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支气管源性囊肿误诊分析论文_丁玉国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人民医院CT室 441700

摘要:目的:分析易误诊的纵膈支气管源性囊肿的影像特点,为我们日常工作中针对不典型纵膈支气管囊肿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间1例通过手术和病理确诊的纵膈支气管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情况、影像特点、病理学资料,再综合中外文献讨论。结果:①男性,年龄51岁,.②临床资料:偶有咳嗽症状外,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③影像学特点:发生在纵膈,且在后下纵膈,密度均匀,边缘光整,无周围浸润,密度呈软组织样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④病理学资料:单一囊,内容物呈巧克力样。结论:①纵膈支气管囊肿为先天性疾病,少发,发生及病程长短不一。②纵膈支气管囊肿主要以咳嗽来检,多数为意外发现。③影像学常见的水样密度影易于诊断,但是后纵膈内接近实性或软组织样密度肿块的支气管囊肿极其容易误诊纵膈肿瘤。④病理学示囊肿壁内覆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壁成熟软骨、支气管平滑肌、腺体细胞等。⑤通过手术治疗预后好。

关键词:纵膈支气管囊肿,影像学诊断,病理学

先天性支气管囊肿为肺胚芽的先天发育异常,在发育过程中,部分胚芽发育发生停止,由于停止时期不同,导致发生部位各异,以肺内或纵膈发生居多。发生纵膈这临床处影像呼吸外,多无其他临床症状,故术前确诊不易。因此通过本院5例及中外文献分析,以提升对支气管囊肿的了解。

1 临床资料

病例1 男 51岁 体检发现纵膈肿瘤1天,查体:无胸闷、气促、心慌及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及黄疸,无发热、昏迷及四肢无力,在家未行特殊处理,今来院就诊“纵膈肿瘤”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精神、饮食、睡眠正常,大小便及体重正常。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

CT所见:右侧膈肌脚后方纵隔内见一大小约7.6cmx4.8cm三角形团块影(图1、2),密度均匀看,平均CT值约为60HU,边缘光滑,部分层面似乎与肝脏分界不清(图3),考虑右肝副叶疝入后下纵隔内,建议增强扫描了解详细情况。入院后行手术切除(图4)。

手术所见肿块有完整包膜,质软,大小8*5*2.5CM,内容物呈巧克力状。

病理所见:(图5、6)病理诊断:支气管源性囊肿。

2 结果

经过手术证实为右侧后下纵膈支气管囊肿。

3.鉴别诊断:

①食管源性囊肿、淋巴囊肿等囊肿性病变,主要依赖病理确诊

②后纵膈神经源性肿瘤,通过增强CT扫描观察肿块的强化情况,通常支气管囊肿无明显强化,在发生感染等仅可有轻微强化,而肿瘤则多有相对明显强化。

③其他纵膈肿瘤:通过强化区分。

讨论 支气管源性囊肿【1】是一种由胚胎发育障碍引起的先天性疾病,为呼吸系统最常见的先天性病变。囊肿为单发或多发。囊肿可位于肺内或纵膈【2】。纵膈支气管囊肿由支气管胚芽迷走至纵膈伴发育异常所致。临床多无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如果与支气管相同,可伴发感染而出现相应症状。如果囊肿较大则可以出现压迫所致相应症。囊肿多发生在中纵膈的中上部,以隆突附近最常见。后下纵膈且呈软组织肿块密度少见【3,4】,由于呈软组织密度CT平扫时需与很多良恶性肿瘤鉴别,如各种囊肿、神经源性肿瘤、血管肉瘤等,因而极易与其他实质性肿瘤混淆而误诊。CT增强能进一步缩小鉴别范围。但确诊需要靠病理学检查。当CT发现纵膈软组织肿块,境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无强化应该想到本病可能性。本病主要应与食管囊肿,淋巴管囊肿等多种囊肿病变鉴别。

图1右侧膈肌脚后方纵隔内见一三角形团块影,大小约7.6cmx4.8cm

图2与图1同一层面肺窗

图5 HE 40X 图6 HE 40X

参考文献:

[1]周燕发,胸部X线、CT、MRI诊断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525~527

[2]白人驹,张雪林,等.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4~249

[3]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40.

[4]张大为,许佩璋.原发纵膈肿瘤玉囊肿327例的外科治疗.中华肿瘤杂志,1985,7:123

论文作者:丁玉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  ;  ;  ;  ;  ;  ;  ;  

纵膈支气管源性囊肿误诊分析论文_丁玉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