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全柳[1]2002年在《巴西陆稻IAPAR9的土壤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明不同土壤条件对巴西陆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进行巴西陆稻在第四纪红土、紫色土、板页岩土、石灰岩土、冲积土的大田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1)第四纪红土对巴西陆稻的前期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紫色土、石灰岩土对其后期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板页岩土处理的出叶速度最快,达0.139片/天,冲积土最慢,只有0.121片/天;石灰岩土、紫色土延滞了巴西陆稻的营养生长期,全生育期较长达125、122天,第四纪红土、板页岩土处理的巴西陆稻,生育进程较快;第四纪红土处理的最大叶面积指数达9.053,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2)干物质产量以第四纪红土最高,其次是紫色土,最低为石灰岩土;各处理干物质积累以生育中期比重最大,但前期、后期因土壤而异,紫色土、石灰岩土、冲积土后期积累较多,第四纪红土、板页岩土处理前期积累量较大;除紫色土外,其余处理NAR都是前期最大;CGR前、中期以第四纪红土最大,后期以紫色土最高。巴西陆稻N、P、K积累总量以第四纪红土最多,而其转运率以紫色土最高。 (3)第四纪红土对巴西陆稻的分蘖能力影响最大,成穗率以冲积土最高,经济产量以紫色土处理最高,达4575.23kg/hm~2,其次是第四纪红土、板石岩土、冲积土处理,最差是石灰岩处理,仅2379.23 kg/hm~2,但生物产量以第四纪红土处理最高,冲积土处理最小,经济产量与一次枝梗数呈极显着的负相关(r=-0.957~(**)),与结实率呈显着正相关(r=0.685~*)。 (4)巴西陆稻在第四纪红土上茎、叶生长最好,干物质积累最多,但经济产量并不是最高,紫色土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中等,但其经济系数最高,经济产量最高。因此,巴西陆稻最适宜在紫色土地区推广,其次是第四纪红土,但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其经济系数。
姚帮松[2]2006年在《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生长、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明巴西陆稻IAPAR9全生育期的需水状况以及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不同的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对其生长、生理生态以及产量的影响。利用调亏灌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种子萌发期,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其发芽速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整齐度和活力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对含水率为80%的处理各项指标均优于其它处理。就壮苗指数而言,水分含量在50%-70%的处理较好。幼苗的苗体素质与土壤水分含量有关,根长、根冠长度比、根重、茎重、须根数与水分呈极显着相关;茎长、根冠重量比与水分呈显着相关。随着土壤含水率的下降,其发芽力、种子活力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苗体素质也呈现显着的差别。土壤含水量为60%-80%的条件下幼苗的根冠比较大,主根和须根数均较发达,是较理想的株型。所以在土壤含水量为80%的条件下播种,发芽期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以上,这样既可以节水20%左右,又可以获得苗体素质较好的幼苗。2.前期土壤水分含量的不同,对根后期生长影响较大,除根长外,根数、根体积、根重和根冠比等是前期水分含量较低而后期水分含量较高的处理各项指标增加较快。C_7处理的根数和根体积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4.61根和30.01cm~3,对应各阶段土壤水分含量为55%—65%、55%—65%、70%—80%;C_9处理的根重和根冠比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63g和37.52%,对应各阶段土壤水分含量为55%—65%、65%—75%、70%—80%。