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城市园林规划与2010年规划预测研究_绿地面积论文

城市园林“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预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划论文,城市园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预测原则

本预测研究数据成果的提出基于如下前提条件:国家宏观经济建设战略目标如期实现,全国国民经济总的发展速度在2000年以前继续维持在8~9%的水平(以现行统计口径,城市市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约为13%),下个世纪初期将略有降低;城市水平、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甚至包括国家政策在现有基础上保持连续态势、不出现大的波折。预测研究所依据的统计数字,来源于建设部综合计划财务司编印的1978~1993年度《城市建设统计年报》、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刊发的资料文献。

根据建设部要求,本预测研究以1995年、2000年和2010年作为预测年限。

预测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 指标应能明确反映相关行业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

□ 指标应有多年延续性的统计数据所支持

□ 指标尽量与国际统计惯例相近

□ 预测指标相互独立,彼此之间无派生关系

□ 预测指标按建设部综合计划司编制的《城市建设统计指标解释》定义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预测方法为线性回归法。

考虑到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发展预测是一项社会发展预测,影响因素很多,既有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等可能量化的制约因素,又有政策等不可量化的制约因素。因此,对于某些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在进行预测过程中进行宏观分析, 力求预测结果能反映行业发展的规律。1978~1993年间,城市人口年递增率5.6%,依照国家有关计划, 预计从目前到2000年和下个世纪初期城市人口年均递增率分别为5.0%和3.5%。据此,预测1995年、2000年和2010年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总计为2.0、2.5和3.5亿人。城市市区GDP的测算统一以1990 年不变价格进行。测算至2000年以前的城市市区GDP时,以1978~1993 年的实际年递增率13%考虑,下个世纪初期按10%考虑,则1995、2000和2010年城市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7、3.1和8.0万亿元。

二、园林事业发展现状与回顾

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指标是表示人们生活水平的两个重要方面,即当今国际社会的“环境与发展”主题,园林事业发展状况更是城市生态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在发展经济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保证城市生态建设同期进行,至少使城市环境质量不能下降。园林事业的发展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和技术法规,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不同角度来确保城市园林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1978~1980年,是我国结束动乱、发展经济的起步阶段,有些统计数据不全或统计口径出入较大,导致有些指标不稳定。

图1 1978~1993年城市绿地建设发展趋势图

图2 1978~1993年城市绿化水平增长趋势图

1985年前后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平稳上升,但人均公园面积、人均绿地和投资额有一个较明显的上升、这说明增加的投资主要用于城市总体绿化水平的提高上,也可能由于统计范围的扩大,导致人均公园面积和人均绿地指标的上升。

1990年,绿化覆盖率、公园个数,人均公园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平稳,人均绿地指标有一个明显上升,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额却呈下降趋势。因此,可以推测指标的上弹可能是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所致。

1992年前后,除人均绿地指标平稳上升,固定资产指标有一明显上弹外,人均公共绿地、人均公园面积指标都出现停滞和下降,城市公园绿地被侵占现象严重。

国家大力支持城市园林事业的发展,但有关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并不顺利。由于园林的生态效益相对来说是缓慢而长久的,所以,有些地区急功近利,在用地和资金出现紧张时,首先被挤掉的就是园林的投入,这使国家制定的行业计划受挫,行业发展的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1980年国家建委颁发的暂行规定中,公共绿地近期(1990年)3~5平方米/人的目标已基本实现,远期(2000年)的7~11平方米/ 人的目标已减至6平方米/人和2010的7平方米/人,但从“八五”前三年的情况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仍困难重重。

目前园林建设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虽然近几年来园林行业的主要指标在逐渐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大大滞后于经济的增长。城市绿地被侵占,园林绿地指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绿化覆盖率在30%以下,难以改善城市小气候。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生态建设未能协调进行。

