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成长中的必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让我们先来听听一个孩子的——
忏悔
我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父亲很早就离开了我。我从四五岁起就和母亲相依为命。
多病的我从一出生就给母亲带来无尽的苦难,寒冷的冬夜妈妈常常抱着烧得迷迷糊糊的我跑进医院,哭着哀求值班医生救救我。为使我身体强健起来,母亲四处求医问药,苦钻营养学,精心调理我的饮食,在妈妈的耐心调养下,我的身体慢慢强健起来。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母亲决不放弃,为给我补习,丢掉十多年书本的她竟捡起书本,重新学习。
那时,我刚刚上初一,母亲的行为并没感动我,反引起了我强烈的反抗,我认为是她挤掉了我快乐的时光,让我不能随心所欲的玩耍;是她给了我一个残缺不全的家,让我在同学中间抬不起头来。因而时常顶撞她,不好好学习。在外惹是生非,伤透了母亲的心,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始终都是她的惟一。
上了高中,我对妈妈的反抗心理更加强烈了。我是住校生,妈妈因担心我在学校吃不好,每天晚上给我送饭。冬天,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放学后我又饿又冷,出了校门口,见妈妈还没有来,顿时一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过了好一会儿,不知妈妈从什么地方闪到我面前。“你怎么才来!”我厉声喊道。妈妈用那冻得通红的手赶快打开用棉帽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饭盒,这时我分明看见她脸上的汗珠和她那冻得通红的手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但火气淹没了我对妈妈的爱,只想和她对着干。我依旧气呼呼地说:“你还不走!”我吼道。妈妈默默看了我一眼便消失在雨中……
如果说这事令妈妈伤心失望又无奈的话,那么,我在这之后的一次行为才彻底让妈妈失望。那天,因我的作文写得像小学生,文理不通、不切主题,妈妈修改我的作文后耐着性子给我讲解如何围绕着主题来写。我根本听不进去,为表示反对,一向不看书报的我,拿起报纸大声读起来。突然妈妈伸手给我一巴掌:“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这就是你对我的回报吗?我不求回报,我只要你对我有起码的尊重!”从来没有受过委屈的我,哪里受得了?我摸着火辣辣的脸,猛地掀翻桌子,桌上的书、杯子落了一地。“这还得了,今天我不教训你看是不行!”妈妈操起木棍,向我打来。我本能地用手臂去挡,和妈妈扭打起来,并用头狠命朝门撞去以死相威胁,妈妈不顾一切抱着我痛哭起来。
但,我和妈妈的关系并未得到改善。从那以后,我的逆反心理更加强烈。
一个星期天,因我不乐意妈妈辅导我学习而窝火,出言不逊,妈妈很恼火,教训我:“你不能这样对待你的母亲,让外人看见会认为你没教养!再说我叫你学习不也是为了让你将来过得好些吗?”我故意气她:“我没教养,还不是你造成的,谁让你要生我!”妈妈气得脸色青紫,又给我一耳光。我跳起来和她拼命,突然,我看见一把尖刀,不顾一切地拿起来向着自己的胸膛刺去……
我醒过来的时候,只有妈妈的同事坐在我病床边。当阿姨泣不成声地告诉我,妈妈以为我活不了,急疯了,已失踪6天了。我只感到突然间塌了天……
没有母亲的日子,我只有辍学打工,但高中尚未毕业又无真才实学的我,四处碰壁,只能靠卖苦力混碗饭吃。
又冷又饿的夜晚,我常常梦见妈妈。在梦中,我依偎在妈妈的温暖的怀抱里。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一定听妈妈的话,不和她对着干,但晚了,一切都太晚了。
亲爱的妈妈,你在哪里?