单根根长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极显着相关关系,第叁阶段增加的速度最大,C_(19)处理达到最大值为40.37cm,对应的土壤水分含量为75%—85%、75%—85%、80%—90%。根冠比随光合速率的增加而增加。3.土壤水分含量不同对巴西陆稻IAPAR9的生理指标影响较大,前期水分含量较低、后期水分含量较高的处理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有明显地增加,胞间CO_2浓度明显地降低。当土壤水分含量第一阶段为55%-65%;第二阶段为65%-75%;第叁阶段为70%-80%时,这一现象表现得最明显,说明巴西陆稻IAPAR9具有补偿生长效应。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呈非线性关系,当蒸腾速率增加到某一数值后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超出这一临界值的蒸腾应通过合适的措施进行控制,减少水分地丢失。4.当第二阶段、第叁阶段的蒸腾速率分别为3.4021 mmolH_2Om~(-2)s~(-1)和3.0057mmolH_2Om~(-2)s~(-1)时(实测值3.63 mmolH_2Om~(-2)s~(-1)、2.46 mmolH_2Om~(-2)s~(-1)),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8.5520μmolCO_2m~(-2)s~(-1)和24.2752μmolCO_2m~(-2)s~(-1)(实测值8.58μmolCO_2m~(-2)s~(-1)、24.15μmolCO_2m~(-2)s~(-1)),说明蒸腾速率3.4021 mmolH_2Om~(-2)s~(-1)和3.0057 mmolH_2Om~(-2)s~(-1)为蒸腾速率的阀值。5.气孔导度在第二阶段、第叁阶段的阀值为0.0986 molH_2Om~(-2)s~(-1)和0.1489molH_2Om~(-2)s~(-1),小于此值不利于蒸腾和光合,大于此值既不利于蒸腾和光合,也不利于节水。6.N、P、K元素含量受前期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影响大小的顺序为K>N>P,基本上呈极显着相关。第一阶段最有利于N、P、K吸收的土壤水分含量是:65%-75%。第二阶段最有利于N、P吸收的土壤水分含量是:75%-85%,K是65%-75%[对应第一阶段的土壤水分含量是:N和K为A_1(45%-55%);P为A_2(55%-65%)]。第叁阶段最有利于N、P、K吸收的土壤水分含量是:70%-80%[对应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土壤水分含量是:N为A_2(55%-65%);B_4(55%-65%),P为A_2(55%-65%);B_6(75%-85%),K为A_2(55%-65%);B_5(65%-75%)]。7.水分利用率(WUE)、产量(Y)和供水量(X)之间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水分利用率的最佳值不是在供水充足、产量最高时获得。叶片水平上的水分利用率,应将蒸腾速率控制在临界值以下,避免奢侈蒸腾,灌水量应在各生育期进行合理分配,保证敏感期的供水量,有利于水分利用率地提高。孕穗—齐穗阶段需水量、模比系数、需水量强度较大,依次是分蘖—孕穗、播种—出苗、出苗—分蘖、齐穗—成熟。8.C_(10)处理的理论产量最高5015.5Kg.hm~(-2),对应的土壤水分含量为第一阶段55%-65%、第二阶段65%-75%、第叁阶段80%-90%。C_9处理的实际产量最高4799.9Kg.hm~(-2),对应的土壤水分含量为第一阶段55%-65%、第二阶段65%-75%、第叁阶段70%-80%。实际最高产量耗水量(6868.3 m~3.hm~(-2))与充分灌溉耗水量(8507.2 m~3.hm~(-2))相比,节水1638.9 m~3.hm~(-2),可节水23.86%,产量提高12.28%。9.当灌水量为6368.96m~3.hm~(-2)时,水分利用率最高(0.7941);当灌水量为6907.92 m~3.hm~(-2)时,产量最高,(7854.53 Kg.hm~(-2))。所以灌水量控制在6368.96m~3与6907.92 m~3.hm~(-2)之间为宜,与充分灌溉(对照处理8507.20 m~3.hm~(-2))相比,可节约灌溉用水23.16%-33.57%。试验的理论最高产量和实际最高产量的耗水量正是在这一范围。巴西陆稻IAPAR9各阶段的模比系数为:播种—出苗9.56%、出苗—分蘖14.30%、分蘖—孕穗20.02%、孕穗—齐穗39.65%、齐穗—成熟16.47%。10.