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益怀[1]2002年在《港人叙事——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中的“香港形象”与叙事范式》文中研究指明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政治的过渡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香港小说也呈现出新的格局 ,表现出鲜明的都市性及浓厚的本土意识。而在后现代的商业文化语境及殖民与后殖民处境下 ,香港的都市空间、生活方式都影响着人们的美学认知与表述方式 ,因而 ,
蔡益怀[2]2000年在《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中的“香港形象”与叙事范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以当代文化意识,用美学的、叙事学的方法,探讨二十年来香港小说的文学形象与叙事范式。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处于经济转型期、政治的过渡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香港小说也呈现出新的格局,表现出鲜明的都市性及浓厚的本土意识。都市的空间、都市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美学认知与表述方式,特别是在后现代的商业文化语境及殖民与后殖民处境下,香港小说家的叙事范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二十年来的香港小说,无论是在题材,还是在文化意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色。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1.考察香港小说的时代特色及定位、创作现状与研究现状,了解作家的构成;2.分析香港作家「讲故事」的方式,认识香港小说的叙事范式及演变;3.探讨香港小说中的「香港形象」,揭示其文化内蕴、社会历史经验。
唐丽芳[3]2004年在《香港城市精神观照下的景致》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以李碧华中长篇小说及其电影改编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精神塑造文本,文本重塑城市精神”为中心命题,以香港城市精神为指归,在中国文学史和香港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下,把李氏创作作为一个文学、文化现象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中千丝万缕的香港城市文学、文化因缘,使李碧华创作的多样面貌得以伸展,并以期对香港文学及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第一章从李碧华创作的文化语境与文学背景入手,把握香港城市的精神命脉,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上考察李碧华小说的文化内蕴与存在形态,并以母题学、文类学的研究方法,解读文学史系统中的香港文学和李碧华,凸显其文学史意义。 第二章通过对李碧华小说的文本细读,分析其小说在叙事方面的特点:对通俗叙事模式的实践与颠覆、电影化风格、多重反讽的叙事策略,并将其作为探视香港文学的一个窗口,探析李碧华小说的城市精神渊源。 第三章将李碧华小说中的严肃主题为讨论中心,从国族认同、女性主义、现代性反省等多个方面切入作品,并挖掘包蕴其中的香港城市形象与城市想象。 第四章作为前两章的横向补充,不满足于“香港城市精神”的单纯文本论述,尝试加入媒介因素,从李碧华小说的电影改编入手,体现香港的城市精神,并由文本之外将“城市与文学”的命题拓展深入。 本论文最后试图指出,从“城市与文学”角度对李碧华小说的个案研究,不仅可以从中探究“香港城市精神”如何影响“文学”发展,“文学”在形成“香港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同时也是从香港城市本身出发研究香港文学多元多面、众声喧哗的开端。
参考文献:
[1]. 港人叙事——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中的“香港形象”与叙事范式[J]. 蔡益怀. 华文文学. 2002
[2]. 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中的“香港形象”与叙事范式[D]. 蔡益怀. 暨南大学. 2000
[3]. 香港城市精神观照下的景致[D]. 唐丽芳. 复旦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