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和培植经济增长点的理论依据与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理论依据论文,途径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选择经济增长点的理论依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平稳,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宏观调控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库存增长居高不下,很多企业亏损,效益下降,产品大量积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批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来打开商品销售通道,消除过多库存,使社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经济增长点主要指需求潜力大、增长速度快、能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产业和部门。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没有一批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必然要陷入产品积压、企业破产或亏损、失业剧增的困境。由于经济增长点能起到决定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力度的作用,因此其部门又称为主导部门,其产品称为主导产品。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源。
对经济增长点的巨大作用,人们已经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住房和汽车产业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点,有的同志认为交通运输产业、文化教育产业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点,也有的同志认为基础设施、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点。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选择经济增长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它来源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即只要找到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部门,各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点也就随之确定下来。
斯密最先提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狩猎社会”、“畜牧社会”、“农业社会”三个阶段。德国历史学派理论创始人李斯特,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农工社会”和“农工商社会”,形成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施穆勒根据国民统一的程度,主张将经济发展划分为“村落经济”、“都市经济”、“地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四个阶段。罗斯托从经济史、产业组织等角度,将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2)为起飞创造先决条件的阶段;(3)起飞阶段; (4)成熟阶段;(5)高消费时代;(6)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时代。 他们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微观基础,没有找到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是从历史的表面联系来分析经济现象,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想使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能够用来指导实践,必须找到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消费品变化规律。
什么是消费品变化规律呢?它包括哪些内容?从单个消费品的生命周期来看,它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期发展阶段, 产品刚被发明出来,价格比较贵,产量也比较低,大多数人买不起,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产品增长比较缓慢,需求量也比较小;(2)快速发展阶段, 该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能大批量生产,价格也降下来,再加上人们收入提高,对它的需求迅速增加,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产品产量和需求量增长很快,人们对其需求迅速得到满足。(3 )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或消亡阶段,由于在第二阶段,该商品得到大规模发展,已基本满足人们需要,需求达到饱和,因此只能随着人口增长而缓慢增长,如果有替代商品出现,该商品还会消亡。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产品需求增长较慢,产量也相应增加较少,处于相对停滞或消亡状态。
消费品虽然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并且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新的消费品不断被发明创造出来,但对全部消费品(包括服务)来说,它们不可能同时处于生命周期的同一发展阶段。在一定时期,有的商品处于生命周期的第一发展阶段,该类商品称为第一类商品;有的商品处于生命周期的第二发展阶段,该类商品称为第二类商品;有的商品处于生命周期的第三发展阶段,该类商品称为第三类商品。这样,全部消费品可分为上述三类商品。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发展,供给增加,处于生命周期第一阶段的商品要转入第二阶段;处于生命周期第二阶段的商品要转入第三阶段;处于生命周期第三阶段的商品逐渐走向衰亡。与之相应,第一类商品要转化为第二类商品,第二类商品要转化为第三类商品,第三类商品趋于衰亡。于是全部消费品的演变历史可以表述为这样一个过程:第一类商品不断转变为第二类商品,第二类商品不断转变为第三类商品,第三类商品逐渐走向消亡;同时,新发明创造出来的商品又不断补充第一类商品。这是消费品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从消费品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来看,第二类商品处于生命周期的最旺盛阶段,产量和销售量(需求)增长率最高,且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和带头作用,因而称为主导商品。生产该类商品的部门称为主导部门,构成主要经济增长点;第一类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增长率虽然较低,但从长期看,呈上升趋势,因此称为发展型商品,生产该商品的部门称为发展型非主导部门;第三类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增长率已渡过高峰期,趋于停滞(或增长相对较慢)乃至下降,该类商品称为衰退型商品,生产该类商品的部门称为衰退型非主导部门。当第二类商品转变为第三类商品,一部分第一类商品转变为第二类商品时,与之相应,主导部门转变为衰退型非主导部门,一部分发展型非主导部门转变为主导部门,经济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可见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首先取决于主导部门和主导商品,其次取决于非主导部门和非主导商品。当主导部门和主导商品发生变化或者说主要经济增长点发生变化时,经济阶段也随之发生转变。