从构成产量的主要因子来看:千粒重主要受光合速率的影响,实粒数、有效穗主要受耗水量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产量受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顺序是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11.巴西陆稻IAPAR9各阶段对土壤水分的敏感程度是:孕穗—齐穗>分蘖—孕穗>播种—出苗>出苗—分蘖>齐穗—成熟,这与需水强度越大的阶段,作物对水分的敏感程度越高的分析结果一致。由此得到巴西陆稻IAPAR9水分生产函数的Jensen模型为:Y_a/Y_m=(ET_(a1)/ET_(m1))~(0.0971)×(ET_(a2)/ET_(m2))~(0.0816)×(ET_(a3)/ET_(m3))~(0.2469)×(ET_(a4)/ET_(m4))~(0.2624)×(ET_(a5)/ET_(m5))~(0.0198)
胡颂平[3]2002年在《巴西陆稻IAPAR9抗旱的形态解剖学基础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明巴西陆稻IAPAR9的抗旱特性,本文以抗旱性强的品种Moroberekan、Azucena,抗旱性弱的品种Maratelli、Sariceltik以及抗旱性中等的品种IRAT104,另选用两系杂交组合八两优96和常规水稻湘早籼24号为材料,运用旱棚盆栽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形态解剖、生理、生化及激素四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较全面的揭示了IAPAR9抗旱的本质,为进一步利用陆稻抗旱资源和发展陆稻生产打下了一定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 1、形态解剖结果表明: (1)稻的根长、根体积、根重均与稻品种抗旱性呈极显着正相关(r分别为:0.8607、0.7381、0.7149),IAPAR9具有中等发达程度的根系;干旱使稻品种根系内导管面积及数量大幅降低,但严重干旱(40%田间持水量)及干旱处理达100天时,IAPAR9仍能维持一定生长量,这是IAPAR9抗旱性较好的物质基础之一。另外,研究发现不同抗旱性的稻品种根内导管数目明显不同,如在苗期湘早籼24号根内导管数为3,八两优96为4,IAPAR9为7,IRAT104为8。 (2)地上部重量、株高、叶面积亦与稻品种抗旱性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r分别为:0.7393、0.8091、0.6550),茎蘖数量则与稻品种抗旱性呈负相关(r=-0.6732)。IAPAR9地上部组织含水量较一般品种大,显示该品种具有较强的保水力。 (3)叶片气孔密度与抗旱性关系不明显(r=0.1015),但随土壤含水量降低而大幅降低,气孔面积也相应减小,同时叶内所含维管束数量及束内导管面积、气腔数量和面积均大幅降低。干旱对角质层厚度影响不大;IAPAR9在干旱严重时,仍能维持较发达的输导和通气组织,这是IAPAR9抗旱性较好的又一物质结构基础。 2、相关生理研究表明 (1)严重干旱时稻品种光合速率大小与其抗旱性呈显着正相关(r=0.6216),IAPAR9在干旱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干旱能使稻叶片叶绿素总量小幅度降低,气孔阻力则变化复杂,总体上表现随干旱加重而增大;IAPAR9具有较低的气孔阻力。 (2)干旱使稻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脯氨酸大量增加,但叁 湖南农业人学地十论文 一 者均与稻品种抗旱性相关不显着)分别为:心.4463、o.5007、心.4020)IAPARg具中等 水平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及脯氨酸含量。 *)蒸腾速率在田间持水量的60%到80%时随土壤含水量降低而下降,低于60%m 间持水量时,各品种表现不一;水分利用效率随干旱情况不同变化复杂,1*卜ARg具有S 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水势值与稻8;种抗旱性大小呈极显着下相关)刃.7328””),它随干旱程度变化明 显,而随干旱处理时间变化不明显。1*PA*9具较高的组织水势值。茎叶组织含水量高 低亦能反映品种抗旱性大小(-0石867、,IAPARg具较高的茎叶含水量;稻品种根系活 力与其抗旱性大小呈显着负相关汀—0石782”),但与产量相关极显着仁-0.7382””)。 *干旱使各品种产量及相关构成因子均降低。IAPARg比一般陆稻具更强的分巍能 力。不同水分等级的抗旱系数大小不一致,以80%m间持水量的抗旱系数较能反映品种 的实际抗旱能力。 