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仙映[1]2015年在《不同频率夹脊电针对脊髄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时效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电针不同频率对脊髓损伤大鼠细胞凋亡及相关因子Caspase-3和Bcl-2、Bax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损伤修复相关因子NGF、BDNF、VEGF的影响,揭示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新的思路和基础理论支持。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6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强龙组,疏波组,疏密波组,每组33只;每组又分为8h、3d、7d叁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1只。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以HE染色、透射电镜技术、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等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后,脊髓的形态学改变、超微结构变化以及细胞凋亡;以Western Blot、RT-PCR和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细胞内Caspase-3和Bc1-2、Bax的表达变化规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损伤区内NGF、BDNF、VEGF的表达变化规律。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的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组织形态学变化:正常组变化较小。模型组损伤最重,叁个治疗组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模型组及叁个治疗组典型变化为:神经元细胞水肿、神经元空泡化、炎性细胞增生。2、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细胞形态改变主要为胞质皱缩、核膜皱折、异染色质边聚、核浓缩等改变;也可见不同程度的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内质网肿胀及内质网模溶解等变化。正常组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及叁个治疗组均可见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的神经损伤,模型组最重,叁个治疗组次之。3、TUNEL染色:模型组及叁个治疗组典型变化为细胞染色质固缩,呈斑块状聚集于核膜周边,胞浆浓染。正常组未见显着变化。4、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1)脊髓损伤后,各时相点模型组Caspase-3、Bax蛋白及mRNA表达增强,叁个治疗组均明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叁个治疗组中,各时间点疏波组数值最低,其次为疏密波组,再次为甲强龙组。(2)脊髓损伤后,各时相点模型组Bcl-2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增多,叁个治疗组上调更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叁个治疗组中,各时间点疏波组数值最高,其次为疏密波组,再次为甲强龙组。5、免疫组化结果:脊髓损伤后,各时相点模型组NGF、BDNF以及VEGF表达增加,叁个治疗组增加更为显着,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叁个治疗组中,各时间点疏波组数值最高,其次为疏密波组,再次为甲强龙组。结论:1、脊髓损伤后,电针和甲基强的松龙均能通过降低凋亡启动因子Caspase-3的表达水平,升高抑凋亡因子Bc1-2的表达水平以及降低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水平,来拮抗损伤后的细胞凋亡过程。2、脊髓损伤后,电针和甲基强的松龙均能通过增加神经生长因子NGF、BDNF以及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来促进损伤后的脊髓修复过程。3、夹脊电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显示出其有效的神经保护作用,但也不能全面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4、脊髓损伤后,夹脊电针一方面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启动神经和血管修复机制的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效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且电针疏波作用优于疏密波。
冯德琳[2]2018年在《夹脊电针调节细胞自噬促进脊髄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明确脊髓损伤后细胞自噬的表达特征,推测夹脊电针促进脊髓损伤修复作用是通过影响自噬进程,抑制细胞凋亡而实现;揭示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细胞自噬相关因子的调节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Allen's改良式重物坠落法,复制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应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干预细胞自噬。将192只健康SD雄性大鼠,体重约200 ±20g,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夹脊电针治疗组,每组48只,根据造模后时间长短分为4h、1d、3d、7d四个亚组。在脊髓损伤后各时间点进行BBB评分;HE染色观察各组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脊髓组织中Beclin1、LC3阳性细胞数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脊髓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中Beclin1、LC3表达;蛋白质印记法检测脊髓组织Beclin1、LC3、P62、Bcl-2、Bax蛋白表达规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脊髓组织Beclin1、LC3、Bcl-2、BaxmRNA表达情况。实验结果:(1)BBB评分:SCI后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夹脊电针治疗组BBB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I后1d、3d、7d,与夹脊电针组比较,模型组BBB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A+夹脊电针治疗组评分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假手术组脊髓组织接近正常脊髓组织。