□ 由于园林属于公益性的福利事业,国家有限的事业费只能将园林建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情况较好的1991为例,全国城市园林支出为18.66亿元,而收入为8.3亿元,帖补率为55.24%。 尽管目前出现一些社会办公园,企业搞绿化,但系统外和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要偏重于盈利性的项目和局限于单位内部,未能形成公益事业的投资主体。所以,园林事业的发展还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

□ 在继续完善行政立法和技术立法的同时,应加强执法的严格性,既要改革现有体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园林事业,又要建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和经营中的行为规范,以保证城市园林综合效益的发挥。

三、园林行业发展预测

(一)预测指标选择

建设部《城市建设统计指标解释》中城市园林指标计37个,199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报》中,城市园林指标计11个(派生指标不计在内)。根据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分类和统计的习惯,考虑未来与国际接轨,增强指标的可比性,我们选择三个主要指标和三个参考指标来反映本行业的发展水平。

主要指标:

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生态状况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室外绿色空间

拥有状况

绿地率(%) ——土地利用状况

参考指标:公园个数(个)

人均公园面积(平方米/人)

绿化覆盖率(%)

(二)预测方法

除绿地率指标缺少1978~1985和1991~1993年数据外,其余指标皆覆盖1978~1993年,数据完整,故采用线性回归预测。经试算确定,采用以时间(以1978年为基准0年)为自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法。

(三)预测结果

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Y=6.0352+1.4589XR=0.959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Y=2.146+0.178X R=0.9763

绿地率(%)

预测年限 1995年 2000年 2010年

绿地率(%) 20.924.832.6

公园个数(个)

Y=150.3+138.1X

R=0.968

预测年限 1995年 2000年 2010年

公园个数

263633274708

人均公园面积(平方米/人)

Y=1.3074+0.1482X R=0.9696

绿化覆盖率(%)

Y=8.938+0.7789X

R=0.991

预测年限 1995年 2000年 2010年

绿化覆盖率(%)23.026.934.7

(四)预测结果分析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000年达到5.7平方米和2010年达到7.5平方米,与建设部1993年新近调整的绿地建设指标比较接近,即6平方米 /人和7平方米/人。这是按现状低速度发展前提下所达到的低目标, 其可实现性较强。联合国在1969年提出的市区内公园绿地定额为60平方米/ 人。英国30年代公园绿地标准为20平方米/人,60年代以后多在40平方米/人以上,德国70年代以后为40平方米/人以上, 与我国建设用地状况相近的日本2000年将达到20平方米/人。

公园个数 2000年达到3300座、2010年达到4700座,而日本1960年城市公园已有4511座,1967年达23875座,至1983年已达4万多座。

人均公园面积 国外的城市公园概念类似于我国的公共绿地,如果直接用城市公园的概念比较,我国比国外发达国家低十几倍。

绿化覆盖率 2000年可达26.9%,尚不够30%,难以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2010年达34.7%,也仍是偏低的标准。

(五)2010年发展趋势的预测

事实上,2000年以后的指标预测难以做到十分精确,现将行业发展趋势作一概要分析。

□ 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指出“市政公用事业对于……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目标是“……园林绿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就从政策上保证了本世纪末和下一世纪初园林行业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园林行业的相关标准正在筹编中,这使得行业的技术立法和行政立法相配合,逐渐完善。

□ 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上海地区、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港澳穗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南京),在下一个世纪初都可能发展成为城市带或准城市带。城市带与一般城市单纯的“钢筋混凝土”式(仅有微乎其微的绿地)形状不同,它必须同时包含密集走廊和边缘绿地。1960年美国东北部城市带中,农业、林业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78%,农林用地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形式,它体现了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对游憩活动等精神享受的渴求。城市带强调农田、林地和绿化的间隔和包围,并把他们作为城市带空间组织的有机部分,城市间距接近40公里,绿化带可能数千米。上述五个地区皆为我国人口稠密区,届时它们的人口数将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4~30%,它们的发展将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总体规模、绿地分类和统计方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将绿化带统计入城市用地,则可使城市园林绿地指标有一较大的上升。

