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学理论体系——第六次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科研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学论文,研讨会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第六次论文,全国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财政学理论面临着改革实践的严峻挑战,重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学理论体系,更新财政学内容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学理论及其框架,早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学理论体系,1994年10月下旬在四川都江堰市召开了第六次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科研研讨会。与会代表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学基础理论、西方财政理论的借鉴、财政职能的转换、财政赤字与综合平衡问题、财政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等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许毅教授作了大会专题发言。现将讨论中的主要问题概述如下。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理论基础问题引人关注,与会代表就这一问题各抒己见,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首先,财政分配是促进生产力再生产的客观要求。包括劳动力的培养、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的保护与保障、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社会行政管理和安全保卫等,都应当在各级政府间合理界定事权,明确财政的职责范围,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财政分配是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客观要求。通过财政分配调整各种分配关系,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得到完善。其三,财政分配是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客观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不是取消政府职能,更不是取消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要求财政分配的保障,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总之,财政分配应按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研究,财政分配必须对生产——消费全程负责。
第二种观点认为,财政分配的理论基础是两种属性的分配关系。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一是依据国家主权所拥有的全国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所有权,形成以税收为基本形式的财政属性分配和以公共支出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属性再分配;二是依据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形成的利润为基本形式的经济属性分配和以经济建设支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属性再分配。财政分配应当建立在上述两种属性分配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实践中的复式预算改革,国家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改革,税制改革以及分税制的改革都体现了两种属性分配的理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彻底摈弃传统观念,传统的财政理论不能确切描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分配。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的共性,应大胆借鉴西方财政理论,按公共财政或政府经济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财政分配。但是,许多同志认为,完全照搬西方财政学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借鉴西方财政学的合理成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理论。
对于理论界提出的“二元财政结构论”,有的代表在会上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观点只强调资产管理,忽视了所有制;只强调公共财政,否定财政分配的阶级性,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理论不相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和多种经济成份中,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这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财政分配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为社会化大生产服务,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
二、关于借鉴西方财政理论
财政理论的更新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成熟的西方市场经济下的财政理论能否借鉴和如何借鉴,也是会议讨论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第一种观点认为,西方财政理论体系是在长期的市场经济运行中矫正市场缺陷的客观要求下的产物,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下财政分配活动的概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大胆借鉴西方财政理论,按照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来建立财政理论体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由此决定了财政分配目的的本质区别。因此,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财政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财政分配要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资本主义财政分配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在财政分配形式上,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除税收收入外,还包括国有资产产权收益,其财政支出除社会行政管理支出外,还包括经济建设支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财政其收入主要来自税收,支出主要用于社会行政管理,是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应接受这种财政分配理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结合借鉴西方财政理论要分清层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本质层次上的理论,重在对生产关系的分析与运用;西方财政理论只能借鉴运行层次上的内容,侧重于具体操作上的分析。因此,应当在坚持国家分配论的基础上,把西方公共财政的运行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借鉴过来。并主张根据财产权实行按资分配;依据劳动力所有权实行按劳分配;根据劳动者生存权实行按需分配;依据国家主权实行社会扣除。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改先扣除后分配为先分配后扣除。
还有的同志认为,在借鉴西方财政理论上,过去学苏联也没有完全照搬,现在照搬西方是不行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财政问题很有意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合理借鉴西方财政理论,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转换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和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活动领域与方式的变化,研究财政职能的转换,是当前财政理论的主要问题之一。与会代表回顾了我国40多年来财政学理论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结合对财政职能的几次大规模讨论,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对财政职能的讨论各抒己见。
第一种观点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应有四大职能,即:①分配职能;②资源配置职能;③宏观调控职能;④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基础职能,其余三个职能是派生职能。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要弥补市场的不足,矫正市场的缺陷,缓解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离不开这两个职能。
第二种观点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应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三大职能。
也有的同志认为财政本身就是一种分配,没有必要再提财政的分配职能;监督是一种手段,不应成为财政的职能。
此外,财政诸职能谁主谁次,谁先谁后,以及各职能内涵的阐述,也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
四、对财政赤字和综合平衡理论的认识
社会主义国家能否搞赤字,赤字是否绝对有害,一直是财政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与会代表大都认为应客观地看待财政赤字,不能对财政赤字一概持否定态度。
有的同志在大会发言中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要警惕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及其阻碍经济发展的严重危害,同时也要考虑财政赤字在解决建设资金不足方面的积极作用。指出我国40多年的财政实践,按国际口径计算,“一五”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15年中,年年都存在赤字,而这两个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可见,不能一概否定财政赤字;否则就无法解释客观现实。我国现阶断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动员社会经济力量,加快经济的发展。
还有的同志认为,财政赤字可以调节供求关系,它既可以用于经济建设领域,又可以用于公共需求领域;经济建设领域里的赤字可用债务的形式弥补,公共需求领域里的赤字可用今后年度的财政资金弥补。
与财政收支平衡问题相联系的“四平”理论,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学理论框架中是否适用,必须作出明确的解答。大会发言中,有的同志认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以“四平”作为财政的方针和目标依据是可行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运行状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企业已成为市场的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发挥基础性作用,宏观间接调控取代了直接的行政干预;计划的范围和比例大大缩小;虚拟资本不断发展;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调节运作机制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四平”理论已经失去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场所。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 把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作为总体变量来加以研究。因此,可借鉴西方理论,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来代替“四平”理论。
五、财政学理论体系建设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构建财政学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大胆借鉴西方理论,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对此基本上形成了共识。
与会代表在发言中提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创建财政学体系,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①财政与资源配置、财源建设;②财政基本理论及其发展;③财政总量与结构;④财政宏观调控及其体系;⑤财政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⑥财政投融资体系;⑦财政政策及其效应;⑧财政均衡与综合制导;⑨财政体制及其改革;⑩财政管理现代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财政分配既是国家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调控经济运行和配置资源的手段,其理论体系应当涵盖国家对总体资源的综合配置,其体系包括公共财政、国有资产财政、国家信用财政三部分。
还有的同志主张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理论体系概括为:①财政职能论。重点阐述为何需要财政以及财政有哪些职能等。②财政微观论。它是对财政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职能的具体化和分解,重点讨论国有企业和社会保障问题。③财政宏观论。其涉及经济稳定与增长、就业及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以及财政政策的选择、制定、执行及其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