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信息与遗产保护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湘西论文,历史文化论文,遗产论文,城镇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湘西”的概念有两种理解,狭义的“湘西”是专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广义的 “湘西”是湖南西部地区的泛称,大致包括今怀化市、湘西州的基本范围。本文采用的 是广义的“湘西”概念。湘西地区在自然地理上同属于武陵山区和雪峰山区,在历史上 同属“武陵蛮”、“五溪蛮”,长期保持着文化上的同质性,是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的 主要聚居区。这里的聚落主要是少数民族聚落,但有着汉族文化的深深印痕;也有的聚 落是汉族聚落,同样打上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明显烙印。因此,湘西古城镇具有独特的多 元文化景观,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着重要的遗产保护价值。
一、湘西古城镇的分布特点
湘西古城镇由于受地形条件和古代交通线路走向等要素的影响,主要分布在沅水中上 游各支流的重要节点上。历史上习称的“五溪”,是指沅水上游的五条主要支流,分别 为雄(即巫水)、满(即清水江)、酉、沅、辰五溪,今称五水。在五溪沿途各重要节点上 ,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古城名镇。比如,里耶、保靖位处酉水的主节点上;凤凰、麻阳分 别位居沱江、辰水的重要节点上;新晃、芷江位居沅水的主节点上;靖州、会同位居渠 水的主节点上;高椅古村位于巫水的主节点上。上述各水成为历史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经 洞庭湖溯沅水通往今重庆、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的重要交通路线。湘西地区在历史 上被称为“五省通衢”之地,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这一带秦属黔中 郡地,西汉置武陵郡地,唐为辰州或沅陵郡地,元初改置辰州、沅州、靖州三路,清分 属辰州、沅州府。长期与外界保持着良好的交往关系。古代重要的水上交通地位导致了 沿线古城镇的兴起和繁荣,会同的高椅村、洪江的古黔城、永顺的王村、辰溪的辰阳镇 、麻阳的高村镇、沪溪的白沙镇、沅陵的沅陵镇、凤凰的沱江镇等等,这些古村古镇的 兴起都是位居重要交通线的结果。
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相对落后的近现代经济状况是湘西古村镇得以遗存下来并保持 其原有分布状况的重要原因。这一地区处湘西中低山丘陵区,境内群山绵亘,西北部属 武陵山,东中部为雪峰山,西南面接云贵高原,东南面接南岭山系,山地海拔多在1000 米以上,复杂险峻的山地环境加速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的形成,以致湘西地区特别是 武陵山区成为全国十八个贫困山区中的一个,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复杂的地 形条件、严重匮乏的可耕地资源和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一方面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正常 发展,另一方面却无意之中保护了那些民族风格独特、历史文化信息丰富、遗产价值鲜 明的聚落景观资源。
二、湘西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信息解读
湘西古城镇在地域上构成一种文化景观群系,但彼此又因形成原因及所处区域位置的 不同表现出各自的差异。众多的古城镇带给我们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分析遗产保 护价值的重要前提。
(一)凤凰古城——历史上重要的军事驻所,多民族文化景观的共生地。
在湘西历史上,凤凰城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区域性政治与军事中心城镇的角色。由于这 里长期处在汉族与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结合部,因此,凤凰城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央封建王 朝管理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的军事驻所,它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地位 。这里位处传统的武陵山区,东汉时即为武陵郡“五溪蛮”地,汉高祖五年(前202)黔 中郡改为武陵,凤凰属辰阳县管辖地。唐武后垂拱二年(868)凤凰从麻阳县析出,次年 在此设置渭阳县,隶属锦卢阳郡,县治设现凤凰阿拉营镇黄丝桥。元代开始设有五寨司 (土司制),司治在今县城沱江镇。