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4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普及阶段,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相比较于公办学校来说,这些民办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历史等方面拥有着非常明显的劣势,竞争力不高,要想提高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就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和教育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文化建设;特色校园
1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起源于对大学校园进行革新。虽然国内外说法不一样,但普遍学者认为“学校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华勒在1932年提出,在他的观点中可以总结出:“校园文化对整个校园人的影响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最终达到有效约束、规范校园人,特别是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从华勒到麦克顿、布鲁克韦尔等,他们认为学校文化这个概念仅限制于学校这个范围之内,是在学校里产生和生长,包括了学校设立的制度、思想、历史传统等,利用这些方面来影响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价值导向。学者沃特又把学校文化划分为两种,分别是自觉的文化和固定安排的文化。还有学者根据文化主体的不同,把学校文化分为以学生为代表的文化和以教师为代表的文化,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协同和对立。杰克逊基于教育学基础之上,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说。隐性课程,可以理解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的,经验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则构成校园文化的主体。哲学家、教育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在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和功能这方面做了突出的研究。
1.2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研究。就目前的情况,学术界对大学校园文化内涵还没有权威界定,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长期积累所形成的。宋伟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就是指:“大学人在长期的学术活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价值观念为底蕴,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一种精神的存在,这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身份标志。
(2)关于大学校园文化特征的研究。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化形式的文化类别,建设和发展的方式也有自身的特征。索莉莉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指出:大学校园文化除了具有社会文化所共有的阶级性与民族性等,又有其自身的社会性、高雅性、冲突性、包容性。赵会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实践性、时代性、有效性、针对性”。徐慧玲主要强调:“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显性与隐性的统一、继承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教育性与人本性的统一”。
2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困局
2.1粗放式的物质文化建设导致“人学空场”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是对校园文化历史积淀水平和文化发展样式的物化表现,其构造和设计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意向。校园物质文化包括厅堂场馆乃至校园的一草一木,既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众多民办高校不断加强校园建设、扩大校园规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产生了蔚为壮观的景象。有的学校动辄投入上千万建造豪华校门、豪华办公楼,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和办学规模的扩张,校园建设痴迷于校舍新、面积大、风格奇,在不知不觉间走向了新、大、奇的认识误区和审美盲区。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使得文化建设千篇一律、千校一面,而往往对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发展重视不够,肤浅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校园本身所具有的历史传承、精神文化及独有的风格特征等被割裂和抹拭;物质文化的育人功能被遗忘,人文关怀缺失、观念的错位和物质文化建设的偏离共同造就了“人学空场”。
2.2精神文化建设随波逐流致使价值预设走样
(1)功利主义至上造就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市场化的思想蔓延至民办高校的各个领域。教育工作标准化、功利化,急功近利地追求效率,唯社会需要马首是瞻,学校和教育几乎变为社会发展的被动者和附庸。
(2)科学主义盛行造成了理想主义的凋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即是真理”的观念成为主流,对科学的崇拜、狂热和迷信使得科学主义大行其道。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技术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盛行、统一的标准和高度精细化的规制使得作为个体的想象力、个性、兴趣等被抹杀,造成了理想主义的凋零。
(3)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动摇了人文精神。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元的价值观念应运而生,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不断冲击和挑战着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系统,昔日高贵、神圣的象牙塔已经沦为社会需求指引下的人才加工、训练基地。社会需求量大的学科专业成为主流,部分人文社科专业遭致漠视、排挤,投入少、见效快的效率至上观念深刻影响着学校的价值抉择,人文精神黯然失色。
3民办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营造措施及建议
3.1优化民办校园文化设计,挖掘育人新形式
新形势下构建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同时需牢记目的与形式的不同之处。民办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促进和稳定大学精神塑造为原则。同时,要不断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加强应对新媒介冲击的可能性。
从教育主体上,充分尊重学生诉求,了解学生所需。从教育空间上,发挥民办高校的社会功能,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从教育时间上,避免教育的滞后性,顺应时代发展,努力提高民办学校的应变能力。
3.2强化校园文化规矩意识,强调“规矩育人”的重要性
