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虚词的运用及其审美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体诗论文,虚词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诗歌篇幅小,语言要求精粹凝练,尤其是近体诗,受字数、声律的严格限定,这种要求就显得更为突出,正如前人在评述五律时所说的:“五言如四十个贤人,着一个屠沽不得。”〔1 〕必须句句精心斟酌,字字反复推敲。同进,诗歌语言又要求有鲜明的形象性,要做到“叫人读了仿佛有许多影象跃跃欲出的样子。”〔2〕因此, 在近体诗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常有具象意味的实词占有较大的比例;诗人在“炼句”、“炼字”时也往往更注重这些实词。有些近体诗句甚至仅仅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等,都是只“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3 〕连缀而成的“实装句”〔4〕。相对来说, 近体诗中虚词出现的频率则要低得多,有些学者便由此而论定省略虚词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认为虚词会影响诗歌语言的弹性美。闻一多先生就曾经说过:“本来‘诗的语言’之异于散文,在其弹性,而弹性的获得端在虚字的节省。”〔5 〕这话虽不无道理,但却似乎有点绝对化。虚词虽不象实词那样具有叙事状物、写景摹态等比较实在的意义和功能,但它在诗歌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恰当地运用虚词不仅不会影响诗歌语言的弹性,妨害诗歌的审美特征,反而会有效地增添诗歌语言的审美效应。这一点早已为历代诗人的创作实践所证明。宋代诗论家罗大经曾经明确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要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6 〕这里所说的“健字”,即实词,“活字”,即指虚词。在近体诗中恰到好处地用虚词能细腻准确地表现出诗歌的气势、神韵、声情,传达出种种含蓄委婉的言外之旨,产生实词难以达到的审美效应。
二
近体诗中虽然虚词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门类却很齐全。除了叹词由于受近体诗句式限制(近体诗为五、七言句,而叹词一般独立成句)而极少出现以外,其他各类虚词在近体诗中都能见到,下面试举例分析。
(一)副词
副词虽属虚词,但由于它具有表情态、程度、时间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在近体诗中经常运用。常见的有:惟、亦、皆、且、犹、俱、空、自、更、岂、必等,如:
1、卷帘惟白水,隐几亦青山
(杜甫《闷》)
2、万象皆喜气,孤星自客槎
(杜甫《宿白沙驿》)
3、诗书遂墙壁,奴仆且旌旄
(杜甫《避地》)
4、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杜甫《出郭》)
5、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杜甫《咏怀古迹》)
6、花须柳眼各天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李商隐《二月二日》)
7、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炎武《又酬傅处土次韵》)
8、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是风流
(袁枚《钱》)
(二)介词
常见的有:以、于、与、被、教、因、以、为等,如: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怀诸弟》)
2、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杜甫《瞿塘怀古》)
3、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
(杜甫《栀子》)
4、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杜甫《戏为六绝句》)
5、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贾岛《寄韩潮州愈》)
6、每被老元偷格律,常教短李服歌行
(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赠元李》)
7、良马足因无主腕,旧交心为绝弦哀 (崔珏《哭李商隐》)
8、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杜甫《九日》)
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 口占示家人》)
(三)连词
常见的有:若、虽、纵、缘、而、以、与、之等,如:
1、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杜甫《后游》)
2、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李商隐《隋宫》)
3、柳陌虽愁风袅袅,葱河幸自雪漫漫 (章碣《春别》)
4、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春风也不消 (高蟾《春》)
5、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李商隐《随宫》)
6、得意醉而非醉侯,游身材与不材间 (胡诗庐《遣怀》)
7、曲槛以南青嶂合,高堂其上白云深 (韩驹《阙题》)
8、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
——“之”,按郭锡良先生说,为连词,主要用来连接定语与中心词。
9、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
(杜甫《题郑县亭子》)
(四)语气词
常见的有:也、焉、矣、哉、耶(邪)、尔等,如:
1、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岛使来赊 (李商隐《昨日》)