这个家庭的悲剧是令人心寒的。母亲急疯了而失踪,孩子失去了母亲,很无助地走上社会。而社会则无慈母之心,像他母亲那样原谅他,呵护他,照顾他。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痛心疾首。可那位善良、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孩子的母亲,在这场家庭悲剧中有没有责任和错误呢?如果她不那么溺爱孩子、迁就孩子,如果她能够懂得一点儿心理学常识,平和地疏导孩子在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这场家庭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虽然,这个家是不完整的,但毕竟还是温馨的,有希望的。
“逆反期”是怎么回事
家有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家长可真犯了愁:孩子老跟大人“拧着劲儿”,不知是中了什么邪?其实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到了青春期,除了身体方面的变化外,思维方式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诸多变化中的一个特殊变化,就是自我意识的逐渐加强,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于是他们就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其实他们逆反的对象并不只是父母亲,对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青少年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时期的年轻人爱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爱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的效果。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难理解孩子们的表现了。
“逆反期”的危险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越是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于他(她)越发训斥,就会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
个案(1)
佩佩是西安某重点高中的高一学生。初中一二年级时,他的学习成绩平平,在班里只能算中等,初三时他非常刻苦、发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市重点高中,这出乎家长和老师的预料,也极大地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他暗下决心,上了高中后也要力争班里前10名。开学之初,他每天早晨6点不到就起床读英语,晚上做完做业还抓紧时间预习各门功课。父母很高兴,他的自我感觉也非常好。可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他上完辅导班回到家,感到很累,想休息休息。就打开了计算机,上网和同学打CS游戏。还没玩10分钟,妈妈上街回来了,一看到他在打游戏,顿时火冒三丈,大骂:“你忘了你初一初二的教训啦,那时你天天打游戏,把功课打得一塌糊涂,现在刚刚好点,又犯老毛病啦!怎么这么没出息!”说着,伸手关闭了计算机。佩佩非常生气,心里充满了委屈和抱怨,妈妈怎么就看不到他的努力和进步?他又不是个学习机器,怎么就不能玩一会儿?望着妈妈气急败坏的脸,佩佩心说:“我怎么努力你都不满意,我以后就不好好学习,看你怎么办!”
佩佩因妈妈的恼怒和苛求,突然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自己也丧失了信心,常常在放学后光顾网吧,一发而不可收。
个案(2)
云云的爸爸妈妈都是工人,他们希望云云长大能比他们强。云云上小学四年级时,他们省吃俭用,倾其所有给云云买了一台钢琴。可是,云云不喜欢音乐,更不爱弹钢琴。爸爸妈妈则强行规定她每天必须练4个小时的琴,不够时间不许吃饭、睡觉。那时,云云年龄小,虽然心里不愿意,也不敢反抗。上了初中后,功课多,学习压力大,加之还要练琴,云云觉得自己疲惫不堪,便向父亲提出不再练琴了。爸爸一听,暴怒,将她狠狠地打了一顿,妈妈也在一旁骂她不争气。云云紧咬着嘴唇,一言不发,只是用仇恨的眼光看着爸爸妈妈,心里暗拿定主意。终于有一天,云云抄起剪刀,铰断了自己的手筋,抢救的大夫十分震惊,问她:“你将手筋铰断,不怕疼吗?”云云说:“铰断手筋只疼一时,不断手筋,我的痛苦一辈子也不能解除。”
个案(3)
小伟,合肥某中学初三学生,虽然才上初三,但个子已长到一米七六,是女孩子们心目中的帅哥。帅哥小伟的数理化成绩特别好,经常得到各科老师的赞扬,并且他的羽毛球也打得非常好,还在学校的比赛中得过奖。上初三不久,班主任老师发现小伟经常和邻班的女孩玲玲在一起。上学放学,两人同来同往。班主任老师很生气也很着急,中考在即,这孩子怎么谈起恋爱来了?就很严厉地批评了小伟,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小伟的妈妈,希望家长配合学校,管教管教小伟。小伟的妈妈得知这件事后比老师更恼火,当晚就把小伟训了一顿。此后,还常常在放学的路上,不让他和玲玲在一起。小伟和玲玲本来没有什么事,两人本是小学同学,又同座位,关系比较好。上了初中后,家又住在一起,所以常常同路。让老师和妈妈这么一搅和,小伟自尊心大大受挫,索性不好好学习,真的和玲玲“谈”起“恋爱”来,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恨恨地说,他之所以选择“堕落”,就是为了让家长和老师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专家点评:上述三个个案中,孩子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出在孩子身上,实际上恰恰是不懂教育规律更不了解孩子心理的家长造成的。
佩佩的母亲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也不了解孩子已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放松的关系,结果把好事变成了坏事。母亲的无理干涉,刺激和强化了佩佩的逆反心理和敌视情绪,并且把他的努力转化成与父母对抗的心理动能,他的行为异常也就不难理解了。
母亲应反省对于佩佩心理变化的漠视及简单粗暴的家教,与佩佩深入交谈,共同探讨学习与玩的关系,理解孩子紧张学习之后进行调节的必要性,就此达成共识。
