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知识化与教育的全面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知识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工业文明的夕阳映红了天际,随着新世纪的旭日东升映照的将是知识经济的大潮,知识经济浪潮的涌动要靠教育疾风的劲吹。在当代,经济以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归根结蒂要靠教育。进一步讲,教育发展的态势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或者说,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何等素质的人就必定创造出何等状态的经济和社会。教育是负责未来的,我们今天的教育健康与否将决定着未来的知识经济能否沿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健康发展。当年马克思将未来的理想社会规定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只有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使未来的经济和社会来得全面,反过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面了方更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未来知识经济的全面化要靠今天教育的全面化。
时下我们的教育的发展是相当片面的!解放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主要来自前苏联,是教育被动适应工业化即现代化及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物。为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军工产业,一方面在高校将文、理、工分割开来,如将原是综合性的北大、燕大、清华调整成主管文理的北大和主管工科的清华,清华大学实质上是一工学院;另一方面极度向工科院校倾斜,各类工业大学或工学院成为高校的重点。由此“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成了学校最实用的口号。加之我们的高考取“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办法,这更使我们的教育片面而又片面。我们虽然进行过多次教育改革,有些改革还很极端(如取消高考),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不改革,改来改去还要回到教育要为工业化服务的道路上去。对于教育的这种片面性,时下人们在理论上已经认识到了,并着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较大规模地调整高校体制,时下的清华又变成了文理工综合的大学。但应该看到,人们在观念上并没有真正觉悟到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方针上来,更没觉悟到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上。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汹涌,又出现了教育市场化的片面性。在社会上响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时,学校也回响着“教育要面向市场”、“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教育搭台、经济唱戏”。由此经济上的价值规律左右着学校的舞台,为市场服务的专业纷纷上马、火爆异常,那些不服从市场规律的文、史、哲则门可罗雀。重理工之后又加上了重商贸而轻人文。据透露,有所理工大学96年对3655名新生(包括专、本、硕、博)进行首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结果总平均分仅63.9分,其中的硕士博士新生平均分竟不及格!97年两院院士大会期间,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讲到一件事:不久前他去访美,一些外籍华人对他说,不少中国留学生ABC (外语)好,xyz(数理化)好,经济头脑也好,但就是不了解文天祥、 史可法,不了解《大学》、《中庸》。他不无忧虑地说,对自己祖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无知的人,怎么可能有感情、有责任为祖国服务和献身呢?这些材料决非特例,反映的是我国教育的片面化状态,而这状态时下并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人们时下都在讨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那么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去推动,进一步说,什么样的知识经济才更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知识经济或经济的知识化要求教育的全面化,要求受教育者即未来的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在今年“两会”上讨论知识经济问题时说:“21世纪将有五项战略工程,即信息工程、生物工程、金融工程、教育工程、环保工程,从这五项工程看,经济的显著特点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融合。”这就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全面,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不能做片面理解,不能只理解成自然科学知识和信息科学知识,而且应该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因为经济不是孤立的现象,不只是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财富的问题,而且包括改变人的经济交往关系和发展人本身的问题,尤其是知识经济,它与政治、文化、教育、环境有更加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从事经济的人不仅要有科学知识,而且要会做事、做人。从198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到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从1993年中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1994年美国克林顿总统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都无不对人才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国际上, 把toknow (学知识)、 todo (学做事)、 tobe (学做人), 或K (Knowledge)、A(Abilitg)、Q(Qnzlity )作为人才培养的三方面要求。199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也提出教育要围绕四个基本要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这些报告都是就未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未来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从事知识经济事业的人,首先要学会做人,不是再象工业时代那样只做“经济人”而应做“正直人”、“道德人”,要有崇高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来主宰知识经济的发展。