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在此设镇(原称镇竿镇),时为 全国62镇之一。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移辰沅靖道驻镇竿镇,时为全国82道之一。清雍 正七年(1729)在此设辰沅永靖兵备道,时为全国八大兵备道之一。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边 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此设凤凰厅,民国二年(1913)改为凤凰县,民国三十一年(1 942)改为沱江镇。清道光《凤凰厅志》云:“凤凰厅属五溪要地,南踞楚尾,西接黔边 ,东控辰沅,北接乾水,营制星罗,扼各路之咽喉,以直捣其腹心。”可见凤凰城在军 事上的重要地位。凤凰作为军事要地,主要用于防范“生苗”的掠扰。苗族是这一地区 历史悠久、语言独特、民风强悍的少数民族。苗族先民与历史上的“九黎”、“三苗” 、“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是有史可考的苗族 族源。“九黎”部落联盟原本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西进的过程中,与东移的黄帝 部落联盟发生冲突,经涿鹿之战,蚩尤被杀,包括苗族先民在内的部分部落便开始其漫 长的迁徙过程。苗族先民最终迁至“五溪”地区,在与汉族接触的过程中,一部分受先 进的汉文化影响,成为所谓的“熟苗”区;一部分长期生活在深山丛林之中,较少受汉 文化的影响,与中央王朝关系也不甚密切,因而被称为所谓“生苗”区。康熙年间的《 麻阳县志》“镇竿总说”中记述:“已归王化者,谓之熟苗,与内地汉人大同小异;生 苗则僻处山洞,据险为寨,语言不通,风俗迥异”。“生苗”反叛中央王朝的事也常有 发生,因此,为了维护中央王权的威信,促进汉苗聚居区的稳定,清政府便把凤凰一带 作为湘西地区重要的军事驻所(注:蒋子丹:《边城凤凰》第3-10页,石家庄:河北教 育出版社,2003年5月。)。唐代渭阳县治黄丝桥古城,就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城堡;凤凰 县城沱江古城,也带有明显的防御功能;著名的南方长城,成为稳定“熟苗”区的重要 军事防线。由于汉、苗、土等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文化上相互包容与吸收,导致凤凰 城以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复合景观见称。比如从古城内的建筑风格来讲,沿河岸采用的是 苗族和土家族的干栏式(即千脚柱式)基础,房屋主体以木结构为主,为汉、苗、土共同 风格,而端墙则采用汉族建筑的马头墙风格。因此,兵营众多、军事设施齐全、战略地 位显赫、民族文化大融合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凤凰城及其周边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 。
(二)里耶古城——湮没在废墟中的秦汉古城,记录在竹简上的神秘历史。
湘西北边陲龙山县境南端酉水河畔的里耶镇,自从2002年考古挖掘发现两千多年前的 古城、古井和三万六千枚秦代竹简以来,已成为大众广为熟知的名字,人们对里耶的关 注也逐渐成为热点,里耶古城潜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从挖掘出土的古城来看,已 确定为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古街道,对秦代前后湘西地区城市规划史和建筑史提供了实证 材料。里耶一号古井的出土解开了中国古代有方木井但找不到实证的疑团。十八世纪初 ,清康熙派大员图理琛前往俄属西伯利亚途经当时驻牧于里海一带的土尔扈特部时,无 意中发现西伯利亚的今伊尔库斯克和喀山地区的百姓采用的是我国失传了的方木井取水 的办法,即以木材作为井壁,井身是方形,这一见闻记于《异域录》中。据中西关系史 专家考证,西伯利亚古井开采技术是由中原地区传过去的,而西伯利亚的自然条件,有 助于保存这样的古木井。史学家常用“礼失求诸野”来表达这种中原失传的文物制度, 最终常常从外围的四夷、戍狄之地找到的现象。里耶这座保存完好的战国古井,以实物 形式填补了我国古木井实证的空白,里耶古镇老宅院前的“颖川世第”门额,佐证了秦 灭六国的历史。在里耶古镇,可以看到“颖川世第”的题额,显然是秦朝灭掉韩国后, 实行流放政策,将韩国贵族迁徙流放至此的佐证。秦始皇在十年内并吞六国的征战过程 中,曾采纳丞相李斯的“先韩取天下”的建议,把“地窄人寡”,势力较弱的韩国作为 首先拿下的目标。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秦灭韩,将韩国所在地变为“颖川郡”,为避 免反叛,采取将韩国王室贵族迁徙至“蜀边县”和穷边“下邑”的流放办法。当时的巴 、蜀和楚黔中已成为秦国稳定的大后方。而酉水地区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对外交通隔 绝,流放者难于逃逸,成为流放的首选地。从而在里耶这样的偏远之地才有“颖川世第 ”的居住地。