SCI后4h脊髓组织切片内可见大量的空腔,空腔内存在坏死组织碎片及片状出血。从SCI后3d起,与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比较,夹脊电针治疗组脊髓组织损伤程度得到改善。(3)免疫组织化学法:假手术组中,Beclin1和LC3在细胞中表达较弱,SCI后4h,二者表达升高,主要表现在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中,呈黄色及棕黄色染色。Beclin1、LC3的阳性细胞数表达高峰均在SCI后1d,在随后时间点,阳性细胞数逐渐降低。SCI后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夹脊电针治疗组Beclin1阳性细胞数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CI后4h,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夹脊电针治疗组LC3阳性细胞数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MA+夹脊电针治疗组LC3阳性表达数增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Id、3d、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夹脊电针治疗组Beclin1、LC3阳性细胞数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CI后各时间点,与夹脊电针治疗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Beclin1和LC3阳性细胞数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电镜:SCI后脊髓组织出现胞浆水肿,线粒体肿胀明显,髓鞘变薄、断裂、脱髓鞘样改变严重。SCI后4h,溶酶体数量增多,可见大量空洞形成,出现自噬溶酶体及自噬小体。SCI后1d起,与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比较,夹脊电针治疗组脊髓组织自噬溶酶体及自噬小体数量均增多。至SCI后7d,仍可见到自噬小体,但其数量减少,可见新生髓鞘。(5)免疫荧光:假手术组在各时间点Beclin1和LC3呈均匀低表达,SCI后4h可见组织染色逐渐加深,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可持续到SCI后7d。SCI后各时间点与夹脊电针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Beclin1及LC3阳性细胞数减少,荧光强度减弱。(6)Western Blot 法:SCI 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 Beclin1、LC3、P62、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4h,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夹脊电针治疗组Beclin1及LC3蛋白含量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62蛋白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夹脊电针治疗组比较,模型组Beclin1蛋白含量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3蛋白含量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62蛋白含量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Id、3d、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及夹脊电针治疗组Beclin1及LC3蛋白含量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62蛋白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夹脊电针治疗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Beclin1及LC3蛋白含量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P62蛋白含量相对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eclin1及LC3蛋白含量从SCI后4h开始增多,1d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SCI后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夹脊电针治疗组Bcl-2、Bax蛋白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夹脊电针治疗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Bcl-2蛋白含量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SCI后4h起,Bcl-2蛋白含量逐渐增加,持续到SCI后7d仍未下降。SCI后4h、1d、3d、7d,与夹脊电针治疗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Bax蛋白含量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Bax蛋白含量从SCI后4h开始增多,3d达到高峰后下·降;夹脊电针治疗组Bax蛋白含量在SCI后1d含量最低,随后逐渐上升。(7)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假手术组中Beclin1、LC3、Bcl-2、Bax的mRNA表达量较少,且在各时间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4h,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夹脊电针治疗组BeclinlmRNA表达量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3mRNA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axmRNA表达量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MA+夹脊电针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比较,Bcl-2mR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夹脊电针治疗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Beclin1、LC3、Bcl-2mRNA表达量较少,BaxmRNA表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1d、3d、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夹脊电针治疗组Beclin1、LC3、Bcl-2、Bax的mRNA表达量相对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夹脊电针治疗组比较,模型组、3-MA+夹脊电针治疗组Beclin1、LC3、Bcl-2mRNA表达量相对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mRNA表达量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夹脊电针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障碍。2.夹脊电针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恢复。3.脊髓损伤后Beclin1、LC3阳性细胞数增多,SCI大鼠脊髓组织中Beclin1、LC3蛋白表达量升高,细胞自噬被激活;P62蛋白表达减少,脊髓组织在脊髓损伤后发生自噬流。4.夹脊电针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细胞自噬的发生,抑制细胞凋亡。
