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创造中的问题凝视与出路_数学论文

数学情境创造中的问题凝视与出路_数学论文

数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凝视与出路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出路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毋庸置疑,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情境富有趣味性与生活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然而,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过于追求情境的生活化与趣味性,不自觉地走进了追求“情境秀”的误区。“情境秀”是什么?笔者以为,它是指一种过于强调感官刺激,过于迁就学生趣味,偏离数学学习本质目标,导致课堂“假性繁荣”的情境创设行为。我们先来看“情境秀”的几种表现形式。

一、不着边际,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

[案例1]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情境:

师:同学们,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这里面还藏着数学问题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升旗仪式的过程。

课件展示情境:伴随着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最后将画面定格在国旗飘扬、解放军叔叔敬礼画面上。(此时已用5分钟时间)

师:从这幅画面上,你发现哪儿有角?

生1:我发现五星红旗中有角。

生2:我发现解放军叔叔敬礼时手臂也形成一个角。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还有吗?

生3:旗杆与旗台形成了一个直角。

……(整个过程用时8分钟)

问题凝视:案例1中,本课教学内容为“角的度量”,而教者却花8分钟时间让学生在“升旗仪式”这一场景中寻找角,这样的设计,无法激发学生产生“如何比较角的大小”的学习渴望,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笔者以为,这样的情境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并无实质性的作用,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繁荣”之中。

出路审视:

笔者以为,我们应当善于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视为学校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必要背景。因而,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就应高度重视对于学生文化背景的了解,并应善于把它与学校中的数学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但我们更应该在进行情境创设时紧扣数学学习内容,从而避免单纯地追求情境的趣味性而显得不着边际。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重情境创设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情境可以包含激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当前学习内容的意义,教学的重要任务就在于紧扣教学内容,创设能引发其主动建构的情境。如上述案例中“角的度量”的导入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喜欢)

(电脑显示:风筝比赛画面。)

师:看天上的风筝可真多,老师想请你们做一下评委,愿意吗?(愿意)

师:按国际风筝比赛规则,参赛选手使用同样长的风筝线,必须把手中的风筝线一端放在地上,风筝线与地平面形成角的大小,形成的夹角最大,风筝就最高。

(电脑显示:风筝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其中两只风筝的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大小难以比较。)

请哪位同学来做一下评委。

……

师:看来,光凭眼睛无法准确判断比较时,我们就需要用度量的方法来解决。

二、趣味有余,偏离数学的本质内涵

[案例2]“倒数的认识”一课的导入采用了“回文诗”的形式,先摘录其教学片段:

师:老师想效法古人,来个以诗会友。(抱拳)你们行吗?

师:老师先来说一句“春眠不觉晓”。

生:齐说“处处闻啼鸟”。

师:真厉害。再来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生:齐“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你们不要得意,老师可要出难题了:“客上天然居。”

生:没有反应。

师:不行了吧。看答案,“居然天上客”。

师:怎么样?再来“僧游云隐寺”。

生:有些开始答“寺隐云游僧”。

师:人中柳如是。

生:是如柳中人。

……

师:你们真聪明,那么像这种有趣的现象数学中有没有呢?

问题凝视:案例2中的情境确实对小学生起到了吸引注意力的作用,学生也感觉富有情趣,我们甚至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味道。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回文诗”与“倒数”真的有本质的相通之处吗?进一步而言,倒数的本质特征是“乘积为1”,而分子与分母互相调换只不过是求一个数倒数的具体方法的描述;“回文诗”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我们着实难以找到满意的答案。笔者以为,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情境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案例2中教师表现出教者对情境的趣味性过于关注,不可避免地带有“去”数学的行为倾向。显然,情境创设中教师过于追求情境的趣味性是不可取的。同时,“情境创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创设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出路审视:

笔者以为,情境创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落脚点”,要直逼学习内容的“数学内核”。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一种“爬坡”的状态。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通俗地说,就是“好奇”“生惑”),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情境要促进主动建构,其内在含义就是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生成新的认识。所以,教师应贴近学生思维实际启发学生提出富有关键性的、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去探究、去解决。

三、脱离实际,违背事物客观规律

[案例3]“梯形的面积”导入

(多媒体演示一辆汽车在碰撞中挡风玻璃碎了的场景。)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发生交通事故了。

生2:汽车前面的玻璃碎了。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生1:打110电话。

生2:换一辆汽车。

生3:去修理厂换一块玻璃。

师:是呀,换玻璃需要考虑什么?

