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文化及其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别论文,文化论文,先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性别的角度看, 人类是由性别人组成的,因此,性别文化无疑是人类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然而一直以 来,人们在考察和研究文化时,性别文化往往处于边缘状态,甚至是被遗忘的角落。在 今天,当男女平等已成为三大基本国策之一,当“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已日益成 为一种民众意识,当许多妇女议题已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时,加强性别文化的研究,探讨今天中国大陆性别文化的特征,推进先进性别文化的构 建已是势在必行。
一、性别文化的概念及内容
从词义上看,性别文化由“性别”和“文化”两词组成,就“文化”而言,《辞海》 有三种解释,其中与本文相近的一个解释为:“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 构。……”(《辞海》编辑委员会,1995,第4022页)而另一部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辞典 》有关“文化”的四种解释中与本文相近的一个解释为:“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 (罗竹风,1997,第4023页)这两解的一个共同点是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总和论”的最大优点是概括性强,而与之相对应,其内涵的最 大不足之处便是它有更关注主流文化而轻视、忽视非主流文化存在的可能性:实际上, 女性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研究的边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将文化局限于 “特指精神财富”所造成的后果之一是人们往往轻视乃至忽视物质财富实际上是精神财 富的主要载体之一,内蕴和代表着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将古玩仅仅看成是保值和投资 的对象便是最典型的表现之一。由此,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本文更倾向于以下对“文 化”的定义,认为这一界定是更为准确和适应性更为广泛的:
文化“为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 义具体化的物质实践。”(戴维·波普诺,1987,第97页)
这一定义具有两层含义。首先,它认为文化表现为某一社会或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念及 体系,即文化是精神性的,并且这一精神具有一种共同性;其次,它认为文化同时表现 为某种物质实体,而这一物质实体是使具有共同性的精神具体化的载体,即,文化也是 物质性的,并且,是某种具有共同性的精神的体现。当然,这一定义有其不足之处:一 是它没有指出物质实体和行动对价值观念及体系的反作用,而事实上,这一反作用也是 十分强大的;二是它忽视了文化的总体性意义,即文化可能是某一社会的,也可能是整 个人类社会的。所以,作为一种弥补,本文提出如下修正性定义:
文化是由社会或某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实 体化的物质载体和行动;而这些物质载体和行动对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塑型和转变的反作 用力也是十分强大的。
就“性别”而言,今天,跨学科的研究表明,人具有五种性别:1)以性染色体为载体 的基因性别;2)以激素为载体的生物性别;3)以性生理特征为载体的生理性别;4)以某 种心理认同或否定为载体的心理性别;5)基于基因性别生物性别/生理性别之上的以对 不同性别的理解、规范和认可为载体的社会性别。由此出发,本文所谓的“性别”并非 只是指基因/生理/生物意义上的性别,而是包括了心理和社会/文化意义的性别,并非 只是指五种性别表现为同一性者,也包括了五种性别表现为不同一性者:如,基因/生 物/生理性别为女性,而自认为和表现为主流社会所认为的男性者;或者反之;并非只 是指性别原生态者,也包括了性别非原生态者,如变性人;并非只是指表现为多数/主 流性别存在的单一性别者,也包括了只占人口少数但确实为一种性别存在的非单一性别 者,如亦男亦女者。总之,由于人的性别存在不仅仅只是一种基因/生物/生理存在,也 是一种心理/社会存在;由于人的性别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原生态的存在,也是一种变化 性的存在;由于人的性别存在不仅仅是同一性/单一性的存在,也是一种多元性的存在 ,所以,性别文化事实上是涵盖了多种性别存在,并表现出对不同性别的差异性对待, 进而使这一差异性对待制度化和合理化。
通过“文化”和“性别”两个概念的梳理,本文认为“性别文化”应界定为:由社会 或某一些人共同承认的有关性别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实体化 的物质载体和行动;而这些物质载体和行动对有关性别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塑型和转变 的反作用力也是十分强大的。