滕秀英[3]2004年在《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以Wistar大鼠经Allen’s法制备脊髓撞击伤模型,实验分成两部分: 实验一:对相同损伤节段采取不同时间进行夹脊电针治疗,即伤后8h内和伤后24h接受夹脊电针治疗或地塞米松治疗,以联合行为评分法测定不同时间模型大鼠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以免疫组化法及光镜技术、观察各不同时间点伤段脊髓的NT-3及c-Fos表达,结果表明:伤后8h内进行治疗较伤后24h进行治疗,能更好地促进模型大鼠的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而伤后8h内进行治疗的近期疗效,地塞米松的治疗效果好于夹脊电针的治疗效果,但中远期疗效,夹脊电针的治疗效果优于地塞米松的治疗效果;伤后24h治疗,地塞米松无优势,其夹脊电针的中远期效果较好。 实验二:对不同损伤节段在相同时间进行夹脊电针治疗及夹脊电针加中药脑髓再生丹治疗,以原位杂交及光镜技术检测伤段脊髓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GFmRNA、BDNFmRNA),原癌基因c-Fos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损伤节段通过针刺及中药治疗,其NGFmRNA、BDNFmRNA及c-FosmRNA的表达时间不同,经治疗后T_8节段较L_1节段神经营养因子及原癌基因的表达时间早。 本实验从分子水平阐述了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积极作用,能够促进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促进神经再生。证实了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存在时间窗口。同时证实了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有空间差别。本实验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迟蕾[4]2017年在《夹脊电针调控ASCI大鼠微环境中Rho-ROCKⅡ信号通路相关轴突生长抑制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模型,观察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轴突再生及相关抑制因子NogoA、RhoA、ROCKⅡ、MLC表达及变化规律,试图从髓鞘相关抑制因子启动Rho-ROCKⅡ信号通路途径相关主要因素的研究角度进一步揭示夹脊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NYU打击器制备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动物分为正常组(Normal组,仅用于Western blot)、模型组(ASCI组)、假手术组(Sham组)、夹脊电针组(EA组)、抑制剂组(Fasudi1组)。应用BBB评分法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评定;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组织的病理改变;BDA示踪观察大鼠ASCI后神经通路上神经元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ASCI后脊髓组织中NogoA、RhoA、ROCKⅡ、MLC的表达及Western blot法检测NogoA、RhoA、ROCKⅡ、MLC各时间段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BBB的评分结果表明:术后14d、28d,EA组疗效优于ASCI组(P<0.05)。与术后14d相比,术后28dEA组评分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EA组、Fasudi1组神经细胞结构、形态变化均优于ASCI组,且术后28d效果最佳。3.BDA示踪结果显示:ASCI组、Sham组、EA组、Fasudi1组在脑部、T8-T9段均有大量神经元着色,呈现棕黄色颗粒,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在T12-L1段,四组间BDA示踪存在显着差异:在Sham组,仍然存在大量BDA标记的神经元存在,差异不显着(P>0.05);在ASCI组,标记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与Sham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在EA组与Fasudil组经BDA标记的存活再生神经元与ASCI组相比,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显着(P<0.05)。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ASCI组比较,EA组和Fasudi1组中RhoA、Nogo-A、ROCKⅡ、MLC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4d相比,术后28dEA组中RhoA、Nogo-A、ROCKⅡ、MLC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ASCI组比较,EA组和Fasudil组中RhoA、Nogo-A、ROCKⅡ、MLC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4d相比,术后28dEA组中RhoA、Nogo-A、ROCKⅡ、MLC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微环境中髓鞘相关抑制因子释放增加,抑制了轴突再生现象,导致了脊髓继发性损害。2.ASCI后损伤区内,髓鞘相关抑制因子被有效激活,促进ASCI大鼠损伤区微环境中ROCKⅡ的表达,抑制轴突再生,提示Rho-ROCKⅡ信号通路介导ASCI大鼠轴突抑制因子的释放,从而抑制轴突再生。3.ROCKⅡ抑制剂(Fasudil)通过抑制ROCKⅡ的活性,从而阻断ROCKⅡ激活作用底物,从而减少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障碍,促进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4.夹脊电针通过抑制RhoA、Nogo-A、ROCKⅡ、MLC抑制因子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微环境中的表达,促进轴突再生,减轻脊髓继发性病理损害,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