湘西一带长期流传着“秦人藏书”的传说,所谓“山留盘瓠迹,洞有秦人书”的传言 ,因里耶出土三万六千枚竹简而大白于天下。关于“秦人藏书”的记载,据宋人祝穆所 撰《方舆胜揽》“酉阳郡”之“小酉山”条称:“又名乌速山,在酉溪口。《方舆记》 云:‘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秦人避地隐学于此’。梁湘东王谓‘访酉阳之逸典’ 是也。……或云,自酉溪西北百余里有洞。”而里耶秦简简文中提及酉水河流域中“酉 阳”地名,正与之不谋而合,可见“秦人藏书”的传说并非虚构(注:曹砚农:《历史 空缺的填补——关于里耶考古的一种解读》,《湖南日报》2002年9月18日C1版。)。
(三)洪江古城——湘西地区明清时代的商业中心,素有“小重庆”的美称。
洪江古城历来以商业著称,主要得益于沅水流域发达的水运交通,之所以得名洪江, 是由于该地所在的沅江,因接纳巫水(五溪之首雄溪)及其它支流,水面变阔,水势浩大 ,宛若一股洪流而得名“洪江”。宽阔浩大的水道为洪江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水运便利, 洪江一带的湘西地区以出产桐油而闻名遐迩,洪江桐油(又叫洪油)便随水运经沅陵、桃 源、汉寿,过洞庭湖,再经岳阳入长江,销往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部的江浙地区。 江浙水乡乌蓬船用作防腐、防渗、防水的桐油,绝大多数来自洪江。洪江也因此而出现 了八大油号。与此同时,一个西部商业中心逐步形成,城中墟场、会馆、钱庄、客栈、 青楼、烟馆、学堂、报社等应有尽有。早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王炯《滇行日记》中就 记述到,洪江已是“烟火万家,称为巨镇”。到光绪十三年(1887)核查户藉时,洪江有 正册的居民达22290人,至宣统年间达5万多人。据民国十九年(1930)统计和民国二十二 年(1933)《中国实业志》记载,当时洪江的货币流通总量居湖南第二位,仅次于省会长 沙。到抗战时期,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以及洋人和华侨经商者纷至沓来,有店铺一千三百 余家。明清以来,各地客商所建会馆达15家,分布着7家银行,23家钱庄,17家报社,4 8家戏台,50家青楼……(注:刘芝凤:《发现明清古商城》,第26-62页,南方日报出 版社,2002年11月。)。沈从文先生在《沅水上游几个省份》中开篇就写道:“洪江是 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庆’的称呼”。他在《常德的船》中也描绘了沅水水运的 繁荣,他写道:“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 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饰……下行可 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一十六到四十人,用纤手三 十到六七十人”。洪江城保留至今的商业建筑仍然很多,据普查有380余幢。古建筑群 中最有特色的建筑是“窨子屋”,它集明清江南高尚民居风格与沅湘地方特色于一体, 屋宇一般呈井字型排列,多为二进两层或三进两层的木结构,常配有厢房、中堂、主室 、杂屋等十几间。第三层为简易晒楼。其最大的特色是每进中间留有狭长的天井,作为 采光、通风和集水之用。高耸的马头墙强化了这一古建筑群的特征。因此,洪江古城长 期以 湘西地区最著名的古商城为其特色。
(四)高椅古村——雪峰山南麓的侗族聚居地、“广木之乡”的世外桃源。
高椅古村位于沅水上游支流巫水河畔,处雪峰山麓南端的大山里,居古代“武陵蛮” 之南部。距怀化市80公里,会同县城东48公里。村子所在地三面环山,前方临水,地形 上宛如一把太师椅,故名“高椅”。高椅村在2001年底有农家594户,其中侗族占总人 口的70%,全村85%的人都姓杨,据《杨氏族谱》记载,本村杨姓系南宋时诰封威远侯侗 族人杨再思的后裔,他的五代孙杨盛隆、杨盛榜于元至大四年(1311)迁此定居,逐渐繁 衍兴盛的结果。杨氏迁此定居以前,高椅原名渡轮田,说明早在唐宋甚至以前这里为一 古渡,为少数民族(南蛮)所居。现村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宅有104栋,建筑面积19416 平方米,是明洪武十三年(1380)至清光绪七年(1881)五百年间所建。从村后的公路上鸟 瞰,高山合围的“太师椅”中,分布着一片白墙灰瓦、山墙高翘、紧然有序的古民居群 ,椅子的前方是一条碧练的巫溪,似舞动的飘带在村前蜿蜒,整个环境恰似一个“世外 桃源”(注:刘银艳:《古意盎然——高椅品古》,《三湘都市报》2001年11月30日第1 8版。)。
高椅古村的古建筑群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布局讲究,二是融侗族、汉族建筑风格于 一体,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生态景观。之所以说布局讲究,首先是村落整体结构上的讲究 ,村落北、西、南三面环山,村内建筑基本朝东南方有序布局,前方巫水东南入、东北 出,符合古代风水所谓“水之来者曰天门,水之去者曰地门,天门宜开,地门宜闭”的 基本原则。河水环绕着村前的唐洲,形成茂密的梦云山风景林(村落对景)。同时,注重 环境保护,禁止砍伐森林,被列为村规、村约,1958年以前,梦云山仍是原始森林。高 椅村内,历来就分布着48丘水田、48口水井、48口水塘,这种布局,除了有利于生产、 生活和消防之功外,更重要的是传统风水上的讲究,因为高椅作为“五龙戏珠”之地, 必须以水聚龙、活龙。