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功能定位与安全发展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孔子论文,战略论文,功能论文,学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虽然在孔子学院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女士说,“下一个十年,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1]。但实际上经过第一个十年孔子学院已经“摸着”了石头,并探测到了一条可以“渡河”的路径,未来是要在这个基础上架起沟通的大桥,真正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的。不论之前的成功是偶然契合还是有意而为之,在未来的发展中,孔子学院的定位必须愈加明确,功能更加专业和权威,才能在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继续生存并发展下去,这是涉及各国孔院的合法性(不是法律层面上的合法性,而是学术层面上的合法性)和安全性的战略问题。 一、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孔子学院功能设置 数量多、发展快、分布广的孔子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获得重要成功并广受赞誉的事业就是在汉语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这说明无论外界对孔子学院的质疑有多少,汉办总部还是坚持并构建了孔院的核心功能和价值。这也与其宗旨非常相符——“国家汉办是中国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提供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资源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为携手发展多元文化,共同建设和谐世界做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国成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90%以上是以各种语言教学和培训为主的。 孔子学院的语言类教学活动,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努力与所在国家合作院校配合,适应所在地的教学需求、配合合作院校、所在社区的汉语言类教学需要,将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纳入所在国正规教育体制。从孔子学院总部每年的年度报告看,这一数字的提高是汉办非常看重、各个孔院教学努力达到的目标。这种努力涵盖了所在国教育的多个阶段,既有纳入孔院合作大学学分课程体系的课程,也有辐射到周边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孔院课程,或独立成立的孔子课堂课程,甚至有的汉语教学能够进入某个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局,融入当地教育体系。这种做法是被孔子学院总部提倡和积极推进的,是孔院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截至2014年有282所孔子学院的课程纳入大学学分体系,占全部孔院的三分之二。此类教学合作的基础一般在外国合作大学中有正规的汉语言教学院系,并需要中国方面提供师资,合作学校比较友好,没有过多的意识形态。 另一类是虽然有合作大学,但其教学活动未被纳入所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孔院靠自身发展,成为类似于语言教育培训性质的机构。它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办有各类免费或收费的语言培训课程。其中有的长期语言培训课程也可以持续数年,并有一直坚持学习的学生,教学效果不次于正规高等院校。此类教学成果的统计数字是,到2014年为止,开办各类汉语教学班次约6.7万个,注册学员111万人,专用的教学面积已经达到50万平方米。仅2014年直接派出的教师和志愿者总数就达到15 500人,全球共有中外专兼职教师33745人,汉语教师从大学中抽调专职教师,很大一部分是专业的高质量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线教师。 这种语言教学类项目的发展,也是汉办非常看重的,因为这些孔院通过语言教学达到收支平衡,甚至有盈余,解决了孔院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问题,是孔院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方向。 在持续十余年的汉语教学发展中,孔子学院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建设工作,成为目前最具权威的海外汉语教学机构。第一,所在地本土师资培养政策推广并取得初步效益。为提高汉语教学的本土推广效果,一批外国当地的“本土”汉语教师被纳入培养计划中,到2014年孔院在全球9个国家的大学合作建立了12个汉语师范专业,专门培养当地汉语教师,累计培训3.5万人,并进行首次《国际汉语教师证书》的考试,3100人参加。另外还通过请本土教师来华进行专业培训、在职汉语教师来华进修等提高师资质量。累计毕业回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学生共2362人,其中2014年588人。 