云云的父亲是用强制的手段逼迫云云弹钢琴,正是这种极端强制手段造成了云云的逆反心理。云云无法忍受父母的强制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压力与痛苦,也就使用了极端的手段:以铰断手筋来报复父母,云云的逆反心理发展到极致也就成了必然。
小伟的“早恋”带有普遍性。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关注甚至产生爱慕之情是正常的,小伟与女同学的交往源于其归属及情感的正常需要,家长和老师看似正常的“关心”,实则传递对孩子不理解、不信任的信息。
对待青少年异性交往与“早恋”的惟一正确做法是疏导和限制,家长和老师要认识到在此问题上的“粗暴干涉”只能起强化其“早恋”心理甚至促进他们“谈恋爱”的副作用。要支持小伟与女生继续交往,引导他们在集体范围内继续交流,由同性别家长或老师与其个别交谈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分析与异性同学交往和与同性同学交往的差异及应注意的事项。
小伟之所以有这些过激做法,与家长平时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温暖有关。应加强与孩子的心理沟通,可以告诉孩子喜欢心目中的异性是这一阶段都会发生的,但这种喜欢只能保持在友谊的层面,随着心身发展到将来的成熟阶段才能成为“恋爱”。特别是做母亲的,要就这一话题与小伟做深入的探讨,逐渐减轻其心理负担。
父母如何对待有逆反心理的孩子
逆反心理是儿童知识经验增长、个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表现,每个儿童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表现出逆反心理。对于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持冷静、民主的态度。以下几种教育方法,您不妨一试。
一、实践体验法
夏季的一天晚饭后,我们到街上散步,孩子见到西瓜摊的西瓜很大,兴奋地叫我买。我解释说,天气这么热,回家还有两站路,抱个大西瓜太累人了,不买。孩子先是说这说那,弯眉撇嘴,后来怨气连天地说:“我喜欢吃西瓜,你们不买。你们最喜欢我学习好,我就不认真学。”我想,硬压孩子也没用,不如让他体验一下,以后他就不会这样犟了。于是,我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拿回家。”孩子同意了,抱着瓜就走。一会儿就满身大汗地抱不动了。一路歇了好几次才把大西瓜抱回家。孩子深有体会地说:“吃这个西瓜太不划算了!”
二、顺水推舟法
一个星期天,我们计划全家做家务,搞大扫除,孩子叫我到野外去玩,我说去不了。他玩耍心切,很不满意地说:“我叫你做什么你不做,以后,你叫我做什么,我也可以不听。”我就顺着他说:“你不要我管太好了,我确实不想管你,以后,你的衣裤你洗,你用的文具你买,你的事情你自己管……”话还没说完,孩子变得嬉皮笑脸地说:“爸爸,我要你管,我听你的,下次到野外去。”
三、将心比心法
孩子称呼长辈直呼其名,以此为乐。这样不尊敬人很不好。一天在路上遇见熟人黄新荣,他抢先招呼道“黄新荣,黄新荣”。事后我教育他,他反而生气地说:“他是叫黄新荣,你为啥不许我喊?叫名字有啥错嘛?”我说:“如果有个小朋友不尊敬我,在街上见到我叫我唐心贵,你怎么想?你以后长到三四十岁,小朋友不叫你唐叔叔,叫你唐井,你怎么想?”孩子沉思了一会儿。这以后,对长辈直呼其名的缺点改正了。
四、分析说明法
一天,我见孩子做作业写得很潦草,不如过去写得好。我叫他把字写好些。他说:“我们班长罗意的字写得那么潦草,老师还表扬他写得好,我比罗意写得好多了,却没得到表扬,我也不好好写了。”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了。他做完作业后,我给他分析:“全班几十个学生,老师一时没注意到你,这没什么。从今天起,你认真写,要不了几天,老师肯定表扬你。”过了两天,孩子放学回家,高兴地说:“爸爸,真和你说的一样,今天,老师在全班表扬我的字写得好。”
相关链接
消除逆反心理的四项原则
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就越会坚持己见。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一个孩子要参加周末聚会,放纵型的家长会说:“好吧,但不要待得太晚。”放纵型家长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取悦他们。
而一位专制型家长的反应则是:“不行。你还太小,不能参加这种活动。”他们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事无巨细,全由他说了算。
权威型的家长考虑孩子的意见后,决定“你知道我们周末的作息安排。我们是10点熄灯,你如果10点前回家,就可以去。”
孩子喜欢权威型家长。这些家长给孩子们以负责任的自由,同时又不超出纪律约束范围。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其他两类家长都大,因为他们不对孩子的每个行动指指戳戳。
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做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家人一向在星期日早上10点钟去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一天,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了。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的抵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于是家人便把去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改为下午2点。
建立统一战线 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你应同你的爱人多商量,决定他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透露你们的决定。
家长在帮助孩子化解逆反心理的同时,要肯定和保留孩子闪光的一面,说不定逆反的孩子将是个非凡的人才。有个听话的孩子固然使家长们省心,但“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等到放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它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鲁迅)。如果你有一个固执和对立的孩子,你要和他一样的执著、有信心,并循循善诱,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那么你日后看到的,必将是一只展翅长空的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