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_艺术论文

论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_艺术论文

论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德育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07)08-0015-(05)

一、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

目前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受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精英文化受到了批判,大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下,人的审美趣味受到侵蚀的同时,人的精神世界也被无情地挤压着。传统社会中承担德育和美育的载体,在今天已经被大众传媒挤到了社会的边缘。电视、网络等载体的娱乐功能,挤压了其原有的审美功能、知识功能和教育功能,通过刺激、放纵人们的官能快感、感性欲望、原始冲动而强化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刺激性。大众文化的这种世俗化与庸俗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孕育出了一种浅薄、粗俗、萎靡不振的文化风尚。

受这种文化风尚的影响,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的人格结构。在大众文化和后殖民文化的影响下,当代青少年群体的中华文化传统认同意识、道德修身意识、谦让诚信意识相对较弱,同时,在大、中、小学生中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着对西方文化认同感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弱的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这对加强青少年思想建设,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乃至相互冲突,不少青少年知道比尔·盖茨却不知道孔子、孟子,知道“超级女声”和“好男儿”却不知道雷锋、刘胡兰。上海电视台在2007年清明节对到龙华烈士陵园为先烈“扫墓”的中、小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结果有不少学生不了解埋在地下的烈士为什么成了“烈士”,甚至有的学生并不清楚什么是“烈士”。困惑、迷茫、盲从弥漫了现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这更加突显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只有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动员下,多元价值观才能得到合理的调适、引领和规范,青少年的价值观选择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的德育方式进行调整,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弘扬民族精神和体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建设。

要开展好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改进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放弃过去功利主义的德育观。功利主义德育观“既把学生作为物(产品)去对待,也把教师作为物(工具)来对待,整个德育过程与其说是教师在‘外铄’学生,倒不如说是社会在外铄德育。因此,教师无生气、学生无生气、教法无生气是许多学校德育的明显特征。对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的轻视,造成了德育的目标和要求同学生品德心理实际的严重背离,重说教、重外铄成为常见的现象”[1] (P5)。这样的德育方法是一种外在于德育主体的机械性手段,是基于他律的作用而实现的,这和以自律为主要动力的道德规律是相违背的。它不能唤起主体内在的生命反应。主体对那些强加于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学说并没有真正理解和认同,有时甚至还会对这些“说教式”的道德宣讲有一种抵触情绪,从而走向新秩序目标的反面。一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不断被告诉要关爱他人、热爱祖国,对自己的民族要充满感情、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但是,一直到进入大学,这些话也没有内化成他们自己的生命要素,这些思想也没有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要想改变现在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就必须改变这种功利主义的德育观,最好的做法就是将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用美育来促进德育,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不断构建起健康、审美的人格,自觉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民族国家的自豪感。

二、美育的价值取向与德育的一致性

美育和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从中西方美学史来看,无论是柏拉图时代的古希腊还是孔子时代的古代中国,都把艺术教育当成了培养青年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柏拉图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2] (P22)。他还认为,“用故事来形成儿童的心灵,比起用手来形成他们的身体,还要费更多的心血”[2] (P62)。几乎与柏拉图同时代,东方哲人孔子也特别重视诗教与乐教在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 (P160),文学艺术的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基础,而音乐艺术的教育则是人格臻于完美的重要保障。“《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3] (P374)可见,文学不仅可以感发志意,有助于齐家治国,而且还可以增进对事物和社会的认识。而德育本身更是以培养高尚人格为己任,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要目标。李岚清曾经指出,“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美育的作用不可忽视。……美育不仅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对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4] (P362)。在这点上,两者的目标是完全相同的。

美育可以促进德育并承担起德育的一些基本功能,其原因在于美育和德育的目标总体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在康德哲学中,认识论的核心概念是“自然”,伦理学的核心概念是“自由”,自由的规律是道德律令,道德律令的目的在于使人具有善良意志,趋善避恶。道德领域的自由概念要作用于认识领域的自然概念,就必须通过审美。所以康德说美是道德善的象征。后来席勒接受了康德的哲学观点,继承了人的自由本性的思想并发展出了完整的人格理想。他说:“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我们才可以达到自由。”[5] (P116)在席勒看来,自由(人性的完美实现)是和审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自然——审美——道德”三个阶段,可见审美是自然人向道德人发展的中介,一个人通过审美可以提高人生境界,确立理想人格。后来,黑格尔和马克思都发展了这一自由观。人只要能自觉地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就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进入审美状态;同时,也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会消除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形成理想的人格。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仍然意义重大,因为它避免了在工具理性作用下,由于主体性的丧失而把道德量化、把德育工具化的危险。

通过审美这一中介,主体自觉地把道德自律体系建立起来,形成了审美的人生观和理想的人格,达到了冯友兰先生所谓的“天地境界”。这时人的理性已经成功地转化了人的内在品格,无需为了某种功利目的而去刻意遵循规范。

