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语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境论文,现状论文,语言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年来,我主要做语言国情和跨境语言的调查研究,亲身参加了13个语言国情个案和5个跨境语言个案的调查,对如何做好跨境语言的调查研究有一些认识和体会。认识到跨境语言研究大有可为。本文主要是对跨境语言研究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简单的梳理,并结合我这些年跨境语言田野调查的实践,谈谈跨境语言研究的几个认识和方法问题。 一 跨境语言研究的历史回顾 跨境语言虽然是世界各国语言生活中由来已久的一种语言现象,但总的看来,国内外对它的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少,对跨境语言的认识还很肤浅,仅停留在初步阶段。 先说我国的情况。20世纪90年代,随着语言关系研究的兴起,我国民族语言学界对跨境语言的研究才开始有了动静。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文专业的教师曾经初步研究了傣、壮、布依、苗、瑶、傈僳、景颇、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语言的跨境特点,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多语种的跨境语言研究专著——《跨境语言研究》(1993)。后来,还出现了一些研究中越跨境壮侗语族语言变异、跨境壮语变异等论文。 在我国,跨境语言受到重视并提到语言学分支的高度来研究,是从2006年开始的。 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创新基地启动后,跨境语言研究立即被列入重点建设内容。2011年,在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根据我国语言学发展的需要,及时地将“跨境语言研究”列入重点招标项目,中央民族大学由于前期的成果积累,申报的“中国跨境语言现状调查研究”重大项目一举中标。 从2006年到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共出版了《泰国万伟乡阿卡族及其语言使用现状》(2009)、《泰国阿卡语研究》(2009)、《泰国清莱拉祜族及其语言使用现状》(2010)、《老挝琅南塔省克木族及其语言》(2012)、《泰国优勉(瑶)族及其语言》(2013)、《东干语调查研究》(2013)等6部跨境语言系列研究专著。还有一些专著如《蒙古国蒙古族语言使用现状》《不丹国宗卡语使用现状及其研究》《泰国勉语参考语法》《河内越语参考语法》《中泰跨境苗语对比研究》等都已定稿,即将出版。 2013年11月11日北京语言大学成立“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计划全面开展周边语言文化研究。 2013年11月20日,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主办,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合办,广西百色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暨首届跨境语言研究论坛”,是国内外举办的首届跨境语言研究专题会议,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跨境语言的调查研究在近十多年来有了明显的、突出的发展,并已受到语言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的普遍重视。跨境语言研究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形成热潮,这当中有以下三个因素。 1.中国的跨境民族、跨境语言多,共有30个跨境民族、30多个跨境语言。这些跨境语言的历史形成和现实的语言结构都具有丰富、复杂的特点,跨境因素对这些民族的语言生活有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是我国的一份有价值的语言资源,值得语言学、民族学开垦、挖掘。 2.新中国建立之前,由于缺乏严格的边界管理,许多人缺少国境观念,跨境民族的来往不受严格限制,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学术氛围不可能引起对跨境语言研究的要求。新中国建立后,为保证国家安全,政府实行了严格的边境管理,边民来往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出现“闭关锁国”“闭关封海”的左倾路线,跨境民族、跨境语言研究成为禁区,使得跨境语言研究得不到发展。改革开放后,由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跨境国家的交流、互助成为国家发展必要条件,跨境民族、跨境语言的研究也随之成为必要和可能。 3.从语言学的进程上看,由于语言研究角度的扩大,语言学家还想从跨境的角度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跨境语言的研究,将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这些年跨境语言研究的长足进步,说明它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是语言研究所不可缺少的,也说明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特别是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趋向紧密时,语言学家除了要了解本国的语言外,还想了解邻国的语言。