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为香港提供的新机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中国大陆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新机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为香港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作为十多年来香港经济持续增长主要推动力的大陆经济发展,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这种影响是香港经济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有利因素。因此,抓住机遇,立足香港,背靠大陆,面向世界,乃是今后香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为香港工业提供新机会
进入80年代后,香港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竞争对手的加强。南朝鲜和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地区近年来在发展出口工业、拓展海外市场方面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香港的主要出口市场——北美、西欧和日本市场中,南朝鲜和台湾的产品出口急剧增加。据有关资料,1986年香港产品输美增长约10%,而南朝鲜和台湾的增长是30%。[①]南朝鲜和台湾在这些海外市场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香港的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它们对香港出口工业所构成的潜在威胁更不可忽视。
2.贸易保护主义仍然是一个障碍。在香港的主要海外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如:1986年2月香港与美国达成的双边贸易协议,将港货输美的限制范围扩大了,原来不受限制的丝质及植物纤维产品列入了限制范围;1986年8月香港与50多个纺织品进出口国达成为期5年的“多种纤维协定”,规定除原来受限制的棉、羊化及人造纤维外,又将丝、麻纺织品纳入限制范围;1987年1月香港与加拿大达成了新纺织品贸易协议(期限:1987~1991年),将香港输加成衣类的年平均增长率由原来的2.2%~2.7%大幅度削减至1.12%,限制范围扩大至丝混纺和麻混纺成衣,同时还降低了纺织品类和成衣类之间的配额调用率。此外,香港向来享受工业发达国家所控制的普及特惠税计划的优惠待遇,这对增强香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意义重大,1985年,香港出口产品有17.1%是列入这些国家的特惠税项目内的。而欧洲共同体在1986年7月宣布重新安排普及特惠税计划,其中建议10多项港产品可能在1987年不再享有普惠税的优待。以上种种情况表明,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保护主义对香港工业的发展将会形成越来越大的阻力。到了90年代,这种形势更为严峻。
从内部环境看,香港工业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阶段——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过渡。升级换代是香港工业的必由之路,但这道路上也有不少困难。如资金、技术人才的培训等,都需要大量、长期的投资,海外市场的开拓也并非易事。
如上所述,香港工业发展的客观条件与60年代和70年代相比,已发生深刻变化。香港工业企业单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上述种种困难,迎接各方面的挑战,显然力不从心。在这种背景下,香港工业只有向中国大陆转移,尤其是向中国大陆的华南地区转移,利用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才能不断加强自身竞争力。
中国大陆的珠江三角洲可为香港工业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据一项调查估计,[②]现时广东省的劳动成本仍比泰国和马来西亚低,大概是亚洲“四小龙”劳动力成本的1/8。接受调查的香港企业大部分认为内地工人在雇佣1年后,其生产率相当于香港工人的60%至80%,2年后可达到或超过香港工人的生产率。这一点,对香港的企业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一般会认为这类工业工资成本占产品总值的比例较高,其实不然。深圳市劳动局在1989年、1990年及1994年曾对外资企业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工资成本占总产值比例很小,见表1):
表1 深圳外资企业工资成本比例
年份 调查企业数目 工资成本比例(%)平均比例(%)
1989 11 1.3~9 4
1990 18 2.1~14
6~7
1994 38 3.2~17
8~9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资增长很快。在此情况下,港商是否会继续在珠江三角洲投资于劳动密集工业?有几点因素必须考虑:
第一,人民币汇价的影响。以“三来一补”企业为例,这些企业的业务方式是来料加工,用劳动密集的工序作简单加工,制成品运往香港出口。这些企业的订单都是从海外而来,影响企业利润的是外币计的成本。1980~1981年深圳市“三来一补”企业的工资月平均每工人240元人民币,折合港币约800元。至1993年,平均劳务费已上升到763元人民币,由于人民币对美元(亦即对港元)多次贬值,用港元计,平均劳务费只在720港元左右。十年多间制成品的美元售价在国际市场已有相当幅度的上升,但以美元或港元计的劳动力成本却基本上没有增加。虽然内地工资成本上升了不少,但由于人民币的贬值,以美元计的成本上升却相对很小,劳动密集工业的利润仍然十分可观。从今后一段时期的情况看,国内将增加购买进口货,国际的压力和中国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都会令中国开放进口市场,可预见人民币继续贬值的压力将会维持,这对内地发展劳动密集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仍然有利。
第二,深圳和珠海的平均工资较高,为追求更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只要交通运输条件许可,加工业的投资者将会逐渐把厂房迁离特区,到离香港较远而政策又有优惠的市县开设。目前已有投资者把厂房迁移到惠州和江门这两个珠江三角洲内工资最低的市,有些更把生产基地转移到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市如韶关、湛江、汕头等,利用当地更低廉的工资。劳动密集工业向外迁移的迹象,并不意味着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密集工业短期内便会消失。由于外地劳工源源不断的流入,约束了工资的上升速度,加上人民币短期内会继续贬值,珠江三角洲作为劳动密集工业的生产基地依然有很好的前景,劳动密集工业从邻近港澳的三角洲地带向外迁移,将会是一个逐渐和缓慢的过程。
中国大陆还为香港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土地,这有利于香港工业在大陆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大陆土地为政府高度垄断,香港工业进入大陆所需要的土地根本无法得到满足。土地由国家机构计划征用,预算及行政上的限制很多。为解决香港工业用地问题,大陆先后在深圳、广州、福州、海口、厦门、上海等地大胆进行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如:深圳市于1987年确立了土地所有权有偿转让的三种方式:协议、招标和拍卖,并规定使用年限最长为50年。以这三种方式收取土地转让费其实就为土地使用建立了市场,使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为香港工业在内地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土地。