李晓宁, 吴磊, 梅继林, 李诺, 单筱淳[5]2016年在《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及尼氏小体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治疗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细胞尼氏小体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组,每组分1天、3天、7天和14天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NYU打击器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不进行打击,常规饲养至相应时间点;模型组暴露脊髓并进行打击,造成ASCI模型后常规饲养;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组造模后给予夹脊电针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并于术后30 min给予实验大鼠一次性注射甲基强的松龙30 mg/kg。用BBB评分观察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Nissl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尼氏小体的变化。结果:BBB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BBB评分较假手术组显着降低(P<0.05);经治疗后,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组3天、7天、14天组BBB评分显着升高(P<0.05),且14天评分高于3天组(P<0.05)。Nissl染色结果可见,模型组大鼠1天时神经细胞胞体肿胀变形,尼氏小体肿胀破碎,神经细胞数量减少;3天时神经细胞胞体破坏明显,核仁消失,受损神经细胞明显增多;7天时神经细胞紧缩,尼氏小体溶解破碎,数量减少;14天时神经细胞紧缩更加明显,胞浆深染。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组尼氏小体破碎溶解减轻,尼氏小体数量较模型组增多,神经细胞形态较好。结论: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治疗可以通过增加尼氏小体数量,从而改善脊髓神经细胞形态,保护受损神经细胞,改善ASCI大鼠肢体运动功能。
霍会霞[6]2014年在《头电针配合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头电针配合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探求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课题观察的40例患者按就诊与纳入顺序编号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至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以头电针加夹脊电针,对照组给以夹脊电针,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ASIA运动评分、改良的Bathel指数评定,改良的Ashworth指数评定。结果:1、治疗组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改良的Bathel指数均有明显增加(P<0.05),改良的Ashworth指数明显下降(P<0.05);2、对照组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改良的Bathel指数有明显增加(P<0.05),改良的Ashworth指数明显下降(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ASIA运动评分、改良的Bathel指数增加更明显(P<0.05),改良的Ashworth指数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1、头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确切。2、头电针配合夹脊电针优于单纯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障碍(P<0.05)。
綦雪巍[7]2016年在《夹脊电针联合MP调控NMDAR/Calpain通路相关蛋白抑制ASCI大鼠微环境神经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确定夹脊电针联合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治疗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ASCI)大鼠早期干预时间点,并观察夹脊电针联合MP早期干预对ASCI大鼠微环境NMDAR/Calpain信号通路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试图揭示夹脊电针联合MP治疗ASCI大鼠的作用机制,为夹脊电针联合MP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促进神经再生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观察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最早出现时间,明确早期干预时间点。48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和急性脊髓损伤组(ASCI),每组又分为1h、3h、6h、8h四个亚组。于造模后相应时间点将各组大鼠处死取材。HE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筛选出神经细胞凋亡出现最早时间点,确定早期干预的最佳时间点。第二部分:对比分析夹脊电针(EA)及甲基强的松龙(MP)对ASCI大鼠的治疗效果,优化治疗方案。144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Sham组、ASCI组、EA组、MP组、EA+MP组和MDL28170组,每组又分为1天、3天、7天、14天四个亚组。BBB评分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ASCI大鼠运动功能影响HE染色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ASCI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学影响;TUNEL染色检测不同治疗方法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影响;比较EA组、MP组、EA+MP组、MDL28170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筛选最佳治疗方案。第叁部分:分析夹脊电针联合MP对ASCI大鼠NMDAR/Calpain信号通路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12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Normal组(仅做Western blot检测)、Sham组、ASCI组、EA+MP组、MDL28170组,每组又分为1天、3天、7天、14天四个亚组。Nissl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元尼氏小体的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NMDAR/calpain通路相关因子NMDA-NR1、calpain-2、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以明确大鼠ASCI后该通路各因子的变化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HE染色结果显示,ASCI组大鼠术后1h和3h可见灰质小灶性斑片状出血,大部分细胞未见明显变化,结构较清晰,仅见数个细胞萎缩,偶见神经元水肿;术后6h可见广泛出血,组织间隙变大,细胞形态改变明显,胞体变小,结构不清,胞核固缩碎裂,神经细胞出现凋亡;术后8h较6h细胞损伤加重,胞核固缩更加明显,细胞变小,仅见残存的神经细胞。