这是语言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国外,语言研究的范围虽然在不断扩大,但“跨境语言”还未作为一个专门议题被提出。过去研究历史语言学、结构语言学、类型学的学者在研究语言现象时虽然也触及了不同国家的语言,也做了不同国家语言的比较,但未从“跨境语言”这一新的角度来审视语言的变异。 二 “跨境语言”概念的科学定位 任何一个新概念的出现都会遇到概念如何定义的问题,跨境语言也是这样。把握好跨境语言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并予以科学的定位,是做好跨境语言研究的必要条件。认识越到位,研究的功效就会越高。讲方法论,先要弄清概念。 (一)跨境语言概念的提出 “跨境语言”是一个新概念。我国“跨境语言”这一术语的提出,最早见于马学良、戴庆厦的《语言和民族》一文,文中提到:“跨境语言的发展问题,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所谓‘跨境语言’,是指分布在不同国度的同一语言。”后来,这一术语在我国逐渐被引用开来。“跨境语言”这一术语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被广泛运用,而且没有发生术语的变异,说明跨境语言研究的必要性和适时性。在英文文献中,尚未发现有对应的术语,表达这一概念时则有cross-border language、language of the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等说法。在运用“跨境语言”的概念时,这些年出现了以下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1.狭义跨境语言和广义跨境语言 跨境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跨境民族语言,是指跨境两地语言在分布上相接壤。比如:中国的朝鲜语与朝鲜的朝鲜语,中国的景颇语与缅甸的景颇语。广义的跨境语言,是指跨境两地语言在分布上除了接壤外还包括不接壤的。比如:中国的傣语和泰国的泰语,中国的汉语和新加坡的华语,中国的苗语和分布在美国、加拿大的苗语等。接壤或不接壤,对跨境语言的形成和演变有着不同的制约作用。 2.跨境语言和周边语言 过去长期使用过“周边语言”这一术语,但周边语言与跨境语言不同。跨境语言是指在不同国家分布的同一语言。而周边语言是指分布在一个国家周围的语言,它既可以是同一语言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也可以是不同语言在一个国家周边的分布。如柬埔寨语是我国的周边语言,但不是我国的跨境语言。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10月24~25日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周边语言是周边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周边的语言研究在今后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周边语言”这一概念也将会随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3.跨境语言的名称问题 跨境语言中有的语言名称相同,如傈僳语在中国、泰国、缅甸都称“傈僳语”。但有些跨境语言虽然在来源上都属于同一语言,但由于跨境的因素,名称出现了差异,如中亚一带的东干语原是西北地区的汉语,但现在已使用“东干语”的名称。又如中国的傣语和泰国的泰语同是一个来源,但学术界则习惯地一个称为“傣”一个称为“泰”,学术界将其称为不同的语言。 4.“母语”概念的新变化 母语的概念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现代汉语词典》对母语的注释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①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订委员会公布的《语言学名词》(2011)对其注释是:“人在幼儿时期自然习得的语言。通常是第一语言。”②但在实际的语言生活中,许多人都把本族语言视为母语,不管它是先学的还是后学的,也不管水平高或低。旅居海外的华侨,有的人是先学了旅居国的国语,后来才学了一些汉语,尽管汉语说得不好,但问他母语是什么时,大多回答是汉语,因为汉语是他祖先的语言。如果汉语是母语,而他最熟悉的当地国语又是什么?所以有的专家提出要区分“第一母语”和“第二母语”、“母语”和“准母语”的概念。随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交往的不断加强,本族语退为第二语言的现象会不断增多。 (二)跨境语言研究是语言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跨境语言的研究对象是同一语言分布在不同的国境而产生的变体。它不同于因地域差异而形成的方言变体,也不同于因年龄、职业等因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社会方言变体。它主要研究由于国界的隔离而形成的语言变异。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社会条件是形成跨境语言的主要因素,此外,跨境语言的形成还与方言变异、年龄、职业等社会因素有关。跨境语言研究主要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但其研究成果能为历史语言学、共时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提供新的认识。