如何具体划分经济发展阶段及其主导部门,确定主要经济增长点呢?这取决于大多数消费者共同偏好和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及收入水平。在传统社会(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虽然消费者对穿、住、行、用等方面都有需求,但对吃的需求最为迫切,而农产品又供不应求,需要社会生产力投入主要部分去生产,因此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导部门,以农产品为主导产品,农业构成主要经济增长点。这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以农业为主的阶段,由于该阶段大多数人的收入很低,又称为贫困阶段或低收入阶段。
经过长达数千年的重点发展,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大多数消费者对它的共同偏好大大下降,于是从主导部门和主导商品转为衰退部门和衰退型产品。这时,与其他产品相比,轻纺产品不仅生产成本较低,易于生产,价格低廉,而且需求迅猛增长,因此取代农产品成为主导产品。轻纺工业也成为主导部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从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的收入有显著提高,称为温饱阶段。
在轻纺工业经过一段时间的优先发展,其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住、行(相对应的产业是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就突出起来。人们对它们的需求急剧上升。这种需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公共交通和廉价住房的需求;第二个层次是对小汽车和较高级住房的需求。两个层次相比,第一个层次在当时无论是生产成本、价格还是需求迫切程度都比第二个层次高得多,因此,公共交通、廉价住房及邮电通信等部门继轻纺工业之后成为主导部门和主要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也从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又称为初级富裕阶段。
在对公共交通、廉价住房和邮电通信等部门的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这些部门便从主导部门转变为衰退型非主导部门,小汽车、较高级住房等的生产部门上升为主导部门,经济发展从第三阶段进入第四阶段,又称为中等富裕阶段。
在小汽车、较高级住房等得到一定程度普及后,其生产部门从主导部门转变为非主导部门,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需求(不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剧增,上升为主导部门,构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随之从第四阶段进入第五阶段,又称为高富裕阶段。
综上所述,人类经济发展历史,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上述五个阶段。从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看,发达国家如美、德、日、法等国已达到第五阶段;中等工业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和南美、东欧一些国家已达到或接近第四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是处于第三阶段,或是处于第一、二阶段。
二、培植经济增长点的途径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呢?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是二元经济,工人与农民、城市与农村不仅在技术装备、生产效率上有很大差别,而且在收入上差别也很大,形成农村和城市两大消费集团。根据这两大集团的不同收入、不同偏好、不同技术水平,他们分别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村集团(指非发达和富裕地区的农村)基本上是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主导产品或经济增长点是轻纺产品及耐用消费品等;城市集团(包括发达和富裕地区的农村)基本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主导产品或经济增长点是廉价住宅、公共交通、电话电信等。从需求来看,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对轻纺产品、耐用消费品等的需求还远没有得到满足;广大城市居民对住房、公共交通等方面的需求也十分迫切,这说明它们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点,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但实际上,这些商品都出现了严重积压,难以大幅度增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呢?其浅层次原因是很大一部分人虽有购买欲望,但无相应支付能力,因而无法使巨大潜在需求变为实际市场需求。其深层原因是,经济增长点由于体制、技术、政策等原因,往往很难形成,如果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植,经济增长点便无法摆脱软弱无力的境地,延误经济发展。
首先从城市消费集团来看,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比较低,对住房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奇怪的是,他们宁可把钱大量存入银行,也不去购买住宅,致使大量已建成的住宅卖不出去,住房产业举步难艰。原因是我国的住房政策,特别是住房价格政策存在着问题。住房价格人为抬得太高,老百姓买不起,不得不把钱存入银行。结果,两败俱伤:房地产公司由于住房价格太高,住宅卖不出去而亏损;老百姓买不起住房而望楼兴叹。其次是住房分配制度不合理。住房无偿分配害处极大,它一方面妨碍了住房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由单位购房无偿分配给职工,使住房越建越高级,造价越来越昂贵。解决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降低住房价格,政府首先要用各种手段降低建房成本,如果还不能将房价降到大多数消费者能承受的水平,则由政府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将房价降下来。如房价每平方米降至2000元或1000元,甚至更低。总之,以大多数消费者能承受,能够形成购房高潮,带动住房产业全速发展,又不引起需求膨胀为准。
