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于国内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提出了强化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环境监测有助于对环境质量进行控制。确定环保执法和政策调控,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起着重大作用,高效的监测质量有赖于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的数据和信息是否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政府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环境监测必须面对机遇与挑战,创新质量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加强自身质量建设,确保监测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1环境监测发展概述
1.1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阶段
在此阶段中,由于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不够高以及在保护时技术设施的限制的影响,环境质量检测相对落后。只有当适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是相对严重的情况下才会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1.2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而提高,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也增大了。国家环境保护系统逐渐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检测系 统。环境监测从简单的化学分析,逐渐到污染的认识不仅仅是化学污染,上升到包括噪音污染的环境保护问题。环境监督性发展不仅包括污染源的监测,也包括环境背景值的监测,接着环境监测技术进入自动化、计算机化,相继建立全国性的自动化监测网络系统。监督的力度也逐渐扩大,对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1.3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
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环境监测工作同时开始、共同进 步发展,各级监测站先后出台了水质检测质量控制指标、大气监测质量保证规定和持证上岗考核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的确立,推动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的进程。环境监测系统属随后也开展了创优质实验室和计量认证工作,对环境监测行业的建设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使监测能力在短期内发生了深远显著的变化,几乎包含了对实验室机构内部工作的质量要求规定,环境监测领域开始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环境保护也逐渐进入了质量监督为主的阶段。
2.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途径
2.1 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法律保障体系
组建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加快制定出台《全国环境监测条例》,明确环境监测的法律定位,强化环境监测的统一监督管理,负责环境监测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发布,建立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证和环境监测人员执业资格认可制度、仪器适用性检验和准入制度、环境监测技术认证制度等,规范环境监测行为,从法律、制度和人员基本素质上保证环境监测质量。
2.2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管理体系:国家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如环保部环境监测司)一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或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合署)一区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协助国家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并参照其管理模式开展本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技术体系
成立国家和区域两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作为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和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管理部门,隶属于国家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如环保部环境监测司),或由国家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授权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合署履行质量管理和技术研发职能;区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由国家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组建或认定授权,业务上受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领导,组织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相关技术研发工作,可建立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等区域,可以独立组建,也可以选择有实力的省、市环境监测机构,还可以是科研院所、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作为主体,经国家环境监测管理机构考核评定后授权认可。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技术体系: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一区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一环境监测标准物质研发生产中心、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环 境分析实验室一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包括:(1)研究制定相关法律与规章,建立一套先进、完整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运行、监督、考核、评估和责任追究体系,并对各类环境监测机构实施全过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管理;(2)通过研究开发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运用技术手段、技术办法、技术措施开展和实现对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为各级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实施质量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技术支持、技术支撑;(3)研究并组织开展质控考核、质量巡查、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检查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检查活动;(4)经国家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授权具体负责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证和环境监测人员执业资格认可的技术审查与日常管理;(5)依托现有标准物质研究生产机构,分步建设国家与区域标准物质研究和生产基地,开展常规监测指标、特异污染指标、优先控制污染指标等标准物质研究、生产、储运和分发;(6)对仪器设备开展环境监测适用性检验,实行准入制度并对环境监测试剂耗材开展抽检;(7)承担或组织各类技术力量开展涉及各类环境要素、不同行业污染因子的环境监测方法和相关标准的研究,开展环境监测技术认证工作,对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性进行确认;(8)研究自动监测、快速监测、便携式仪器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污染物通量和排污总量监测、环境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生物生态监测、酸雨监测、固体废物及土壤、农作物监测等领域中的质量保 证及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填补这些领域的质量管理空白;(9)研究集成涵盖方案设计、布点、采样、保存、运输、前处理、分析测试、数据诊断、数据处理、分析评价、报告编制、信息传输等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编写环境监测QA/QC手册。
2.4充分发挥质量管理的监督作用
注重质量控制措施的规范性,改进过度依赖结果控制质量的思路,强化过程控制和全程序控制意识,建立更加完善的监测技术体系。全国环境监测系统是一个大整体,保证监测技术先进性和数据质量可靠性,对建立整个监测系统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的完整有极大的保障。利用通用管理模式,促进各领域共同发展,随着开展监管方法研究,建立长效质量监督机制,跟随建立质管评价体系,有效实施监督与管理,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协调。
2.5监测人才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提高质量监管要求,提升质管人员素质。组织参加生态环境保护培训班学习,就生态环境问题做深入知识培训。培训让参训人员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环境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人员素质与水平是衡量监测站监测能力的重要内容,制定年度监测人员培训计划,让培训高监测人员的工作技能、管理水平及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举办技术培训班是实施技术培训、促进技术交流的有效手段。应根据监测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效策划和设计培训内容,把握技术培训的主干线。
3 结语
国家和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履行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测行政监督和质量管理职能,国家和区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加强质量控制技术支持、技术指导和考核评估,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机构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全过程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程序,从而构建起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克服我国现有质量管理的不足,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和可靠,适应科学化、信息化、定量化、法制化的环境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建生,俞翔.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民营科技,2017(12):67.
[2]陈红,郭凯先.完善环境检测技术监督体系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7(16):240-241.
[3]陈红,郭凯先.完善环境检测技术监督体系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7(14):237-238.
论文作者:黎小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8
标签:环境监测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技术论文; 质量论文; 国家论文; 管理机构论文; 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