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江苏省为例_粮食银行论文

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江苏省为例_粮食银行论文

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来自江苏省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体制改革论文,粮食流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省是一个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作为全国人口密度最高和省内粮食自求平衡的地区,在当前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中,无论是取得的经验还是存在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近,我们先后到了苏北、苏中及苏南部分粮食产区和销区,同有关部门的领导进行了座谈,并到部分连锁店、粮库和粮店进行了实地考察。

随着近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该省从1992年就开始实施了“立足粮食,走出粮食,实现多种经营”的经济发展战略,粮食行业实力不断壮大。1993年以来,全系统连续三年未发生政策性和经营性亏损。1995年,全省粮油加工工业销售收入达99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粮食商业企业实现利润2.12亿元;粮食系统多种经营实现利润4.67亿元,其中4.2亿元抵补了政策性亏损;全行业全面扭亏为盈,在全国粮食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一、江苏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作法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们明确在粮食问题上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分级负责制。全省上下一盘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总量不断增加,从而真正实现全省粮食的总量供需平衡并略有节余。199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3124万吨,1995年总产达到3286万吨,1996年预计总产可达3400万吨以上,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切实抓好粮食收购工作,确保国家掌握主要粮源。近年末,全省确定444万吨国家粮食定购任务为指令性计划,各市、县必须按数量、按品种、按质量完成;同时,大力组织议价粮收购,每年议购粮食在300万吨左右,从而保证国家掌握了社会商品粮源80%以上,避免了粮食少时都来抢购,而粮食多时又无人收购的局面出现。同时,为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几年来省政府对定购粮一直实施价外补贴政策,1995年对每50公斤定购小麦、籼稻、粳稻、玉米分别补贴13元、12元、16元和14元。在1996年秋粮定购价大幅提高,定、议价基本接近的情况下,对定购粳稻继续实施每50公斤补贴2元的政策,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全省通力协作解决粮食企业政策性“挂帐”问题。1991年来,江苏省粮食企业累计粮食政策性财务挂帐35.57亿元。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省政府制定了消化粮食政策性财务挂帐由省、市、县财政和粮食企业共同承担的原则,即全省粮食企业负担5%,市、县财政综合负担14.8%,其余由省财政统一解决。1992年到1996年,已累计消化“挂帐”20.91亿元,比中央规定提前消化了2.2亿元,可确保“挂帐”问题于1999年之前全部解决。

4.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粮价,确保军需民食。一方面是强化粮油供应的硬件建设,加快粮店连锁经营步伐。在这方面,省财政对全省粮店连锁经营也给予了必要的财力支持,1995年以来,共拨出专项资金2500万元,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3500万元,累计6000万元。从1995年初全省粮店连锁经营起步以来,至1996年全省已有600家粮店实行连锁经营,占全省13个省辖市区粮店总数的80%。连锁店经营品种达上千种,其中经营非粮油部分占到总销售额的60%以上。连锁店已办成服务社区,方便居民生活的便民店。另一方面,连锁店对定购粮油实行挂牌控价销售,成为保证市场供应,平抑市场粮价的基石;同时,通过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了国有粮店的信誉,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为粮食系统广大职工搞多种经营,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粮食收购资金基本能够得到保证。从调查的情况看,苏南和苏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收购资金是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的;苏北一些地区虽有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的情况,但从全省总的情况来讲,基本上保证了收购资金,不向农民打“白条”。据统计,至1996年11月底,全省库存粮食810万吨,油脂18.5万吨,专用收购资金146.2亿元;库贷比为85%,另有15%的资金部分被挪用,部分进入新亏损。挪用收购资金问题正在得到进一步纠正和解决。

6.建立地方粮食储备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全省确保储足100万吨的地方粮食专项储备,并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逐步扩大规模。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建立了粮食风险基金制度。据了解,1996年中央财政下拨给江苏国家粮食风险基金1.68亿元,省里准确配套投入风险基金1.72亿元,但不一定能够完全兑现。

