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体心理—社会心理的互动与心理的社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论文,互动论文,社会心理论文,个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67(2000)02-0037-05
人之所以成为主体,有自己的心理,在于人能够创造自己的生活。人们创造生活的实践从来是社会地进行的,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进行的。人是社会的,人的心理也是社会的。个体在过社会生活、过人的生活的过程中才会产生人的心理,因此,个体心理首先是社会人的心理。个体心理的独特性只是由于不同个体在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处于不同的环境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存在脱离社会心理的纯粹的个体心理,也不存在不与他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发生互动关系的孤立的个体心理。通过社会交往,人实现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文化活动,同时,也实现个体心理之间,以及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之间的互动。
一、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与角色心理
“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创造人”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网中进行的。网状社会交往结构打破了个人存在的时空限定,使之与历史上人们的社会活动及其成果相联系,与现实中同代人的社会活动及其成果相联结。社会交往关系使人成为生活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存在物。因此,人的社会性是在一定社会交往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特性,对个人的本质要从他所处的社会交往关系中去把握。个人的各种社会交往关系是怎样的,个人就成为怎样的人。
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存在物,这是人的心理不同于动物自然本能的特质。这种特质是由人的社会本质所决定的,是在人的劳动实践中与物化结果同时被创造出来的精神结果。人的精神世界并没有成为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世界,它始终是属于人的,处于与人的活动的同一过程中。人的心理不仅有社会文化的内容,并且按社会的方式进行运作。例如人的思维所借助的语言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一方面,由于人作为社会的人活动,人的心理也是社会的,是社会人的心理;另一方面,正由于人的心理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把握和体验,人的活动才是自觉的主体的活动。
社会关系是社会活动中社会成员的组织方式,它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网状体系。社会生活中人们结成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思想文化关系、民族关系等,都属于社会关系之网。个体作为社会关系网上的纽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获得自己的社会规定,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具体指个体在社会中担当的不同职能,表明某个个体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社会角色是个体社会性的体现。同时,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与他人和社会发生联系和交往,这也是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己本质的方式和途径。人们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担当一定社会角色的人会产生某种特有的期望,或按照社会相应的行为规范去规定他的行为。
在社会关系和作为社会角色的个体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社会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个人。社会关系是承担各种社会角色、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的互动关系,是由在社会中担当不同角色、具有差别性的个体以某种活动关系和形式整合起来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差别是人们之间发生社会关系、进行社会合作和交往的前提。人的社会关系之网是人的多样性、差别性的统一体。另一方面,个人又生活于社会关系之内,不能离开社会关系的整体。现实社会中每一社会角色都处于社会关系网中,只有作为网上一个纽结才能起到他的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关系之网是人活动的必要社会环境。任何社会角色都处于两种环境关系中,一是同作为他活动对象的外部环境的关系,二是同他在活动中与之发生联系的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特定的社会角色在与特定对象的关系中进行特定活动时,不能脱离开现实的社会关系体系,而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第二,每一社会角色都在社会关系网中起独特的作用,做特殊的贡献,但是,不能脱离同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协调和协作关系,而且,他的活动只有同其他社会角色的活动相联系、相协调时,他的存在和活动才取得社会意义。
不同的社会角色不仅担当不同的社会职能,具有不同的角色行为,而且还具有不同的角色心理。这是在人的社会分工条件下个体心理的社会性表现。角色心理是同类角色的个体共同的心理特征,表现了该类角色同他类角色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异。角色心理是与一定社会背景相联系的,这个社会背景就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个体在社会关系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关系体系。不同的角色之所以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不同的角色在社会关系网中处于不同地位,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角色心理的存在说明个体心理的社会性以及社会心理在个体心理的具体化。这是二者产生互动关系的内在前提。
二、社会交往对人的心理的作用
