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清华硅谷”迈入健康发展的青年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硅谷论文,清华论文,健康发展论文,特区论文,青年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在迈向“硅谷”的时空隧道里,写下了其世界性、跨越式、极赋创新精神的精彩一笔。而作为鼎足于深圳市高新技术园区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其多途径“孵化”科技成果进市场,集科研优势和市场机制于一体,努力提高深圳核心竞争力,为深圳科技和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探索市、校、院、企、银紧密合作,产、学、研、资、商密切结合等方面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崭新模式,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
冯冠平教授,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在清华接受教育,然后又在清华校办企业当老总……个人的成功与失败都与清华紧紧联在一起,清华与冯冠平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4年,年仅18岁的冯冠平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才情自信叩开了清华之门,成为清华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系的一名学生;1970年毕业后凭着优异的成绩留校。在清华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冯冠平的才华得到尽情的发挥并获得学校和国家的承认;1984年冯冠平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89年又被提升为正教授,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1990年、1991年分别被国家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85年,冯冠平凭石英谐振力传感器及电子衡器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银奖,为国家赢得了声誉;1986年至1987年,在原西德Brankamp自动化研究所工作期间,冯冠平两年竟然获得西德6项国家专利。
任校科技处处长期间,冯冠平负责学校与全国各地的科技交流和合作,他敏锐地发现深圳高科技产业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是研发力量薄弱,长足发展缺乏后劲,深圳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亟需高科技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机构,于是,冯冠平于1995年开始建议学校在深圳建立清华研究院,从而拉开了一场市校院企银强强联合的高科技发展序幕!
1996年12月21日,驰名中外的清华大学和有着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场等美誉的城市——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着手筹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深圳与清华世纪末的市校携手联姻,既代表了市校双方的意愿,顺应了时代潮流,同时也为双方带来了开创市与校、科技与经济双赢之路先河的良机。
1997年4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大楼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一片沼泽地中破土动工;1998年12月,一栋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设施配置完善的现代化宏伟建筑拔地而起,巍然矗立于深圳湾畔;1999年8月正式启用,从而揭开了深圳市与清华大学发展史的崭新一页。
起步之初,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和冯冠平面临着众多严峻考验。根植于特区的研究院,是一个集多种因素为一体的“特殊体”,生搬硬套单一、传统的模式,势必扼杀其发展活力,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来经营,于是冯冠平等决策者的著名“四不象”理论应运而生:“第一,研究院不完全像大学,文化范畴不同。研究院既具有大学培养人材和进行科研的功能,又突破了纯学术式的校园文化,融入了深圳关注经济的企业文化特色。第二,研究院不完全像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不同。研究院走的不是一般科研院所从国家争取课题和经费进行基础性研究的路子,而是面向市场,为企业服务,主要从事应用性技术、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研究。第三,研究院不完全像企业,工作目的不同。企业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研究院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同样注重提高社会效益。第四,研究院不完全像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同。研究院作为深圳市正局级事业单位,以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为宗旨,同时全面实行聘用制的企业化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精选优选人才,保持强劲的后继发展动力。”
基于这种独具特色的体制,结合深圳市“二次创业”的实际需要,冯冠平等决策者把研究院定位于充当“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摇篮,创业者成功发达的阶梯”,努力在产、学、研、资、商之间搭起一座通畅的桥梁,逐渐发展成为清华大学在深圳及华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面向企业的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国际性信息与学术交流中心。
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准确的市场定位、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冯冠平等决策者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科技和经济、市与校、校与企均出现“双赢”局面,成效显著、硕果累累。据初步统计:建院近5年,先后投资8000万元,孵化企业60余家、资本达到5亿多元,资产增值6倍多,充分发挥了科技成果“孵化器”功能。
作为清华大学唯一一所异地研究院和深圳市第一家高校研究院,研究院本着“边摸索,边建设,边开拓,边工作”的原则,五年来,将清华大学的6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推介到深圳及广东地区转化,其中已有40多项在深圳落户,且项目合同金额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7年,清华与深圳签订了13项科技合作项目,合同金额195万元;1998年,清华与深圳的技术合作又新上项目14项,合同金额350万元,比上年增长80%;1998年,清华大学在通讯动力系统领域的三项成果在华为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增加了华为公司产品的科技含量,销售额达6亿多元。清华大学的高科技成果实用掺铒光纤放大器,在通讯保密方面居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防工业与军工领域前景广阔,这一成果已在深圳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1999年,清华大学又有如非接触式IC卡、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现代中药等6项重大科技成果在深圳转化,吸纳投资1.2亿元。2000年,高端路由器、人体脂肪秤、三维扫描技术、家用电器控制板、高级改性沥青技术等12项成果成功地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完成中试,走向产业化,并吸纳发展资金4亿元。
1999年12月,研究院与深圳市科协合作,建立了企业服务协作网,通过网上“专家门诊”,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与服务。目前协作网成员已超过100家。经孵化后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利润超过800万元的企业就有8家,增幅超过30%的企业有28家,占入巢孵化企业的近50%。建立起了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迄今已组建参股企业20余家,吸纳资金5亿元,其中研究院所占股份超过2.5亿元,8家准备创业板上市。
