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B超室 541003
摘要
目的:观察AIDS 腹部所表现出的超声声像特征.方法:对172例临床确诊为HIV/AIDS 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然后进行分析.结果:HIV/AIDS 腹部超声的声像图表现为在肝脏、胆囊、脾脏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及腹腔淋巴结肿大。 结论:HIV/AIDS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结合临床病史, 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分期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HIV/AIDS患者 腹部B超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6年1月-10月住院HIV/AIDS患者,其中男性141人,女性31人,年龄23-75岁,其中合并肺部感染121例,口腔念珠菌感染101例,乙型肝炎25例,肺结核42例,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1例,PCP22例,隐球菌脑膜炎4例,,带状疱疹5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使用探头频率为3.5MHz的超声探头对患者进行检查,受检者均取仰卧位,于当日晨空腹,按照肝、胆、脾等常规探查途径进行检查。
1.3诊断标准:正常腹部超声结果肝脏左叶长径≤9.0cm,前后径≤7.0cm,右叶肋间厚≤10.0cm右肋下最大斜径≤14cm。脾厚度男≤4cm,女≤3.5cm,长径≤10.0cm,肋下无[1]。胆囊≤7.0cm,胆囊壁厚度〈2mm。淋巴结长径≤1.0cm,长径前后径之比〉1.8。
2.结果
172例AIDS患者部分腹部B超检查结果如下:(1)肝脏:正常表现为肝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呈细小的低回声、分布均匀,其余均为异常。肝肿大57例(33.13%),肝损害 33例(19.18%)肝囊肿12例(6.97%)脂肪肝10例(5.81%),(2)胆囊:胆囊炎19例(11.04%),胆结石5例(2.90%)(3)脾肿大17例(15.69%)脾钙化5例(2.90%)(4)肾脏:肾结石14例(8.13%)弥漫性肾损害10例(5.81%)肾囊肿8例(4.65%)(5)腹腔淋巴结与腹腔积液:腹腔淋巴结肿大32例(18.60%),多见于腹主动脉旁、胰腺周围、肝门区、脾门区和肠系膜等处。腹腔积液6例(3.48%)。
3.讨论
AIDS是一类因HIV病毒感染而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丧失,使得机体无法抵御外来机会性感染和引发各种肿瘤,从而产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乃至全身各大系统均丧失功能的综合性、致死性疾病。消化系统是AIDS患者的好发部位,发病率仅次于呼吸系统。有资料显示HIV感染可直接感染肝脏细胞[2],最常见的病变是肝炎、肝损害和肝大,而这些病变的声像图表现均为非特异性,只有当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时,肝脏弥漫性病变的声像图呈云雾状改变才具有特征性[3]。脾脏因是CD4+细胞聚集的场所,成为HIV攻击的主要器官,在艾滋病病程各期均可累及脾脏,急性感染期部分病人可出现脾肿大,中度脾肿大多见,少数形成巨脾。脾脏的病变往往与全身淋巴细胞的改变相一致。胆道系统超声表现以胆囊增大,壁增厚,总胆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等,有资料显示胆囊壁毛糙、增厚是艾滋病患者较常见的超声征象[4],肾脏部位病变是AIDS患者常见的侵犯性病变,此类病变通过超声检查可辨别除肾肿大或缩小,肾形态异常,肾实质或肾窦回声异常,肾集合系统病变等。因AIDS感染机体后主要侵犯CD4+细胞,作为CD4+细胞聚集的淋巴结病变是AIDS患者常见的异常部位,有资料显示,超声检查手段能够为腹部淋巴结肿大等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5]。超声检查可为临床对AID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由此可见,为HIV/AIDS 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胆囊、脾脏、淋巴结改变最为明显,超声检查有准确性高,重复性强的优点,可减少有创性检查和感染扩散的可能,超声除检查诊断外,还可进行介入性治疗和引导穿刺取活组织检查。
参考文献
[1]任卫东,常才.超声诊断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2.
[2]赵燕,鲁重美. HIV/AIDS合并肝脏损害患者的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4(5):223-226
[3]吴碧君,汤庆,周爱群,等.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腹部超声表现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27(3):246-248.
[4]古丽?依玛木,热沙来提?阿不都瓦衣提,李晓春,等.艾滋病患者脏器损害的超声声像图改变分析[J].中国自然科学杂志2010年10月第12卷(5):361-363
[5]宁海燕.超声对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7(15):26-27
论文作者:廖志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超声论文; 腹部论文; 患者论文; 胆囊论文; 肝脏论文; 脾脏论文; 长径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