不过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当地教育理念和模式,符合当地教育目的,对传播中国文化又打了折扣,比如一个孔院的中学课程,单纯教授中国文化,学生兴趣不大,但将中文变成其主科内容的中文版,学生兴趣就提升了,这种改变使中文教育成为该国文化知识的另一种文字表达,是不是离语言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宗旨稍远了些?笔者认为,熟悉语言是第一步,文化传播是第二步。语言熟悉后,可以有效地拉近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亲近感和信任度。因此虽然教学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但语言教学的基础目的还是达到了。 第二,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2014年前开发各种教学成果9400多件;有各种本土教材664套,涉及75个国家,225所孔院和课堂在使用。一些国家的教育管理部门还邀请汉办为该国汉语教学提供标准,比如,2014年印度、南非、毛里求斯要求汉办派遣专家为三国制定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更有国际知名出版社介入合作开发中文教学资源,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法国阿尔多瓦出版社等,增加了汉语教材的权威性。 第三,建立世界范围内的汉语考试系统。截至2014年,孔子学院在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886个考点。大陆340个、海外547个。孔子学院考点372个,还有网考点等。各类汉语考试类型达542个,其中HSK等收费考试人数达到43万,其中有18国的472名考生来中国参加“汉语考试夏(冬)令营”。 第四,成立“网络孔子学院”,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开设网上远程教学。目前“网络孔子学院”已经开发海量课程,进行网上实时授课和课件学习授课。2014年开课老师891人,课程24519节,学员28万。 第五,高层次语言教学和研究项目的开展。最近几年,孔子学院总部开始有计划地推出硕士以上的高学历语言教育项目,仅2014年支持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士硕士生来华学习的就有841人。针对博士培养的“新汉学计划”,也吸引了超过100名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还有针对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学者来华进行较长时间学术交流的“理解中国”项目。邀请哈佛大学、英国皇家科学院等20多个国家近百名学者来华展开学术研究,并支持中国国内教授赴海外大学进行教学工作。 以上数据显示,孔子学院在汉语教学的师资、教材、考试、高层交流等各个层面已经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工作,树立了海外汉语教学高端、权威、专业、规模的形象。这是孔子学院在海外安全健康发展的基础。 围绕汉语教学为核心的孔子学院工作,由于其语言教学的基础性特征,是在海外开展工作中遇到阻碍比较小的,也是其在海外长期安全存在的基础。与外国大学进行合作的基础是教育和学术,汉语教学符合大学教育机构的本质。 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辐射功能 但孔子学院总部并不会将孔子学院的定位仅仅局限在语言教学上。就像当年《文汇报》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孔子学院难道仅仅是“低级”的汉语教学机构吗?当然不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侨办新中国成立后历经60余年的海外中文学校低调持续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已经很瞩目了,而孔院如此定位和发展,除介入海外的高等教育部分外,涉及中小学教育的就是内部竞争。而且认为语言教学是“低端”的,本身就是浮躁激进的中国社会的一个误解。孔院总部对语言教学成就对外强调或宣传的不足,也反映了其在孔院其他功能上的重视和盼望。因此孔子学院虽然在功能设置的7项规定上全部是和汉语教学有关的,但其核心有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意。[2] Paradise归纳出孔子学院三个功能:教授汉语、文化交流、为商业贸易提供便利[3]。其观察基本比较到位,这几年孔院另一项功能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公共外交。但这些功能之间是有差别的,上文提到的汉语教学是基础、也是核心,文化交流是总部非常重视的方向和目的。为商贸提供便利和公共外交应该是衍生功能,不应该成为孔院主动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孔子学院会把文化交流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的? 孔院总部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投入仅次于汉语教学,甚至一些地区的孔院,文化交流项目超越语言教学成为工作重点。原因比较复杂,也许是这些地区汉语教学市场需要不足,或者在孔院设立之前当地汉语教学就已经比较成熟,或者由于孔院院长在个人学科背景和业务能力的偏向,在汉语教学推广有难度的情况下,偏重各种文化交流项目。实际上,2013年前后习总书记多次提到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软实力”,而2014年恰逢孔院成立十周年,需要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思路。