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曾向[1]2001年在《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身体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它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是自找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目前国外对身体自我的研究日益增多,产生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模型和测量工具,然而国内对此的研究还相当缺乏,更没有专门的身体自我量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编制“青少年身体自我问卷”,并以此探讨青少年身体自我的特点。同时结合自我价值感问卷验证Fox等人关于身体自我和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理论假设。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调查的方法,结合国外研究和专家意见编制出青少年身体自我的预试问卷,根据测量学标准剔除部分项目之后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身体自我的维度。通过对1142名青少年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 (1)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素分析得到了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的7个维度,分别命名为:相貌,运动特征、性征、负面特征、健康、身材、视力。 (2)青少年最看重的几个身体指标依次是健康,身高,视力,身材,抗病能力,眼睛。男女之间和年级之间在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在具体的身体指标上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对于具体的身体指标的看重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对健康等综合指标的重视程度提高,年级越高对性功能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3)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不同,我国青少年的身体自我在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只在在运动特征和性征上显着的高于女性。 (4)青少年身体自我的在年级上呈现“ U”型发展,在高二,高叁阶段以前逐年下降,之后逐渐上升。 (5)身体自我是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来源,Fox等人提出的身体自我和自我价值感层次模型得以验证。同时发现,女性的身体自我对自我价值感的贡献大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受身体自我水平的影响。

邵义萍[2]2010年在《聋哑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及其与负面身体自我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聋哑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及其与负面身体自我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身体自我量表对359名聋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价值感上聋哑中学生与正常中学生的差异极为显着.在社会取向人际价值感、社会取向心理价值感上差异显着.聋哑中学生只在个人取向道德价值感、社会取向家庭价值感上存在着显着的性别差异,其他维度上的差异不显着.随着年级的变化,在个人取向特殊价值感、个人取向人际价值感、个人取向生理价值感、个人取向道德价值感上存在着显着的年级差异,在社会取向道德价值感上年级差异极为显着.结论聋哑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总分在整体、相貌维度呈显着负相关.

邵义萍[3]2009年在《聋哑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特点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负面身体自我(negative physical self)是指个体对身体的消极认知、消极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控制,是从负面取向对身体自我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负面身体自我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对于特殊人群(如聋哑人)的研究还相当缺乏,由于自身生理上的缺陷,特殊人群的身体自我可能与正常人群不同。本研究旨在探讨聋哑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的特点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通过对324名聋哑中学生,243名正常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经多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结果如下:1、聋哑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各维度的满意程度由低到高:整体、矮、瘦、胖、相貌。2、聋哑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在整体、胖维度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男生在胖维度上不满意程度高于女生,但在其他维度(整体、相貌、矮、瘦)聋哑女生对身体的不满意都高于男生。3、聋哑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在负面整体、相貌、胖这叁个维度上存在着显着的年级差异。4、聋哑中学生与正常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的差异极其显着。正常中学生只有在“矮”维度一项不满意度比聋哑学生高,其它维度(整体、相貌、胖、瘦)聋哑中学生不满意程度高于正常中学生。5、聋哑中学生与正常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在总分上差异极为显着,其它各维度除个人取向生理和个人取向家庭价值感两个维度外均存在显着差异。6、聋哑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总分在整体、相貌维度呈显着负相关。

任艳[4]2006年在《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对个人能力及个人社会适应性的自我主观判断,它既是自我认知的一种手段,又是个体影响自我乃至发展的一种手段。它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采用《自我接纳问卷》、《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叁个量表对商丘第十一中学和商丘市第四高中的初一至高叁共六个年级的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有效被试333名,其中初中生130名,初一34名,初二53名,初叁43名,男生57名,女生73名。平均年龄为13.85;高中生203名,高一83名,高二48名,高叁72名,男生129名,女生74名,平均年龄为15.75。将中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的调查结果与学生的心理控制源类型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分析,其结果如下: 1 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大学新生相比,在自我接纳和总体评价两因子上差异及其显着(P<0.01),在自我评价因子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初中阶段各年级之间、高中各年级之间的自我评价不存在显着的差异,但初中生与高中生在总体评价和自我接纳存在显着差异(P<0.05);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评价在各因子上都显着高于女生。 2.在心理控制源类型的内控性和有势力他人两因子上,中学生和大学生达到显着差异;内控型中学生和外控性中学生在其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上存在显着差异,内控者的自我评价高于外控者,不同控制源类型对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有一定影响;自我评价与内控性控制源有显着的正相关,与有势力他人和机遇控制源呈显着的负相关。 3.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初中生和高中生除了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叁个因子上不存在差异外,在其它各因子上都存在差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男女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因子上达到了显着差异的程度;不同评价组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它们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都达到了显着的差异;自我评价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