二、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是十多年来香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空中心、旅游中心和信息中心,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国观察世界政治经济动向的窗口,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纽带,引进资金和技术的桥梁。对世界各国和地区来说,香港地区又是进入中国的跳板,十多年前,大陆向世界敞开大门,香港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凭借它毗邻内地和经济活跃的优势,对发展与内地经济关系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十多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发展迅速,合作领域从过去以贸易为主,发展到目前制造业、金融业、航运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百货零售业等各个方面。如今,香港已成为中国大陆最主要的转口基地,引进技术设备的主要通道及最大的出口通道,大陆最大的直接投资来源地和最大的境外融资基地;同时,它还是推动华南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力量,联系海峡两岸的中介。香港积极参与大陆现代化建设,也为自身获得了巨大利益。在整个80年代,西方经济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但香港经济却能够持续高速增长;进入90年代后,香港经济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90年香港生产总值增长3%,1991年增长4%,1992年增长5%,1993年增长5.5%,其中起支撑作用的是内地经济的发展。十分明显,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香港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中国大陆经济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
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越密切,香港经济对内地的依赖程度越大,内地因素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涉及到各个重要领域。
1.在制造业方面。香港制造商利用内地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缓解了本地劳动力紧张,工资和地价不断上升的压力,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使自己的产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今,香港电子业的90%、成衣和钟表业的80%、鞋类和玩具业的70%都转到了内地,辽阔的华南地区已成为香港制造业的加工基地。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三来一补”企业30000多家,约有200~300万内地装配工人为这些企业加工生产;有“三资”企业12000多家,雇佣当地员工47万多人,其中香港投资约占80%。内地科技力量方面存在优势,对香港制造业企业的科技研究和开发起着积极的作用。香港制造业把劳动密集的加工工序转移到内地,但有关资金筹措、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仍留在香港,有利于香港制造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方向转变。香港制造业大量内迁,还促使香港经济结构的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
2.在对外贸易方面。十多年来,两地贸易发展很快,其原因是大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整个经济发展较快,进出口总量迅速增长。据港英政府统计,1980年两地贸易额为281.97亿港元,1992年估计为6300亿港元,13年增长21倍。从1980年开始,内地成为香港最大的转口市场。从1984年开始,内地成为港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1992年港产品对内地出口为619.59亿港元,占港产品总出口的26.46%。作为中国重要的进出口商品转运基地,1992年香港转口贸易额的86.2%与内地有直接联系。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有58.4%是内地经香港转口销往世界各地的,30.7%是由世界各地经香港销往内地的。两地贸易的发展给香港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在金融业方面。内地的改革开放和蓬勃发展的经济形势,为香港金融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国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理想场所,香港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能够充当中国同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媒介。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国内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浪潮,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给香港金融提供了拓展业务的新机会。目前已有10家香港注册银行在国内共设有20多家分行或办事处,还有数家银行正申请在内地城市开设分行,或把其开设的办事处升格为分行。现时香港银行有关业务已基本饱和,竞争日趋激烈,而内地市场庞大,又极具潜力。香港金融机构向内地贷款迅速增加,到1991年底,香港金融机构向内地银行客户贷款或拆借增至1042亿港元,向非银行客户放款达474亿港元,两项合计1516亿港元,比1981年底增加21.9倍。港商对内地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除轻型加工制造业外,逐渐向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金融股市和零售百货等第三产业发展。投资者除中小型企业外,一些大财团也采取了行动。据估计,1979~1991年间,港商到内地实际投资约140亿美元,1992年约30亿美元。1992年以来,一些在内地进行大量投资的香港本地上市公司和有中资背景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即所谓中国概念股,在香港股市脱颖而出,其升幅一直高于恒生指数总体升幅。香港众多的中小投资者通过购买中国概念股参与内地投资。还有一些内地国有工业企业股票将陆续在香港上市。这对改变香港股市结构,减轻股市对房地产的依赖,将产生积极影响。
4.在房地产业方面。香港房地产市场自1984年以来持续旺盛,其主要原因也是内地因素的带动。(1)目前香港投资内地获利丰厚,估计每年至少有100多亿港元回流香港,这对香港房地产需求起了极大的刺激作用。(2)外商看好内地市场,外资大量涌入内地,香港作为国际资本的中介和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的地位日益重要,因而外商对香港写字楼和大型住宅的需求会相应增加。
