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交联电缆的局部放电试验是出厂例行试验的重点检验项目,当检测发现放电过大现象就需对其故障或缺陷点定位,以便解剖分析放电过大原因。在实践中发现,如果放电点距离电缆端头大于30m左右很容易定位,如果放电点在靠近电缆端头的地方则往往不能准确判定。当然,如果升高电压把电缆击穿就容易进行定位,但会破坏放电点周围现场,不便于分析缺陷的原因。利用瑞士哈佛莱TE571[1]脉冲测试仪进行定位,可以得到放电点是否靠近电缆端头和放电点到端头的距离等这两类信息,但是仅从这两类信息还无法判断放电点是靠近电缆近端(连接高压引线端)还是远端(非连接高压引线端);用TEKTROMX2430A示波器定位也不能断定放电点具体位置。由于无准确的判断方法,常采用办法是:先从电缆一端截断3m左右后再试验,若合格说明放电点被截除,否则再从另一端截断再试,直止合格。这就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因此,为了正确判断电缆端头放电点位置,我们通过检测实例和模拟验证的方式,探求更加准确的判断方法。
2检测实例
将一根已击穿的电缆截断后,对各段进行检验。当检验一段长度为94m的110 kV电缆时,电压升到12 kV左右就听到“啪啪”的放电声,并确定放电声是由电缆远端传来,因此初步判断击穿点在远端,随后通过TE571定位系统得到对应的放电脉冲曲线,如图1所示,从而可知脉冲波在交联电缆中的传播速度为168.5 ,故障点位置为3.3m。然后,从离电缆远端端头3m处剥开铝护套,在离端头3.2m处发现了击穿点。当检验一段长度为113m的110 kV电缆时听到来自电缆近端的放电声,得到对应的放电脉冲曲线如图2所示,从而可知传播速度为169.0 ,故障点位置为5.2m。最后经电缆解剖后发现击穿点距离近端5.0m。
根据电缆击穿放电点的实际位置和对应的放电脉冲图,可以初步得出一个判断方法:当第一个放电脉冲幅值比第二个大(对应于图1),放电点靠近远端端头;当第一个放电脉冲幅值比第二个小(对应于图2),放电点靠近近端端头。
3模拟试验验证
取一根长度为495m经检测合格的110kV电缆,在离电缆远端端头2.5m处做一个切口(此切口不影响成品长度),使其露出绝缘,然后进行模拟试验,得到放电脉冲曲线,如图3所示,从而可知脉冲波传播速度为166.1 ,故障点位置为2.5m;用同样的方法在长度为559m的110kV电缆近端端头处做一个切口,也可得到放电脉冲曲线,如图4所示,以及脉冲波传播速度为169.8 ,故障点位置为2.4m。通过两图及切口的实际位置,验证了上面的判断方法是正确的。
4理论探讨及分析
当电缆局部放电时,在放电点处发出脉冲波向两端传播〔2〕。若放电点靠近电缆近端N,如图5所示,传向近端的脉冲波到达N端后反射,且在定位仪上显示出来,称为直达波。传向远端的脉冲波到达F端后反射到达N端且在定位仪上显示出来,称为反射波1 。此时,直达波在N端发生反射到达F端后再反射到达N端且在定位仪上显示出来,称为反射波2 。由于反射波1和反射波2到达N端的时间差很短而产生叠加,所以实际看到图4中的第二个脉冲波是叠加了的波形,因而其脉冲幅值比第一个大。
若放电点靠近电缆远端F,如图6所示,直达波和反射波1到达N端的时间差很短而产生叠加,所以在图3中实际看到的第一个脉冲波是叠加了的波形,因而其脉冲幅值比第二个大。
5长电缆端头附近的放电
通过对不同长度的电缆做模拟试验,发现上面的判断方法对长电缆来说是不适用的。举例如下:
对长度为780m的110kv交联电缆在距近端2.5m做切口可得到放电脉冲图图7(脉冲波传播速度为153.3 ,故障点位置为1.9m),对长度为822m的110kv交联电缆在距远端2.5m做切口可得放电脉冲图图8(脉冲波传播速度为172.7 ,故障点位置为2.8m)。按上述判断方法,图7中第一个脉冲幅值比第二个大,放电点靠近远端,但是,这与实际不符。
实际上,图7中第二个脉冲波仍是反射波1和反射波2叠加而成,因脉冲波在传播中发生衰减,且传播路径长,即使叠加也不如直达波的幅值大。对于图8,第一个波幅值大,其原因是叠加而成;第二个波幅值小,其原因是传播路径长而衰减严重。图8波形特点是第一个脉冲波幅值比第二个大得多。
6结论
对于交联电缆端头放电的情况,当电缆长度小于560m时,如果第一个放电脉冲幅值大于第二个,则放电位置靠近远端端头;否则靠近近端端头。当长度大于600m时,其经验是:靠近近端端头放电时第一个脉冲波幅值比第二个大;靠近远端端头放电时,第一个脉冲波幅值比第二个大得多。
参考文献:
[l]瑞士HAEFEL丫TE571脉冲测试仪使用说明书[z]
[2]邱昌容,王乃庆电工设备局部放电及其测试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论文作者:殷华新,王芳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7
标签:脉冲论文; 电缆论文; 第一个论文; 第二个论文; 远端论文; 反射论文; 位置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