郭成[5]2006年在《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文中指出学业自我既是个体自我结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一直是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关注的课题和研究热点。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学业自我研究资料综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学业自我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学业自我与心理素质健全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特质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等不同研究取向以及现实与理想、一般与具体、正面与负面等不同角度,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技术,编制了基于多层面等级结构模型的、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的一般学业自我、学科学业自我和负面学业自我的测量工具。在此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技术,系统而全面地探讨了当代中国青少年学业自我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分析了学业自我与自我价值感、成就目标定向等人格特征的关系,探讨了学业自我与学业成绩、学业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的关系,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一般学业自我和学科学业自我的关系。同时,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分析了青少年负面学业自我的发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和成就动机的关系;提出了学业自我图式的概念,运用社会认知领域的加工偏好、启动效应等实验范式,探讨了学业自我发展不同水平的青少年对学业信息的认知加工特点,证实了学业自我图式的存在及其对学业信息的认知加工特点;提出了积极的学业自我既是青少年学业发展的基础,更是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不同性质的学业自我图式制约着青少年对学业信息的认知加工等重要观点。 整个研究分为6个部分,围绕一般学业自我、学科学业自我、负面学业自我、学业自我的相关因素、学业自我的认知加工等问题开展了16项研究。综合这些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青少年的学业自我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系统结构。在层面上,包括一般学业自我、一般学科自我和具体学科自我叁个层面;在维度上,一般学业自我包括学业能力、学业行为、学业体验和学业成就四个维度;一般学科自我包括文科学业自我、

宋伊[6]2013年在《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及其与身体自我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老年群体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部分。对于“老年人是有价值的财富还是无价值的包袱”的话题一直具有争议性,所以老年人自己如何看待自我价值,老年人自我价值感的现状和特点都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研究以自我价值感和身体自我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通过问题提出、文献综述、深入访谈、专家论证等程序,编制了《老年人自我价值感》问卷,以及结合陈红和冯文峰编制的《中国老年人身体自我问卷》,对重庆市、绵阳市1089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1)自编问卷《老年人自我价值感问卷》共25个题项5个维度,分别是人际价值感、影响力价值感、生理价值感、规则价值感、心理价值感。通过考察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等指标,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因此作为老年人自我价值感的测量工具具有适用性。(2)性别因素方面,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和各维度的特点表明,男性在影响力价值感、生理价值感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女性。(3)年龄因素方面,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和各维度的特点表明,除规则价值感外,60-64岁年龄组的被试在人际价值感、影响力价值感、生理价值感和心理价值感维度上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的被试。(4)学历因素方面,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和各维度的特点表明,除生理价值感维度外,不同学历的被试得分均存在显着性差异。(5)婚姻状况方面,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和各维度的特点表明,已婚被试在影响力价值感维度上得分高于其他婚姻状况的被试;离异被试在人际价值感维度上得分显着高于未婚、丧偶被试;在心理价值感维度上,丧偶被试得分显着高于其他被试。(6)经济收入方面,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和各维度的特点表明,在生理价值感和影响力价值感维度上,经济收入高的被试得分高于经济收入低的被试。(7)工作类型方面,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和各维度的特点表明,个体经营者的被试在人际价值感、心理价值感维度上得分显着高于其他被试;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被试在影响力价值感、规则价值感维度上得分显着高于其他被试。在生理价值感维度上农民被试的得分显着高于其他被试(8)健康状况方面,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和各维度的特点表明,在人际价值感和生理价值感维度上,身体良好的被试得分显着高于其他被试。(9)身体自我各维度与自我价值感各维度均达到显着相关,其中身体自我总分与自我价值感总分相关系数最大。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身体自我可以对自我价值感及其五个维度进行预测,其中对生理价值感预测力最好,其次是影响力价值感、自我价值感、心理价值感、人际价值感、规则价值感。

