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矛盾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彻底地摆脱出来,它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等一些重要理论很不协调,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因此,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准确地界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这个理论更符合客观实际,成为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自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在高等院校的哲学教科书和其他一些哲学论著中一直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既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不相适应或者说相矛盾的一面。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解决基本矛盾的基本途径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调节,不断完善,逐步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和环节。
下面着重分析一下我们在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相适应与不相适应或相矛盾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不能取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很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中,都首先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或相矛盾的,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或相矛盾只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状况,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本身。有人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既有基本适应的一方面,同时又有不相适应的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第一方面深刻地体现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第二方面问题则深刻体现了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新思想。这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一致的,第二方面的问题是第一方面的问题的深入和发展,其实质都是解放生产力。”(杨正江著《哲学体系重要问题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第255—256页)
这里所说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指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指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革。众所周知,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过渡时期的任务,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革命,怎么能做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第一方面”呢?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的实质只归结为为解放生产力也是不全面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所以造成上述错误,正是把既有基本适应的一方面,同时又有不相适应的一方面当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相矛盾的许多方面都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括。
如果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的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发展相矛盾的一面,那么,它们相矛盾的许多问题,是不是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我认为回答应当是否定的。无论是别的矛盾,还是把许多矛盾加在一起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括。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是贯穿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主导、决定作用,决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矛盾。在一些论著中所说的那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不相适应的许多矛盾中,有哪一个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我认为,没有,一个也没有。就拿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时,首先都提到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问题来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的社会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的问题,怎么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只有那种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公又大又纯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才把实现全面的全民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搞一大二公三纯,实行“穷过渡”的历史经验证明这种理论是错误的。
总之,从整体上来说,作为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不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中的某些具体方面的表现,那样必然是直观的肤浅的,而应当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综合的本质的表现。
第三,非对抗性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在有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著中基本上都把非对抗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这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首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2—373页) 毛泽东在这里说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相比较具有非对抗性,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谈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时并没有说它是对抗性的,而是“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1卷,第315页)。这也说明对抗性和非对抗性根本不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其次,对抗性和非对抗性都是矛盾斗争的形式,而不是矛盾的性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同上书,第334页),“斗争形式, 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同上书,第33页)。这就是说,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这两种矛盾斗争形式是由矛盾的性质决定的,都不是矛盾性质本身。把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这两种矛盾斗争形式,作为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只能是方法中的抽象的形式方面,它不是也不能把它当作解决矛盾的完整的根本的方法。矛盾的根本性质,即本质,只能是事物自身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只能是事物的质变。
二、怎样正确地规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什么是基本矛盾?“基本矛盾亦称‘根本矛盾’。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的矛盾。基本矛盾及其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辞海》(哲学分册)第77页)。“基本矛盾又称根本矛盾。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对全过程起支配作用的矛盾。实际生活中有时也同主要矛盾通用。”(《新华词典》第410 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并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矛盾,是决定社会主义本质的矛盾。
这里,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主要矛盾就是基本矛盾,这两者是一致的。首先,主要矛盾就是根本矛盾、基本矛盾。抓主要矛盾必须抓住根本矛盾,抓住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从本质上解决矛盾,达到抓主要矛盾的目的。如果抓主要矛盾抓的不是根本矛盾,而是非根本矛盾,解决的是非根本的次要的问题,那么,不管你怎么说,实际上抓的并不是主要矛盾。只有把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基本矛盾统一起来,才能准确地判断什么是主要矛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发生大规模敌人入侵,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基本矛盾才会出现不一致,这只是暂时的特殊情况。其次,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这两个概念是通用的。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1433页)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说:“我们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全国胜利以后,国内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75页)这就是说,基本矛盾也是主要矛盾,这两者是一致的。在1957年9 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讨论修改八大关于主要矛盾论断时,有的同志不是用主要矛盾这个概念,而是用了基本矛盾这个概念。(参见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625 页)这些都说明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是一致的。把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区别开来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1981年6月27日,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的特殊表现。
为什么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每一个社会形态又有其特殊的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这5种社会形态中,社会基本矛盾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存在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能直接地表现为生产和需要的矛盾,而是通过阶级矛盾曲折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完全失去了生产资料,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则以雇佣劳动的形式使劳动力与自己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这样,劳动者不是为自己的需要而是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需要而生产。在需要中,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使分配制度极不合理,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而是绝大部分落入不劳而获的少数资本家手中,而广大劳动人民以工资的形式所得到的那部分则是微乎其微的。这样,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就被其对立阶级的需要所代替。同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法律等观点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这些上层建筑也是为维护私有制,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为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是生产和需要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曲折表现。
另一种则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阶级、没有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则直接地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生产和需要的矛盾。在原始社会里,人们使用的是简陋的石制工具,征服自然的能力很低,个体劳动能力十分单薄,必须参加到集体生产劳动中去。生产资料归氏族集体所有,氏族内部成员之间完全平等,他们在集体劳动中互相协作,劳动产品归集体所有。由于生产能力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对产品只能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以维持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时,建立起来的氏族和部落议事会制度以及人们朴素的集体观念、民主平等观念等极其简单的上层建筑也是为低下的生产和维护人们生存的需要服务的。因此,在原始社会基本矛盾直接地表现为当时的生产和需要的矛盾,即极其低下的社会生产和维持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比如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基本上消灭了剥削,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分配制度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说明,我们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做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已经不存在了。我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保护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样,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个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继原始社会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直接地表现为生产和需要的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和原始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同一类型的,这从形式上看仿佛是向原始社会的恢复,实际上是螺旋式的上升,因为它不仅在生产和需要的内容上不同,矛盾的具体表现也不同。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它与社会形态的发展不能不是一致的。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必然更加集中地直接表现为生产和需要的矛盾。
第二,它是贯穿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必须是贯穿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这样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贯彻社会主义社会始终的。这个矛盾之所以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开始就存在的,是因为在我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上解决了,它不再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立刻突现出来,一开始就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们党及时地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1956年上半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9月,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及时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56年10月出版)第79—80页)当然,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上是正确的认识,很快就被否定了,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取而代之。这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判断的失误。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重新提出这个基本矛盾,表述得更加准确,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了工作重点的转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所以要贯彻到社会主义社会终点的,是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个基本矛盾才能最终完成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任务,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邓小平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这个矛盾,只有这个矛盾才是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矛盾,只有抓住它,不断地解决它,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40多年的经验教训证明,什么时候抓住这个基本矛盾,就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迅速向前发展,而不抓这个基本矛盾,用别的矛盾取代它,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党的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更准确更科学地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抓了这个基本矛盾,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几年的时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榜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些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实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
第三,它是决定社会主义本质的矛盾。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首先,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落后的社会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决定了搞社会主义首先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点更加突出。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64 页)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的使命,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基础,使社会由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而不是用主要力量去抓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改变,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的重要区别。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基本矛盾观的必然结果。
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矛盾的另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决定了搞社会主义,除发展生产之外,还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为生产发展了,产品丰富了,但如果存在剥削和两极分化,就会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大部分产品被极少数人占有,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受穷,那么,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就得不到满足。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还是社会主义只是制度、精神方面的,穷,照样可以建成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的又一个重要区别。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基本矛盾观的必然结果。你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要抓“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搞“穷过渡”,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发家致富”,“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的资本主义”,把富裕当作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加以批判,实质上是把穷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如果正确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会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倡共同致富,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因为只有达到共同富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标签: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