(2)TUNEL检测显示,ASCI组术后6h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多极形消失,细胞核裂解,染色质分割成块状,可见凋亡小体出现,损伤区神经元数量减少,可见散在凋亡神经细胞,与Sham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8h细胞进一步固缩,细胞间隙变大,残存的神经元变少,神经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与Sham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第二部分:(1)BBB评分结果显示,术后3d、7d、14d,与ASCI组比较,EA组、MP组、EA+M P组、MDL28170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升高,差异显着(P<0.05)。术后14d,与EA组、MP组、MDL28170组比较,EA+MP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升高,差异显着(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ASCI组大鼠1d时出血明显,可见大量凋亡神经细胞;3d时细胞破坏最明显,可见大量凋亡神经细胞,核仁消失,核固缩;7d时神经细胞凋亡有所减轻,神经细胞坏死,正常神经细胞数量减少,胶质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14d时凋亡已不明显,可见空泡存在,其余4治疗组神经细胞损伤情况较ASCI组明显减轻,尤以EA+MP组神经细胞保存较完好。(3) TUNEL检测可见,Sham组未见明显神经细胞凋亡,与EA组、MP组、EA+MP组、MDL28170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与ASCI组相比,术后3d、7d、14d,EA组、MP组、EA+MP组、MDL28170组神经细胞凋亡减少,差异显着(P<0.05)。与EA组、MP组、MDL28170组比较,术后7d、14d,EA+MP组神经细胞凋亡减少,差异显着(P<0.05)。第叁部分:(1)Nissl染色结果可见,ASCI组大鼠1d时神经元胞体肿胀变形,尼氏小体肿胀破碎,神经元数量减少;3d时神经元胞体破坏明显,核仁消失,受损神经元明显增多;7d时神经元紧缩,尼氏小体溶解破碎,数量减少;14d时神经元紧缩更加明显,胞浆深染。其余4治疗组神经元损伤情况较ASCI组明显减轻,EA、MP、EA+MP、MDL28170治疗均能降低神经元损伤程度,改善神经细胞形态,防止尼氏小体破碎溶解,增加其数量,尤以EA+MP组疗效显着。(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术后3d,与ASCI组比较,EA+MP组和MDL28170组NMDA-NR 1、calpain-2、cleaved caspase-3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与MDL28170组比较,EA+MP组NMDA-NR1、calpain-2、cleaved caspase-3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术后3d,与ASCI组比较,EA+MP组和MDL28170组NMDA-NR1、calpain-2、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与MDL28170组比较,EA+MP组NMDA-NR1、calpain-2、cleaved caspase-3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脊髓损伤后6h以内是夹脊电针早期干预时间窗。(2)夹脊电针联合MP能改善ASCI大鼠运动功能评分,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3)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被激活,抑制ASCI大鼠微环境中calpain-2表达可以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提示NMDAR/Calpain通路介导了ASC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发生。(4)夹脊电针联合MP可以通过下调NMDA-NR1.calpain-2表达,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从而下调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微环境,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优于其它治疗组。
孙连珠[8]2014年在《夹脊电针干预脊髓损伤大鼠OL分化和髓鞘再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段脊髓中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OL)转录基因-2(olig2)、sox10和髓鞘重要结构蛋白-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的表达、髓鞘的形态学变化及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并以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作对照,探讨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OLs分化过程的干预及促进大鼠髓鞘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 (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组(GMl组)、夹脊电针治疗组(EA组),每组再随机分为1d、7d、14d叁个时间段组(n=12)。除假手术组只切除椎板外,其他各组用NYU脊椎冲击损伤仪致大鼠T9-T10段脊髓急性中度损伤。模型组不予治疗。药物组予GM1腹腔注射,10mg/kg,每日一次。电针组在损伤节段周围取夹脊穴电针治疗,疏密波,频率2/100Hz,电流1mA,每次20min,每日一次。各时间点治疗结束后进行以下实验操作:①各时间点大鼠处死前进行BBB (Basso, Beattie, Bresnahan)评分以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②应用Luxol Fast Blue (LFB)法进行髓鞘染色,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观察受损段脊髓白质区平均积分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 IOD)值,观察髓鞘的再生情况;③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OL转录因子olig2、sox10以及髓鞘结构蛋白MBP的表达,观察夹脊电针对OLs的分化及再髓鞘化作用。