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六中学 138000
摘 要:数学是启智、推理、延伸思维的代表,而德育是德行、品质、构建灵魂的依托。二者结合,就是我们理想中的教学境界——德才兼备、教书育人。以下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谈一谈具体如何渗透德育内容,力图实现中学生新时代下的综合、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数学 德育教育 教学方法
对于中学生实施德育,我们可以渗透到任何一门学科中,而因为数学是一门知识涉及面广、与生活更加贴切并且教学用时多的综合性课程,所以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十分合理。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渗透德育谈几点真实体会,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深挖名人事迹,培养爱国情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涌现过很多的数学家、科学家,他们不但在数学领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更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国家写上了浓墨重彩、光耀万代的一笔。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先辈身上散发的家国意识,更要提升中学生的爱国情感。
比如,我国古代数学典籍《九章算术》中就曾涉及“方程章”,这一方程思想的提出比西方国家要早很多年。此外,此书中所讲到的“方程章”也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类似的实例还有“杨辉三角”,这些数学的大发现比其他国家也要早400多年;而众所周知的月球环形山纪念者——祖冲之,其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等也要比西方国家早1000多年。
可以说,这些都是我们古人在数学方面做出贡献的冰山一角,也是我们所有华夏儿女有目共睹的。而从近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数学领域做出的成绩也不尽斐然。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等。这些真实的典型案例都可以拿到数学课堂讲给学生听,从而点燃中学生心中那颗炙热的爱国火苗,并让其呈现燎原之势,燃尽整个中学课堂、中学校园,提升青少年的民族优越感和自豪感。
二、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其暗含的美学
素质教育理念中,不但包涵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内容,还要求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做一个富有生活艺术感的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数学中有美学的元素吗?这一问题的结果相信所有教过数学的同仁都应当知晓,数学内容中不但包涵美学,还体现得较为明显。
比如,美学设计中应用最多的“黄金分割点”——其近似值为0.618,通过应用这一数值,我们可以构造出更多富有美感的图象和立体画面,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再添艺术气息。
又如,在讲到“立体几何的三视图”的知识时,通过平面三视图,我们便可以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生动的三维模型,这便是数学带给人的想象美。再如,数学知识中的“轴对称”可以说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阔,这种对称美给人以和谐、温暖、舒缓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缓解视觉疲劳的能力,生活建筑物的外观设计、水杯设计、桌子设计等等都体现了对称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中的这些美学因素挖掘出来,揭示给学生看和分析,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思想情操。
三、从数学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
从数学知识的推理、论证、导入、导出、总结等构建中,我们可以有效培养中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学习毅力更加顽强,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辩证分析观等等。数学知识的推理过程,需要学生根据数学的定理、法则,依据一定的数学思维来分析,而在分析的过程中又同样需要注意细节、谨慎细微、客观全面、实事求是,这样才能得到最科学的结论。
比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就是需要经过反复数次的求值之后得到结论,而多次求值,我们与真理也就更近了。
再如,有的学生在书写方面寥寥草草,几笔带过,再回头看自己的笔迹时已不知所写,这便是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如何将德育融入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值得我们所有数学教师反思,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素质教育的内容。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深挖数学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并且善加利用,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机渗透,最终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德育和智育有效结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形势 德育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初探[J].中华少年,2017,(23)。
[2]周跃佳 知识诚可贵,育人价更高——例谈数学教学中的形象比喻与德育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7,4,(26)。
[3]王杰 数学——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A].石家庄市翰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第九届杂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石家庄市翰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
论文作者:刘宇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这一论文; 美学论文; 中学生论文; 爱国论文; 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