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试论论文,哲学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深悟哲学的精神实质,精通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将其艺术性地渗透在他的思维活动、领导行为和战略设计的伟大行动之中。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与实践密切相连,与生活水乳交融,具有面向现实、指导实践、生动实用的思维特色,具有典型的个性特征。
一、立足现实,积极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严格的科学性与彻底的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哲学。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交织在一起的高超的哲学,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实践性。
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行动性,但是由于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所处的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者所面临的现实不同,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均从他们各自的历史现实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而邓小平最大的理论贡献,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性时刻,从中国和世界的现实情况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可见,立足现实,积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更是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最为突出的特点。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应用到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去,这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实践第一,灵活运用,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再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在。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与教条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实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是人们对未知领域的一个探索过程。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1]他十分强调,运用必须从实际出发,“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1]他认为,坚持实践第一,灵活运用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邓小平从这一观点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某些论断不迷信,不盲从,而是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新结论。他决不从现实的结论去裁剪现实生活,而是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邓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2]他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最后得出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高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因此,邓小平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决不能搞“凡是”,对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搞“凡是”。社会主义不可能有一种到处适用的模式,不可能按照马克思所揭示的一般规律毫不走样地复制出来,也不可能完全重复别国所走过的路,而只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现实出发,从本国的具体实践出发。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而“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2],必须“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2]。他还从实践运用的观点出发,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1]精通马列,学以致用,反对学用脱离的形式主义。
总之,哲学的本质不是抽象的玄思,而是积极的行动。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决不可唯书、唯上、唯洋,而要唯实;要立足现实,积极实践,灵活运用。因此,立足现实,积极实践是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邓小平哲学体系中贯彻始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目的,讲求实效
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的另一个突出的品格是“注重目的,讲求实效”。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就是肯定实践的效果对于辨别真理的意义。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出发,在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原理,形成了一种“唯效”性思维,把“目的”与“效果”作为评判和衡量党的方针、路线的基本依据。客观地说,邓小平的哲学是一种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效用哲学,实效性原则是评判建设、实践的最大有效性原则,它标志着人类行动的意义。人们恰恰通过革命和实践,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赋予世界以意义,同时人生的意义也在于通过行动所造成的世界和人类自身的实际变化中。因此,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行动,还是作为群体的人的行为,其目的都在于获得于国、于民、于自身的有意义的效果和实利,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的目的。哲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否引导人们获得运动的实效,这是邓小平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的极为重要的特点。
“注重目的,讲求实效”是邓小平思维方式的一贯特点,是邓小平哲学价值观的极为重要的内容,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注重目的,讲求实效”的哲学价值观出发,邓小平针对粉碎“四人帮”初期,人民思想禁锢、价值观念保守落后的情况,提出了在那一时期足以引起价值观革命的平凡而伟大的命题,“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以此来促进人们对生产力发展的认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人民向着四个现代化高歌猛进的过程中,当时困扰人民思想观念的是“两个凡是”的论调,为此,邓小平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永恒真理,并因此在全国、全党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其结果是错误的思想得到了修正,正确的路线得以贯彻,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真正的解放,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阳光大道;在90年代初期,当“左”的思想重新抬头,人们在面对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裹足不前,在“姓社”和“姓资”的争论面前无所适从的时候,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这就是著名的“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这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解决了困扰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难题,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赢得了改革开放后的又一个春天。上述论断,深入浅出,明快通达,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的“唯效”性取向,是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具体化,为在实践中排除“左”的和右的思想的困扰,克服各种习惯势力的抵制,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直观而有效的思想武器。
可见,哲学首先要跟价值观,跟人的行为和目的发生关系,在对待事物的本体性质和价值性质即效用的关系上,邓小平哲学是以“目的”和“实效”为中心,把效用作为价值判断和真理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足见注重目的和实效在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中的重要地位。
三、崇尚探索,重在创新
勇于探索,锐意创新是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它使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旺盛的思维活性,不保守、不僵化、不墨守成规,对新事物高度敏感,永远保持一种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冲动。邓小平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1]他反复强调一个基本思想:“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的十几年来,邓小平坚持这一观点,敢为天下先,成功地领导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邓小平不拘于本本和教条,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要求人们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观点。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就用了很大的精力来做“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破除“两个凡是”,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向全党反复宣传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解放了人们的观念,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开拓进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二是要求人们敢于突破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修正。客观地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确立他们的理论的时候,的确有个别思想带有历史的局限性,诸如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国家中首先实现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论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模式的论断以及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论断;另外还有个别理论因囿于当时斗争的需要而过早作出结论等等。因此突破这些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理应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三是要求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形态的转换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正确的态度,这是更具历史意义的创造和发展。邓小平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应有不同的形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已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不同形态,但它们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要求人们必须根据新的实践再创造新的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决不仅仅是个别结论的纠正,更重要的是应根据新的实践、新的问题,创造新的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并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的历史形态——邓小平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转变凝聚着邓小平的心血,反映了邓小平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小平哲学的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思维特点在邓小平理论的其它方面也有重要的体现。在思想理论方面,邓小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精神文明方面,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经济建设方面,邓小平提出了生产力标准,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应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邓小平最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科学技术方面,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民主政治方面邓小平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祖国统一方面,他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国际形势方面,他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如此等等。
上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以及诸多具有首创性的思想、观点和实践,都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处处闪耀着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深刻地体现了勇于探索、重在创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四、辩证思维,全面运筹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杰出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芒。
“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工作和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的名言,毛泽东对之十分赞赏。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又说:“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3]事实正是如此,只要认真研读《邓小平文选》,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在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和辩证法思想。
邓小平坚持共性个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辩证法的典范,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根基所在。他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共性”,与中国具体实际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般,又坚决走中国自己的路,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邓小平坚持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上,邓小平巧妙地从对立中找到同一,准确地寻求同一。他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大胆而明确地提出在十亿人口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1]。同时,在向资本主义学习的过程中,绝非良莠不分,而是要学其所长,坚决顶住资本主义国家中一切腐朽东西的侵蚀。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创办了经济特区,吸收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成功地处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对待祖国统一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对立统一中讲求祖国统一。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如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的。邓小平不仅巧妙地在对立中把握同一,而且善于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坚持必要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比如在香港回归问题上,邓小平一贯坚持主权问题不可讨论;在大陆与台湾统一问题上,“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1]。
邓小平坚持矛盾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用一种全面运筹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处理各种重大问题。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比较完善地运用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法,邓小平则在继承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把它具体运用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运动中去。他反复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1986年1月,邓小平提出阐明了“两手抓”的方针。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1992年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又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邓小平的“两手抓”的思想主要包括:其一,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其二,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其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其四,两手抓,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坚持重点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是在新时期下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依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这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光辉体现。
邓小平坚持运用事物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处理好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过去,由于思维方式脱离了辩证法,因而不承认地区发展的差异性,也不承认分配上存在的差别,却热衷于“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这就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上,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较大,因此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可能一致。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1]这就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应允许一部分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矛盾不平衡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刻应用。
可见,邓小平哲学思想中的全面运筹的辩证法思想,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深邃,而且具有形象性、正确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特点对我们全面把握邓小平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签: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