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国用人标准的历史传承。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这一用人标准,又对这一用人标准进行了深化与创新:特别要注重德,把德放在首位;关注“看得准,有潜力、有前途”的年轻人才;强调这一人才标准要从小抓起;强调人才队伍要通过教育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坚持和发扬这一理念等。
关键词:习近平 人才标准 继承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判断人才的标准,在新的习近平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人才标准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发展,这必将推动我国人才队伍的蓬勃发展。
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才标准的历史传承
德才兼备的成语典故出自元代《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同时,也是我党一直坚持的用人标准。
1.我国古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思想渊源
从可追溯的文字记载而言,西周起,我国的历代统治者就特别注重对人才德才兼备这一品质的培养,强调人才的德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西周统治者在推翻商的暴虐统治之后,深知天命无常,不会始终庇佑王朝,真正的长治久安在于统治者及其大臣的“德”,发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呼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壁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虽然是针对统治阶层而言,但可以窥视到整个出谋划策的人才阶层中,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重视。统治者强调德,人才阶层必然要德才兼备,才可以顺应统治者的意愿,进而为当时的王朝做出贡献。而针对人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的阐释也层出不穷。《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唐朝一代名臣魏征谏言:“今欲求人,必须慎防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清代康熙指出:“国家用人,当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才德难以兼备时,以立品为主,学问次之。”这是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一千古流传人才标准最为直接的表述。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才标准的演变
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才德兼备”的人才标准,当然这里的人才主要是指党政人才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党政人才“四化”标准,强调“革命化”是首要标准,首先要革命化。这是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的进一步深化与具体化。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以德治国”,把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放在全国,可见以德为先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进一步继承与发扬这一人才标准,指出: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知耻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在处理德与才的关系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引经据典,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引用司马光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重要性。
二、习近平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才标准的发展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直是我国传承的用人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世界与中国,这一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习近平提出要更加注重德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要关注“看得准、有潜力、有前途”的年轻人才。
1.特别要注重德,把德放在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才为德之基,德为才之帅。现在选干部,容易忽略的往往德的。因此,在把握德与才的关系时,特别要注重德,把德放在首位。”
(1)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德与才的辩证关系一直是一个常提常新的问题,涉及到价值与真理的统一与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与真理存在着统一性关系:只有掌握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才能发现真理;发现真理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反之,如果没有真善美的价值观,就会影响对真理的追寻。即便掌握了暂时性的真理,若没有崇高的价值观的支撑,那这种真理不能造福于人类,反而会危及他人、集体甚至整个社会。这是讨论德与才辩证关系的哲学依据。
(2)“才为德之基,德为才之帅”。
首先,在德与才的关系中,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能的延伸方向。德,道德,德行。广义的道德包括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也包括一个人的理想。理想与道德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决定着个体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怎样的人生。在这一过程中,竞争必不可少,道德水平较高的个体,对所追求的事物“取之有道”,能够保证正常社会秩序与竞争原则的进行,否则就会引发不公平竞争与恶性竞争。
其次,才是德的基础与支撑。拥有了才干,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他人。如果没有相应的才干,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从而影响自身价值的实现。
再次,在德与才的辩证关系中,德是首要的,要特别注重德的培养考察。我党出现了一批批的好干部,他们可能不在高位,甚至是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但是,他们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人民和时代所铭记。与之相反,十八大以来,落马的高官比比皆是,这些落马高官背后,是一个个利益集团,是侵蚀人民和国家利益的“毒瘤”,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关注“看得准、有潜力、有前途”的年轻人才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会议上关注看得准、有潜力、有前途的年轻党政人才,提出“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这虽然是对党政人才所言,但是,放在整个人才队伍,仍然适用。
年轻人才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未来的人才事业注定由他们主导,这就需要重用一些年轻有为的人才。“看得准、有潜力、有前途”是习近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才标准对年轻人才的具体化,是针对年轻人才的具体标准。
“看得准”是指年轻人才要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看清事物的本质,有清晰的思路和清醒的头脑。这一点对于年轻人才尤其重要。当今世界的价值观纷繁复杂,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不同。这就要求青年人才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为看似光鲜亮丽的“外表”所迷惑,要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要有远大的理想信念追求,补足精神上的“钙”,才能够肩负大任。每个年轻人才工作各异,个体的具体情况不同,但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大背景之下,每个年轻人才都应该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潜力”是指不能以现在的处境来衡量年轻人才,更不能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年轻人才,而要看其开发潜力。人才不问出处,有多少人才都是从最底层、最基层干起,这样才能一步步成长;相反,一些年轻人是所谓的“官二代”或者“富二代”,那我们就一定能够确认其是我们更加需要的人才吗?时间和实践在改变着我们年轻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看的是潜力,而不是现实的状况。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在努力与奋斗,变化性大。阿里巴巴的马云、新东方的俞敏洪等,他们在年轻时并不出色,但具有巨大潜力。这就需要在选拔人才时要充分考虑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潜力”因素,这对于我国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
“有前途”主要是指年轻人才中发展空间大的人群。“有前途”是“看得准”和“有潜力”的结果,“看得准”和“有潜力”是“有前途”的前提条件。一个人能够“看得准”,具有辨别事物的能力,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具有潜力,那他就是人才,符合人才的标准。
三、人才队伍要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直是我国的人才标准,这一人才标准的优越性已被历史和时代所证明,并且越来越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共同的人才标准。那么,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人才标准呢?习近平总书记曾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好地坚持这一人才标准,首先“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其次,要通过教育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落实这一人才标准。
1.立德树人,从小抓起
相对于才干而言,品德的修行更应该从小抓起。品德修养涉及到心理效应,众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他一生的心理状况,并且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美国著名奥斯卡电影《沉默的羔羊》就证明了这样一个真实的经历,主人公汉尼拔的生平根据纪实性小说《红龙》改编而成。当然,艺术高于现实,但这些作品确实是根据现实生活和真实人物的经历改编:主人公汉尼拔残忍而又冷静的作风是由其童年的不幸遭遇决定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儿童的成长,立德树人,要从小抓起。
2.加强学习,付诸实践
在如何加强人才的道德时,习近平指出:“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这对于人才队伍坚持与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也是恰当的。这一人才标准主要要从每一个个体的内因出发,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实践来坚持与提升。
3.加强学习,读书修德
要使得自身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接受教育、自我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当今世界,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每个人必须坚持学习,甚至要终生学习,才可能不被这个时代所抛弃。要学习别人的知识与经验,我们通过吸收间接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尤其重要。
4.知行合一,付诸实践
实践是沟通物质与意识的桥梁,在学习到知识之后,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甚至批判与再认识真理。在实践中,所学才能变为所用。即使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在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们要坚信实践的力量,当然,在这当中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要坚信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不断使自己强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之江新语[M].杭州: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3]论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23。
[4]邵士梅 注译 大学中庸[M].陕西:三秦出版社,2008。
[5]诸子集成(第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李宗侗 夏德仪 资治通鉴今注(卷一)[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
[7]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5,31。
作者简介
成杰(1989—),男,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人,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现就读于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与党务工作。
论文作者:成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9
标签:人才论文; 德才兼备论文; 标准论文; 这一论文; 以德论文; 为先论文; 习近平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