这就是说,跨境语言有其独立的、特殊的、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研究内容。在方法论上,跨境语言研究也有其不同于其他语言研究的特殊方法。所以说,跨境语言研究是语言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是语言变异的一种特殊的模式。 三 跨境语言研究的内容 我国跨境语言研究的内容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查研究跨境两侧语言的本体结构特点 使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和手段,分别对跨境两侧语言的本体结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描写。相对而言,境外语言的描写研究比较薄弱,应是重点,其成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和原创性价值。 本体结构特点的调查中,应尽量多记录两侧语言的差异,以及能够反映社会特点、社会变迁、群体分合的词语和口头史料。 (二)调查研究跨境两侧语言的使用功能特点 不同国度的跨境语言,由于人口多少不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以及国家的语文政策不同,语言地位和语言功能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应调查二者差异的数据、基本点、成因,提出如何认识这种差异的见解。 语言使用包括母语的使用和兼用语的使用两类:二者的基本功能应有数字显示青少年的语言状况,反映语言使用功能变化的走向,这应是调查的重点。要调查不同年龄段语言使用的状况,诊断母语发展的走向,看看是否存在衰退的趋势。 调查研究母语和兼用语的关系,包括使用功能的共性和个性,并分析其原因。分析二者功能的差异和互补和谐、互补竞争的表现。 (三)调查两侧语言与该国通用语的关系 我国的跨境语言,除少数是该国的主体语言(或国语、通用语)外,大多数是非主体语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由于国家性质的差异,跨境民族的母语和通用语的关系必然会存在不同的特点。调查中,要通过各种数据、史料、访谈,分析二者的关系及走向。 (四)跨国语言和谐的类型调查 语言和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分类。从和谐的程度上分,可分为高度和谐、一般和谐和不和谐三类。从时间上分,可分为共时语言和谐和历时语言和谐两类,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历时语言和谐的研究,必须从浩瀚的文献、历史传说、口传文学等资料中去细心发掘;共时的语言和谐,必须重在第一线的田野调查。 由于我国当前跨境语言的调查研究还正处于初始阶段,应多做语言功能的社会语言学调查研究,语言本体的调查研究耗时多,可以在以后逐步深入。 四 跨境语言研究的理念、构想 跨境语言研究既然是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它必然要有适合这一学科建立和发展的科学理念。从最近十多年的调查研究实践中,我觉得有下面一些理念或原则值得关注。 (一)必须坚持以语言学为主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跨境语言研究主要属于语言学学科,与语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关系最密切。 但跨境语言的产生是由社会因素(主要是国家因素)引起的,所以研究跨境语言必须重视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有关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力图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结论。这与一般语言的研究不同。但是,所有学科的结合,必须围绕语言学这个中心,使各种相关的知识都能为揭示跨境语言特点服务,而不能“喧宾夺主”或走题。 (二)要有分支学科的意识,统筹、审视调查研究 跨境语言调查研究中,要有分支学科的意识,即突出其“跨境”的个性,而不是把它当成一般的语言调查来做。必须突出“跨境”这一亮点,揭示不同于非跨境语言的规律。要探索哪些特点是由跨境因素引起的,明确跨境语言研究的重点。比如:在对比中国哈尼语和泰国阿卡语时,要着力对比泰国阿卡语大量借用泰语而中国哈尼语大量借用汉语的不同特点,探索由于不同的借词路径而形成不同的词汇系统特征,进而揭示由于借词特点的不同而波及到句法结构的差异。又如,要重视跨境语言类别的研究,制定出区分类型的具体标准。 (三)多获取第一手材料是总的要求 事实是第一性的,提升的观点是第二性的。我主张在现阶段的跨境语言调查研究中,应多做几个个案研究,扎扎实实地在个案点上积累材料,而不必过早地去提升理论。 (四)明确跨境语言与语言国情调查研究的共性和个性 这些年我们除了做跨境语言调查外,还做语言国情调查。两相对比之下,感到跨境语言调查与语言国情调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1.跨境语言调查的共性 (1)个案调查法,即选择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微观、穷尽的调查。 (2)问卷调查法,即按照子项目的需要,设计各种问卷。 (3)核心词汇测试法,即根据该语言的特点挑选核心词汇成调查表,用以测试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的语言能力。 (4)现场观察法,即亲身到村寨和城镇,在与群众接触中观察语言活力。 (5)文献法,即尽可能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各种文献。 2.跨境语言调查的个性 (1)突出“比较”这一重点 比较两侧语言的共性和差异,是跨境语言研究的主要目的,所以,“比较”的眼光必须贯穿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在各个个案的共时描写中,必须注意收集两地的异同,特别是不要放过相异的部分。 比如调查跨境两侧的语言和谐问题,要比较类型、特点的不同,还要研究跨境语言存在的局部不和谐现象,理出有哪些表现(具体事例),其危害性如何,还要分析其形成的各种内外原因,包括思想根源、历史因素、民族关系等。 (2)着力弄清跨境民族的历史变迁 跨境语言的形成是历史性的,其变化都与它的历史变迁有关,所以在调查中必须重视调查跨境民族的迁徙历史,这样才有可能将跨境语言置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考察,获取有理据的结论。例如,由中央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联合组成的“泰国万伟乡阿卡族及其语言使用状况”课题组,于2009年1月至2009年2月开展了对泰国清莱府美岁县万伟乡阿卡族语言的调查研究。 该课题组从立题开始就重视收集泰国阿卡人的历史变迁,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和阿卡人的族谱传说。这些资料证明,泰国阿卡人最早的根是在中国,后迁徙进入缅甸的掸邦,随后又逐渐南迁进入泰国北部,其先民与中国哈尼族同出一源,是从古代哈尼族中分化出来的。傣族史料中也有关于阿卡族的祖先如何迁徙至“勐泐王国”的记载。史料和传说还显示,南迁的阿卡族先民最后进入缅甸的景栋、越南北部的莱洲、老挝的丰沙里和泰国北部。进入泰国的可分两条线路:第一条线路是从缅甸进入泰北清莱府美占县东山一带的帕崖帕莱村,今隶属于美发伦县,此为阿卡族首次进入泰国的路线;另一条线路是直接从中国西双版纳经同属于缅甸和老挝的达克山进入泰北清莱府美赛县,并不断向南迁徙,形成了目前泰国阿卡族的分布格局。 又如国外华人的迁徙时间有长有短,长短不一造成语言的代际差异。如马来西亚的华人最早定居的已有六代,早期迁徙的华人其语言状况、语言态度(包括母语态度和兼用语态度)和新几代都有很大的差异。 (3)近及远的调查程序 在实施步骤上必须遵循由近到远的原则,即从跨境现状到跨境历史。先要到实地调查跨境语言的现状(包括功能和结构),获得对现状比较系统和深入的认识,然后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追溯历史,探索形成现状的历史原因。 要把现状和历史串成一条有机的“演变链”,显示其分化的先后和途径。当然,现状和历史不可能截然分开,会有局部的交叉,但在总体上,应有这两个阶段的划分。 (4)解决好语言翻译问题 做跨国语言调查,常常会出现语言障碍而影响工作。因为请来的调查对象和发音合作人除了母语外一般只懂本国的国语,不会汉语或英语,所以在调查中就会出现语言不能沟通的困难。我们多次遇到这个问题。因此,在出发前要考虑好如何配备翻译。 调查组中至少要有2人能懂得所要调查的语言。大批的翻译人员要到目的地时再找,或事先请合作单位找好。比较方便的办法是从大学中文系高年级或研究生中去找。语言翻译的报酬要根据当地情况定个标准,并事先告诉对方。 (5)坚持课题主要任务就地完成 在国外做语言调查,不像在国内那样方便,缺了材料还可以下去补,遇到疑点可以通过打电话解决。所以,所有的材料都要在当地核对清楚,调查报告必须在当地基本写成,不要“留尾巴”。 (五)搞好两侧国家的友好合作 这是做好跨境语言研究的重要保证。我们近年来所做的几项跨境语言研究,都是与跨国的高校合作完成的。如“泰国优勉(瑶)族及其语言”课题,就是由中方的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和泰国皇家清莱大学共同合作完成的。书稿《泰国优勉(瑶)族及其语言》已于2013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泰国清莱皇家大学重视、支持这项课题,并予以大力支持,保证了课题按时顺利完成。 调查组在出国前对目的国的制度、民俗、民风、风俗习惯等方面要有所了解。比如,见面时的问候语是什么,见到长者是握手还是合手拜,进屋后坐什么位置,主人的哪个房间不能进,入餐时的一些规矩,出国时要带什么礼物,主人送礼物时应当怎么接受,怎样付劳务费等,都要有所了解和准备。 (六)努力在理论、方法上创新 我国跨境语言调查过去没有留下较多的经验和方法,加上不同地区跨境语言的实际情况不同,难以用事先设定的一种模式去调查。所以,必须细心汇集、总结这些年的经验,从实践中创新理论、方法,防止空对空的理论提升。 当前的主要矛盾之一是:面对复杂多样的跨境语言,调查者在语言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记音能力、入户调查能力)等方面还很不适应。 五 结语 当今时代,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的到来,跨境语言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人们急迫需要认识不同国家跨境语言的现状及其历史演变的关系,需要对跨境语言有个整体的科学认识。可以预计,跨境语言的研究今后会有较大的发展。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 ②语言学名词审订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商务印书馆,2011。跨境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_泰国历史论文
跨境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_泰国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