生1:要先量出玻璃的有关数据。

生2:还要算出这块玻璃的面积。

(教师通过多媒体显示:汽车的挡风玻璃的形状是一个梯形。)

师:这是什么形状?

生:是梯形。

师:那么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问题凝视:案例3中通过创设一个生活中的现实情境引入要学习的知识。从表面看,汽车挡风玻璃碎了需要重装一块是一种生活现象,从生活现象中引出需要探究的知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索新知”的新课程理念。然而,进一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情境创设有两处不符客观规律之处。其一,在现实生活中配一块常用的长方形玻璃只需要测量长与宽就可以了,至于玻璃的面积,在计算所配玻璃的价钱时才需进行计算,那么通过需要配玻璃这一情境让学生马上想到要计算面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困难的,不能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用处,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欲望。其二,如果单从配汽车玻璃这一事例去分析,基于汽车玻璃的特殊性(材料、形状等),生活中的汽车玻璃是现成的,只需根据其型号进行换置就可以了。那么从这一生活实例引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是不合情理的,不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教育理念。

出路审视:

笔者以为,数学既然是日常生活的提炼与反映,就务必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面目。数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尊重生活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不要人为地编造与生活不相符的书本数学。因此,教师撷取的数学素材、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仿真的。以现实生活作为背景,不能只关注其中的数量关系,却忽略了现实情境存在的可能性,导致数学因情节失真而与生活断层、脱节甚至矛盾。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又难以达到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并建构的现实数学教育思想强调:中小学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是从解决实际问题而来的,应注重学生掌握现实数学,注重学生形成各自的数学现实。依据他所提出的“第二个原则教导现象学”的启示,数学教师给学生创设的情境,必须是能够让学生察觉得到的、具体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其中必须包含数学的内容,应用到数学概念,还有特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情境创设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体现其真实性。同时,也要善于将数学知识同一些鲜活的、与时俱进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结合加以呈现,极大地唤起学生思考的激情。

四、成人取向,脱离学生认知基础

[案例4]一位教师在有关整数应用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某人提一桶小麦到集贸市场兑换大米,用秤一称,连桶带小麦恰好30千克。已知:每2千克小麦兑换1千克大米,桶重2千克。问:此人可换大米多少千克?若此人想换大米30千克,还需要增加小麦多少千克?

问题凝视:诚然,只有溢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才能让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链接才能让数学学习更具有实际意义。但是,如果将成人的现实生活等同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一味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话,就可能会脱离学生的认知基础,导致学生的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甚至被成人化,从而阻碍情境内在数学信息的功能发挥。

案例4中的情境把数学的初始条件置于商品交换的生活背景之中,虽然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形式在现实生活仍存在,但是,这只是基于成人的现实生活的认识。事实上,对于那些对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换行为仅有初步体验的小学生而言,是无从感知这种情境的。由于情境中的生活背景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能进行有效的“对接”,这必然给学生人为设置了一种信息障碍,进而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情境内在数学条件的观察、质疑和思考。

出路审视: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和知识结构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感觉乏味,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探究信心。所以,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富有挑战性、现实性的问题情境。

总之,数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脚手架”,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爬坡台”,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构筑“营养胚”。这样,情境创设将会走出追求“情境秀”的误区,在数学教学中散发更为迷人的魅力。

标签:;  ;  ;  

数学情境创造中的问题凝视与出路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