人们的角色心理、个体心理以及作为社会共识、主流思想和情感的社会心理之所以保持着内在统一,根本在于社会交往的存在。人总是生活在同他人的交往之中。交往使人成为社会化的人,交往使人的心理成为社会化的心理。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之间发生互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社会交往对人的心理生成和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认知心理功能 即通过交往认识他人、社会和自我的功能。认识他人最困难、最重要的是认识他人心理。他人的主观心理内在于他人的主观世界,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与之交往了解它。在某种意义上,对人的任何认识都是认识者与被认识者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他人的思想、观念、信仰、知识、需要、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都会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等信息表现出来,使我们能够认识和理解他。认识他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交往双方的发展变化,每一次新的交往活动都可能有新的认识。
对社会的认识包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意识等各个领域的认识和理解。人不是在社会之外,而是在社会之中认识社会。人必须亲自参与社会活动,置身于社会生活,才能认识他所生存的社会。而这个过程又是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的。
对自我的认识也离不开社会交往。自我意识不能在孤立的个体自我中自然产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以交往中认识他人为条件,对别人认识得越深刻、越全面,就对自己认识得越深刻、越全面。首先,对别人的认识代表了对人的认识,当然也从对人的一般的认识中认识了“自我”这样一个个体。“别人”正是人性的个体化和具体化。马克思早就指出:“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1](p.67注)其次,个体只有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才能认识自己的特殊性。“人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介才能发现他自己,才能意识到他的个体性。”[2](p.28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也提出过一种社会对比理论,认为当人们在缺乏客观标准的情况下,他们将通过与他人对比来估价自己。事实上,我们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智力超群,是否有杰出的领导才能,以及自己在社会关系和周围人际关系中处于何种位置,担当何种角色,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和与人比较才能做到。一个缺乏社会交往的人很难对自己的表现和潜力有正确的估价。再次,在交往中,个体通过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了解自我,了解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在社会中的影响,并由此识别自我和反省自我。因此,人以他人和社会生活为中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第二,心理沟通功能 相互沟通是人们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传递经验的动态过程。沟通不仅表明相互认识,而且表明相互理解、接受和认可。同时,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被传递的过程,而且是信息的生成、发展和意义的明确和扩展的过程。
在孤立和分离状态下,个体之间不可能彼此交流,必须进行由此达彼的沟通,这就要依赖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通过交往建立起人们之间的沟通渠道,同时交往也为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创造了最基本的文化性中介手段——语言符号系统。语言是“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3](p.34)。它是以可感的符号系统为载体的意义系统。通过符号系统的编码和译码,其意义系统为人们所表达和接受。语言既为人们以抽象理性的形式把握客体提供了可能,也使人们主观的观念、经验和情感以可感的符号形式外化出来,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并内化为他人精神。这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而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又使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得到固化,借助文字的记录、传播,不仅使人们的思想在社会上得以广泛交流,相互影响、沟通,而且使历史上人们的思想得以流传后世,为后人所理解。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交往所凭借的中介系统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人际之间不论是直接交往还是间接交往的沟通都得以进一步放大和强化。
人际沟通的另一类文化性媒介是非语言的符号系统,包括人的表情、手势、姿态、目光等。人们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体态以无声的语言表现人的心理,帮助人们相互理解和沟通。人的表情、姿势是凝聚了社会意义的。人们表意抒情的方式代表了一种文化,而这些体态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也是在交往中被人们把握、理解或表现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还会形成心理的相互影响,甚至,有些交往活动(如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他人心理施加影响。一个人会接受他人的劝说或暗示,改变自己的行为;儿童通过模仿家长和老师的言行而使自己学会以社会人的行为行事。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既受他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又是引起他人思想和行为反映的影响源。一个人在单独情境中同在群体情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这是由于他人在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同时自己也考虑到自身行为对在场他人的影响。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进行心理沟通和心理影响,有助于人们相互理解和认同,从而也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
