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关键连接技术研究论文_马涛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基于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技术进步,我国的建筑项目在建设作业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新施工技术以及方法的运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装配置混凝土结构凭借着自身的特点,而被广泛的运用在结构设计的领域中,并由此带动工程建设质量自己效益的提升。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希望由此带动更高效益的取得。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关键连接;技术研究

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获得显著的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施工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连接技术的合理化运用。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内涵,并就该设计作业的核心连接技术进行分析,希望由此带动更高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利益的取得,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项目建设中运用的优点

基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城市规模日渐扩大。在这样的状况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工程建设项目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施工技术人员在项目推行的过程中积极运用混凝土预制构件。

事实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合理化运用往往能够进一步促进工程项目设计的优化,并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尺寸构建的统一设计、制作,从根本上减少工程当中的重复使用率。不仅如此,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的建设以及运用,往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于模板的合理化运用,并在模板的安装过程中规避各类外界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借助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建开展施工建设作业,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一次装配施工的完成。也就是说,施工单位在借助预制构件开展施工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完成作业,从而实现了建筑工期的方大量缩短。

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一定量的模板,故而可以进一步带动节约效果的实现,并借助预制构件实现资源的合理化节约,降低建筑成本。

二、钢筋连接技术

作为常见的施工连接技术,钢筋连接技术的出现以及运用往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连接部位在运行作业时带动内力外的有效传播,并实现了设备运行刚度、恢复特性的提升。目前,钢筋连接技术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又能够依据实际的运用状况而被划分为灌浆套筒连接、浆锚搭接、角钢焊接等类型。

1.灌浆套筒连接

该技术由余占疏博士在上世纪中旬发明,随后施工技术单位以及人员又将其广泛的运用在施工项目的建设作业中。一般而言,该技术在推行的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将钢筋从两端

开口穿入套筒内部,随后在往其中灌入高强度的微膨胀砂浆,从而由此促进作业效率的提升。目前,我国的技术单位在相关设备技术的研究推行过程中,加强了对于半灌浆套筒的设计以及运用。在此过程中,技术人员借助直螺纹上层钢筋进行套筒之间的连接,而下层钢筋则需要穿入到套筒的内部中去,并利用灌浆方式将其与上层钢筋进行有效的连接。

图1 灌浆套筒连接

在此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保障施工建设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施工建设单位需要确保钢筋、套筒、灌浆料组合体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2010)。

2、浆锚搭接

所谓的浆锚搭接,指的是被连接钢筋插入预制墙板底部的预留洞,通过高压注浆实现钢筋搭接,分为约束浆锚搭接和浆锚间接搭接。作为纵筋连接技术,浆锚搭接技术在推行的过程中往往适用于中小直径钢筋的连接作业,而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钢筋搭接长度也较短。

事实上,作为全新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连接技术,浆锚间接搭接是在澳大利亚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此外,由于浆锚间接搭接技术在推行的过程中,需要将钢筋插入较长的孔道中,故而导致施工作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此外,在借助该技术进行装配式结构连接作业时,技术人员需要对各构件进行力学的性能、适用性进行试验验证。事实上,由于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晚,故而导致相关作业在推行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而企业则需要在获得厂家提供的成套检验报告且通过专家论证后方可使用。

三、接合部位连接技术

在实际的施工作业过程中,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作业往往借助“等同现浇结构”链开展具体的作业。基于此,为了进一步促进作业安全性的提升,技术人员需要保障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接合部位的有效连接。事实上,设计人员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就加强对于结预制构件的生产、施工便捷性的考量,并采取科学的连接技术保证接合部位有效的应力传递。

相关的实验调查分析可以得知:预制混凝土构件与现浇混凝土接合部位在运行作业时往往会出现剪应力传递状况。为了规避这一问题,工作人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要确保结合面处混凝土的性能与整体浇筑的混凝土具有相似性,进而由此实现了接触面压应力的有效传递。不仅如此,装配式规程在推行作业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在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处进行粗糙面的设置工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汇总,技术人员可以借助化学处理、拉毛等方法实行粗糙面的制作。所谓的化学处理,指的是施工人员在模具的表面进行各类化学药剂的涂抹工作,从而由此带动各类作业的科学开展,确保混凝土预制构件能够露出骨料,从而形成粗糙面。事实上,粗糙面的出现能够增大连接部位的摩擦度,确保连接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

四、接缝防水技术

目前,施工技术人员在开展装配式结构设计连接作业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接缝处的防水工作进行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于材料防水、构造防水作业的开展。

所谓的材料防水,指的是借助防水材料促进裂缝抗渗漏能力的提升。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于耐候性密封胶的运用。而构造防水作业在推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合适构造形式以及技术的运用,并由此实现对于水通路的断绝,促进防水目标的实现。在该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于坡度的合理化设置,并进一步加大腔体,实现减压腔等构造防水形式的落实。

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装配式混凝土配件安装作业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施工技术人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要积极带动各类技术以及措施的运用。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项目建设中运用的优点,并就钢筋连接技术、接合部位连接技术、接缝防水技术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技术发展,我国的建设项目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并由此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王亚超,李俊峰,蒋世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关键连接技术研究[J].建筑结构,2016,(10):91-94+106.

[2]聂智宏.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关键连接技术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9):36-37+40.

[3]姚文杰.基于模块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节点连接技术研究与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7.

[4]樊冠磊.灌芯装配式混凝土大板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模拟[D].吉林建筑大学,2017.

[5]姜效亭.装配式型钢混凝土柱连接处抗震性能研究与应用[D].安徽建筑大学,2016.

论文作者:马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  ;  ;  ;  ;  ;  ;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关键连接技术研究论文_马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