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广发[1]2003年在《NCAM和DPC4的表达与胆管癌神经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检测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CAM)和DPC4的表达与胆管癌神经浸润转移的关系,探讨NCAM和DPC4在胆管癌神经浸润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胆管癌的神经浸润倾向及预后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52例胆管癌标本及16例正常胆管组织中NCAM和DPC4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并分析(1)NCAM和DPC4的表达与胆管癌神经浸润的关系;(2)NCAM和DPC4与胆管癌不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肿瘤部位的关系。 结果 NCAM高表达及DPC4低表达与胆管癌神经浸润转移有明显关系(P<0.01);并且其表达与胆管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亦存在明显关系(P<0.01),NCAM表达随胆管癌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DPC4则降低。NCAM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无关。 结论 NCAM高表达及DPC4低表达,在胆管癌的神经浸润转移的分子机制中可能有重要的作用。NCAM可能作为临床预测胆管癌神经转移倾向的生物学指标,且对判断胆管癌恶性程度与预后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肖广发, 汤恢焕[2]2006年在《NCAM和DPC4的表达与胆管癌神经浸润的关系》文中认为为探讨NCAM和DPC 4在胆管癌神经浸润中的作用,笔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5 2例胆管癌标本及1 6例正常胆管组织中NCAM和DPC 4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NCAM高表达及DPC 4低表达的胆管癌神经浸润率高,NCAM低表达及DPC 4高表达的胆管癌神经浸润率低。提示NCAM高表达及DPC 4低表达,在胆管癌的神经浸润转移的分子机制中可能有重要的作用;NCAM可能成为临床预测胆管癌神经倾向的生物学指标,并对判断胆管癌恶性程度与预后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大东, 黄志强, 王嘉玺, 王燕生, 陈乐真[3]2000年在《胆管癌神经浸润转移与DPC4神经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偶联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DPC4基因和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euralcelladhesionmolecule,NCAM)分子表达的偶联性与胆管癌神经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以RT PCR技术扩增 18例新鲜胆管癌标本RNA ,32 P标记DPC4 ,NCAM作探针 ,作斑点杂交 ,放射自显影图像分析确定 3种分子表达强度 ,建立DPC4和NCAM表达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 DPC4基因表达强度随胆管癌恶性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NCAM则升高。数学关系模型为Y =0 .5 95 5 / (- 0 .0 3 3 9+X) ,显示两者呈负相关(P <0 .0 5 )。结论 DPC4基因可能与NCAM基因在功能上有负偶联性 ,DPC4可能通过某种信号转导途径调控NCAM基因的表达 ,从而影响胆管癌向神经浸润转移。
郁飞, 孙跃明[4]2010年在《肿瘤标记物与胆管癌预后》文中研究说明胆管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多步骤过程,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细胞凋亡异常等有关。胆管癌是原发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起病隐袭,尽管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预后仍较差。国内近年来胆管癌发生率以每年5%递增,是消化道肿瘤中上升速度最快的肿瘤。
谭欣宇[5]2014年在《沉默CXCR4表达对抑制肝外胆管癌细胞增殖和神经侵犯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肝外胆管癌CXCR4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背景肝外胆管癌侵袭性高,治疗效果差,根治性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是导致肝外胆管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既往报告了趋化因子及受体促进了肿瘤的增殖和迁徙,导致肿瘤转移和复发。CXCR4是趋化因子SDF-1的特异性受体,在胆管癌细胞中表达阳性,SDF-1在肿瘤侵袭的靶器官中广泛表达;CXCR4和SDF-1相互作用促使肿瘤细胞侵袭和定向转移。但是肝外胆管癌细胞表达CXCR4与其嗜神经侵犯行为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目的比较不同胆管组织CXCR4的表达差异;分析CXCR4过表达与肝外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肝外胆管癌,胆管炎及正常胆管共43例的良、恶性肝外胆管组织标本,了解不同组织CXCR4表达的差异;记录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CXCR4过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CXCR4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5.22%,在胆管炎胆管组织中的表达率为28.57%,正常胆管组织中则无CXCR4表达;CXCR4只在胆管癌组织中呈过表达。