第三,心理社会化功能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社会目标、价值观、社会理想、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转化为个人稳定的人格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也通过交往将个人的需要、动机、目的、意志、价值等在社会环境中展开和实现出来。因此,在心理社会化过程中,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途径。在交往中,个性得到社会文化的铸造,个体心理成为社会人的心理;同时,个体心理在社会环境中得到实现,对社会心理发生影响。心理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此处不便展开说明,我们将在本文第三部分专就这一问题作详细论述。
第四,心理保健功能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文化环境既是人生存的物质条件,也是人生存的心理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重要的心理需要。一个从来就没有过社会生活、没有同任何人进行过交往的人(例如狼孩),根本不会形成正常人的心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长期的孤独自处及人际关系失调是引起精神失常的重要原因。所以美国心理学家奥托认为,把一个人与世隔绝,是现在能够采用的、最严厉的刑法。正常的人际关系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使人的价值得以表现,进而增进心理上的满足和幸福感。尤其当人处于危急、孤独、抑郁、焦虑的情况下,最需要与人交往,而且也更看重这种交往的价值。
交往对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在人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得到发展的。人怎样生活,怎样交往,人的心理也就怎样。
三、心理的社会化
个体心理是个体主体对自身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观念把握和体验,社会心理是社会上人们普遍承认和接受的社会共识、主流思想和感情等。它们彼此区别,但又密切联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发生互动,并实现了心理的社会化。心理的社会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社会心理内化为个体心理,为个体所接受,将个体心理整合、同化,改造为具有社会人的普遍心理;另一方面指个体心理外化为社会心理,为社会其他成员普遍接受,升华为社会普遍心理,从而使社会心理进一步得到发展。
(一)社会心理内化为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向个体心理的内化是社会意识、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需要、社会价值等为个体所接受,从而形成社会人的心理的过程,是个体心理被社会同化的过程。个体成为社会的人,必须具有社会人的心理。这种心理不是个体本身自然具有的,而是从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是社会心理、社会精神向个体心理的内化。这种内化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社会认识向个体心理的内化,即社会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哲学世界观、科学理论,以及各种知识体系、前人的社会经验等被个体所接受;第二,社会情感向个体心理的内化,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同情心、爱情、美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等都是个体在成为社会人时应当具备的人的情感;第三,社会意志向个体心理内化,即社会目标为个体所认同,化为个体的理想追求和行为,使个体的个人目的和努力与社会目的相一致;第四,社会需要向个体心理的内化。每一时代、每一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需要,而社会需要必须通过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满足。因此,只有当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为个体所认同,化为千百万人的实践创造活动,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个体只有调整自己的需要,使之与社会需要相一致,个体需要也才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因此,社会需要向个体需要的内化是必然的。
从个体心理被社会文化熏染的具体过程来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熏染孕育期——扬弃整合期——认同内化期——成熟运用期。在熏染孕育期,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的熏陶和濡染,在与他人和社会交往中理解、掌握社会心理。这是社会心理定势对个人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在扬弃整合期,个体在接受社会心理、意识、精神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全盘吸收,而是以自己内在心理结构、主观判断对社会心理进行扬弃,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和改造,并以自己的心理进行整合。经过这种整合,社会心理在个体主观世界是以变形、转化的形式出现和被主体掌握的。在认同内化期,经个体扬弃的社会心理为个体所同意和认可,使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相一致。这时,社会心理内化为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有机成分,变成个体的知识、情感、意志或个性心理倾向。有时,社会心理是强制内化为个体心理的。这时,个体虽然可以依社会心理的规范指导自己行为,但个体心理并没有认同社会心理,换句话说,没有被社会化,仍保持自己独立精神,而且能自觉意识到自我精神与社会心理、社会精神的差异。成熟运用期是个体心理向社会性发展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这时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相融合,个体具有一个成熟的社会人的心理,并且这个个体心理的发展与社会心理的发展相一致,成为推动社会心理发展的积极力量。社会心理的运用指具有成熟的社会人心理的个体自觉地以社会心理指导个体行为,将社会心理发扬光大。这四个阶段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的展开过程,而是在人的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中生成的,是由人的现实活动导引着各个阶段的发展运演,也就是说人是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完成个体心理社会化的。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心理向个体心理的内化通常是以群体为中介的。个人通过参与群体的活动而参与社会生活。在群体活动中满足个人需要,发展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任何个人不可能与整个社会直接发生联系,而是直接处于诸多群体交叉联系之中;但这些群体又是社会关系网中之部分。个体通过与群体联系而与社会联系。社会心理通过一定的群体内化为个人心理。