另一个方法是提供住房贷款或分期付款。目前我国住房价格较高,大多数市民是买不起的,他们不得不把钱存入银行或用于购买其它商品。如果将他们的存款集中起来,以贷款或分期付款方式帮助市民购房,不仅能逐步满足所有城市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保持住房市场兴旺,而且也解决了购房资金问题,即用城市居民自己的资金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为增加住房贷款或分期付款的吸引力,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将贷款条件降得低一些,如提供低息贷款(对低入者甚至可以考虑提供无息贷款)或降低分期付款的利息,延长分期付款的时间等。它同政府的住房价格补贴的效果一样,可一举数得。
这两种方法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施行,但由于没有把它放到培植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因而力度远远不够,没有将住房价格降到消费者所能承受的水平,形不成居民购房热潮,住房产业也就难以成为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从农村消费集团来看,农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轻纺产品的丰裕程度远不如城市居民,耐用消费品如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的普及率也比较低。这些产品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在所以出现这些商品大量积压,并不是农民不需要,而是他们的收入比较低,买不起。这使轻纺工业、耐用消费品产业很难成为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增植轻纺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等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以生产轻纺产品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由政府投资或农民集资建立乡镇企业,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使他们有钱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而这种产品又正好是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从而一举两得,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使他们生产的产品获得了销路,形成良性循环。
发展乡镇企业需要巨额资金,即国家要将很大一部分投资资金转向农村,像发展城市工业那样发展乡镇企业。目前如果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技术差别,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农民对轻纺产品、耐用消费品的欲望上的需求,就不能转化为市场需求,这些产品会因失去销路而不得不限产压库,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点,从而大大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作用。经济增长如果不能满足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需要,为他们带来应有的利益,这种增长的意义将大为逊色。发展乡镇企业,要特别注意产品销路问题。从实践来看,很多乡镇企业失败就是因为产品没有销路。而沿海地区乡镇企业所以比较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广大农村建立起大量销售网点和集贸市场。此外,还要鼓励农民购买自己生产的工业品;城市工业应集中力量生产高档次产品和出口产品,尽量不要与农民争市场,他们应该在更高层次、更高级别上开拓新市场。
再其次,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来看,它们的发展足以构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何况公共交通本身也属于现阶段主导产业,应该得到较快发展。
总之,现阶段的经济增长点或主导产业是住房产业(对城市居民)、轻纺及耐用消费品产业(对农民)、公共交通及基础设施(对全社会)等。小汽车的生产暂时还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点,那是第四阶段的任务,在现阶段大多数人是买不起的,它的销路一直不畅就是明证;第三产业也不能成为主导产业或主要经济增长点,只有在第五阶段,它才能发挥主力军作用。当然,它们的适度增长是必不可少的。
培植经济增长点,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造血方法,由国家投资或各方集资在农村兴办乡镇企业,让农民靠自己的力量致富,国家在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予以扶持。第二种方法是诱导方法,用降价、分期付款、赊购等手段将城市居民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扩大住房等主导商品需求。第三种方法是国家直接投资,主要是兴建公共设施,建造铁路、公路等。
但是,培植经济增长点需要大量资金,国家从哪里弄来这么多钱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首先从投资方面来说,国家只要调整投资结构,将投资从只能增加库存的方面转向上述领域,就能取得显著效果。其次,从扩大消费需求(如住房需求)来说,其资金来源主要靠税收(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发行公债和向银行借贷等。我国银行存款已逾四万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居民储蓄本应是用于消费的,国家通过银行将这笔钱借出来,用于扩大消费需求,可以起到发展经济、减少失业、安定社会的作用。而经济发展了,偿还借款也就不会成为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投入大量资金培植经济增长点,要掌握分寸,要适度,不可过多过大过快,以致引起通货膨胀,要坚持稳中求进方针。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做法早已证明弊大于利,不仅在我国不能再采用,而且在国外也为大多数国家所抛弃。培植经济增长点应从供求结构出发,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扩大那些本应较快增长但因种种原因而停滞不前的商品和产业的需求,加快其发展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经济增长点是如何形成的,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结合的重要突破口,有可能成为沟通两者联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