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利”标准_三个有利于论文

坚持“三利”标准_三个有利于论文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1980年他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长。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1983年他进一步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有利于”衡量标准的精辟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理论。

这三条标准是互相联系和互为促进的有机整体,体现了改革的三个不同层次和范围。改革首先是在经济领域进行的,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并不等于综合国力增强了。这就要求在国防、科技、教育等领域还要同时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系统配套的改革,以提高国家防卫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全民素质优化。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是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最终归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革如果只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而没有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客观上就会削弱改革的群众基础,从而影响改革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生活消费水平的一定提高,经济运行不可能形成良性循环,从而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邓小平同志把三条标准概括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实践进行深入考察和认真思考后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是反动的、腐朽的,社会主义必将取代它。但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东西要具体分析。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二是具有双重属性的东西;三是属于中性的东西,它没有阶级性,谁运用它,它就为谁服务。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对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如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它们有剥削的一面,并拿走一部分利润,对此需要依法管理,加强监督,正确引导。同时,国家可以拿到税收,工人能安排就业,从中又能学到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开拓市场。所以,非公有制经济的适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吸收外资,合资经营,不可能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对属于二重性的东西,可以抽掉其资本主义属性,把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部分,如严格管理的内容拿过来为我所用。对属于中性的东西,由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财富,它既包括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东西,也包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全部拿过来为我所用。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完成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所以把这些东西拿过来,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按照这三条标准来衡量,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即可为“资”所用,又可为“社”所用的东西,错误地加以排斥。也不能把那些仅有利于局部的和一时的发展,而不利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东西加以提倡。要想正确处理这些复杂情况就必须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条标准。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衡量标准的,就要大胆试,大胆闯,从而推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经济。

标签:;  ;  

坚持“三利”标准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