这一定义强调四大点:第一,性别文化在一定时空内具有普适性;第二,性别文化具 有精神性;第三,性别文化具有物质性;第四,性别文化具有制度性;第五,性别文化 的精神性、物质性和行动性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运作;第六,与其它文化一样, 性别文化获得传承和积累的基础在于认同。
据此,性别文化至少应包括以下十一个方面的内容:1)它对不同性别的价值定位及其 后果;2)它的传承与积累;3)它的建构与塑型;4)它的共同性与差异性;5)它的阶段性 与流变性;6)它的物质基础与物质表现;7)它的行动基础与行动表现;8)它的意识形态 基础与意识形态表现;9)它的制度化及其表现与运作;10)它的物质性存在、精神性存 在制度性存在三者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运作;11)它的合理化,如成为一种大众理念 和合法化,如成为一种行为准则乃至法律的过程;12)它与其它文化的互存与互动。
二、社会发展图式与性别文化特征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研究者们已提出众多的社会发展图式。其中,在中国大陆获得普 遍接受和传播的社会发展图式主要为五阶段说、三个时代说、三个文明时期说。而在不 同的图式中,性别文化存在与发展的阶段划分及与之相伴随的阶段性特征是不尽相同的 。
“社会发展五阶段说”是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传播最广的一种社会发展图式理论 。这一理论所描绘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及内蕴于其中的性别文化可概括为如下图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蒙昧时代、 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理论来源是摩尔根的《原始社会》,但正是恩格斯的进一步阐释 和证实,以及他在中国大陆特有的政治地位,使得这一社会发展图式成为中国大陆对于 社会发展的主流解释之一。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说及与之对应的社会性别模式特征 在马尔科姆·沃斯特所著的《现代社会学理论》中被概述如下(马尔科姆·沃斯特,200 0,第271页):
与上述三种主流社会发展图式更多地是从宏观的社会发展过程、阶段角度进行性别文 化的考察不同,意识到性别文化是一种由人建构和表现的文化,本文更注重以“人”为 视角展开对性别文化的分析。
这一分析具有两大逻辑前提。第一,从社会资源角度看,人不仅是生产者,也是消费 者。即,人是社会生产力诸多因子中的一个重要因子,也是社会消费力诸多因子中的一 个重要因子;第二,从自然力的角度看,人最本质性地拥有的是三种力:生殖力、体力 、智力和能力。而人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既是这三种力自我生产和相互生产的过程,也 是这三种力共同或单独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将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图 式描述为由生殖力时代经体力时代到智能(智力和能力)时代这一过程,而与这三个时代 相对应,性别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地说,在生殖力时代,首先,由于生产工 具的低适用性和低效率以及人口的低寿命,使得社会极需要更多的生产者;其次,与更 多地由男子承担的狩猎相比,更多地由妇女承担的采集更具收获的稳定性,即,妇女是 食物消费品更可靠的提供者;第三,加上当时人们对人类生殖机能的认识不足,生育更 多被认为是妇女独具的“神力”,于是,在这个时代,即使不存在母权制的话,(注: 对于人类社会是否真的经历过“母权社会”,今天已有很多的争论。如,《圣杯与剑: 男女之间的战争》一书的作者、国际著名文化史教授和著名女权主义者理安·艾斯勒(Riane Eisler)博士就持否认观点。)至少也是根据以母亲的世系承宗传嗣——母系制的 妇女成为一种支配宇宙的力量——女神:“在这里,统治宇宙的超人力量是一位神圣的 母亲,她赋予她的人民以生命,给他们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食粮而且甚至在死亡时也可 以指望她把她的孩子带回她的宇宙子宫。”(理安·艾斯勒,1995,第26页)流传至今的 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有关女神神话传说,以及世界各地已出土的各种新石器时代丰乳巨 臀的女神雕塑品便是一证。
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大规模使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被用来发展成为更有效 的杀伤性工具乃至战争武器,狩猎收获的稳定性增强,乃至掠夺的有效性增强,社会从 对“多多益善”的生产者的需求转型为对个体体力的需求。而对一生之中累积起来要有 相当长的时间承担孕育、生育下一代职责的妇女来说,就总体而言,是不能象男子那样 满足社会对于个体体力的需求的;甚至当战争成为氏族部落间的一种经常性事件时,处 于孕育、生育期的妇女寻求男子的保护也难免是一种常态了。更何况,在此时,男子在 生育中的作用日益被了解和知晓,于是,男子便逐渐替代了妇女,上升到“神”的地位 ——“女神”成为“男神”。母权制,或者说是母系制的被推翻,被恩格斯认为是“女 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恩格斯,1884,第52页)而当这个社会最终演化成为 男权社会时,妇女也就跌落到了最底层,成为性别意义上的奴隶——“女奴”。