黄志珍[7]2016年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自我满意度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自我满意度是个体对自身现状的满意及值得接受的程度,同时它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结构,涉及到自身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看法。体育锻炼是个体利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在各个研究中从来不缺乏体育锻炼、自我满意度方面的研究,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在已有的相关资料和文献中,研究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自我满意度关系的甚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自我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针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能否提高自我满意度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上海市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实地走访了上海的十几所大学后,发放有关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自我满意度关系研究的调查问卷1210份,回收问卷1097份,有效问卷为1004份,通过SPSS19.0对数据进行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由此得出:1.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较短,体育锻炼的次数较少,且在性别方面具有显着的差异性,而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感觉体育锻炼太累”。2.大学生自我满意度的总体评价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年级、性别的大学生在自我满意度上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在自我满意度相关指标中,自我效能感、自我定位在性别、年级有显着的差异。3.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主观积极性及部分体育锻炼项目与身体自我满意度、心理自我满意、社会自我满意度、自我满意度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且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与自我满意度的相关系数较高。4.通过自变量性别、家乡、家庭收入、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时间与因变量身体自我满意度、心理自我满意度、社会自我满意度、自我满意度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体育锻炼与自我满意度叁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且性别、家乡、家庭收入、体育锻炼频率和体育锻炼时间与它们之间的系数非常显着,它们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高校应宣传、教育,树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的正确认识;2.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3.学习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适量进行体育锻炼以提升和完善自我;4.加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5.发展大学生身体自我,完善大学生自我价值观。

徐霞[8]2003年在《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自我表现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再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在运动和锻炼心理学领域中,从自我表现角度考察身体锻炼行为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社会性体格焦虑作为测量在运动和锻炼情境下与体格有关的对自我表现关注的指标,近十多年来体育和心理学工作者对此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对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心理建构的争议仍然是困扰和影响研究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本研究以社会体格焦虑理论为研究背景,以探索性研究为基础,提出了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心理建构模型,并进行了测量工具的编制和检验;而后通过预测设计和后果实验设计,对社会性体格焦虑与人口统计学、身体锻炼及身体自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整个研究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整个研究的问题和目的进行了阐述,并从总体上对研究进行了构想和设计,还讨论了研究方法上的一些特点。 第二部分为研究背景。作者分别对焦虑和社会性焦虑的概念、理论及测量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归纳和梳理,随后对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概念、理论和测量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第叁部分主要对理论构想进行探索性和实证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量具社会性体格问卷的编制和检验。此部分内容共包括四项研究: 研究一对114名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以探索中国青年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心理建构。在理论分析和探索性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社会性体格焦虑模型的叁维高阶模型。即社会体格焦虑作为二级因子,它包括对他人消极评价的担忧、对体格自我表现的不舒适感和对社会比较的不安叁个一级因子。 研究二在开放式问卷结果形成的题库和已有问卷的基础上,作者编制了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并对175名大学生的预施测结果进行了四轮项目分析。 研究二主要通过对395名大学生的问卷施测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进行了构念效度的检验,并进行了内部一致性和再测信度的检验。结果表明,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研究四通过对2犯名大学生的施测,再次考察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的信、效度指标。结果表明,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作为测量中国青年社会体格焦虑水平的工具具有较高的信度。实证数据与理论构想模型之间显示了较好的拟合性。该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这些研究结果说明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是个可靠而有效的测量中国青年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工具,可以在国内使用。 第四部分研究主要考察了382名女大学生的社会性体格焦虑与人口统计学及身体锻炼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l)自我报告的体重指数可以有效地预测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越高的女大学生体重指数也越大,她们对自己的体型越倾向于评价为偏胖,并且有更强烈的减肥意向。然而与无减肥意向的学生相比,有减肥意向的学生并没有更大的运动量。体重满意度不能用来预测社会性体格焦虑。(2)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可用以作为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预测指标。与体重指数相比,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对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预测作用更大,其表现为选择控制体重和塑造形体为锻炼原因的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更高。(3)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行为和喜好问卷各条目之间的关系证明了社会性体格焦虑具有明显的自我表现特征。社会性体格焦虑越高的女大学生越不喜欢穿紧身运动服上课,更不喜欢与别人一块上课及老师的个别指导,也更害怕与同伴的比较结果,同时,她们更担心他人的消极评价及出现在公众场合。与西方研究结果相比发现,中国女大学生在锻炼情境中更倾向于通过被动地自我表现以获得他人的良好印象。(4)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自尊对身体活动等级水平的预测作用显着但贡献量并不大,同时,身体自我价值感在这两条预测途径中的中介作用显着但贡献量不大。总之,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自我表现理论有助人们进一步充分地了解锻炼行为。本土化的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s PAs)在此类研究的应用结果也证明了该测量工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五部分研究考察了健美操和网球两种不同运动项目对36名体育系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水平变化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网球专业训练组相比,实验后健美操专业训练有效地改善了被试身体自尊的身体吸引力分领域中的自尊水平以及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与实验前相比,实验后健美操和网球专业训练组均有效地改善了被试在身体自尊分领域的身体素质、身体状况的自尊水平和主领域的身体自我价值感水平。这说明在保证了一定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的两种的运动项目均能有效改善被试的与身体状况、身体素质有关的身体自尊,但由于运动项目的专业和针对性的不同,两种运动项目在改善社会性体格焦虑及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方面的身体自尊水平上也不同。 第六部分对整个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社会性体格测量及其相关经验性研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设想,