(二)个体心理外化为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外化为社会心理指个人思想为集团(或人群)接受和传播到社会,成为社会上人们的共识和时代精神,这是个体心理外化和普遍化的过程。如牛顿力学理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为社会上人们认可和接受的过程,就是他们的个人意识、心理向外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心理之所以能够实现向社会的外化,首先是由于心理的社会本质使个体心理向社会心理外化成为可能。如前所讲,个体心理是人参与社会实践的产物。个体活动的方式和手段都是社会性的,个体心理是社会生成的,这就表明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个性与社会性可以由此达彼。个体心理的社会性决定了它向群体心理、社会心理外化的必然性和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其次,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个体心理向社会心理外化提供了客观现实依据。超现实的、创造性的思想,开始时只属于少数先进个体,而改造现实世界、创造理想未来的社会需要,要求社会最先进的思想化为社会人们的共识,为群众所掌握并落实到群众实践活动中去,这就促使个体心理外化为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向社会心理外化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以及各项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交往。但是,个体心理为社会所接受,化为社会的精神,需要一个个人与社会的思想反复磨合的过程。这个外化过程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以下诸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包括个体心理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个体心理与社会状况相适应的程度和社会心理定势等。当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情感、精神时,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个体心理就易于被他人和社会接受,外化为他人和社会心理。例如,当我国面临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任务,当历史呼唤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时刻,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思想就深入人心,为全国人民所拥护,成为社会共识。
在先进的社会制度下,社会结构、政治法律制度、道德规范、民主意识等方面的状况有利于积极的个体心理在社会上扩散,此时,个体心理向社会心理的外化就易于实现。而在阶级压迫严重,等级观念森严的专制制度下,则只有少数统治阶级的意志、思想易于转化为社会心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个体心理,其向社会心理的外化会受到落后的社会制度的制约。
个体心理向社会心理外化也受社会心理定势的影响。符合社会心理定势的个体心理易于被社会接受;与社会心理定势相矛盾的个体心理,则或者不能外化为社会心理,或者外化起来十分困难,唯有打破和超越原来的心理定势,注入新的创造思想,社会心理、社会精神才能发展。如在宗教信仰盛兴的国度,反抗宗教的个体心理就难以外化为社会心理。
第二,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 文字、造纸、印刷术等文化成果之所以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是因为它在人们社会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今天人们拥有了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影视、报刊、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文化传播媒介,与以往社会相比,人们的意识、心理可以得到更广泛、更迅速的传播,其心理社会化的程度和速度都有极大的提高。
第三,个体心理方面的影响 包括个体心理的合规律程度及个体的权威性等。信息的接受往往取决于信息的可信度。人们更愿意接受没有偏见的真实的信息。符合事物规律的、真理性的认识,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易于被社会其他人接受,转化为社会心理。因此,合规律性程度高、可信度高的个体意识、观点等易于社会化。在一般情况下,权威人士的观点比普通人的观点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例如,有关股市行情的分析,人们对经济学专家的分析比较信服,而对一般人的猜测估计则往往不会盲从。
传播者的权威性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如受教育程度、专业训练、社会经验、社会地位、职业、年龄等。在传统社会中,年龄、经验和地位是决定其权威性的主要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决定其权威性的主要是人们的专业知识和才干。
由上可见,心理的社会化并不是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由社会塑造个体心理的过程,它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在人的活动中不断生成、个体心理外化为社会心理的过程,并且,后一过程对于社会心理的发展更主要。个体心理之所以为社会所接受并整合成为社会心理,归根到底是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由于人类共同的劳动实践、共同生活和交往。
总之,心理社会化既是个体心理在社会环境、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中产生、成熟的过程,也是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精神在人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中不断被丰富、被超越的过程。担当着不同社会角色的每一个体的精神创造都对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精神的发展做出贡献,是社会心理发展合力的一部分。就具体个体而言,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相互创造是分阶段的。在前期社会化阶段,主要是个体接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人心理;在后期社会化阶段,一方面是个体心理的成熟,另一方面是先进个体心理、个体精神对社会现实和社会精神的超越,并对社会心理产生影响,带动和推动社会心理的发展。人类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心理社会化是人类永恒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