将体力时代妇女所处的性别地位命名为“女奴地位”,是对应于在总体上,妇女从属 、依附、受支配、被控制于男人而言的。而这一社会性别关系实质性地出现变革,则是 始于工业革命——在蒸气机的一声长鸣中,人类社会进入智能社会。在这个时代,首先 ,机器的使用直至后来的人工智能的使用,使得个体体力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逐渐弱化 了重要性,个体的智力和能力取代了个体的体力,成为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 。而就智能拥有的程度和方向而言,性别间显然各有长短,并且,实际上,个体差异远 远大于性别间的差异。于是,性别不再是个体/群体价值定位时的唯一标准,进而不再 是重要标准。其次,虽然这个时代人的消费者角色日显重要,乃至整个社会也被称为“ 消费社会”;对商人来说,当然希望消费人口“多多益善”。但是,为避免人类生存和 发展失衡,社会对于生产与消费必然有着一整套的总量控制机制,其中当然包括对妇女 “生育消费者”的功能的控制。因此,妇女“生育消费者”的功能不会被社会着重强调 。而也正是由于社会的这一总量控制,当机器和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顶替人的生产者的 角色时,妇女“生育生产者”的功能也不再是至关重要的了。于是,在生殖力时代使妇 女成为“女神”的妇女生殖力在智能时代,仍然难以“复辟”为社会主要推动力;第三 ,智能时代不以性别为标准吸纳生产者和消费者,使包括妇女在内的个体成为独立的“ 经济人”成为可能;而个体收益边界明晰的一个结果,就是体力时代的“家庭利益共同 体”的崩溃,自我意识觉醒,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各种平等成为一大社会需求。由此, 智能时代成为“人”的时代——男人由“男神”下降至“男人”,女人由“女奴”上升 至“女人”:在机会平等、过程/程序平等的基础上,不同性别者都获得了作为完整的 “人”,而不仅仅是性别人的公正的待遇。
从上述生殖力→体力→智能三个时代的划分看,中国大陆目前还未完全实现从体力时 代向智能时代的过渡。因此,就其性别文化的构成特征而言,无论在精神层面、物质层 面、行动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一方面,体力时代的以男子为主的性别不平等仍然存 在,并具有相当大的能量,但这一能量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智能时代的以性别公正 对待以及平等相处为核心的性别价值重新定位已经普遍展开,其能量日益增长,与体力 时代性别文化的抗争不断激化和扩大。从宏观看,整个性别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呈现复合 性、交叉性、多样性和多元性的态势。
将上述论述概括图示如下:
三、当代中国大陆性别文化的构成特征
如前所述,当代中国大陆社会远未完成体力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过渡,性别文化展现出 复合和多元的特征。进一步看,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性别文化也具有流变性,处于演进 过程中。因此,除了在每一时代,性别文化表现为不同的存在与发展的形式、内容、格 局及趋势外,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时期,在时代特征之下,各个时期性别文化也是各具特 色的。
从当代中国大陆性别文化存在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看,首先,作为一个文明古国, 深厚的本土文化沉淀构成了中国大陆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二,自1848年鸦片战 争以来,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中国社会一 样,中国文化也经历了被工业化/被现代化的过程;第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 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相结合,对中国现当代文 化的建构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四,近二十余年来,与经济改革和社会开放相伴 随,境外各种思潮涌入和被吸纳,有的甚至成为“流行文化”。中国大陆文化的存在与 大变迁决定了今天中国大陆的性别文化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1)本土传统的性别 文化;2)被国人接受并加以本土化的现代西方社会的性别文化;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 形成的性别文化;4)当代国外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性别文化。
1)本土传统的性别文化
