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寓道于教在《女性学》课程中的体现论文_陈开梅

简论寓道于教在《女性学》课程中的体现论文_陈开梅

(广东女子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摘 要: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实现立德树人和润物无声。《女性学》课程中的“思政”便体现于寓道于教。通过各专题教学,教育女大学生冲破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培养“四自”精神、成才意识与合作共赢的精神。

关键词:课程思政;女性学;立德树人 ;寓道于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共教育部党组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而位列“十大育人”体系之首的课程育人就是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进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那就是课程思政。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当然,教师要“准确把握不同性质课程特点,既牢牢把握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课程思政”的“思政”主要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方面,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和加强思想价值引领。比如笔者所教的通识类课程---《女性学》就采用了寓道于教之法。而寓道于教在《女性学》课程教学中的体现也比较明显。

一.在“女性与就业”教学专题中,教育女大学生冲破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培养“四自”精神

由于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社会已然形成了 “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而“好男儿志在四方”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深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并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观、审美观,积淀为一种的心理定势和性别角色评判标准。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潜移默化之下,很多女大学生自己也认为女性应选择室内的、文字类的、服务性的相对轻松和简单的工作,而那些体力的、野外的、具有创造性的、挑战性的工作天然属于男性。对此,作为教师应教育女大学生们在就业过程中,应该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自立自强,要克服自卑心理,放下思想包袱,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就业准备中要有意识的锻炼动手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在面试中要善于采取反弱为强的对策,发挥自己的特长,敢于以自己的实力与他校男同学竞争,展示出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品质。

二.在“女性与政治参与”教学专题中,教育女大学生要努力成才

因为女性成才是政治参与的前提和保证,而女性参政,又是女性成才的标志和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女性具备了参政的基本素质和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才有资格、有本领去参政、议政。女性参政意味着女性参与政治决策和政务管理的活动,它通过直接与间接的两种形式而实现。显然,女性自身素质是女性参政的先决条件,否则,女性从政则成为一句空话。

首先,女性参政是一种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活动,它要求真正掌握和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从而达到不仅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的参政。而掌握和运用法律上赋予的权力,则需要广大女性具有较强的与之相适应的能力。

其次,女性参政是通过间接的渠道,对国家社会的事务管理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运用各种舆论媒介,发表对社会各类重大问题的见解,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也同样要求参政女性具有较强的能力与之相适应,否则怎能谈得上提出“有意义”、“有价值”和“合理化”的建议呢?作为主体化的参政是一种质的要求,要求参与者在有明确政治方向的同时,具有比较成熟的政治思维能力和较全面的专门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真正达到参政、议政的目的。

三.在“女性与婚姻家庭”教学专题中,教育女大学生要有合作共赢的精神

现实中,恋爱时候的男女双方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生活,独立的决策权。然而当彼此步入婚姻,也就意味着夫妻双方将共同面对婚姻生活中的问题,要相互协商、沟通、磨合,双方观念差距太大的时候,矛盾就会不可避免。当矛盾出现时,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及时地找到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主观臆断。所以,婚姻是一段长久的伴侣关系,要想经营好婚姻,不仅要有原始的爱以及共同的目标和愿望,更需要合作共赢的精神。如共担生活重担,全力支持伴侣。在对方的低谷时期,女方给予他支持与鼓励,是提升婚姻幸福度的秘诀。有言道:“聪明的女人仰视自己的丈夫,优秀的男人欣赏自己的女人。”不无道理。此外,在婚姻里, 女性自我不断成长和进步也是重要的方面。当女性与伴侣步调一致,相互欣赏,思想保持与共,两人在婚姻航线上自然能稳健航行。所以,好的婚姻,就是彼此婚姻合伙人,相互欣赏,彼此成就!

所以,通过通识课程的教学渗透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时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是通识课程开展道德教育的一大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施剑松,林敏. “课程思政”推动课堂教学改革[N].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8-07-28

【2】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2-03

【3】夏永林.润物细无声---我看“课程思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2018-05-30

【4】龙献忠,马春波.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与实践遵循[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1-09

【5】韦慧.社会性别视角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及调节的策略[J].青年与社会,2013(14)

【6】詹鹏,邵献平.论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的融合——构建高校德育教学共同体[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7】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

【8】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

【9】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12.

论文作者:陈开梅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4

标签:;  ;  ;  ;  ;  ;  ;  ;  

简论寓道于教在《女性学》课程中的体现论文_陈开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