大塘位于全村的中央,是五龙的须鼻接触之处,明万历四十二年 (1614)复修五通庙时,同时修建大塘,并把全村五个自然村落的水顺着龙势引到大塘统 一处理。因为按古代风水之说,有水才能聚财,高椅村地处沅水支流巫水河岸,是巫水 上游木材、桐油、物产输出的重要码头,以致水运贸易发达,几百年间出了不少富商大 贾。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成份时,当时全村450户的高椅村,被划为地主富农的 有7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6.2%。高椅村建筑的布局在组团上是按梅花形布局的。依照 来龙落脉,高椅村分为五个基本组团,象征着五瓣梅花。五通庙是花蒂,大塘是梅花之 蕊。路是龙之脉,所以高椅的主干道路都随龙势而建,村内四条主干道路都从大塘起脉 ,分别通向四周的明家、张家、山脚、黄家,凡红、白喜事,都必须走这四条主道。高 椅村的排水系统的设计也很有讲究。比如村中著名的“大屋”组团的核心是六幢民居建 筑围合而成,村里规定高椅村团的水必须作借库消水处理,而按风水学的原理,左边村 团的水一定要左水右倒出丙;右边村团的水,必须右水左倒出乙,集中到大塘统一排放 。而大屋正处在左边村团,水应该左水右倒出丙到大塘,很难做到。但大屋靠近河边, 朝前放水比较容易。所以,先辈们想出一个巧法,先由集体开凿两口鱼塘把水集中到鱼 塘,然后再排放到丙方的大塘,从而圆满解决了排水问题,同时,鱼塘养鱼还起到了活 水和观赏等多项功能,不愧是一个上乘的设计方案。
高椅村的建筑风格将侗族建筑和汉族建筑形式融为一体,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景观。在 大塘进十甲巷的入口处,有一醒目的凉亭即十甲凉亭,结构为四扇三间,这种凉亭实际 上是侗族寨门。此寨门在风水学上起阴阳平衡的作用,因为大屋和十甲受到地形限制, 多数大门和中堂门往一个向道开门,基本朝向东方或东南方。根据风水学“众阳不生, 独阴不长”的道理,便以十甲凉亭开设一幢总大门落在西南方(坤方),以达到阴阳平衡 。高椅古民居与洪江古商城的“窨子屋”相比,多了一些侗家风格和农家气息。高耸的 青砖马头墙和墙脊所饰的瓦当或龙凤花鸟图案,独立的小庭院,幽深的青石板小巷,悬 挂着“关西门第”、“清白家风”的题匾和祖训,色彩斑烂,以梅兰竹松及神仙人物为 题雕刻或绘制的门楼和照壁,无不透射出所受汉族民居风格的深刻影响,然而,普遍存 在的挑楼、二层为主的木板楼、鼓楼风格的凉亭以及日常的生活习俗等,又时刻提醒你 这是一个以侗族为主体的古老村庄。
(五)芋头侗寨、马田鼓楼——打造“百里侗文化长廊”的核心景观。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接之地,素有“一脚踏三省”和“百越噤 喉”之称。这里是典型的侗族之乡,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侗族原生文化,是原汁原味的侗 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其中保存较好、较有代表意义的侗族文化景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芋头侗寨和马田鼓楼,还有皇都侗文化村、坪坦回龙桥、阳烂古楼、横岭古楼、万 佛山风景区等等。芋头侗寨的最大特点是建筑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四周青山环拥,中 有溪水穿过。中心鼓楼、戏台等公共建筑位于全村中心位置,成为全村实体空间和精神 空间的中心,各式吊脚楼式的木构民居则依次作相应排布。因受山谷和河流的影响,村 落建筑布局呈狭长形,除中心鼓楼等公共建筑占据较好的中心用地之外,其它建筑均依 山脚排列,平地留作水田。芋头侗寨除有中心鼓楼之外,还在进村口不远的地方设有田 间鼓楼,在村后部上山腰的地方设有山间鼓楼,均为保存完好的木结构。芋头侗寨于20 0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寨子的整个文化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建筑风格统一,没有现代建筑的败笔,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原汁原味的侗家村寨。马田鼓 楼以其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建筑形式颇具代表性且保存完好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马田鼓楼是侗族建筑中最具“可识别性”和“可映象性”的景观元素和符号; 芋头侗寨则是最典型的侗族文化生态的综合博物馆。以芋头侗寨、马田鼓楼为代表的通 道县,成为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区域,最适合于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百里侗文化长廊 ”。
三、湘西古城镇的遗产保护价值及其保护途径
(一)遗产保护价值
湘西古城镇的遗产保护价值的确定,大的方面可以对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的有 关评估标准。符合以下所列类型中的任何一类者,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注: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第23 9-240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2月。):