谢静[9]2011年在《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调研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为从自我概念角度理解彝、白少数民族青年抑郁的发生提供依据,为有针对性的进行彝、白少数民族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量表、青少年社会自我量表、Beck抑郁自评问卷四个量表,对云南民族大学2008年、2009年9月入学的1800名一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年历时3个月的调查,共收回问卷1800份,剔除未做答完整或空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712份,其中彝族566名,白族543名,汉族603名。数据采用SPSS18.0版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Spearman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的特点分析发现:叁个民族一年级大学生对自己身体自我满意度的平均分分别是,汉族:3 .57分,彝族:3.53分,白族:3.51分。采用方差分析法进行多重比较,叁个民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的总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具体维度在身材特征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经两两比较汉族学生对自己身材特征的满意度比彝、白族学生高。叁个民族的男生在身材特征方面都比女生满意度高。在相貌特征、身材特征两个方面,城市人群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农村人群则只是在身材特征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分别就叁个民族大学生不同学科进行分析发现,只有理工科的学生在身材特征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各维度中,相貌特征和负面特征的得分存在不同抑郁水平的差异,叁个民族相貌特征和负面特征的得分均呈现:无抑郁>轻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的阶梯样递减。(2)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学业自我的特点分析发现:叁个民族学生学业自我的总分有统计学差异,经两两比较汉、彝族学生对学业自我比白族学生满意。具体维度在学业体验和学业行为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经两两比较彝族学生比汉、白族学生在学业体验方面更为满意,学业行为方面白族学生满意度较汉、彝族学生低。男生在学业体验和学业行为两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女生在是在学业能力和学业成就两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叁个民族的学业自我各维度在学业能力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叁个民族都是男生比女生满意度高。城市学生在学业能力、学业行为和学业自我总分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农村学生则只是在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学业自我总分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叁个民族的学生的学业自我各维度,除学业成就外,在学业能力、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学业自我总分上都存在城乡差异。理工科学生在学业体验和学业行为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文史类学生只是在学业行为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叁个民族学生学业行为方面存在显着的专业差异。叁个民族学生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学业成就的得分存在不同抑郁水平的差异,基本呈现:无抑郁>轻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的阶梯样递减。(3)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社会自我的特点分析发现:叁个民族一年级大学生对自己社会自我满意度的平均分分别是,汉族:3 .57分,彝族:3.62分,白族:3.59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具体维度在兄弟姐妹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同学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地位及角色规范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经两两比较在兄弟姐妹关系方面白族较汉族学生更满意,在师生关系方面汉、彝族学生满意度较白族学生高,在异性同学关系方面白族学生较汉、彝族满意度高,在邻里关系方面白、彝族学生满意度较汉族学生高,家庭地位、角色规范方面彝族学生比汉、白族学生有较高的满意度。男生社会自我在兄弟姐妹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同学关系、邻里关系四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女生则在兄弟姐妹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地位和班级地位四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叁个民族学生在兄弟姐妹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地位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城市学生在亲子关系、陌生人关系、班级地位、角色体验和社会自我总分这五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农村学生则在师生关系和角色规范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叁个民族学生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地位、角色体验、角色规范和社会自我总分上均存在城乡差异。理工科学生在兄弟姐妹关系、异性同学关系、邻里关系、角色规范和社会自我总分五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文史类学生则在师生关系、邻里关系、角色规范叁个方面存在显着的民族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自我各维度在兄弟姐妹关系、异性同学关系方面存在专业差异。社会自我各维度中,异性同学关系、陌生人关系、班级地位、同伴地位、角色体验、角色技能、角色规范的得分和社会自我的总分都存在不同抑郁水平的差异。(4)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抑郁的特点和与身体自我、学业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相关分析发现:叁个民族一年级大学生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彝族:72.3%;白族:68.5%;汉族:63.3%。经卡方检验,抑郁流行率和抑郁水平有统计学差异(χ2=15.236,P=0.018)。其中,轻度抑郁的流行率:白族>彝族>汉族;中度抑郁的流行率:彝族>白族>汉族;重度抑郁的流行率:彝族>汉族>白族。彝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社会自我各个维度,除亲子关系、同伴地位以外,均与抑郁呈明显的负相关。白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社会自我各个维度,除亲子关系、同伴地位、角色技能、角色规范以外,均与抑郁呈明显的负相关。汉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社会自我各个维度,除同伴地位以外,均与抑郁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1)汉族学生对自己身材特征的满意度比彝、白族学生高,存在性别、城乡、专业差异,相貌特征和负面特征影响抑郁的水平。(2)汉、彝族学生对学业自我比白族学生满意,且叁个民族的男生比女生,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理工类学生比文史类学生满意度高,学业自我各维度中,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学业成就的得分存在不同抑郁水平的差异。(3)叁个民族一年级大学生社会自我的总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社会自我不同维度存在性别、城乡、专业和抑郁水平的差异。(4)抑郁流行率是彝族发生率高、汉族低,身体自我、学业自我、社会自我满意度高,抑郁的发生低。