当代学校德育由于受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德育量化的情况非常普遍,课堂上所讲授的德育理论往往过于空泛很难调动起学生“向善”的自主性,学生对此没有丝毫的关切感,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难以接受。比如我们的德育课告诉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的文化,但学生对此往往觉得很不真实,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这一理论本身并没有真正触及人的灵魂,是一种浮于表面的空洞的道德说教,这种道德理论极难化作一种信仰,更难以成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准则。道德量化从表面上看似乎颇具科学性,把抽象的道德心理具象化了。但这实质上却违背了道德自身的规律,道德行为应当产生于内驱性的自律,绝对不应该是外驱性的他律的产物。而道德量化就是在用一根名叫“私利”的鞭子驱赶着人们去做“道德的事情”,从而也就使道德主体远离了自由的善良意志。这样的德育方式实际上并非以人为本,根本没有考虑到人的价值之所在和人的目的之所在。一个学生迫于“德育成绩”而做好事,本质上是“被胁迫”的,所以并没有任何快乐的感受性。正如一个不喜欢古典音乐的人被逼去听巴赫或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一样,在音乐会上如坐针毡,没有任何快感可言,自然也不会有任何美感可言。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7] (P460)。由此可见,从“情”字出发,立足于情感、情形、情况,主体的道德思维才能在审美这一中介的作用下由他律转为自律。审美具有无利害性,因此美育才能够取代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引领人超越现实功利目的,从而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当初王国维、蔡元培等人提倡美育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而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想法更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通过审美来构建人的终极价值观体系,从而使人建立起自律的道德价值体系,真正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三、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国务院曾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美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就明确指出,学校艺术教育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积极学习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在其“发展目标”中,将“至2010年前,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定为这个十年规划的最终目标。在具体规定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时,《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改革,应……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这个《发展规划》的执行已经进入了第七个年头,从前六年的开展情况来看,总体是不错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能较好地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开足艺术类课程。但是,艺术教育的层次总体上看还是太浅了,缺乏应有的深度。要想使学生的艺术教育有层次、有深度,艺术教育就应当上升到“美育”的层面。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曾指出:“(美育)是通过艺术等的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因此,美感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是各不相同的。”[7] (P341)艺术教育可分为浅层和深层两种,“浅层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美术这两门课来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和“准确表达美”的能力;“深层审美教育”则是培养学生从理论层面上来理解美,把文化价值、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等和美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人首先是功利的存在物,感性生命要求满足物质欲求的需要。但是,人又不只是一种感受性的存在物,不以物欲满足为惟一尺度,人生的意义还需要以精神欲求的满足为尺度,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有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观或人生价值体系。同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种族的价值观又构成了该社会、该民族或该种族的文化核心。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构成它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浅层美育的缺点就是不能唤醒主体对价值的认同和追寻,它只是作用于主体的感性体验,而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价值观的形成和价值体系的建构,都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优劣、一个社会风尚的好坏都是要用理性来加以判断的,而审美教育正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既丰富了感性认识,也锻炼了理性认识,在艺术的愉快接受中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在审美教育中加强深层美育,使民族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这就是在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上实践审美教育。

四、当前实施美育的具体措施

审美教育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融合为一、感性与理性交融互渗而达到的。美育如果想达到推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建设,就必须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下功夫。有的学者总结了艺术教育的五大特点:形式的观照与情意把握、情感的渲泄与净化、意味的感情与理解、功利的执迷与超越、活动的引导与自由。[8] (P56-75)根据这五大特点,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加强艺术教育中体现深层审美教育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对艺术品进行形式观照和情意把握提供基本的技能训练

《发展规划》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高等师范学校、教研科研机构及中小学艺术教师积极参与艺术类课程教材改革实践”。现在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中主要的还是鉴赏类课程占主导地位,这和以加强深层审美教育为主的要求不相适应。深层审美教育要求艺术教育课程以理论阐发和文化传承为主。因此必须增加理论课程在艺术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即使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也应当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美学理论,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参照系,多增加一些中国艺术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理论、中国艺术理论以及中西方美学和艺术比较类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增强自信心。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同时,可以请著名艺术家举行针对某一艺术的专题讲座,以增加学生对中国艺术的感性认识。

2.通过经典重读、经典重看戏剧电影、文学导读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对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感

现代大、中、小学校的语文教育功能性也很强,语文课不只是要教会学生识字、写文章,还要通过语言、文学的教学,使学生对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课外,学生的文学阅读已经完全被应付各级各类考试的试题给挤走了。一个文科学生,中学毕业时,四大名著读过的人都很少,就是其他传统的文学名著也极少有人读过,更不用《论语》、《孟子》、《左传》、《史记》了。文学艺术的教育既属于美育的范畴,也是属于德育的范畴,经典的重温能将民族文化的精神之火传承下去。

3.不仅要注重动态的即时的艺术教育,还要重视静态的历史的艺术教育

静态的历史的艺术教育,指的是建立校园艺术馆和校园博物馆,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等方式向学生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开展种类丰富多彩的艺术节、文化节,让学生沐浴于传统文化之中,从而不断确立理想信念,树立民族精神。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校园艺术馆和博物馆的很少,但是在国外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美育和德育方式。每个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总是以物的形式凝结下来的,这些艺术品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如果校园艺术馆和博物馆能将这些东西承载下来,那对学生的影响将会非常深远。当然这里往往面临一个资金的问题,《发展规划》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学校文化艺术设施建设和投入,为学校开展学生艺术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一条不能只是一纸空文,而应当引起各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4.注重课程教材改革,多出优秀教材

《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深化高等艺术师范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对大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来说也应当深化课程教材的改革。现在的艺术教育教材往往只重视艺术技法和一般鉴赏技巧,而缺乏理论综合性。因此在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文化理论与艺术技法、教育实践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将德育和美育渗透到学生的各科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审美能力、文化素养能力的培养。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确立学校精神

校园文化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物质载体,校园环境、学生社团、艺术活动等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硬件文化与软件文化两个层面。硬件文化包括一个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环境、艺术社团、艺术展览场馆,甚至师资队伍等内容;软件文化包括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校训校规、历史传统等内容。美育不是抽象的课堂教学,也不是单纯的书本灌输,而是一种融环境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养过程。例如中国建筑文化中强调“居不可无竹”,这就和竹子的文化内涵有关,竹子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涵养人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松菊都不是用来点缀环境的一般物品,而是中国人人格文化的象征和组成。在校园布置这样的植物,可以起到环境养育的作用。

标签:;  ;  ;  ;  

论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