3、有关生化研究结果表明 *)相关酶活性以SOD、POD、NM酶活性变化较能反映稻品种的抗旱性,其变幅 大小可作为稻品种抗旱性评价的良好生化指标;CAT酶活性则变化复杂,不宜作稻品 种抗旱性指标。IAPARg具较高的POD酶活性水平,中等SOD、NRA、CAT酶活性水 平。 (2首次发现稻品种NRA酶活性变幅与抗旱性相关密切汀—0.8615”),而且NRA酶 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0.94广卜 山此推断可以用稻叶片 NRA酶活性指 示土壤含水量及作稻灌溉指标。 *)干旱对MDA含量变化的影响,各.n冲I’表现不一,们其含显与揪a.种抗早性显着 负相关 Y乙0石944”卜 因此亦能反映稻品种抗旱性;吸透性变幅大小也能反映稻品种的 抗早性汀乙0石sl6‘),但稻.p用休身腆透竹大小并不能反映其抗早性人小,囚为有些抗早 性强的另.种且有较大的膜透性,但在干旱时较稳定,吸透性变幅小;IAPARg具较大的 膜透性。 4、激素研究表明 干旱时,稻品种ABA、IAA、Z含量变化较为复杂,总体上有ABA含量上升而IAA、 ”Z含量降低的趋势,IAPARg具较高的 ABA、较低的 IAA、中等的 Z含量水平。
张军, 刘苏闽, 杜庆平, 陈卫元, 蒋思霞[4]2000年在《巴西陆稻IAPAR9生产潜力与高产栽培初探》文中提出专题攻关与综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巴西陆稻 IAPAR9在扬州丘陵地区有较好的适应性与丰产性。在播种期除补充必要的少量水外 ,可利用生长季自然水 ,达到单产 6750~ 750 0 kg/hm2 的生产潜力。试验研究还表明 ,适时早播、适当稀植促大穗、严防杂草和螟虫危害是夺取本地区巴西陆稻高产关键
王爱兵[5]2001年在《巴西陆稻IAPAR9的光温反应特性及其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为进一步探明巴西陆稻IAPAR9的光温反应特性,以及光温条件对其生长生育、物质生产、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盆栽试验和田间分期播种试验。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IAPAR9旱种时短日出穗促进率为9.3%、高温出穗促进率为12.35%、短日高温生育期为78天,水种时分别为10.59%、12.64%和76天,其光温反应型为弱-弱-长(旱种)。随播种期推迟,主要由于营养生长期缩短而导致其全生育期相应缩短。全生育期天数与活动积温呈显着正相关(0.777~*),与播种期推迟天数呈报显着负相关(-0.938~(**))。 2)随播种期后移,日平均气温上升,出叶速度加快,但主茎叶片数不变;叶面积指数生育前期增加较快,后期减少较慢;分蘖期逐渐变短,成穗率差异不大。干物质产量呈单峰曲线,以第3播期最高(17645.8Kg/hm~2);干物质积累以中期(幼穗分化-齐穗)比重最大,生育前期(播种—幼穗分化)次之,后期(齐穗—成熟)最小;而群体净同化率NAR和群体干物质生产速率CGR以前期较大,中期次之,后期最小,并且前期群体净同化率NAR与该时段平均气温呈正相关(0.789~*)。 3)实际产量与生物产量呈正相关(0.812~*),又以第3期实际产量最高(4840.5Kg/hm~2)。IAPAR9平均株高达128.3cm;有效穗数以播期早的为多;平均每穗粒数为155.4粒,但结实率仅为35.03%;千粒重也以播期早的较重;产量较低可能与其经济系数较低和不稳定有关,平均经济系数仅为25.1%。 4)IAPAR9稻米品质与抽穗至成熟期间日平均温度、日照时数相关分析表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日平均温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4~*、-0.824~*、-0.887~(**)、-0.906~(**)、-0.911~(**);垩白米率、垩白度与日平均温度呈正相关(0.925~(**)、0.918~(**));垩白米率、垩白度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0.860~(**)、0.778~*);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0.843~(**)、-0.921~(**)、-0.802~*)。因此,影响其稻米品质的第一因素为日平均温度,日照时数为第二因素。 综合分析认为:巴西陆稻IAPAR9对光长和温度都不太敏感,早、晚季和我国南、北方均可种植,适应性较广。在长沙地区产量和品质均佳的播种期为4月下旬,并且适合水种。