2、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春日怀李白》)
3、高义终焉在,斯文去矣休
(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4、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 (杜甫《峡口二省》)
5、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6、有才不用今老矣,无谋自荐谁识之(苏轼《送任伋通判黄州并寄其兄孜》)
7、吾道非邪来旷野,江涛如此去何之(陆游《望江道中》)
8、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
9、重对寒窗梦也耶,萍踪回首不须嗟。(韩子曦《感遇》)
这些语气词或用在句中,如2、7;或用在句末,如1、6;或单用,如1——8;或连用,如9;或表疑问,如7、8;或表感慨,如5、6。 其用法和语气灵活多变,有很好的表达作用。
三
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过:“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文如此,诗亦如此。在近体诗中,虚词与实词巧妙配合,彼此映衬,能使诗句形神俱足,声情并茂,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下面以代表近体诗创作最高成就的杜诗为例,从几个方面试作分析:
(一)有助于诗句的灵动健炼,悠扬流畅。
近体诗格律谨严,遣词造句力求简炼,如果是律诗还要求对仗工整,这样就使诗句呈现出一种紧凑整饬的美感。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这种美,则有可能使诗句流于板滞,影响表情达意的灵活性。近体诗中如果适当地运用虚词,能使某些诗句产生一定程度的散文化倾向,即成为诗中的“文句”。这种“文句”与诗中其他的句子相互比衬映照,能够使全篇产生一种张驰顿宕的美感,从而化板滞为流动。“诗中有文,词调流畅”,〔7〕如杜甫的拗体律诗《白帝城最高楼》:“城尖径仄旌旆愁, 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这首诗的头尾两句与中间四句都是紧凑整饬的“诗家语”,而第二句“独立漂缈之飞楼”与第七句“杖藜叹世者谁子”,由于有虚词“之”、“者”嵌于其间因而具有明显的“文句”意味。这样两种句法交叉错落,使诗句显得流畅健炼,充满弹性,另外,有了虚词之后,这两句诗的节奏也与其他各句形成鲜明的比照:“独立/缥缈之飞楼”是“2/5”节奏,“枝藜叹世者/谁子”是“5/2”节奏,而其他六句都是“2/2/3”节奏。 这不同的节奏在诗中张驰顿挫,相映成趣,使诗歌词调流畅,句法灵动,悠扬开合,自成奇响。正如李因笃所评价的那样“浑古之极,不可名言,律不难于工而难于宕,律中古意不难于宕而难于劲。此首句着一‘之’字,其力万钧。”〔8〕邵长蘅也极力赞叹此诗:“奇气奡兀, 此种七律,少陵独步。”〔9 〕这种奇妙的审美效应与诗中的虚词运用是密切相关的。
又如被浦起龙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10〕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崃,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之所以能“一气旋转”。〔11〕“有如长江放溜,骏马注坡,真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12〕这也与其中的虚词运用有很大的关系。诗中句句都有虚词斡旋其中,如“忽”、“初”、“却”、“好”、“即”、“便”等贯串全篇,一气挥洒,转宕有神,其激情快意,溢于言表。无怪乎被人称为“七律绝顶之篇”〔13〕、“神来之作”〔14〕。
(二)有助于表现诗句中的声情韵致
“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15〕近体诗中实词有具象摹状之功,虚词则有传声达意之效。虚实相生,情韵尽出。在近体诗中画龙点睛地运用虚词,能细腻准确地表达诗中婉曲绵邈的声情,增添诗句摇曳流转的韵致。如杜甫七律《野人送朱樱》:“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诗人从西蜀农民赠送的樱桃引发联想,首句用“也”、“自”两个虚词暗暗点出异地之重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的难忘往事,其转蓬飘泊之思,抚今追昔之感笼罩全篇。这种氛围的营造主要从“也”、“自”二字生发而来。又如他的《和裴迪登蜀州连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日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重重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中运用一连串的虚词:“还”、“相”、“可”、“幸不”、“若为”、“自”等,纡徐深婉,韵致悠长,宛如对面娓娓诉来,声情毕现,被谢榛赞为:“句法老健,意味深长,非巨笔不能到。”〔16〕再如“高义终焉在,斯文去矣休”(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归》),“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杜甫《峡口二首》)等,句中通过“矣”、“焉”、“哉”等虚词传达出一种极为深沉强烈的感叹语气,同进,这些诗句由此在语序上也有所变化,或将语气词嵌在句中以显顿挫,如“高义终焉在,~”一联;或将主谓倒装以示强调,如“去矣英雄事,~”一联。诗人凭古吊今之情思,人世沧桑之慨叹,尽蕴含于字里行间,情致显得格外凝重深远。
(三)有助于传达出诗句的言外之旨