1、代表人类创造性的才能的杰作。
2、在建筑学或工程技术、不朽的艺术作品、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展示某一时期 内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圈内人类价值准则的重要更叠情况。
3、为某一文化传统或某种尚存或业已消失的文明提供独一无二的或至少是非凡的证明 。
4、一种能说明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或多个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建筑群、技术 整体或园林景观的杰出范例。
5、代表一种或多种文化的传统人居环境或土地利用模式的杰出实例,尤其是在该文化 受到不可逆转变化的影响下业已变得十分脆弱的时候。
6、与各种活动、活的传统、思想、信仰、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的或有形的联系,具有 突出的普遍意义(委员会认为:此条款只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并且应将该项标准与其 他标准一同考虑才能作为列入名录的标准)。
根据“公约”标准和客观事实,凤凰古城大致符合其中的第2条和第4条标准,即在建 筑学或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展示了明清以来这一特定地域的特定身份的变迁情况 ;同时也是一种代表多元民族文化复合景观的建筑群的杰出范例。又如,通道一带以芋 头侗寨、马田鼓楼、皇都侗文化村、阳烂鼓楼等原生侗文化为特色构建的“百里侗文化 长廊”,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第1条、第4条、第5条,表明它既是一种代表人类 创造性才能的杰作,又是一种能反映民族文化重要意义的建筑群,还是代表一种面临毁 损状况下的传统人居环境模式的杰出范例。因此,符合世界遗产标准的古城名村,应该 加快申报世界遗产的进程,切实抓好古城镇景观的保护。
确定湘西古城镇的遗产保护价值,还可以对照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以及相关的 评价标准进行。当然,在上述两类标准之外,也可以从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 等不同角度对其遗产价值予以评定。此不赘述。
(二)遗产保护途径
根据国内外经验,湘西古城镇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1、申请各级文物保护。如芋头侗寨、马田鼓楼、里耶古城等,已申请为全国文保单位 ;高椅古村应加快全国文保单位的申报工作;阳烂古楼、芙蓉楼等,可申报省级文保单 位。
2、申请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如凤凰古城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洪江古商 城、黔城古镇等,应加紧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高椅古村、荆坪古村等,应加紧申报 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3、申报世界遗产。如前面所述的凤凰古城、通道“百里侗文化长廊”等,可抓紧申报 世界遗产的准备工作。
4、建立特色文化保留区或文化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博物馆是指在原地的原生环境中 保留原有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状况下的特色文化保留区,以便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创 造者和传承者与其生活的原生性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持一种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文化景 观。这样的方式已有不少先例,如美国的印第安人保留地,新西兰的毛利人保留地,贵 州从江县的堂安侗寨等等。堂安侗寨生态博物馆就是1999年中、挪两国政府开展的文化 合作的国际项目,与此前后,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花溪镇 山生态博物馆等均是由中、挪两国政府合作的同类项目(注:张晓松:《苗侗之乡—— 黔东南文化考察》,第146-15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从而有助于原生 文化的保存和延续。芋头侗寨及“百里侗文化长廊”中的大部分聚落,均可借此方式保 全其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以达到保护文化多样性,变民俗资源优势为经济资源优势的目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