CXCR4阳性表达与胆管癌发生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肝外胆管癌组织中CXCR4呈过表达;肝外胆管癌表达CXCR4与其发生神经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相关。第二章肝外胆管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和神经侵犯模型研究背景观察肝外胆管癌嗜神经侵犯过程目前缺乏简单有效的体外模型。诱导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并建立神经细胞-胆管癌细胞共培养体系能够模拟肝外胆管癌细胞神经侵犯的局部微环境,用于观察其嗜神经侵袭过程。目的诱导并鉴定人胚胎干细胞向成熟人神经细胞定向分化;建立胆管癌细胞神经侵犯的体外模型。方法应用RA和GDNF刺激诱导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免疫细胞染色法检测培养获得的细胞表达SYN和GFAP表达。将诱导获得的神经细胞与胆管癌细胞在Transwell小室中共培养。观察胆管癌细胞侵袭和嗜神经生长的现象;t检验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的神经细胞对胆管癌细胞的侵袭性的影响。结果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4天后能获得的为神经元样细胞、神经胶质样细胞的混合细胞,分别表达SYN、GFAP阳性,成为成熟神经细胞;神经细胞-胆管癌细胞共培养模型能观察到胆管癌细胞嗜神经生长的现象,共培养组胆管癌细胞的侵袭性显着增强(p<0.05)。结论RA+GDNF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可获得成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人神经细胞-胆管癌细胞共培养的体外模型能够模拟胆管癌神经侵犯现象。第叁章沉默CXCR4表达抑制肝外胆管癌细胞株增殖和神经侵犯背景CXCR4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过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密切相关;SDF-1在神经细胞中表达阳性,其受体CXCR4在诱导肝外胆管癌嗜神经侵犯行为的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RNA干扰技术利用siRNA特异性阻断靶基因转录和翻译并促其降解,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有效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有利于研究CXCR4表达在胆管癌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目的研究沉默CXCR4对肝外胆管癌细胞增殖、侵袭和嗜神经侵犯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Lipofectamine2000法将CXCR4-siRNA转染进入肝外胆管癌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试验检查胆管癌细胞表达CXCR4蛋白及CXCR4-mRNA水平。Elisa法验证神经细胞表达SDF-1。神经细胞-肝外胆管癌细胞共培养实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胆管癌细胞侵袭及嗜神经生长情况。采用FCM检查和MTT法分别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胆管癌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差异。结果1. CXCR4-siRNA进入肝外胆管癌细胞的转染率达80%;CXCR4-siRNA能够抑制胆管癌细胞表达CXCR4蛋白及mRNA, siRNA370干扰效能最强。2.沉默CXCR4显着抑制肝外胆管癌细胞的嗜神经侵犯能力(p均<0.05)。3.沉默CXCR4可以显着促进肝外胆管癌细胞的凋亡,沉默CXCR4表达的胆管癌细胞增殖力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并不显着。结论抑制肝外胆管癌细胞表达CXCR4,能显着降低其侵袭性和嗜神经生长能力,诱导肝外胆管癌细胞凋亡并降低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刘昆鹏[6]2011年在《Transwell侵袭实验测定M受体对胆管癌细胞侵袭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Transwell体外侵袭模型适用于胆管癌侵袭性的研究的实验条件和方法。观察M受体兴奋剂及拮抗剂对胆管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0.5 1.0 1.5 2.0)*105个/ml的胆管癌细胞200μl置入Transwell小室侵袭模型,分别培养(12243648)h,观察不同浓度细胞在不同时间穿透基质凝胶多空滤膜的细胞数。选取最适浓度的胆管癌细胞与匹罗卡品共同加入Transwell的上室,调整小室内匹罗卡品浓度分别为(0 0.1 0.3 0.5)mmol/l,培养最适时间后染色计数小室膜上的细胞数。调整浓度分别为(0.01 0.01 0.050.1) mmol/l的阿托品对应匹罗卡品浓度分别为(0 0.3 0.3 0.3)mmol/l与胆管癌细胞共同加入Transwell小室培养后染色计数。结果:在第12小时穿透基质胶的细胞数目还较少,随时间延长,穿过机制凝的细胞数目增多,36小时后有逐渐饱和的趋势。同时随细胞浓度的增高,透过细胞比率也增加,但细胞大于1.0*105个/ml时瘤细胞的侵袭细胞数变化不明显。加入匹罗卡品后,穿透机制凝胶的胆管癌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加入匹罗卡品的高中低浓度之间的侵袭细胞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加入阿托品组侵袭的胆管癌细胞数目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同加入匹罗卡品及阿托品后,阿托品能抑制匹罗卡品胆管癌细胞侵袭的增强作用,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品与匹罗卡品共同作用组的不同浓度组之间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6h的侵袭时间和1.0*105个/ml的细胞浓度最能体现胆管癌细胞受药物或试剂作用后的侵袭能力,而受细胞浓度和侵袭时间的影响较小。