目前,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各个项目已完成技术扩张阶段,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与金融资本紧密结合,以便迅速建立规模化产业基地,有效地推动技术不断进步,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下属企业获得上市公司最具活力的管理制度,集中各种优势资源,争取最大可能性的市场份额,使之迅速发展成为国内外的行业龙头企业。拓邦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深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清华传感设备有限公司、和而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怎样发挥“孵化器”功能,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本增值率?冯冠平常务副院长介绍了该院五个方面的成功举措。一是营造高科技氛围。大楼内设立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厅、双向远程教室、多媒体教室、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多种教学科研设施,进驻的1000多人,90%以上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形成了一个高科技的环境。二是协助培训引进人才。研究院举办的各种培训和学术报告会等活动向入驻企业全面开放,同时帮助企业到清华大学招聘急需人才。三是技术项目跟进服务。研究院建立了电子设计自动化和网络技术、智能监控和精密仪器即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力系统等4个实验室,入驻企业的产品实验、鉴定等可在实验室中进行;有关技术难题,研究院协助技术攻关;对一些好的项目技术,也积极向企业推荐引进。四是帮助解决资金困难。孵化创业企业,技术先进,但资金往往有限。研究院对一些好的企业就直接投资入股,有的就提供银行贷款担保,或者引入风险资金,通过多种渠道协助解决资金困难。有一家生产家电智能控制板的企业,去年销售额达到8000多万元,今年有望达到2亿元,但流动资金有很大的缺口。研究院通过各种渠道协助其融资,帮助融资1000万元,部分解决了资金的缺口。五是创造企业经营的良好环境。即使是参股控股的企业,也尽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研究院一般不干预企业的经营,使其自主经营。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催生”与“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开发工作也成绩卓然。研究院坚持清华大学优良校风和“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宗旨,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长、短期培训、远程教学等多种形式,重点发展了工商管理(MBA)、土木建筑、计算机、金融、企业管理、技术经济、通讯、法律8个专业。2000年研究院开设研究生层次培训班7个,共招收和培训研究生层次学员300余名;开设了9个高层次短期培训项目,培训学员500名;与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三校在深圳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协议,逐步实现师资和课程的共享;举办深圳清华MBA论坛4期,招生信息发布会5次、专题研讨报告会10次。并承办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工作会议,扩大了研究院在深办学的影响。研究院目前在读研究生近600人,已建立工程硕士管理站、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以及清华大学(深圳)博士后流动站。研究院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不同类型人员的求知求学需求。在深圳教育界树立了品牌形象。今后将重点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扎根于特区沃土中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壮大,迈入了健康发展的青年期,在通向硅谷的道路上策马扬鞭,风雨兼程。
如果说市校合作、深圳与清华的携手并获得“双赢”是冯冠平常务副院长的初衷,那么为把深圳建成中国的硅谷作出贡献,则是他一生中聊以自慰的最大心愿。这位智者和勇者从研究院大楼拔地而起时就看到了硅谷的雏形,五年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他的思想,他那绵绵不绝的才智令他一步步构筑起浩大而宏伟的发展蓝图。
面对WTO的日益临近,为积极响应深圳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高科技城市的新形势,在研究院的建议推动下,清华大学将在深圳及珠海地区发展完善以下重点项目:
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正式启动世界一流、亚洲领先的信息产业基地——深圳清华信息港,10月13日举行了“深圳清华信息港奠基典礼”,清华大学副校长龚克、顾秉林,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贺美英、深圳市副市长郭荣俊、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信息港领导小组组长冯冠平等出席了奠基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预计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信息港将建成世界一流、亚洲领先、注重信息产业的行业特点和高科技人员的文化属性、主题突出、设计先进、布局合理、服务完善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集项目、投资、中介为一体的大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清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深圳),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办。该中心致力于深化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促进跨行业、跨地域、跨组织的科技成果与技术的转化。其主要工作范围包括技术评估、技术合作、技术培训、技术对接洽谈活动等。作为新型的技术服务机构,该中心将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寻求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努力创造出一个运作高效、开放度高,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综合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为配合第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举行,“中心”于10月14日举行了“著名高校技术推介和洽谈会”,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数十家高校近30名高新技术项目负债人和专家在会上发布了最新科研成果。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业化基地,清华大学在北京以外最大的产业化基地;
由清华大学和珠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北京中关村清华科技园珠海园区;
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加速器的珠海华电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深圳市政府与国内高校进行合作的最早成果,也是迄今为止深圳地区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科研、教育与兴办实业有机结合的实体之一。研究院近五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与地区联合建立官产学研资结合的基地,是增强地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也是学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直接为地区企业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
标签: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论文; 清华大学论文; 清华研究生论文; 大学论文; 深圳特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