2013年年底,汉办成立了综合文化处,专门负责重要文化交流项目的立项和推广就显得非常合时宜,不仅顺应国家需要,同时提升了孔院自身价值。 但这一目标的实践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一方面是文化交流本身的多元化、复杂性和长期性,在没有厘清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客体和对象、传播路径和目的之前,一个以语言教学为基础的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大量进行文化推广和传播活动,确实有盲目性。其后果是开展的活动在个案现场上普遍受欢迎,但在整体和主流舆论上却被质疑和批评。也就是说很多孔院在具体的文化项目活动中,获得参与者的拥趸,但却在一些主流媒体和观察者那里,遭遇很多批评声音。比如在对美国主流媒体报道孔子学院的内容进行分析时,发现他们编织的孔子学院前几个罪名分别是“共产主义的”“宣传手段或工具”“邪恶、威胁、危险”和“灌输、洗脑、改变思想、强制影响”[4],这种论调不是出自亲身参与过孔院活动的人群,也没有任何数据支持,仅仅是靠想象。两个矛盾的舆论场的出现,除了因为美国媒体报道倾向于“乌鸦”文化,在报道内容的选择上重视负面消息和评价,以及美国社会真实的意识形态作祟外,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从社会交往心理看,人们普遍对那些不是很熟悉的交往对象有排斥和戒备的心理。孔院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有点不成系统的文化推广活动给很多人造成迷惑,无法看清楚孔院文化传播的内容和路径以及目的——很多中国人甚至孔院工作人员也不清楚孔院文化项目设立的标准和原则——而导致的对孔院文化活动的迷惑和抵制。美国学者曾用这样的文字游戏来戏谑孔子学院给他们造成的混淆“Confucius Institute confuses the Confucius”(译为“孔子学院让我们对孔子更加困惑”),真实流露出他们对中国孔子学院定位的迷惑和排斥心态。 更为值得警惕的是,已经有海外学者借此或类似理由攻击孔子学院存在的合法性。2013年,Mar shall Sahlins在THE NATION上发表文章《中国孔子学院与大学价值观的对立》[5],质疑孔子学院不符合大学教育的本质,指出孔子学院是反大学价值观的,其理由还是老生常谈的“中国政府出资控制”“孔院协议密不公开”“教学具有强制性”“自我审查和限制言论自由”等,这些论据其实不足为惧,从教育学的观点上看它们不堪一击。但如果有学者提出孔子学院的学术含量不够,从事与大学地位和身份不符合的社会活动太多,并没有对大学应有的知识更新和交换做出贡献,随时以这种理由让孔院离开大学,还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才是威胁孔院生存安全的大事,需要总部未雨绸缪。因此孔子学院第一个十年采取的“各自为战”的文化传播战术,实际上降低了孔子学院高品位定位——中国著名大学与海外著名大学之间联合主办的机构,而且也让国内外舆论质疑孔子学院的定位与工作宗旨。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杞人忧天。只要我们分析一下目前孔子学院在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孔院的文化传播活动以传统文化为多。有几种项目比较活跃: 第一类是针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推广,比如在端午、中秋和春节,大部分孔院会举办大大小小的晚会、表演、文化摊位等,以中华美食、服饰、民间手艺、民族音乐舞蹈等为核心内容,这是一种常态的文化推广活动。这种文化项目在一些对中国毫无概念、对中国文化接触甚少的地区比较有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当地居民关注,满足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猎奇心态。但随着大家对中国了解越来越多,孔子学院在当地办学时间越来越长,此类文化活动将慢慢失去吸引力,文化传播的效果要打折扣。 第二类是传统文化的推广活动,是以饮食、动作等比较低层次的文化内容为主,以短期教学或表演展示为主要特点,如中国传统体育类项目:太极拳、抖空竹;中国传统类文化活动:书法、绘画、剪纸、中国结等;中国传统音乐项目:民族乐器、民族声乐、民族舞蹈等。像2015年孔子学院日期间,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组织的活动如下: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捏面人、中国书法、中国味道(自助餐)、中国民乐与交响乐合奏等。这也是各个孔院在这一天活动的主要思路。可以看出,一般文化推广类节目以传统的体验式和观赏式为主。 有研究指出,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当地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仅仅是猎奇心态,满足一两次后,就会对中国文化的热度降低或消失。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吸引力”而存在,但绝不会是“持续力”。在孔子学院密度最大的美国,调查发现40.6%的当地人认为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但72.5%的人不认为中国有非常吸引人的流行文化。因此传统文化对推动美国民众和媒体对中国文化认识和认同上并没有多少积极效果。