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珙县方言本字考
周艳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 珙县隶属四川宜宾,珙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岷江北小片,有很多语音在现代汉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字,常常是只知其音义,不知其形,故很有考证的必要性。本文对珙县方言的10个字进行了本字考,遵循音义结合的原则,借助文献资料佐证,探求其语源,从而确定珙县方言中的这些字与字形的联系,考证出本字。
关键词: 珙县方言;本字;考证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在口语上与一种语言的标准语有区别的地区性或区域性的语言变体。四川珙县话属于西南官话岷江北小片,有其独特地域特色。本文主要以珙县方言为探查对象来进行分析、考查,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探求语源,通过古籍文献左证,对珙县方言中的10个字进行了考证,寻找它的本字,考究它的词形。
跶[ta31]:〈动〉指跌倒、摔跤。《玉篇·足部》:“跶,足跌也。”《字汇》:“音挞,足跌也,或省作。”“跶”作“跌倒”义,在文献中多见,如:《史记》云:“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于席也。”又《五灯会元》卷五《丹霞天然禅师》云:“(马)祖问:‘从甚处来?’师曰:‘石头。’祖曰:‘石头路滑,还跶倒汝么?’师曰:‘若跶倒即不来也。’”这里“跶倒”即“跌倒”。今珙县话仍将“跌倒”称为“跶”。又作“搭”,为同音借用。如《蜀籁》有:“十字口搭仆扒,分不倒东南西北。”“搭仆扒”即指“跌倒”。
(2)研究认为B型超声扫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早期脊髓损伤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筛检工具[4]。因此,对截瘫患者应该定期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观察,一旦发现血流缓慢等及时通知医生,尽早采取措施;对已经出现血栓的患者,仔细观察血栓的形态、类型及累及部位,作出准确判断,利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减少严重并发症,如肺栓塞,从而降低截瘫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康复率。
针对稠油油藏的特点,将热蒸汽注入到油层部位,然后关井一定时间,作为焖井的过程,之后当井下的热能散失到油层中,提高油层的温度后,使油流流动起来,开井生产,达到预期的产量。经过一段时间的采油生产后,当油井的产量下降到蒸汽吞吐前的状态,继续实施蒸汽吞吐采油技术措施,循环往复地应用蒸汽吞吐采油的方式,直到油井继续进行蒸汽吞吐后,产能没有得到提升,之后,进行注蒸汽开采的方式,保持油井的正常生产。而当油井的供液能力不足时,可以改变油井的生产,变为间歇生产的方式,达到油井生产的要求。
蠚[xo31]:〈动〉蜇、刺,有毒腺的动植物刺别的动物,或作“”。《集韵·铎韵》有:“,同蠚。”《说文·虫部》:“,螫也。”《广韵·药韵》:“蠚,虫行毒。”文献用例甚多。如《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今珙县方言仍保留有“毛毛虫蠚人”的说法。
鋊[y42]:〈形容〉指器物的棱角、锋芒经过磨损变得光滑。《说文·金部》:“鋊,读若浴。一曰铜屑。”本指“铜屑”。如《史记·平准书》:“二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清孙衣言《古今钱略序》云:“摩鋊剪郭,以更铸作钱也。”“磨鋊”从磨取铜屑这个动作义引申出凡物用久而渐磨损的意思。明杨慎《俗言·魔鋊》:“《五音谱》:‘磨砻渐销曰鋊。’今俗谓磨光曰磨鋊是也。”《蜀语》:“磨之渐销曰鋊○鋊音育……杨升庵在朝,一中官问曰:‘牙牌磨鋊,鋊字如何写?升庵以鋊字答之。今俗读作遇。凡牙齿老,木石诸物磨销,皆曰鋊。’”今四川话仍在使用,如“鞋底都被磨鋊了”,即“鞋底因受磨损而变得光滑”。
鐍[ʨy55]:〈动〉刺,锥。如“他遭蜂子鐍了”即“他被蜜蜂蜇了”。《广雅·释诂一》:“鐍,刺也。”《集韵·术韵》:“鐍,锥也。”《汉书·天文志》“晕适背穴”条,颜师古注:“孟康曰:‘穴多作鐍,其形如玉鐍也。’如淳曰:‘有气刺日为鐍。鐍,抉伤也。’”这里“鐍”当作“刺”义。又或作“棘”。黄庭坚《龙眠操》之一:“我为直兮棘吾趾,我为曲兮不如其己。”“棘”即指“刺、锥”。《川方》作“锔”,同音借用。
搣[mi55]:〈动〉掰开,分开。《说文·手部》:“搣,㧗也。”《广雅·释诂二》:“搣,捽也。”王念孙疏证:“捽者,《说文》:‘捽,持头发也。’”《广韵·薛韵》:“搣,手拔也。”“搣”,由“拔”这个动作引申出“掰开某物”的意义。清唐训方《里语征实》卷上:“两手裂物曰搣。”《蜀语》:“手裂物曰搣○搣音灭。”今亦然,珙县话有“把玉米搣开”“搣烂了”等说法,保存了“搣”的古义。
