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贸易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普遍是以贸易为主要动力的。把环境与贸易问题作为人类发展一个复合系统,她的演变机制和调控方法等尚未形成很成熟的理论系统。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运用历史辩证的分析方法,探讨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一、环境与贸易经济发展的理论及国际国内动态
(一)发展理论
关于目前的环境与贸易经济发展的理论概括地说主要有两种。1.美国式的无限增长理论。这种理论建立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走“先发展,后治理”之路,该理论认为随着人口的指数增长,要保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使用的资源量也应呈指数增长,即经济无限增长和资源使用量无限增长的理论。2.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优势理论。该理论是建立在资源取之不尽的基础上的,它强调发展中国家可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藉此与工业化国家高技术产品进行贸易,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给人的表象是贸易额增长,但这不仅造成了当地潜在的资源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传统发展模式的缺陷
把环境保护放在传统发展模式的修补位置上,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是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的,据计算,与事先防治污染相比,事后治理的代价约高出20倍、50倍,甚至100倍以上, 许多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对当前和未来的影响包括对人类的生存的影响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片面理解出口创汇功能,单方面追求出口规模、速度,只能导致贸易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恶性循环,即为创汇出口量增加→生产增加→出口价格下跌→为保证创汇出口指标增加→出口、生产失控→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三)国际贸易与环境发展现状
二战后,许多国家纷纷致力于经济建设,并且将资源开发作为一条加快经济发展的捷径,普遍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巨大增长。但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导致一系列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比如酸雨现象、空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有害危险废物的处理等等。80年代以来全球发生了多起重大环境灾难,诸如1984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的毒气泄漏事件;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损失和环境污染;埃塞俄比亚由于环境恶化造成饥荒,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的悲剧,不断激发人们对资源、环境和自身的健康状况的关注,促进人们环境意识的迅速觉醒和提高。
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正确处理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而不能把环境与贸易分离,把贸易造成的污染留给环境保护部门去解决。联合会于1993年成立了“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该会的宗旨是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和维持生态平衡,使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把协调世界范围内环境管理标准化,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开展环境管理标准化等项工作,列为该会的主要活动内容。目前围绕实施“环境管理系统系列标准化(ISO14000)”已经展开了。欧共体于1993年公布了欧共体环境管理与环境审核规则于1995年开始实施。英国1994年颁布JBS7750环境管理标准。 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
(四)国内贸易与环境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12.46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到2030 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至16亿的高峰期,环境和资源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是以高耗资源或抗夺式经营为代价的,造成了农业环境的恶化。许多乡镇企业从事土法炼焦、炼磺等,排放大量“三废”致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青海省滥采冬虫夏草出口创汇,牧区自然草场遭到破坏。1995年新疆白皮大蒜年出口创汇曾达400万美元,是创汇最高的商品,后因工业、农药、农膜、 化肥等造成的污染,使大蒜品种退化,质量下降而砸了牌子。我国工业废水污染水资源,1/3的水不能养鱼,1/4的水不能灌溉农田。目前全国遭受“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5亿亩, 每年因此减产和损失粮食达120亿公斤。我国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73 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4年5 月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84年1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4年5月,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环境保护工作正式纳入了国家计划。我国政府将ISO14000等同采用和转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利用ISO14000建立我国现代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使企业采取预防为主方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极好机会。
二、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21世纪是人类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时代,世界经济的大趋势将走向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该是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实际目标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增长。为此,要有一个新思路,我国环境与贸易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型应该是:由资源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成为技术型发展模式,建立环境与贸易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世界上有两种可持续发展思路:一种是西方发达国家重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另一种是以发展为前提,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我国环境贸易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要通过贸易促进人们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社会生产力,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必须处理好两大关系(1 )人与人的关系,即代际均衡发展关系。代际均衡发展要求上代人为后代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只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提高生产力,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精神状态甚至关系到人类生存,代际均衡发展并不是要当代人刻意减少资源使用量或为了后代人而过分牺牲当代人的利益,它的实质在于强调目前近几代人必须改变传统的高耗资源的发展模式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行为。(2)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为自然界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的,互惠互利的,只有相互尊重,相互适应才能永续生存。
(二)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差异很大,不可能在全国按一个模式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然而农产品贸易必须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增加出口附加值,提高科技含量,走上高质量、多品种、高创汇率的发展轨道。珠江三角洲临近港澳,应继续把保鲜农产品的出口放在突出位置,提高猪肉、牛肉、蛋、蔬菜、水产品、鲜花等的出口经济效益。北部和西部边疆可根据邻近国外的特点,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沿海及内陆大城市周围,可以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利用海上、空中交通的便利条件,多方位、多层次开展农产品对外贸易。瞄准国际市场,培育精、新品种,出口蔬菜、鲜花、水果等,更应出口经加工增值后的生态食品。广大内陆地区、包括山区、边远地区,应发挥名、优、稀、特等农产品的优势,大力开发不施化肥、农药的有机农业,生产无污染健康食品,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产品多样化和贸易多边化。此外,培养农民的出口意识和技能,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出口生产经营体系。农村经济要改变高投入的增长方式和急功近利的发展战略,应该逐步实现向生态—经济效益型的增长方式转化。高科技综合开发,要以食物链能量转化为基础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并重的三元结构类型,扩大绿色食品比重;改传统的动、植物为主的二维结构为动物、植物、微生物并重的三维结构;建设具有生态理性的乡镇企业,提高产品技术质量,保证国际标准认证体系,推广绿色标志产品。优先发展绿色产业,即生产无污染、无公害产品,淘汰消耗大、污染重的产业,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三)法规的监督和公众的参与是我国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保证。我国要把全民宣传和教育贯穿在整个经济发展战略之中,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素质提高至关重要。经有关专家统计研究,工业污染只占总污染源的41%,家庭污染却占到35.8%。一个人一天平均要制造1.8斤的垃圾;一个人因洗头发、洗澡、 洗衣服等一天平均制造的100公斤的废水在污染着河流、大海和土壤; 一个人每天平均用了2克的化学日用品在污染着整个大环境;空调、 冰柜排出大量含有氟氯化物(CFC), 燃煤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煤气排出的一氧化碳都在破坏臭氧层,保护环境要从家庭做起,从我做起。政府要投资并组织城镇社区居民和乡村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制,建立垃圾再制工厂,促进资源再生。政府要支持民间环保活动,资助成立各种环保基金会。要修正我们的国情教育,小学应该增设“环保常识”课程。要告诉我们的后代,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土地面积总量排在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要素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且这些紧缺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又受到严重污染。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国民重中之重的责任和义务。我国要重视经贸法规建设,尤其加强保护农业资源立法如:《农药法》、《土地税法》、《种子使用管理法》等。而且要建立健全与世贸组织(WTO )相适应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