阴阳乾坤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它对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大大组成部分 的中国传统性别文化的建构和塑型作用也是基础性的和根本性的。
从《周易·序卦传》有关:“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 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 下,然后礼仪有所错。”的论述看,阴阳乾坤说并不认为:人之初便有了包括性别不平 等在内的各种社会等级制度——包括性别不平等在内的各种性别等级制度的存在并不是 一种自然法则规定性的表现。阴阳乾坤理论的精髓是各种力量在一种互补的基础上,通 过合作达到和谐。于是,在当时的体力时代的大背景下,它更强调的是阴阳乾坤两者间 的区别,并确立其各自的互补地位:从性别文化角度看,即是对男女/夫妇的位次、属 性、价值、作用等进行了具有差异等级性的规范和界定,如男尊女卑、男高女低、男强 女弱、男刚女柔、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等。在中国大陆漫长的体力时代,阴阳乾坤 理论对男女两性差异性/等级性的规范和界定既是社会的普遍认知,也是人们的具体实 践。由于体力时代的社会细胞是家族/家庭,“家族/家庭户”是最小的利益单位,个体 的权益被包容在“家族/家庭集体主义”之中,在公共领域中性别权益受损的妇女可以 在家族/家庭利益共同体中获得某种补偿,如“妻以夫荣”、“母以子贵”;因性别等 级在家族/家庭中权益受损的妇女可以通过在家中其它等级,如代际、阶级(主仆)等中 所居的高位获得补偿,加上男女两性差异性/等级性的规范和界定又是一种主流的和普 遍的共识,因此,尽管妇女受到了不公正的性别对待,尽管妇女处于低下的性别地位, 性别文化仍是在男女两性互补和合作中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和谐。
2)被国人接受并加以本土化的近现代西方社会的性别文化
在近现代,与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坚船利炮一起进入中国的,还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 资本主义文化。在长达一百余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中,国人对西方性别文化的本 土化已成为今天中国大陆性别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中国近代,首先是男人在社会的层面上意识到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与摧残,力倡 兴女学、戒缠足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进而明确提出男女平等的口号。在这一意义 上可以说,中国妇女的平等意识是在男性革命家、社会改良家和人文学家启蒙下觉醒的 。但是,男人的这一解放妇女并不意在妇女解放,而只在于“强国强种”,甚至自己的 婚姻幸福,妇女被关注的仍是工具性的角色——母亲或妻子,其作为“人”和“女人” 的主体性仍是缺失的。
第二,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家族/家庭的经济需求使得首先 更多地是妇女而不是男人进入城市成为工薪劳动者。与当时西方社会一些中产阶级妇女 就业更多地为了赚取自己的零花钱不同,这些女工以自己的工资收入支撑着家庭的生活 ,有的甚至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迫于生存压力,家庭或被迫或自愿让这些妇女走出 家庭成为“做厂女工”,并依靠她们的工薪收入生活,但从传统性别规范出发,整个社 会对她们的评价却是极低的。
第三,当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衰败到越来越多的男人不得不外出工作,以工资来维持 家庭生计时,中国社会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大分野就开始了:工作领域更多地社会化 大生产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公共领域;生活领域更多地与家庭内的再生产联系在一起 ,被认为是私人领域。而由于工作是可以用工薪进行价值计算的,而家务劳动是无酬的 ,于是,两种劳动/两个领域便成为一种等级制的存在。
第四,这一等级的区别在城市较为明显和刚性,因而,城里人的妻子更多地被认为是 靠丈夫养活的“家庭妇女”。在农村,这一公私领域的分野,更确切说是城里工作和农 村劳动的分野,是性别分工由男耕女织转变为男工女农,由妇女劳作获得的田里的收入 与由男人劳作获得的工资收入是家庭生计的两大支柱。因此,夫妇是家庭经济共同体中 各司其职的合作双方。
第五,性别间的压迫常被论及,但人们更关注的是在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更主 张从改造社会入手,争取男女平权。因此,中国妇女的解放,男人起着积极的和推动的 作用。
第六,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妇女被进一步物化和商品化,“女色”成为商品销售 中不可可缺的卖点。