目前,全省正逐步建立起粮食流通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四大体系:一是粮食收购、储存、加工服务体系,二是中央、省、地方三级储备体系,三是粮食市场体系,四是粮食连锁经营体系。1996年全省粮食系统又提出,要实现粮食商业规范化,粮办工业集约化,综合经营多元化,粮食行业现代化的运行目标,推进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1996年丰收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定购粮价格同市场价格“倒挂”。由于1996年全国粮食丰收,再加上多渠道经销粮食,市场价格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粮食定购价格。目前全省定购稻稻、籼稻、小麦价格分别是1.66元/公斤、1.46元/公斤和1.44元/公斤,其中除粳稻定购价格略低于市场价格(1.70元/公斤左右)外,籼粳和小麦定购价格每公斤均高于市场价格0.20元至0.40元左右(各地情况不等),从而使原定调拨计划受阻,产销区现有粮库均出现暴满现象,粮食企业潜亏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进入8月份以来,省内各主要城市国有粮店均反映销量大幅度下降,已由8月份以前占市民购粮份额的70%~80%,降为12月份的仅占10%左右。据扬州市粮油食品连锁公司经理介绍,以粳米为例,按1996年省内定购粳稻的价格1.66元/公斤计算,加上综合费用、调拨费、装卸费等必需的顺加费用,每公斤粳米到扬州的成本价格应为3.08元,如加上商业利润应定价为3.2元以上,而12月份农贸市场新粳米批发价每公斤仅为2.64元,所以,国营连锁店销售新粳米也只能卖到每公斤2.8元。当问到从粮库拉来的陈粳米的销售情况时,该经理说,从粮库拉来的1995年收购的粳米加上各种费用的成本价格为2.92元/公斤,但12月份卖1.8元/公斤都销不动。粮食系统新籼米的成本价格应不低于2.8元/公斤,但农贸市场新籼米售价仅为2.36元/公斤,还很少见到有人买。据各地反映,1996年在价格“倒挂”情况下收进来的粮食,大幅度亏损问题将会在1997年充分暴露出来,即能否按1996年收购的价格卖出去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2.品种结构矛盾突出,粳稻和籼稻比重亟待调整。从目前情况看,江苏省突出的问题是杂交稻无销路(因当地销区基本上不吃籼米)。杂交稻国家定购价格为1.46元/公斤,现市场上实际只卖到1.20元左右,目前价格出现严重“倒挂”问题的主要是杂交稻。全省累计要完成收购100万吨杂交稻的任务,按省政府通知,每公斤杂交稻按1.30元的保护价收购(即不低于1995年实际收购价格),每公斤补贴0.10元,全省仅此一项将要补贴上亿元。但这还不是应该到位的价格,如按不低于定购价收购的要求,则要再加上亿元的开支。

3.地方粮食风险基金落实问题。从江苏的情况看,中央下拨的资金可确保按时足额到位,但从省的财力看,要足额补贴到位也有一定的困难,而苏北主产区的资金补贴全部到位几乎不可能。以淮阴市为例,定购杂交稻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5元左右,该市4.5亿公斤杂交稻仅收购环节就要补贴1.12亿元以上,如再加上银行利息、保管费用等,补贴将会更大。地方的粮食风险基金是建立在企业经济效益基础上的,目前江苏省是以企业在职人数为征收基数,按每人每年36元征收,但目前多数国有企业都面临很多困难,能够把风险基金真正征收到手的实际上并不多。而地方财政也是一块死盘子,挖了这一块,就会少了那一块,如此大量资金让地方落实也是很难的。

4.仓库和粮食储备问题。一是现有库存紧张,基础设施多年失修问题严重。自1993年粮食放开经营后,国家和地方基本上对粮库建设很少注入新的资金,目前多数粮库已多年失修,而粮食企业“两条线”经营后,粮食企业挣到的钱多数用在保工资和其他事业费用上了,真正用于修建粮库的资金是很少的。据了解,1995年省财政虽然专项下拨了2000万元资金用于仓储设施的维修,但平均到全省每个粮库,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据介绍,江苏省各地从1995年秋季就开始出现粮食调销困难,库容一直处于基本饱和状态。1996年全省将缺少150多万吨的仓容,目前只能靠露天仓库解决。

