的输入和输出的人才培养流程,在大众化的进程中稳步扩大。另外,体育教育专业仍是体育学科中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基于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模已超过社会需求量,适当压缩其培养规模,调整其他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新兴专业的增加,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在校生比例在这9年间稳中有降是正常的发展趋势。
研究显示:2001-2009年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历年招生数增长率分别为34.7%、21.9%、9.0%、2.3%、-0.2%、-1.2%、9.3%、4.6%。2001年与2009年的招生人数相比增长率为106.48%;2001-2009年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历年在校生人数增长率分别为:34.1%、32.4%、24.1%、16.9%、6.8%、2.7%、1.9%、3.0%。2001年与2009年在校生人数相比增长率为196.9%。
统计结果分析表明: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呈上升的趋势,2001年到2003年呈现出一个相对快速增长的态势,在接下来的4年中呈现数量只在几百人的数量范围内的稳定增长,2007年后又出现了人数攀升的现象,这说明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在快速增长之后进入了稳定期。
研究显示:2001-2009年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历年招生数增长率分别为35.7%、25.9%、58.8%、18.5%、17.5%、15.8%、8.5%、16.9%。2001年与2009年的招生人数相比增长率为455.0%;2001-2009年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历年在校生人数增长率分别为:60.4%、42.3%、41.8%、34.2%、26.5%、23.4%、13.7%、12.6%。2001年与2009年在校生人数相比增长率为768.6%。
统计结果分析表明:2001-2009年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招生人数规模扩大突破1万,在校学生规模突破3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到2009年每年都呈现了1.5倍左右的增长的态势,势头迅猛。这说明由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影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社会体育专业在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下成为各个高等院校的热点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点突增推动了此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另外,新增专业都是跟随人才市场的需求的热点专业,受市场的拉动作用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同步增长的,所以其招生和在校生规模也随之快速增长。
研究显示:2001-2009年高等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历年招生数增长率分别为-23.6%、23.3%、24.4%、13.1%、-17.0%、5.0%、1.9%、13.3%。2001年与2009年的招生人数相比增长率为40.1%;2001-2009年高等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历年在校生人数增长率分别为:14.9%、15.6%、17.1%、15.9%、6.6%、4.7%、-5.1%、0.7%。2001年与2009年在校生人数相比增长率为92.7%。
统计结果分析表明:运动人体专业的招生规模始终呈现一个上下波动的态势,招生规模增长速度稳定;在校生规模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2001年到2007年呈现了逐年1.0倍多的增长态势,2007年到2008年出现了下降的现象,2009年呈现少量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在增长的态势之后处于一个波动期,规模的稳步增长可能与此专业的入学门槛比较高,就业领域相对有限相关。
研究表明:2001-2009年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历年招生数增长率分别为24.7%、17.8%、-0.07%、-2.9%、1.1%、10.8%、4.2%、2.5%。2001年与2009年的招生人数相比增长率为52.3%;2001-2009年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历年在校生人数增长率分别为:38.3%、26.1%、14.7%、7.2%、4.3%、0.6%、3.3%、0.7%。2001年与2009年在校生人数相比增长率为131.3%。
统计结果分析表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呈增长-下降-再增长的态势,整体的增长速度平稳;在校生规模呈上升的趋势,2001年到2006年呈现了逐年1.0倍增长的态势,在接下来的3年中只呈现小幅度的增长,尤其是在2008年到2009年只有几十人的增长,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在快速增长之后进入了稳定期,规模的稳步增长可能与此专业的招生来源的专业性标准和就业领域的不够清晰和需求有限相关。
2.3 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现状与分析
研究表明:新增专业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呈下降-上升-快速上升的趋势,2001年到2003年呈现了一个下降的态势,在接下来的4年中呈现相对稳定的增长,在2007年到2009年出现了近2倍快速增长的现象,这说明新增专业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主要与近几年市场上的热点行业的引领和交叉学科的引入相关,各个高等院校追新设置了很多新兴的体育专业来提高办学专业的吸引力,从而扩大了招生规模。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使高校加快了追求培养规模迅速扩张的步伐,入学人数剧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降低办学成本和专业建设的门槛、跟随社会热点、新兴行业和考生的志愿趋向设置专业来实现短期内招生人数的增加、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是会影响学科的良性发展。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跟上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紧贴市场适应需求的专业,力求人才市场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时间的一致性,避免人才的短缺或浪费。当前最重要的是适度的超前、稳定的增长,把学科专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拓宽专业服务面,致使所培养的对象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专业结构面对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建立具有生命力的学科体系[5]。高等体育本科专业教育的生命力、社会地位最终取决于内涵的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1)近十年我国体育学本科专业规模发展同步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阶段,专业设置规模与人才培养规模都呈现着快速扩大的趋势,展示了体育学本科专业教育数量上快速发展的步伐,反映了体育学科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2)我国体育学本科专业设置规模的快速发展,专业点在区域布局和科类布局都更加广泛和多样。但数量规模增长的同时也显现了质量不能同速提升的众多现象,要加强体育学本科专业专业点设置资格审查和授予后的评估监督,支持、推动高质量的专业点,停办或限期改善重申报、轻建设,重外延发展、轻内涵改造的学科专业点,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引导高校专业发展由注重规模效益向注重结构效益、质量效益转变。
(3)我国体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体现了体育学本科专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变化。社会体育和新增体育专业的发展规模速度超过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几个主体专业,预示着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重组,推进体育学本科专业拓展和分化,建立体育学本科专业多样化发展的学科群基础将成为体育学科专业结构发展的方向。按照“分类分层推进,相互协调发展”的思路,构建体育学基础学科专业雄厚、应用学科专业前景广阔、交叉学科专业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专业不断生长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学科体系,为实现“体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为创建特色突出的一流大学,为培养出高水平国际化体育人才做准备。
(4)连续多年扩招、高校体育学本科专业的培养规模发展速度快,入学人数剧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规模发展的繁荣背后要提升学科专业内涵的建设,将质量问题放在首位。培养规模扩张的同时要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内部结构,力求人才市场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时间的一致性,避免人才的短缺或浪费。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协调、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共性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协调、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使学科以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内在统一和协调为前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