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启示——以电影《爱德华大夫》为例论文_吴嘉妍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启示——以电影《爱德华大夫》为例论文_吴嘉妍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1400)

摘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孕育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本文以电影《爱德华大夫》为例子,简要概述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应用 ,一是正确对待“移情”与“反移情”,二是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统一起来,三是注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

一、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角度分析《爱德华大夫》

<一>“移情”与“反移情”现象

电影《爱德华医生》以精神分析电影的开山之作身份被人们津津乐道。导演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精神分析的一些基本知识,例如童年经历、释梦、犯罪情结、催眠和自由联想等等。大多数影评都注意到了这些,但是似乎大家在有意无意地忽视弗洛伊德所提到咨询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反移情”现象。

在来访者出现“移情”时,若咨询者没有处理得当,则可能出现一些负面的现象,例如“反移情”。“反移情”尽管和“移情”在字面上看是一组相对应的专业术语,但是不能简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它不是指咨询师“反对”来访者的“移情”。弗洛伊德认为“反移情”其实就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移情”,这可以理解为狭义上的“反移情”,广义上的“反移情”可以理解为“由于治疗者的需要而非治疗关系或来访者的需要而产生的对治疗者任何形式的无意识情绪或行为反应”。

在《爱德华医生》中,女医生彼得森不知不觉得陷入爱情之中,便是一种“反移情”现象。尽管这属于心理辅导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从科学角度看,治疗师与病人之间的感情,属一种不健康的恋爱,也是不合理的。

<二>“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从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垂直层次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即人格结构中最为原始、基本的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就已经存在,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物本能。自我是从本我当中分化出来的,是被现实了的本我。它是在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而超我则是指从自我当中发展起来的部分,它是人格中的最高层次和最理想部分,是被道德化了的自我。弗洛伊德认为,有强大的自我才有健康的人格,现实的自我要同时受到来自本我、自我和超我三方面的压力,这三者若能保持动态平衡,人就能保持心理健康。

作为电影的女主角,彼得森便是一个把本我与自我处理很恰当的人。她一出场就有两个特征:吸烟和戴眼镜。吸烟表明她是一名成熟的女性,戴眼镜则意味着她是一个沉湎于学术的人。作为一名出色的精神分析心理医生,她有责任也有能力将J.B从失忆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在和J.B的亲密接触中,她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医生这一身份特征。她的主要任务就是促使J.B以为代表的本我要求和以他人为代表的现实社会要求,由不平衡状态转换为平衡状态。这完全是“自我”的调节机能。作为艾力克的学生,彼得森更是发挥了中间协调作用。艾力克是精神分析界的权威,他的理性意识显然更强,出于保护的生命本能,他主张报警,将J.B交予警方。但彼得森作为艾力克最为疼爱的得意门生,最终学生说服了老师,艾力克决定帮助治疗J.B。假如没有彼得森的“自我”协调功能,J.B的病能否治好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启示

<一>正确对待“移情”与“反移情”

通常,在咨询室里,医生最易受到的移情是“爱”,且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因为青少年心里压抑的大多是关于情感的愿望,尤其是当他们的青春欲望与力量大量积聚而无法排解时。但是任何人,包括咨询师本人也有潜意识的、持续存在的、来自于他幼时的伤痛、爱好的经历在咨询过程中应境而激发情感体验。据国外心理咨询观察统计:在咨询中,大约有42%的来访者出现移情。而反移情现象,在心理咨询师中也达 16%左右。这说明,心理咨询师也不都是十全十美的人格完整和心理健康的人,不允许反移情的出现是违背科学态度的,也是做不到的,这也说明了正确处理移情和反移情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来说,应像弗洛伊德提倡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自我精神分析,以清醒地认识反移情发生的条件与基础。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先要认清“移情”与“反移情”,如果经过分析,发现其中的因素有利于咨询工作,则可以借此促进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如果心理辅导老师无法完成自我认知,这时候督导工作的介入就很重要了。

<二>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统一起来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能完全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社会道德、法律规定都在限制个人,人必须克制本能冲动以适应现实生活。否则,不但享受不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的结果。在弗洛伊德眼中,“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原则,“现实原则”只是修正了“快乐原则”,二者是可以互补的。而教育关键要在“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中求协调,这样才能做到既使青少年的本能得到尊重,也使青少年遵循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出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个体。

<三>注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根据不同时期力必多表现的性感区不同,弗洛伊德将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提出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可逾越性,任何一个阶段没有处理好,都将会影响成人后的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中人格的发展的阶段性、可预测性告诉我们可以采取教育的方式对青少年人格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培养,并且针对每一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措施,以满足青少年早期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的生物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菁、张越.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教育启示[J].时代教育,2014.4(58)

[2]崔云伟.《爱德华大夫》精神分析略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71)

[3]廖锦治、廖志斌.高职院校心理咨询过程中移情与反移情现象的利用和规避[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123)

[4]付瑞娟.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启示[J].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2014(115)

[5]陈少华.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31-32

作者简介:吴嘉妍(1994年11月—),女,广东省广州人,广州市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吴嘉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启示——以电影《爱德华大夫》为例论文_吴嘉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