结果:①术后1天两干预组与模型组BBB评分无明显差异,7天和14天时两干预组大鼠BBB评分逐渐增高,与模型组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EA组与GMl组比在两时间点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②LFB髓鞘染色发现脊髓损伤后白质区域有较大面积的染色变浅,间隙变稀疏、排列不均匀,且有大量空泡存在,1天模型组IOD值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两干预组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两干预组间无明显差异,7天和14天两干预组髓鞘含量逐渐增多,IOD值逐渐增大,与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夹脊电针组与药物组比在两时间点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术后各组olig2、sox10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多,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在各时间点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干预组7天达峰值,14天略有下降,与模型组比在各时间点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两干预组间在各时间点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术后各组MBP的表达增多,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在各时间点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两干预组蛋白表达逐渐增多,14天达高峰,与模型组比在各时间点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干预组间在术后1天时无显着性差异,7天、14天时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①夹脊电针能够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②夹脊电针能够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局部髓鞘再生;③夹脊电针可能通过对OLs的转录调控因子的干预,从而促进OLs分化,发挥髓鞘再生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④夹脊电针与GM1可能具有相同的作用靶点。
李佳诺, 孙忠人, 郭玉怀, 曾祥新[9]2016年在《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相关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历史悠久,其中电针的优越性近年来有着显着体现,查阅近10年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通过评分法、分子生物学、电生理、染色法4大方面对其疗效进行评价,对此作一综述。
吴磊[10]2018年在《夹脊电针调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微环境NLRP3炎症小体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明确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及运动功能的影响,阐明夹脊电针通过调控P2X7R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降低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为夹脊电针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实验一:观察夹脊电针对SCI大鼠运动功能及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雌性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和夹脊电针组(EA)3组,每组根据术后3d、7d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治疗。运用BBB:评分法观察各组大鼠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明确夹脊电针对SCI大鼠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影响。实验二:观察夹脊电针对SCI大鼠脊髓组织促炎性因子IL-18和IL-lβ表达的影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雌性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和夹脊电针组(EA)3组,每组根据术后3d、7d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治疗。ELISA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IL-18和IL-1β表达。明确夹脊电针对SCI大鼠脊髓组织促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实验叁:观察夹脊电针对SCI大鼠脊髓组织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雌性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和夹脊电针组(EA)3组,每组根据术后3d、7d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治疗。IHC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表达。明确夹脊电针抑制SCI大鼠脊髓组织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作用。实验四:观察夹脊电针对SCI大鼠脊髓组织P2X7受体表达及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夹脊电针组(EA)和BBG注射组(BBG)共4组,每组根据术后3d、7d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治疗。IHC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P2X7R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 P2X7R、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从P2X7受体介导NLRP3炎症小体活化角度揭示夹脊电针改善SCI大鼠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结果:实验一:(1)BBB评分法观察各组大鼠运动功能:Sham组大鼠术后未见明显运动功能障碍,术后3d、7dBBB评分均为21分。Model组大鼠术后出现严重的后肢运动功能障碍,术后3d、7dBBB评分均明显降低,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术后3d、7dBBB评分有所升高,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灰质和白质界限清晰,细胞核形态正常,核仁大而清晰,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出血坏死、组织水肿等。Model组3d时大鼠脊髓组织可见明显斑片状出血,组织疏松,有空泡形成,仅见残存的神经细胞,细胞形态改变明显,胞体变小,胞核固缩,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部分浆细胞呈核固缩、核染色加深,偏于细胞一侧,胶质细胞增多。