胆管癌细胞可能存在M受体,并且在胆管癌的浸润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李成刚[7]2008年在《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的临床病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神经浸润是胰胆系统肿瘤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重要的预后因素,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甚为常见,其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神经周围间隙应该被认为是肝门部胆管癌重要的扩散途径,然而国内外关于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的发生率统计结果极不一致,肿瘤浸润神经的途径和机理尚不清楚,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尚处于动物实验水平,尚缺乏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来更好的模拟肿瘤在体内生长、浸润,尤其是神经浸润的生物学特性。目的:(1)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发生率及肿瘤浸润神经的方式和规律,探讨肿瘤浸润神经的影响因素;(2)总结肝门部胆管癌局部浸润的模式,探讨肿瘤浸润神经与微血管、微淋巴管的关系,明确肿瘤浸润神经的途径和机理;(3)对围肝门神经丛分布进行可视化研究,为临床外科医生提供肝门周围神经丛分布的空间位置关系,为临床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提供理论依据;(4)建立胆管癌细胞系裸鼠肝门部胆管原位种植瘤模型,探讨肿瘤体内生长、局部浸润的生物学特性,为研究肝门部胆管癌各种治疗方法和预防肿瘤术后复发提供动物模型和实验平台。方法:(1)通过光镜观察7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组织病理切片1106张,确定肿瘤浸润神经的发生率、总结归纳肿瘤浸润神经的方式和规律;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浸润神经与淋巴结浸润、血清CA19-9水平、Bismuth-Corllet分型和肿瘤侵犯胆管壁程度的关系。(2)制备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肿瘤标本不同层面组织病理切片,应用全切片扫描技术观察肿瘤局部生长和浸润神经的模式;对30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例的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CD34、D2-40染色,分别显示肿瘤浸润神经与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的关系。(3)对取自5例尸检标本正常肝十二指肠韧带不同层面组织切片的分析,总结肝门周围神经丛分布特点。(4)应用自制显微注射针将培养的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细胞接种于裸鼠肝门部胆管与门静脉组织间隙紧贴胆管处,15天后行种植瘤组织解剖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1)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率为92%(69/75),高、中、低分化腺癌组肿瘤神经浸润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胆管壁全层与神经浸润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浸润神经有五种方式,同一患者体内肿瘤浸润神经方式相似,但可有多种浸润方式同时发生。高、中、低分化腺癌组患者血清CA19-9、CEA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2)全切片扫描显示,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肿瘤组织呈环形放射状侵犯胆管壁,肿瘤突破胆管外膜后直接浸润神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在生长和浸润的过程中可以发生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的侵犯,未发现肿瘤通过血管、淋巴管途径浸润神经。(3)尸检标本处理结果显示,肝十二指肠韧带与一、二级肝管所在的Glisson鞘内分布的神经丛分布特征一致。恒定存在的神经丛主要有3丛,均围绕大血管分布。(4)每只裸鼠肝门部胆管与门静脉组织间隙内可接种浓度为1×10~7个/ml的胆管癌细胞悬液100μL;原位种植15天后,肝门部胆管原位种植瘤成瘤率为100%;病理学观察显示为典型的肿瘤组织表现。结论:(1)肝门部胆管癌具有很高的神经浸润发生率,肿瘤浸润神经与淋巴结浸润、肿瘤分化程度无关;肿瘤浸润穿透胆管壁全层后直接浸润神经而不是通过血管和淋巴管途径,浸润神经的方式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肿瘤浸润神经的方式在同一患者中相似,但可有多种浸润方式并存。(2)肝管汇合部以下的肝十二指肠韧带与一、二级肝管所在的Glisson鞘内神经丛分布特征一致;肝门部胆管癌行根治性切除术时,应仔细剥除血管外膜来清除周围的神经纤维组织。(3)成功建立了裸鼠肝门部胆管原位种植瘤模型。