第七,由于缺少足够的经济基础,缺少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妇女的独立是困难的和 不完整的。“娜拉出走”后将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使得许多“新女性”或压抑自己对个性 解放的追求,或不得不重新回到“封建牢笼”中:现实和理想的激烈冲突使一大批“新 女性”陷入痛苦和烦闷之中。
第八,妇女解放的新潮也使一大批“新男性”陷入矛盾之中:他们希望自己面对“新 女性”,这样,他们就是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又害怕自己面对“新女性”,他们 不知如何对待这些与他们从小接受和已经习惯了的性别刻板印象完全相反的妇女。与许 多新女性不同的是,性别文化造就的“男人的勇气”使得许多“新男性”没有退缩不前 ,而是谨慎地迈出了自己的步伐。于是,一种新的男性文化开始萌芽。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形成的性别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行动的指导思想。随着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扩展,进而成为执 政党,中国大陆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革命的性别文化。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马克思语)思想的指导下 ,妇女利益始终更多地置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阶级利益之中,妇女解放始终是民族 解放、阶级解放的一大内容;
第二,劳动妇女始终是妇女运动的中心,不仅是妇女运动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并且, 也是妇女解放的首选目标人群;
第三,妇女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工作之一,男女平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政 治口号。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进一步成为一种社会目标和主流意识形 态;
第四,男子不仅始终是妇女运动的合作者和同盟军,更始终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指 导者和领导者;
第五,从“革命”的立场和需要出发,传统的性别双重标准在两个方面被加以改建: 一是重新评价。如,妇女的社会价值——作为一种伟大的革命力量和人力资源的价值得 到了较大的肯定和实现;一是传统 + 革命的双重否定。如,“革命”的文艺作品中, 当抽烟被描绘为男人进行思考的一种象征性行为时,抽烟的女人则往往是被类型化的“ 坏女人”,尤其是女特务的——一种传统规范被赋予了革命与否的意义;
第六,作为“政治化”、“革命化”社会大背景的组成部分与产物,性别关系,(如婚 姻)性别表现,(如服饰)性别气质,(如男子气和女子气)性别分工,(如男主外妇主内) 以及性别行为等等都具有了“政治”和“革命”的涵义,其内部被划分成“无产阶级的 ”和“资产阶级的”两大等级;
第七,认识到自己在民族解放、阶级解放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男女平等是执政 党和政府的一大行动目标;在法律上取得了与男子一样的平等权利;充分就业带来的与 男子不相上下的独立的经济收入等等,这一切使中国大陆妇女具有较强的自我权利意识 ;
第八,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使得 妇女自我权利意识更多地是一种个体的意识,而不是一种带有性别特征的群体的意识— —妇女的意识;妇女自我权利的实现更多地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带有性别特 征的群体的行为——妇女的行为;并且,与传统的亲属网络一起,单位/政府组织成为 妇女实现自我权益保护和/或提升的两种最重要的力量。
4)当代境外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性别文化
当代境外各种文化的大规模的进入,始于1980年代末期;而在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 会之后,境外性别文化在中国大陆的影响也迅速扩展,这两者一起给中国的性别文化注 入了新的元素。这突出表现在:
第一,作为性别群体的妇女的自我主体意识不断强化,妇女在妇女运动中的客体性不 断弱化,妇女运动由“解放妇女”走向“妇女解放”;
第二,大众的社会性别敏感度逐渐提升,“妇女解放”开始从更多地是一种“政治运 动”扩展为“学术话语”、“公共话语”直至“私人话语”,许多过去被认为纯属私人 性的事件,如妻子被丈夫殴打,突破了私人空间,被赋予了社会的意义;
第三,性别利益群体正在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群体,在宏观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 阶级利益中,性别利益从“隐匿”走向“显现”,“失声”变为“发声”;
第四,除了性别以外,阶级、民族、国家在全球经济——政治体系中的地位等等已成 为今天考察妇女生存与发展状况时,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事实上,近20余年来,在性 别利益出现分化的同时,处于不同阶级阶层集团的妇女间的利益也是处于不断分化中的 ;