当这种浅层次的介绍体验为目的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大家熟悉后,如何提升文化传播的品质、符合大学学术层次要求,就成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要开展一批立足大学学术交流的,有学术价值和新知含量的学术活动。这应该成为孔子学院文化交流项目的核心,以语言学和文化学为主,兼顾中国国学、中国医学、中国历史、中国艺术等可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这既符合孔子学院自身核心职能,也是符合其设立模式——国内大学与海外大学之间的合作的“非常聪明”的模式——之举。尤其是建立国内大学各学科一流专家和海外相关领域一流专家的个人或团队合作,符合国际学术交流的精神和规范,这种个体学者间的联系是稳定和长远的。如果以这种模式进行的文化交流被确立起来,则真正摆脱了孔子学院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海外教学机构的身份,使两所大学之间的合作通过孔子学院建立起有机联系。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仅顺应目前世界学术跨学科跨地域的发展潮流,给更多关注中国问题的专家提供良好的合作桥梁和平台,而且其合作成果会大大提升中国学术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外国专家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和共同研究议题,真正解决和创新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论构建难题,也会让目前关于孔子学院的很多指责迎刃而解。 这种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战略实施,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转向精英文化和深层文化层面[6]。按照文化分层理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分为表层文化、中间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这种文化推广是大批在美国开餐馆的中国移民就可以做的事情;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属于学术领域的内容。各种文化层级之间互相渗透、融合、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孔子学院在鼓励中外高校校际合作或学科课题合作中,应多引导和支持中层、深层文化类学术交流项目,并规划重点支持一批充分体现中国文化自信、学术自信、问题自觉、理论自觉的高层次文化研究课题。通过这样高层次的交流活动,让所在国精英与知识阶层真实地了解一个现代中国,通过一点一滴的问题预设、分析与呈现,通过学术的角度来认知中国文化,从而从精英阶层一点一点解除对中国文化的戒备之心和偏见之情。 三、顺其自然的衍生功能 实际上,孔子学院在公共外交方面的卓越贡献越来越凸显。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参加孔院的活动,各大常委也纷纷在出访时出席孔子学院的活动。国外政要也积极通过孔院释放和传播友好信号。2014年2月,英国教育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来访孔子学院总部,当场宣读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给她本人的信,信中热情称赞孔子学院对推动英国汉语教学做出了积极贡献。9月22日,英国宣布将拨款1000万英镑用于英国学校增加汉语课程。包括奥巴马夫人和习近平夫人在内的国际政要等纷纷参加孔院的活动。而在欧洲、亚洲、非洲等很多地方,孔子学院的一些活动,常常能吸引或邀请到国家元首、政界领袖或者当地政要来参加。但如果把邀请领导人作为活动的目的来进行策划,作为孔子学院绩效考核的指标、评优的因素,哪怕是潜在的,都会背离孔子学院朴实的教育本质,长期下去,一定会因为过于热衷外交和政治介入,背离孔院的初衷,造成孔院在海外生存合法性的危机。 在促进经贸发展方面,孔子学院的作为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尤其是直接促进拉动贸易方面。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大学(UTSA)的连大祥教授,通过复杂的经济学数据计算得出如下结论,“总的来看,新建一所孔子学院对中国的出口额并无影响,但是增加了超过48%(少于118%)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发达国家(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孔子学院对贸易和投资的作用均不明显。对于发展中国家,孔子学院增加了4%到27%的贸易额和46%到130%的对外直接投资额”[7]。其实,一所孔子学院在经贸方面的促进作用,除了语言教育带来的经济合作交流的潜在机会外,更多与孔子学院工作人员的个人努力和工作方向有关。而对于这一辐射功能,与其说是孔子学院主动追求的,不如说是基于语言熟悉后而衍生出的信任而产生的,任何一种语言教育都会衍生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孔子学院自身所独有的现象。 因此公共外交和促进经贸,不应该是立足在海外大学进行合作的孔子学院的主要功能。 总之,孔院发展功能太多,会影响其健康发展,只有了解一个机构的核心任务和价值,才能摒弃浮华,深扎根多结果。标签:孔子学院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语言论文; 国学论文; 海外看中国论文; 大学活动论文; 中国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