“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17〕“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18〕要达到这一审美高度,除了内容方面的精心营构之外,还要借助语言形式方面的表达功能,而虚词的运用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在近体诗句中诗人常常会有意识地省略一些充当谓语的实词,从而形成语言表层的断裂与跳脱;同时,又精心选择一些恰当的虚词嵌于句中,以虚为实,斡旋流转,使诗句产生一种峰断云连的审美效应,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出诗句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如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句中省略了动词,而以“自”、“空”两个虚词绾接主语和宾语。这种语法变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诗歌语言的“陌生感”,延长读者感知诗句意蕴的心理过程,让读者不得不通过一种格式塔式的心理重建来细细体验诗人观照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从而很自然地介入共同的审美创造,这种审美创造能有效地拓展诗句的表达空间。另外诗句中“自”“空”这一类虚词具有一种拟人化的功能,能把大自然中无情的芳草禽鸟有情化,从而使诗句染上诗人浓烈的主观情绪:芳草年年绿,斯人长已矣,黄鹂空自啼,伟业已无踪。那字句之外的吊古伤今之情令人品味无穷。正因为这种以虚为实的表达方式能丰富诗句的意蕴,增加诗句的“空间玩味”、所以在近体诗中十分常见,仅以杜诗为例就可以举出很多。诸如:“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送远》),“万象皆春气,孤星自客槎”(《宿白沙驿》),“卷帘惟白水,隐儿亦青山”(《闷》,“江山故国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咏怀古迹》),“江心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寿》)“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滕王亭子》)等,可见这种运用虚词来取代实词的方法已成为杜诗练句炼字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也一直被后人所激赏,尤其是后两例,数百年来始终为后代诗论家所津津乐道。宋代叶梦得曾赞道:“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开阖变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容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滕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19〕“江山~”一联中那“见于言外”的“俯仰古今之怀”正是由虚词“自”来体现的;而“粉墙~”一联之所以工妙至到,也正在于诗中用了“犹”、“自”这两个虚词来暗示了滕王亭子的年代悠久,历尽风雨。诗句气韵生动、意蕴丰富,显露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这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审美效应与虚词的运用之妙显然是分不开的。
(四)有助于揭示诗句中蕴含的逻辑关系
近体诗言简意丰,有时在有限的语言形式中会蕴含着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诗人往往通过虚词的运用来揭示这种关系。虽示出诗句内在的语义脉络,使全篇生气贯注,首尾呼应。如杜甫《又呈吴郎》一律的中二联:“不为困贫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访远客虽多事,便插棘篱却甚真”,短短四句诗中隐含着种种不同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假设等,从而使诗句显得情辞恳切,语意深婉。而这些逻辑关系正是通过诗句中“宁”、“缘”、“转”、“虽”、“便”、“却”、“甚”等一系列虚词的穿插呼应来体现的。借助这些虚词的表达功能,诗人那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20〕千载之后仍令人唏吁慨叹,类似的例子在近体诗中还可以找出很多。例如:
①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杜甫《后游》)
②柳陌虽愁风袅袅,葱河犹自雪漫漫 (章碣《春别》)
③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春风也不消 (高蟾《春》)
④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无题》)
以上数例中,例①表达的是假设关系:例②表达的是转折关系;例③表达的是让步关系;例④表达的是递进关系。这些诗句既准确地显示了诗句之间细致曲折的逻辑关系,又充分体现了近体诗语言的弹性与力度,气韵流转,圆熟劲健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四
从以上的分析大致可以看出,近体诗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不仅不会妨害诗歌的审美特征,反而能使诗歌词调流畅健炼,情韵生动深婉,变板滞为流转,化质实为空灵,从而有效地拓展诗歌的表达空间,丰富诗歌的表达手段,增添诗歌的审美情趣。但是运用的关键在于必须“恰到好处。”这是需要识见与功力的。前人早就指出过:“炼实字有力易,炼虚字有力难。”〔21〕若“善用虚字,开合呼应,悠扬委曲,皆在于此;”若“用之不善,则柔弱缓散,不复可振。”〔22〕这其中的妙谛值得我们去认真地领会,深入地探讨。
注释:
〔1〕刘昭禹:《郡阁闲谈》;
〔2〕朱自清:《短诗与长诗》;
〔3〕李东阳:《麓堂诗话》;
〔4〕黄生:《杜诗论》;
〔5〕闻一多:《怎样读九歌》;
〔6〕罗大经:《鹤林玉露》;
〔7〕陈善:《扪虱新话》;
〔8〕〔13〕李因笃:《杜诗集评》;
〔9〕邵长蘅:《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10〕浦起龙:《读杜心解》;
〔11〕〔14〕孙洙:《唐诗三百首》;
〔12〕黄周星:《唐诗快》;
〔15〕袁仁琳:《虚字说》;
〔16〕谢榛:《四溟诗话》;
〔17〕司马光:《续诗话》;
〔18〕姜夔:《白石诗说》;
〔19〕叶梦得:《石林诗话》;
〔20〕卢世:《谈杜私言》;
〔21〕施补华:《岘傭说诗》;
〔22〕谢榛:《四溟诗话》引李西涯(东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