金千瑜[6]2006年在《水稻不同品种抗旱机理和相关农艺性状QTL干旱特异表达研究》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又是耗水最多的农作物,越来越受到干旱缺水的制约和困扰。开展水稻抗旱节水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水稻生产以取得高额经济产量为目标,研究其抗旱节水,应着眼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体能保持高水势的水分状态,实现抗旱增产。水稻在遭遇干旱胁迫时保持高水势水分状态的机理主要有:一是限制和减少体内水分丢失,主要在叶片,二是维持水分供应和更多的吸水,主要在根系。有关水稻叶片卷曲对抗旱性的作用,国外虽有一些报道,但结果不尽一致,而国内很少有过研究;有关根系穿透力对水稻抗旱性的作用,近年来在国外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国内尚未见有报道。以各种遗传群体为材料,研究水稻抗旱性根、叶与产量性状QTL的定位已有大量研究,但多数研究在一种环境下进行,且报道的结果很不一致。本研究选用13个不同类型、来自不同生态区的水稻品种,研究在干旱胁迫下水稻不同品种叶片卷曲和根系穿透力及其对抗旱性的作用机理,同时利用珍汕97B×密阳46RILs群体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干旱胁迫环境与水田(对照)环境下叶片发育动态和产量构成及相关性状进行QTLs定位分析,探讨在水分胁迫环境下水稻抗旱性及其对生育、产量形成影响的遗传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土壤干旱胁迫下水稻叶片卷曲的品种间差异及其与蒸腾、光合特性的关系 在水稻分蘖盛期土壤断水后干旱胁迫处理下,13个参试品种(组合)在叶片卷曲动态上差异明显。依据其叶片卷曲发生的时间先后及卷曲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①敏感型,在干旱胁迫后叶片最先出现明显卷曲,且卷曲速度快、程度大,这一类品种(组合)有秀水11、武运粳7号、中旱1号和中旱3号;②中间型,干旱胁迫后叶片明显卷曲的速度较慢,达到最大程度卷曲的时间较长,如浙733、中早1号、汕优63、协优9308、旱稻8号、旱稻502、云陆29等;③钝感型,干旱胁迫到一定程度后最后出现叶片卷曲,且卷曲速度慢,复水后叶片展开也慢,有巴西陆稻、早稻227。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随着水稻叶片卷曲度(LRI)的增大,叶片的气孔导度(SC)、蒸腾速率(TR)和净光合速率(Pn)均随之降低,但叶片卷曲对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过程与程度以及SC、TR与Pn的相互关系,不同卷叶敏感性的品种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旱1号(敏感型品种)的
李军民[7]2002年在《巴西陆稻IAPAR9的主要营养特性及高产施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对巴西陆稻的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与氮、磷、钾用量的关系,以及氮、磷、钾用量配方对巴西陆稻IAPAR9的产量与品质和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 (1)巴西陆稻IAPAR9生育前期具有较弱的干物质积累能力,干物质不能较多的转运到穗部中去。巴西陆稻移栽期—分蘖盛期的氮、磷、钾吸收量较少,约占其吸收总量的10%,分蘖盛期—孕穗期干物质积累占总量的比重最大,占全生育期干物质总量的50%左右。在中低氮、磷、钾水平下,根系活力较强,吸肥优势明显,物质生产效率较高。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磷钾相应增加才能发挥最佳肥效和提高产量、米质。氮磷钾配比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基本一致的。 (2)氮肥用量与巴西陆稻的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呈显着正相关,施磷量与稻谷产量显着正相关;施氮、钾量与稻谷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增施钾肥对提高结实率和增穗、增重有明显的作用;氮肥、磷肥、钾肥用量与巴西陆稻的成穗率均呈较弱的负相关,氮、磷、钾肥用量对稻米外观品质影响不大,不同处理间的垩白粒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幅度较大;巴西陆稻IAPAR9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程度表明: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千粒重。