霍芹[10]2008年在《青少年身体自我、学业自我与生活满意感关系的城乡和性别差异》文中认为身体自我和学业自我作为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又是自我概念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影响其生活满意感的内部因素。本研究在对国内外身体自我、学业自我与生活满意感研究资料综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关于自我与生活满意感关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青少年身体自我、学业自我与生活满意感关系的城乡和性别差异为研究切入点,系统而全面地探讨了青少年身体自我、学业自我与生活满意感的现状及特点,并运用优势分析法分析青少年身体自我、学业自我与生活满意感关系的城乡、性别与学段差异,探讨青少年身体自我与学业自我预测生活满意感的相对重要性。本研究采用问卷测量法,对1380名青少年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预测城市青少年的生活满意感时,身体自我的预测力强于学业自我的预测力;在预测农村青少年的生活满意感时,学业自我的预测力强于身体自我的预测力。(2)无论在预测男青少年还是女青少年的生活满意感时,学业自我的预测力都强于身体自我的预测力。(3)在预测初、高中生的生活满意感时,学业自我的预测力强于身体自我的预测力;在预测大学生的生活满意感时,身体自我的预测力强于学业自我的预测力;在预测生活满意感时,从初中到高中,学业自我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到大学时,身体自我变得比学业自我更加重要。另外,本研究也发现有以下研究结论:(1)青少年对身体自我的评价并不十分积极;青少年对学业自我、生活满意感的评价相对较积极。(2)城市青少年对身体自我、学业自我及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均高于农村青少年。(3)男青少年对身体自我、学业自我的评价均高于女青少年;男女青少年对生活的总体评价比较一致。(4)对身体自我的评价不存在显着的学段差异;初、高中生对学业自我的评价显着低于大学生,而初、高中生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初中生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显着高于高中生,而初、高中生与大学生之间没有显着差异。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D]. 曾向.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2]. 聋哑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及其与负面身体自我的关系[J]. 邵义萍.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聋哑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特点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D]. 邵义萍. 西南大学. 2009

[4]. 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 任艳. 郑州大学. 2006

[5]. 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 郭成. 西南大学. 2006

[6]. 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及其与身体自我关系的研究[D]. 宋伊. 西南大学. 2013

[7].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自我满意度关系的研究[D]. 黄志珍. 上海体育学院. 2016

[8].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 徐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9]. 彝、白、汉族一年级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D]. 谢静. 第叁军医大学. 2011

[10]. 青少年身体自我、学业自我与生活满意感关系的城乡和性别差异[D]. 霍芹. 北京体育大学. 2008

标签:;  ;  ;  ;  ;  ;  

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