隐[ŋən42]:〈动〉(硬物)硌,一般用于人。《文选》曹植《七启》:“乃使北宫、东郭之俦,生抽豹尾,分裂抠肩,形不抗手,骨不隐拳。”“隐拳”或作“硌拳”。宋江休复《江邻几离志》:“唐相李程子廓,从父过三亭渡,为小石隐脚痛。”谓石头硌脚。或作“瘾”,同音借用,如《清平山堂话本》卷三《阴骘积善》:“且说林善甫脱了衣裳也去睡,但觉物瘾其背,不能睡着……其中有大珠百颗,遂收于箱箧中。”又或作“稳”,《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禄山踞床微起,亦不拜,曰:‘圣人安隐。’”胡三省注:“隐,读曰稳。唐帖多有写‘稳’字为‘隐’字者。”元马致远《耍孩儿·借马》有:“三山骨休使鞭来打,砖瓦上休教稳着蹄。”“稳着蹄”即“硌蹄”。
敹[liau13]:〈动〉指用针线缝补破损的衣物。“敹”,本义是“拣择”,《说文·攴部》曰:“敹,择也。”《玉篇·攴部》载:“敹,简也,择也。”后引申出“缝缀”义。《正字通》曰:“敹,连条切,音聊,择也,持也,又缝缀也。”如《尚书·费誓》:“善敹乃甲胄。”孔颖达疏引郑玄曰:“敹,谓穿彻之,谓甲绳有断绝,当使敹理穿治之。”这里的“敹”谓“缝补”义。章炳麟《新方言·释器》:“凡非绽裂而粗率缝之亦曰敹。”《蜀方言》卷上:“粗略治衣曰敹。”今四川话仍有“敹一下衣服”的说法,即指“缝补衣服”。
综上所述,双歧杆菌对NEC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通过添加双歧杆菌可抑制肠道炎性因子TNF-α的表达,促进炎性因子IL-10的表达,从而减轻新生SD大鼠NEC肠损伤,降低新生大鼠NEC发生率。证明双歧杆菌对内毒素致新生SD大鼠肠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为寻求治疗NEC提供新的方法。
㲃[ʨəu42]:〈动〉拧,扭。《说文》:“㲃,揉屈也。”段玉裁注:“《说文》有煣无揉。煣,屈申木也。煣屈,谓柔而屈之。”《广韵·尤韵》云:“㲃,煣屈。”“㲃”,从殳从皀。殳者揉物之具,皀即叀,有旋转揉曲之义。又尼猷切,义同,当为今通语“扭”。《字汇》曰:“㲃,揉屈也。”《巴县志》卷五《礼俗·方言》:“今独语以手揉屈物曰㲃。”即用手拧物。《昭通方言疏证》“㲃”音九,谓“按揉屈,申木也,揉屈谓揉而屈之。今昭人言洗衣揉去其水分曰㲃。”又引申为拧,今珙县话还有“把衣服㲃干”“把瓶子盖子㲃开”的说法。
今珙县方言还有“不要把衣服軃在地上”的说法,“軃”的“下垂”义仍然活跃在四川话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窥探古音演变的轨迹。
軃[tʻo42]:〈动〉下垂貌。《广韵·哿韵》:“亸,下垂貌。”一本作“亸”,《篇海》载:“亸,音妥。垂下也,讹作軃。”唐刘禹锡《和乐天鹦鹉》诗:“敛毛睡足难销日,亸翅愁时愿见风。”本字或作“垂”。《说文》:“垂,草木花叶垂,象形。”引申为凡下垂之称。《校注》:“《康熙字典》引《篇韵》:‘亸,音妥,垂下也。’……古音在戈部,今音是为切。人不知其为一语,读今音则假垂为之,读古音则假亸为之。”黄尚军指出:軃字已见于唐代。一为“禅”母,一为“定”母,音可转,则本字“垂”废而不用。
今四川还有一种名为蠚麻的恶草,其枝叶拂人之处,则会瘙痒红肿,疼痛难忍。其名当来自“蠚”的本义“螫”。《蕲春语》云:“今吾响有此螫也;螫,虫行毒也。,呼各切;《广韵》作蠚。今吾响有此语,音同《唐韵》。”《蜀方言》卷下:“虫螫人曰蠚。”
“鋊”亦可用作比喻,如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一章:“你表婶娘的耳朵早听鋊了。”义为“听过很多次”。也作“勚”。《说文·力部》:“勚”字段注:“凡物用久而劳敝曰勚。”
睩[lu31]:〈动〉指眼珠转动,注视貌。《说文·目部》:“睩,目睐谨也。”《广韵·屋韵》:“睩,视貌。”如《王逸〈九思·悯上〉》:“哀世兮睩睩,諓諓兮嗌喔。”“睩”的“注视”义,在四川话中广泛应用。《蜀籁》:“丁丁猫想吃红樱桃,眼睛都望绿(睩)了。”“睩”俗作“绿”,“睩”的“注视”义至今仍活跃在珙县话中,如“在那里睩起咋子”。
以上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和古籍文献的佐证,对10个珙县方言的本字进行了考证,但由于文献资料和本人能力有限,考证还有不足之处,有待补充。
平时写日记时,不必拘泥于词数的多少,也不要强求成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能写几句就写几句,能写几段就写几段,花费时间不要太多,但贵在坚持。遇到不会表达的语句,可以暂用汉语来代替,以后自己水平提高了,再返回去将汉语译成英文。要有目的地多用刚学到的词汇,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多查查词典,了解它们的用法,尽量不要使用自己不确定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参考文献 :
[1](明)李实著,黄仁寿、刘家和校注.蜀语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
[2]唐枢.蜀籁[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2.
[4]纪国泰.蜀方言疏证补[M].成都:巴蜀书社,2007.5.
[5]黄尚军.成都方言词汇[Z].成都:巴蜀书社,2006.9.
[6]李荣主编.成都方言词典[Z].江苏:江苏教育出版,1998.12.
作者简介 :周艳(1993-),女,汉族,四川省珙县人,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
标签:珙县方言论文; 本字论文; 考证论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