EA组3d时大鼠脊髓组织病理改变与Model组类似,可见点片状小出血灶,组织疏松,神经细胞数量较Model组增多,炎性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多情况较Model组减轻。Model组7d时脊髓组织疏松严重,大量空泡形成,白质呈空泡退变样变化,残存神经细胞进一步减少,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EA组7d时可见组织结构趋于完整,灰质和白质界限隐约可见,组织空泡少见,炎性细胞及胶质细胞减少,取而代之以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神经细胞,胞体及胞核正常。实验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IL-1 8和IL-1β表达情况: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少量IL-18和IL-lβ表达,且术后3d、7d维持在稳定水平。术后3d、7d时间点,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IL-18和IL-1β表达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夹脊电针治疗后,EA组大鼠脊髓组织IL-18和IL-lβ表达下降,术后7d时间点,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叁:IHC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表达情况: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少量NLRP3、ASC、cleaved caspase-1在胞浆中呈棕黄色阳性表达,且术后3d、7d维持在稳定水平。术后3d、7d时间点,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夹脊电针治疗后,EA组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下降,术后3d、7d时间点,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四:(1)IHC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表达情况: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少量P2X7R在胞浆中呈棕黄色阳性表达,且术后3d、7d维持在稳定水平。术后3d、7d时间点,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时间点,EA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7d时间点,BBG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NLRP3、ASC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蛋白表达情况: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少量P2X7R蛋白表达,且术后3d、7d维持在稳定水平。术后3d、7d时间点,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蛋白表达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时间点,EA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蛋白表达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7d时间点,BBG组大鼠脊髓组织P2X7R蛋白表达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 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情况: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少量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且术后3d、7d维持在稳定水平。术后3d、7d时间点,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7d时间点,EA组、BBG组大鼠脊髓组织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夹脊电针能够改善SCI大鼠脊髓组织炎性损伤,促进运动功能恢复;(2)夹脊电针能够下调SCI大鼠脊髓组织IL-18和IL-1β表达,抑制微环境炎症反应;(3)夹脊电针能够抑制SCI大鼠脊髓组织NLRP3炎症小体过度活化,下调促炎性因子的表达;(4)夹脊电针可能通过调控SCI大鼠脊髓组织P2X7R表达,抑制NLRP3炎症小体过度活化,改善SCI大鼠炎性损伤。
参考文献:
[1]. 不同频率夹脊电针对脊髄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时效性研究[D]. 崔仙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
[2]. 夹脊电针调节细胞自噬促进脊髄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D]. 冯德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
[3]. 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D]. 滕秀英.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4
[4]. 夹脊电针调控ASCI大鼠微环境中Rho-ROCKⅡ信号通路相关轴突生长抑制因子研究[D]. 迟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
[5]. 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及尼氏小体影响的实验研究[J]. 李晓宁, 吴磊, 梅继林, 李诺, 单筱淳.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6]. 头电针配合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 霍会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7]. 夹脊电针联合MP调控NMDAR/Calpain通路相关蛋白抑制ASCI大鼠微环境神经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D]. 綦雪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
[8]. 夹脊电针干预脊髓损伤大鼠OL分化和髓鞘再生的研究[D]. 孙连珠.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9]. 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相关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进展[J]. 李佳诺, 孙忠人, 郭玉怀, 曾祥新.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10]. 夹脊电针调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微环境NLRP3炎症小体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吴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