新时代的大学生渴望个性化与与话语权比以往更加强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会使他们对话语权和个性化的内涵产生误解,从而忽视规则的重要性。民办高校教育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又要强调规矩的育人作用。因此,校规校纪、学风建设等都是民办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3.3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民办校园文化地域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符合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在很多青年学子成为具有娱乐精神的自我嘲弄者,他们经常善于用各种冷笑话对自己或社会进行嘲弄,但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不以为然。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最有可能的方式之一,它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以及民办大学组织的文化活动与学生自发的协会活动之间的互动,传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于教育规范化。 教育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暗示:“当教育成为娱乐时,学习才能最有效。”但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获取知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通过开展学习伟大哲人的讲座、校园读书活动等途径,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学习的起源,也可通过将一些名言警句如:“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等运用到校训、院训中等形式来实现。通过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心理学中的“重复率”原则用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营造出勤奋好学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3)汲取传统文化中,突出地域特色。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同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不同的传统地域文明,充分汲取这些优秀文化对于传承传统文明,塑造大学生精神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山东英才学院北校区的四合院、非物质文化展馆等的建设,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激发了学生的爱校情怀。南校区图书馆的孔孟广场,都是基于齐鲁文化基础上塑造而成。
3.4加强舆论引导,建立健康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
在新媒体视域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民办高校应抓住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占据话语权,营造绿色、健康的媒体传播环境,以充分体现特色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具体来讲:
(1)民办高校应深入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引入信息筛选过滤机制,对不良信息进行甄别与剔除,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内容,以滋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深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理解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多元化需求,支持大学生自发的文化活动,并利用新媒体优势进行推广,例如山东英才学院民办高校图书馆建立微信公众号,不仅详细介绍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新进图书,还对书画展、名人讲座、读书会等活动进行了宣传、推广,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阅读需要,提高图书馆文化服务水平。
(3)注重校园特色主流文化建设,利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领袖意见”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民办高校-山东英才学院微信公众号在发布社会热点事件的过程中,引入了一些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人物的评论,利用粉丝基础,形成对事件的判断与分析,并渗透正确的价值理念,抢占话语权。
(4)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例如民办高校可以建设红色网站、学术网站、文艺网站、社团网站等,利用多种文化形式丰富文化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3.5营造民办校园特色文化环境,深化民办校园特色环境
(1)校园特色建筑,例如山东英才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建设,在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旧建筑改造,通过改造使一批具体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免费入住并进行创业,成为该校独有的校园文化风景。
(2)景观雕塑,不同的高校可设置具有本校特色的景观小品以及雕塑装置。例如山东英才学院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门口,设置了独具特色的“十大杰出母亲奖杯”雕塑。
(3)视觉导视,从色彩以及校园文化特色出发可对校园道路交通、教学楼内外等区域进行视觉导视。
(4)室内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探索,挖掘属于本校特色的文化育人环境。不同二级学院营造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氛围。另外党史馆、校史馆等都是加强校园文化特色的风景线。
4结语
民办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入手,积极搭建新媒体平台,创新校园文化内容,加强文化推广与传播,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创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发展空间的学生,才能够从数量到质量上都和公办大学并驾齐驱,真正成为中国高等教学的“顶梁柱”。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课题编号:J16ZC120。
参考文献
[1]刘祯铎.习近平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7.
[2]《“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
[3]索莉莉.“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5.
[4]叶蔚兰.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问题与破解[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8).
[5]周志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的融合研究[J].科技视界,2017(02).
[6]方志华.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及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高等农业教育,2012.
[7]彭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
论文作者:李敏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1
标签:校园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民办高校论文; 特色论文; 校园论文; 大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