说明巴西陆稻IAPAR9提高单产的关键在于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 (3)建立了配施不同氮、磷、钾水平下的巴西陆稻IAPAR9生产函数模型,探讨了氮、磷、钾肥对巴西陆稻产量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湖南省红黄泥土壤条件下巴西陆稻IAPAR9栽培中施肥量与产量、米质的数学模型,并分别优选出高产量、高利润各10套施肥方案和米质最佳施肥方案。当X_1(N),X_2(P_2O_5),X_3(K_2O)的编码值分别为1.6,1.6,1.6,相当于N295.2kg/hm~2、P_2O_5147.6kg/hm~2、K_2O295.2kg/hm~2,叁者比例为2:1:2,可获得最高产量5012.64kg/hm~2、最高利润2975.76元/hm~2、最高整精米率62.56%、较低垩白粒率19.19%和最高蛋白质10.24%。
刘翠英, 亢福仁, 任建宏[8]2000年在《巴西陆稻IAPAR9在榆林地区的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陆稻是一种能适应旱地或干旱生态条件的特殊稻类。引种试验证明:巴西陆稻 I-APAR9在榆林地区PH值为5.0—6.8之间的水田、水浇地及下湿地种植时生育正常,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栽培技术要点为旱育壮秧、覆膜移栽。该品种除了直接种植利用外,还可作为种质资源供育种利用。
何燕, 吴毅杰[9]2003年在《广西双季引种巴西陆稻IAPAR-9的气候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巴西陆稻IAPAR-9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从气候角度对广西双季引种巴西陆稻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得出: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广西大部地区不适宜双季引种巴西陆稻;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为广西推广发展巴西陆稻提供决策参考。
林永忠[10]2001年在《推广巴西陆稻扩套种 促进结构调整与优化》文中提出两年来对巴西陆稻新品种的引进试种和推广结果表明 :短芒型巴西陆稻 (IAPAR9)具有生育期短、较抗病、耐旱耐脊、米质优、产量高等优良特性。实行巴西陆稻扩套种 ,不仅可开拓一条在旱地或幼龄果园生产优质稻谷的新途径 ,而且可为养牛业、蘑菇种养业提供丰富优质的稻草来源 ,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和“粮 -经 -饲”叁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同时 ,还探讨了一整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 巴西陆稻IAPAR9的土壤适应性研究[D]. 杨全柳. 湖南农业大学. 2002
[2]. 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生长、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D]. 姚帮松. 湖南农业大学. 2006
[3]. 巴西陆稻IAPAR9抗旱的形态解剖学基础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 胡颂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02
[4]. 巴西陆稻IAPAR9生产潜力与高产栽培初探[J]. 张军, 刘苏闽, 杜庆平, 陈卫元, 蒋思霞. 江苏农业研究. 2000
[5]. 巴西陆稻IAPAR9的光温反应特性及其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D]. 王爱兵. 湖南农业大学. 2001
[6]. 水稻不同品种抗旱机理和相关农艺性状QTL干旱特异表达研究[D]. 金千瑜. 浙江大学. 2006
[7]. 巴西陆稻IAPAR9的主要营养特性及高产施肥技术研究[D]. 李军民. 湖南农业大学. 2002
[8]. 巴西陆稻IAPAR9在榆林地区的适应性研究[J]. 刘翠英, 亢福仁, 任建宏.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9]. 广西双季引种巴西陆稻IAPAR-9的气候可行性研究[J]. 何燕, 吴毅杰. 中国农业气象. 2003
[10]. 推广巴西陆稻扩套种 促进结构调整与优化[J]. 林永忠. 福建稻麦科技.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