二是国家和地方储备粮推陈更新问题突出。由于粮食丰收,粮食经营竞争加剧,国有粮库的陈粮无论从价格上还是质量上几乎都失去了优势。目前库存粮食每公斤国家给的保管费用只有0.12元(在基层粮库只有8分),而实际费用却在不断加大,推陈储新费用更是无渠道解决。这就形成了为了减少帐面上的亏损,陈粮越存越贬值,费用却越加越大,推陈储新无法实行的恶性循环。在这方面,国家储备的粮食问题更加突出。据介绍,1996年江苏省共有国家储备粮食115万吨(原粮),其中1993年以前的陈粮有75万吨,最早的陈粮还有1990年的。

三、对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问题的初步分析和建议

中央提出的“四分开,一并轨”的重大举措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但现在的问题是对有些新出现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完善的粮食流通体制,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1.对粮食的多和少应有清醒的认识。从我国的人口状况和人们对粮食的实际需求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粮食供求平衡将会始终偏紧。即使连续三年大丰收的江苏省目前人均占有的粮食也只有870斤,仍低于“七五”期间江苏省当时的人均水平。对1996年粮食丰收的判断,我们认为,有信号被人为放大的倾向。粮食产区的领导都怕粮食压在手里,影响农民的利益,各级领导都催粮食局长出去推销粮食。在这种情况下,销区原进货渠道被打乱,农民更是卖落不卖涨,好像粮食多得不得了。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粮食系统要走出困境,必须从改革找出路。一是中央提出的“四分开,一并轨”的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各地一定要认真地研究和贯彻执行。从江苏省粮食系统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效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经具备了向纵深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把握好1996年国家宏观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二是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重要商品,国家必须掌握社会商品粮源的主要部分。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全国的粮食系统是否必须承担这一重任,是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迫切问题。我们认为,国家在掌握粮源的主要部分这一问题上,不能动摇,也不应该动摇。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国家要掌握粮源的主要部分,还必须主要依靠粮食系统。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和储备分开,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前进。在零售环节可完全实行比照企业的经营管理,尽快全面推向市场。从江苏省的情况看,这一块只要政府重视,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抓一抓就可以活起来。为此,我们在改革中应加大把零售商业和粮油加工企业推向市场的力度,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安置富余人员。在起步阶段,政府应在政策上适当予以扶持。但粮食收购、保管,较多地体现了国家政策。从江苏省的情况看,收购、仓储、保管环节已经做到财务、实物、任务分开,但在基层粮站、粮库完全按照人、财、物彻底分开,实行“两条线”运营问题上还应慎重,允许各地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分步实施。

3.适当增加国家储备和地方储备,特别是销区的各级储备必须狠抓落实。国家决定适当增加国家储备是完全正确的,但在1996年粮食丰收,定购价格和市场价格“倒挂”的情况下,单靠国家增加储备是不够的,各地都要积极行动起来,特别是销区必须也应该相应多增加一些储备,这是调节粮食总量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只要各地都真正落实粮食调拨计划,1996年丰收后粮食“卖难”的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4.国家对粮食系统特别是产区1996年出现政策性亏损问题还应进一步研究。粮食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财政问题,也是一个利益再分配问题。现行粮食购销政策基本上是在粮食偏紧的情况下制订的,而对粮食丰收后出现的新问题有估计“不足”的一面。特别是在连续丰收、定购价和市场价出现“倒挂”的情况下,如何既保护城市居民的利益,又保护粮食产区的利益,特别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减轻产区财政负担,是国家有关部门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积极推进“四分开”的重要保证。

5.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多渠道解决仓容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要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作为国家行政行为,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解决。国家现在闲置的不动产很多,可利用的资源要尽可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利用,切不可大铺大建粮库的摊子。在国家储备的布局上,建议国家的储备库建在销区,周转库的建设则应考虑向产区倾斜。在谈到对收库的反映时,地方的同志拥护“中央储备库中央建,地方储备库地方建”的原则。但对此事的具体运作还应多做些调查,慎重处理。

6.利用1996年粮食丰收的机会及时轮换国家储备的陈粮。从江苏省的情况看,国家储备粮推陈储新的责任和义务完全在国家。而1996年粮食丰收正是轮换陈粮的大好时机,而且费用也并不是很大。因前几年收购入库的粮食执行的是当时的价格,所以出库实际损失并不大。这件事早做早主动,越拖越被动。

标签:;  ;  ;  

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江苏省为例_粮食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