5.在旅游业方面,内地因素对香港旅游业的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内地旅游业带动了香港旅游业。进入80年代后,以大陆为目的地而取道香港的游客连年大幅度增加,到1986年已超过访港游客总数的30%。(2)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内地与香港之间,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来往日益频繁,也促进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1992年经香港来大陆的台湾游客已达150万人次。
6.香港与内地的贸易、金融、旅游等联系日益增强,还带动了香港的交通运输、航运、酒店和零售百货等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兴衰也与内地因素息息相关。
7.在港中资日益壮大。近几年来,在港中资企业发展较快,投资额迅速增加,经营业务更加多元化。截止1989年底,中资企业的投资总额在100亿美元左右,目前已达120亿美元,超过日本、美国,成为香港最大的外来投资者。1989年以来,中资在香港地产市场投资超过176亿港元,银行金融业投资约235亿港元,货柜码头投资约47亿港元,工业投资约24亿港元,航空投资约33亿港元,酒店投资46亿港元,隧道投资约103亿港元,汽车销售投资约58亿港元。显然,中资企业已成为香港投资市场中的一个积极因素。中资企业日益壮大,是中国大陆对香港未来充满信心的体现,而且也预示着它在香港经济生活中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四、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是香港经济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有利因素
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是香港经济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有利因素,其主要根据是:1.中国实行“一国两制”和贯彻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一国两制”体现了中国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也充分照顾到了香港地区各方面的利益。基本法把“一国两制”原则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使之具体化。“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是香港九七平稳过渡和维护繁荣稳定的可靠保证;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政策是不会改变的。目前,中国正围绕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为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和全方位开放的新局面,采取各种措施来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国地大物博、百业待兴。香港地区同内地已建立起来的各个领域的合作方兴未艾,这种合作有很强的互补性,是互惠互利的,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3.中国国内政治形势是好的。目前,国内政局稳定,举国上下都把经济建设作为当前的中心任务。中国已进入一个长期稳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这对香港九七平稳过渡和经济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4.中国外交、外经贸形势也是好的。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不断取得新成就,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局面,香港可以从中受惠。例如,中韩建交后,两国贸易发展迅速,在过去两年中增幅达200%。经香港的中韩间接贸易,亦以相似速度增长。1992年中韩直接和间接贸易额为80亿美元,估计1993年可达200多亿美元。显然,这也带动了香港地区贸易的发展。
五、未来香港经济发展的取向
当前,世界形势对香港经济基本上是有利的,机会与挑战并存。有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西方经济可能缓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美国经济已呈现复苏的迹象;亚太地区仍是世界经济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但是,西方贸易保护主义还在加强,亚太区内的竞争日益剧烈,这是香港经济面临的严重挑战。过去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在这种形势下,立足香港,以大陆为依托,面向世界是香港经济的成功之道。
背靠大陆是香港经济得天独厚的一大优势,亚洲其他三小龙无法与之比拟。香港与内地经济越来越密切,是两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内地现代化建设有利,也对香港经济发展有利。目前,一个以粤港为核心的华南经济区已经初步形成,由于它的互补性、非制度性和开放性,今后仍是中国发展较快的一个地区。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内地一些主要城市的经济国际化程度也将相应提高,它们同香港在某些方面会出现竞争,这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所难免。香港经济有它独特的优势,它的国际金融、贸易等中心地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间发展起来的,对内地将长期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内地城市难能完全取代的。[③]
香港经济对大陆依赖程度的增强,不会削弱它的国际性,而只会加强它在国际市场中的实力,有利于它的国际金融、贸易等中心地位的提高,其原因是:香港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经济实体,同西方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作为一个蓬勃发展和规模庞大的经济实体,正在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及发展市场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最终将使自己同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使自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香港与内地合作在内地发展固然潜力很大,而共同面向世界,更是别有天地。
总之,抓住机遇,立足香港,背靠大陆,面向世界——这将是香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佳选择。
注释:
①参看香港《经济导报》1987年1月27日所载文:“香港、中国经济纵横谈”。
②Manufacturing in Guangdong,Business International,1990.
③邢忠修:“略谈内地因素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全国港粤经济研究会第五次年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