其次,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扬弃科技理性和信息技术的异化,让知识经济沿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健康发展。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盲目地崇尚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造成了双重异化。一是造成全球几大危机的出现,二是使人技术化、单面化、异化、人成了科技的奴隶。面临信息文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会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信息爆炸、网络专制、多媒体横行,发展到极端,人也会成为信息技术的新奴隶。所以我们应该更冷静地更自觉地考虑知识经济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自觉地扬弃信息技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使人成为信息技术真正的主人。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度发展知识经济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而社会主义的最高本质则是全面地解放人、发展人,所以我们建设信息经济,首先要考虑到这一经济是否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魂。这又要求信息经济要为教育的全面化提供经济基础,发扬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正面作用,如用信息技术武装教育,使其成为教育全面发展的手段,要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金,不要再逼着学校去乱收费。同时要注意信息技术对受教育者的负面作用,不要让学生信息技术化,而要利用各类信息手段使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全面发展。
再次,我想讨论一个与经济的知识化和教育的全面化有关的问题,即如何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问题。在时下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时有一种片面性,即把“科”即“科技”只做狭义的理解,即只指“自然科学技术”,而“兴国”则不只是“兴经济”的问题,应是指兴整个国家和社会,靠自然科学技术就能兴国,这种理解必然带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而将狭义理解的科学技术与教育并列做为兴国的战略措施,这又必将造成教育的片面化,即教育上的唯科学主义倾向,时下教育界存在重科轻文、重知轻德以至于道德水准下降、人文精神失落、价值观念失当,与这种狭义理解不无关系。对于“科教兴国”的“科”,有人提出广义的理解,即“科”包括“社会科学技术”,以至有人提出“社会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问题还在于,“科”再广义也难以包含各类人文精神,如文学、艺术、哲学、伦理、道德、信仰等人文精神(如果硬把这些精神装进“科学”的大口袋,那就更是极端的唯科学主义倾向),而对于“兴国”,这些精神是关键性的、方向性的,是灵魂所在。鉴于这一学理层面的考虑及语义上的分析,我相应提出并发挥出“文教兴国”或“科教文兴国”的命题。“文教兴国”的“文”指狭义理解的“文化”,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精神,与“精神文明”接近。而“科教文兴国”的“文”则专指人文文化,与“科学”相对应。总之,作为“兴国”的大战略或全面性战略,不能把“文”即人文精神丢掉,让科学、人文与教育并列来兴国,也可防止教育的科学化片面性,在当下尤其要加重人文教育的份量,真正把人文教育或德育教育放在统帅的位置,以克服拜金主义、唯物质财富主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文精神所内含的价值导向将是关键性的,是事关知识经济和整个社会能否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美国战略学家罗勃特·布朗写了一本《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该书最后一章恰恰是〈价值观念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他认定价值观念不仅决定着社会发展的重点,而且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他反对资本主义的唯物质财富主义的价值取向,推崇以追求精神境界为目的的价值取向。而价值观念不是由科学理性推导出来的,只能由人文精神来设定。马克思为我们设计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价值观念,我们在制定社会发展战略时,必须以此为价值主宰,否则必将导致社会运动的混乱和人的本质的异化。我提出的“科教文兴国”或“文科教兴国”其立意正在于强调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在“兴国”上的帅导作用。
今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百年校庆的大会上对高校学生提出了四点希望:坚持学习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四个统一,可以说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综合性素质的人才的指导原则。十几年来,我一直在从事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越来越感到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一定要全面,一定要着眼于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力戒片面化和异化。我认为,我们的各类研究生应具备如下的综合素质:要有远大的社会理想,有高尚的精神信仰,有合理的价值观念,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圣洁的人文精神,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有扎实的专业训练、有自觉的创新新意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处理选择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管理、组织、协调能力,有开阔的全球意识,有坚强而灵活的心理应变能力,有康壮的身体素质。这些理想性目标的实现应有相应的教育措施,而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合理的全面的教育观念,首先实现教育观的大转变。
近年我集中研究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发表了为我国的二十一世纪所构想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当时已考虑到未来社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问题,尤其考虑到教育的全面性及对社会的根本性作用的问题,现以这一战略设想来结束本文:
“在我国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即达到小康之时,可以考虑将中国社会的发展战略转移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以社会的知识化信息化为龙头,以人口的有效控制资源的合理开发环境的大力保护为前提条件,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明为灵魂,以民主与法制建设为社会保证,以教育的优先全面发展为根本,以人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为全局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轨道上来。”(参见《理论探讨(黑龙江省党校)》9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