第五,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增长点和自我力量的凝集点,妇女非政府组织得到了 迅速的发展,正在成为妇女实现自我权益保护和提升的又一重大力量;
第六,在自我主体意识强化、大众社会性别敏感度提升和妇女自我权利意识加强这三 重压力下,许多男人陷入某种困境,有的甚至感到危机。如何妥善处理与妇女的关系已 成为当今中国大陆男人面临的一大难题,而近几年来不绝于耳的男人要求建立“男联” 的呼声则表明男人力图走出性别困境的一种努力;
第七,性别的存在和表现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态势,传统的行为规范已较大 地失去了控制力,甚至生物/生理性别的两性界线也不再是不可逾越的了;
第八,传统的价值定位和性别行为规范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其对人们的导 向和调控能力也日趋弱小;但是,新的性别价值定位和性别行为规范尚未确立。于是, 与过去相比,在今天的中国大陆,无论男女或多或少都处于迷惘和困惑中;其行为或多 或少都表现为某种“失范”。
四、构建一种先进的性别文化
先进性别文化指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性别平等、公正、和谐生存与发展 的文化。从整个社会出现的性别困境和性别行为“失范”看,现有的性别文化已具有较 大的滞后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不适应性,从今天中国大 陆性别文化构成看,首先,中国社会正从体力时代进入智能时代,体力时代的性别等级 秩序和性别利益格局得以维系和运作的“家族/家庭主义”和“户平等”基础日渐塌陷 ,家庭从“经济共同体”、“生育合作社”、“劳动力互助组”向“心理联结体”转型 ;与全社会人的自我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利益不断强化相伴随,某一性别群体/个体与 其他性别群体/个体权利和义务的边界也日益明晰和凸现。因此,传统的性别文化已难 以调适性别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之重归和谐;
其次,近现代西方性别文化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以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截然两分为 基础分配男女的角色,界定男女的价值地位。而西方女权主义者也一直以这一两分为突 破口,质疑和挑战性别的等级对待,争取在法律上、经济上、政治上、社会上、家庭中 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从中国的历史看,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传统原本就使得公私两分的 西方性别文化具有较大的不适用性;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妇女在法律上获得与 男子平等的权利,以及妇女的充分就业,使得性别不平等更多地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和 安排,而不具有政治制度性的特质。因此,无论在近现代,还是在当代,近现代西方性 别文化对于中国人性别行为的导向和动作都是有局限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革命的性别文化最突出的三大特点是:1)妇女更多地是“ 解放妇女”的客体,而不是“妇女解放”的主体;2)更强调妇女以男人为标准的“男女 平等”,即:“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毛泽东语);3)在这一“男女平 等”中,更注重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实现结果的平等,而不是机会(条件)的平等和过程 (程序)的平等。而结果平等潜在的最大危险是:它有可能是不公正的;对于男女平等的 实现,更注重和运用的是执政党和政府的力量,该政府组织的力量是弱小的。如果说, 在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战争年代,在计划经济时期,这四大特点构成了革命的性别文化 的四大优势,进而推进了中国妇女的解放,构建了新的性别文化的话,那么,在妇女自 我意识觉醒、性别差异性被重视、公正成为社会良性运行的一大充要条件的今天,这四 大优势就成了四大不足,它对性别平等的推动力极大地减弱了;
第四,如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论及的,当代境外文化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个体主体价值 的凸现和强化,而这一特征在性别文化上的一大表现就是:与男子相比,过去个体主体 价值遭到更多压抑和忽视的妇女的个体主体价值意识有了更大的增强,个体主体价值地 位有了更多的提升,进而,在许多时候,妇女成为男人的竞争对手,直至利益冲突对立 的“敌方”。如前所述,在中国大陆妇女的解放进程中,男人的有利的推进作用是极其 重要的;中国妇女也充分认识到,妇女解放与男人解放是相辅相成的,妇女解放的目标 是从妇女受压迫的不平等性别合作转变为两性平等的性别合作,实现性别和谐存在和共 同发展。因此,将男人视为“对立者”的理念是难以被中国大陆的男女两性认同的。