韩鹏[8]2009年在《胆管癌药物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胆管癌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恶性肿瘤。对于胆管癌的治疗,根治性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办法。但是,胆管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困难,一旦发现多数已进入晚期,很难通过手术方法切除,因此,寻找其他非手术方法治疗胆管癌就变得十分必要。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对胆管癌敏感性欠佳,而且存在明显毒副作用。因此,探索更敏感、有效的药物,提高胆管癌药物治疗的疗效就变得十分必要。本论文以体外培养的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为药物筛选模型,选用叶下珠、珠子草、冬青、白英、长春花、叁尖杉六种药用植物提取物、淡水贝类河蚬提取物、天然产物化合物、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及常见化疗药物,应用MTT测定法,从天然和化学合成物质中筛选具有抗胆管癌效应的药物。结果表明:珠子草和叶下珠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白英的水提物、长春花总碱、河蚬乙酸乙酯提取物、槲皮素、鞣酸、2-氯苯甲醛缩氨基硫脲和2,4-二氯苯甲醛缩氨基硫脲、叁苯氧胺等具有体外抗胆管癌细胞增殖的活性。与胆管癌临床中常用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和顺铂相比,叁苯氧胺表现出了更强的抑制胆管癌细胞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选择叁苯氧胺(TAM)进行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讨叁苯氧胺体外抗胆管癌作用的机理。通过MTT法、细胞形态观察法、流式细胞术、DNA ladder等方法研究表明:TAM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胆管癌QBC939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_0/G_1期、且显着诱导细胞凋亡;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研究表明:TAM对Cyclin D1、ERα、C-Myc蛋白表达的抑制、Caspase-3/Caspase-9信号通路的激活、Bax和p53蛋白表达的上调,是TAM发挥抗胆管癌作用的部分机制。为了进一步的探讨TAM抗胆管癌作用的分子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我们首次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叁苯氧胺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全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最终成功鉴定出热休克蛋白、细胞骨架蛋白、膜联蛋白和代谢相关酶等差异表达的蛋白点。结合这些蛋白的功能,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叁苯氧胺抗胆管癌作用的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胆管癌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为叁苯氧胺在临床上应用于胆管癌的治疗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也为叁苯氧胺抗胆管癌作用新靶点的阐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陈健[9]2004年在《腺病毒介导的凋亡素对胆管癌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胆管癌是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由于胆管特殊的解剖结构使胆管癌细胞容易沿胆管周围血管、淋巴管、神经周围间隙及疏松的结蹄组织生长和转移,呈现跳跃性,所以手术难以根治。加之胆管癌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而肝移植术后复发率又高,所以目前胆管癌的治疗效果难尽人意。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长足发展,肿瘤的基因治疗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一些治疗方案已经完成了临床前期的实验,开始了临床的探索。但由于还存在诸如缺乏特效目的基因、基因转移的靶向性差、转导效率还比较低,以及转移基因的体内表达还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等问题,基因治疗还谈不上替代现行的常规手段。加之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协同作用、多因素参与和多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只靠矫正一到二种内源性基因的突变是很难取得满意疗效的,毒副作用也很难控制。所以人们把目光转向外来物质。最近报道的凋亡素就具有巨大的潜力,它是来源于鸡贫血病毒,是该病毒的功能蛋白,能引起鸡胸腺细胞和骨髓成红细胞的凋亡。人们将之通过基因手段导入人体细胞,发现它能引发肿瘤细胞和转化细胞的凋亡,而对正常的细胞无此作用,并且长期表达于正常细胞没有观察到细胞转化和死亡。所以我们选择凋亡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其导入胆管癌细胞中,观察它的效用和可能的机制,并通过体外、体内实验了解它对胆管癌是否具有治疗作用,以期探索胆管癌新的治疗手段。 本实验我们通过PCR获得凋亡素基因,运用T4连接酶将它与PGEM-T Easy质粒连接,通过测序证实为全长凋亡素基因后与带荧光蛋白基因和CMV启动子的质粒连接。然后运用Adeasy-1系统构建含荧光蛋白基因和凋亡素基因的腺病毒DNA,通过在293细胞内大量扩增后,运用氯化铯纯化和浓缩后制成高浓度的腺病毒。再用腺病毒感染胆管癌细胞株,用TUNEL染色了解凋亡素基因是否导致胆管癌细胞株的凋亡,同时观察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最后运用腺病毒治疗裸鼠种植性胆管癌,了解凋亡素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及相关副作用。 主要的结果及结论如下: 1、通过酶切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含凋亡素基因的PGEM-T Easy-VP3质粒和含荧光蛋白基因及凋亡素基因的Padtrack-CMV-VP3质粒。便于永久保存。然后运用同源