□ 现代大城市的整体效益体现于综合效应,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建设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城市园林对城市生态的建设起着决定作用,城市园林绿化的落后将导致大城市中心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下降,而大城市整体效益的降低必将促使大城市空心化和郊区化。

1989年我国有30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总人口数达6070万,占我国城市总人口的41.5%,占城镇总人口的29.1%。预测2000年全国将有约40座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数的32%。西方国家大城市步入郊区城市化时,年人均国民收入2500美元左右,我国的上海、广州、北京和天津1988年分别在1038~1500美元之间,下世纪初可能首先达到2500美元,那时将是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开始。城市园林应面向21世纪,为即将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

□ 我国的城市绿地分类体系仿自前苏联的体系,已逐渐不适于我国建立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土地开发、建设和管理的体系,其行业指标与国际相关指标的可比性不强,因此应着手建立适宜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城市绿地分类体系,在与国际的比较中,以体系对等代替现在的指标对等,逐渐采用人均公园面积和绿地率指标来反映行业水平。

城市生态建设要求迅速规划、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的结构将和绿地的规模同样重要。

1992年,我国政府在《里约宣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上签字,《中国21世纪议程》也明确我国将加强动、植物的移地保护工作。因此,未来我国的城市动物园和植物园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将有一个提高。

□ 到下世纪中叶,发达国家的人均公园面积可能达到或超过70平方米/人。我国人均土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50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我国的人均公园面积应达到35~40平方米。由此可以推断,如果采用人均公园面积指标,我国2010年以达到20平方米/ 人为宜,否则,园林行业在下世纪中叶,难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日本的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市园林绿化现状水平不高,与我国的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状况相似。日本在2000年规划人均公园面积为20平方米,其实现之困难不亚于我国。

下一世纪初,我国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在达到“小康”后,居民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对人身财产保险系数的要求将会更高。从城市防灾(地震、火灾)的角度分析,2010年我国人均公园面积以不少于20平方米为宜。

根据预测,2010年我国人均园林绿地面积为53平方米,如果我们调整城市绿地分类系统,充分利用城市土地,加大改革力度和资金投入,将53平方米的一半建设成为公园绿地是完全可能的。

(六)投资预算

以单位园林绿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万元计(1990 年投资水平),“九五”其间需要固定资产投资约140亿元(1990年不变价),2000~2010年需360亿元。

年份 新增园林绿地面积 固定资产投资额

(公顷)(亿元)

1993~1995166728 67

1993~2000503228 201

1993~2010139528 558

四、政策与措施建议

□ 完善行政与技术立法,建立严格有效的奖罚体制。

□ 加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动、植物移地保护、保障绿化用地,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 改革体制,增加园林建设的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办园林,使“人民城市人民建”。

□ 建立经济与环境核算体制,使园林行业家底有数、管理有目标。

□ 鼓励园林行业进行理论探索以及建立各类示范区,在保障指标“量”的前提下,在美化环境的“质”上有所突破。

□ 建设用地紧张的城市,园林宜向立体化发展,如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积极利用非建设用地区域。

□ 重点是1994年~2000年的工作,防止片面强调经济指标的观点,对园林行业实行综合考核。

□ 城市园林绿地分类体系和统计指标应进行调整。

五、主要结论

□ 主要的指标定额不论是目前还是未来的预测值,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比,与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都是大大偏低的,甚至不能满足城市生态建设的最低限度。

□ 人们的经济水平达到“小康”后,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将更加强烈,矛盾更加突出。所以,“九五”的建设应为2000年后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发展城市园林应在内部挖潜和提高质量上下工夫。充分利用非城市建设用地建立多种类型的绿地。

此文是建设部研究课题《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预测研究》的一部分。

感谢建设部计财司、规划司和城建司在组织协调、提供资料和技术咨询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标签:;  ;  ;  

“九五”城市园林规划与2010年规划预测研究_绿地面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