文化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三大功能:调适、规范、导向,性别文化也不例外。而事实表 明,由于滞后和不适应,中国大陆现有性别文化的这三大功能均已衰退,构建一种新的 先进的性别文化已势在必行。
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是以现有的性别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有效积累为基础的。此间所谓 的有效传承和有效积累,指的是对那些对今天的社会存在与发展具有较高有效性和适用 性的性别文化内容的传承和积累。对中国大陆目前的性别文化的分层分析表明,本土传 统性别文化对性别互补、合作、和谐发展的强调;近现代西方性别文化激发妇女在自我 解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后形成的革命性别文化重视执政党和政府 在性别平等中的主导性地位以及发挥男子在妇女解放中的作用;当代国外性别文化对性 别个体多样化主体价值的关注与认同等是有利于今天中国大陆的性别平等和公正、和谐 存在与发展的。因此,这些内容应该成为先进性别文化的基础性内容。
当我们论及先进性别文化与现有的性别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有效积累时,实际上已展现 了先进性别文化对现有的性别文化的批判性:当然,这一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扬弃 。通过对中国大陆目前的性别文化的分层分析可以发现,以对妇女不公正对待为基础建 立的性别秩序、妇女自我解放中主体地位的失落、妇女的“物化”和“商品化”、强调 结果平等但忽视机会平等和过程(程序)平等、将妇女视为男人完全对立的性别群体等是 不利于今天中国大陆的性别平等、公正、和谐存在与发展的。因此,这些内容应该视排 除在先进性别文化范畴之外。
作为先进文化的一大重要内容,先进性别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推 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为自己的行动目标。当然,从自己的特质出发,先进性 别文化更多地是以建树平等、公正、和谐的性别秩序;创造平等、公正、和谐的性别环 境来实践和实现这一行动目标。这是先进性别文化与现有的性别文化的第一个重要的不 同之处。
先进性别文化与现有的性别文化的第二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平等和公正是先进性别文 化理论和实践的两大原则。即,先进性别文化不仅仅关注性别间权利的结果平等,更重 视实现性别权利中的机会(条件)平等和过程(秩序)平等,力求通过机会(条件)平等和过 程(秩序)平等,真正实现性别的平等对待。这是一。先进性别文化不仅仅关注平等,更 重视在权利实现中性别待遇的是否公正。所谓公正,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形式的公正, 即相同类型获得和给予相同的对待,不同类型获得和给予不同的对待;一是内容的公正 ,即相同需求获得相同的对待,不同需求获得和给予不同的对待。先进性别文化力求以 性别的公正对待为途径实现性别平等,使性别平等成为一种公正的平等。
由此,先进性别文化与现有的性别文化形成第三个重要的区别:先进性别文化所创建 的性别合作与和谐是建立在性别的平等和公正对待基础之上的,这是一种平等和公正的 合作,也是一种平等和公正的和谐。
而正由于这一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是在中国大陆由体力社会迈入智能社会中进行的, 因此,它与现有的性别文化的第四个重要区别在于:它不以性别为标准对人进行社会等 级的划分,不同性别各有优劣的智力和能力使得性别在对人的社会价值定位时失却了原 有的刚性。
在智能社会中,人的存在是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这一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存在反映在性 别文化上,便形成了先进性别文化与现有的性别文化的第五个重要区别:先进性别文化 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承认性别多样化和多元化存在及表现的合理性。由此,基因性别、 生物性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社会性别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存在和表现有了各自的价 值意义,人的现有的性别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桎锢被打破,性别文化规范和个体性 别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幅度减少。
总之,先进性别文化将以它的先进性、有效性、适用性承担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当 承担的职责,履行自己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有的功能,从而推进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有 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