刘志升[10]2008年在《人胰腺癌细胞系与大鼠背根神经节体外共培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anCa)是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即会发生淋巴管、血管、肝脏转移,预后极差。嗜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是胰腺癌的重要特征,并且与胰腺癌术后的腹膜后肿瘤复发有密切关系,是胰腺癌的独立预后指标之一,然而PNI的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清楚。Ayala等使用前列腺癌细胞系与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s)共培养建立了前列腺癌细胞/DRGs体外共培养模型,应用于前列腺癌嗜神经浸润的研究,证实前列腺癌嗜神经浸润是涉及到前列腺癌细胞与神经细胞或者胶质细胞主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新的体外胰腺癌嗜神经浸润研究模型,并观察嗜神经浸润过程中神经突的生长状况、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迁移情况。方法:自4~6周龄Wistar大鼠的颈部、胸部和腰部取DRGs。人胰腺癌细胞系(MIA PaCa-2)常规培养后,取DRGs与人胰腺癌细胞系于Matrigel胶中共培养建立研究模型.倒置显微镜下于24h、48h、72h、96h、120h及144h观察胰腺癌细胞集落形成和DRGs神经细胞神经突生长情况以及胰腺癌细胞的迁移情况,并用Image-Pro 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神经突计数、计算神经突和胰腺癌细胞集落所占的面积。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胰腺癌细胞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情况,并计算胰腺癌细胞增殖率(proliferation index,PI):MTT法检测吸光度值(A),反映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胰腺癌细胞的凋亡率(apoptosis index.AI)。结果:背根神经节位于脊髓腹侧脊神经后根出椎管处,附着在后根,大小约1~2mm,呈浅黄色,圆形,表面光滑。共培养模型中神经细胞神经突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72小时后,神经突所占据的面积约为对照组的2.57倍(P<0.001);共培养模型中MIA PaCa-2胰腺癌细胞集落生长速度也快于对照组,72小时后,细胞集落所占据的面积约为对照组的1.33倍(P<0.00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神经突有明显的向胰腺癌细胞集落方向生长的趋势,而神经突与胰腺癌细胞集落接触后,则出现胰腺癌细胞沿神经突生长的方向逆向迁移,最终到达背根神经节周围,出现类似PNI的表现。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上清液培养组中肿瘤细胞的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实验组PI平均值为12.80±1.84%(9.8%~15.3%),而对照组其PI平均值为6.81±0.73%(5.8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MTT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吸光度远高于对照组,MTT与免疫细胞化学实验结果均表明实验组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远比普通培养基培养组中的胰腺癌细胞活跃。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上清液培养组胰腺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小时培养后实验组胰腺癌细胞AI值为2.46±0.37%,而对照组AI值为4.89±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人胰腺癌细胞系(MIA PaCa-2)/DRGs共培养模型成功构建,有助于胰腺癌嗜神经浸润的研究。神经细胞-胰腺癌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胰腺癌的嗜神经浸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细胞与胰腺癌细胞可以相互促进对方的生长,并且胰腺癌细胞有沿神经突生长的方向逆向向背根神经节方向迁移的趋势。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这一过程,其分子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NCAM和DPC4的表达与胆管癌神经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D]. 肖广发. 中南大学. 2003
[2]. NCAM和DPC4的表达与胆管癌神经浸润的关系[J]. 肖广发, 汤恢焕.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6
[3]. 胆管癌神经浸润转移与DPC4神经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偶联的关系[J]. 王大东, 黄志强, 王嘉玺, 王燕生, 陈乐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0
[4]. 肿瘤标记物与胆管癌预后[J]. 郁飞, 孙跃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5]. 沉默CXCR4表达对抑制肝外胆管癌细胞增殖和神经侵犯的研究[D]. 谭欣宇. 中南大学. 2014
[6]. Transwell侵袭实验测定M受体对胆管癌细胞侵袭的影响[D]. 刘昆鹏. 青岛大学. 2011
[7]. 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的临床病理学研究[D]. 李成刚.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
[8]. 胆管癌药物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 韩鹏. 厦门大学. 2009
[9]. 腺病毒介导的凋亡素对胆管癌作用的研究[D]. 陈健. 第叁军医大学. 2004
[10]. 人胰腺癌细胞系与大鼠背根神经节体外共培养的研究[D]. 刘志升. 天津医科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