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造的酒业神话能讲述多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酒业论文,多久论文,神话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12月17日,记者来到距成都市区20多分钟的小镇土桥,风刮得人一阵寒颤。一下车,记者向七八位上前揽活的三轮车夫打听:小镇上是否有一家名叫水井坊的酒业公司,奇怪的是,车夫们的脸上都露出茫然的神情,“不知道。”但就在几天前,这家“水井坊”却震动了整个中国白酒业。
不久前,国家质检总局的高官在京宣布,“水井坊将是中国第一家获原产地域保护的白酒品牌。”另一家获保护的白酒是贵州茅台。但此时,对许多业内人士来说,水井坊却依然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名字。
而水井坊另一个让人心惊的理由是,“一瓶水井坊居然卖到了600元的天价,比茅台还贵。”创下中国白酒从未有过的价格新高。这一切发生在白酒业刚经历了“五月税改兵变”的关键时期。
用文化牌打造另一个“茅台”
寒风中,车夫拉着记者在全兴酒厂的后门停下。据了解,水井坊的后台老板正是大名鼎鼎的成都全兴酒厂。早在去年5月,全兴悄悄做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动作:投资成立一家独立的“水井坊”有限公司,新公司的规模并不大,注册资金仅为1200万元。全兴酒业股份公司占95%股份,全兴集团占5%股份。但谁也没料到,仅短短两年之后,它会在整个白酒业陷入泥潭时抢得先机,飞速窜红。
当记者在全兴酒厂一幢灰色大楼的五层,找到了这家名为“水井坊”的公司时颇为吃惊。整间公司也就七八间办公室,没有任何豪华的装饰,据称,整个“水井坊”也就10多个人。
水井坊公司副总鲍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采访中,只要一涉及产量、广告投入等实质性问题,鲍雨始终都以“企业机密不便回答”来回避记者。显然,鲍雨并不想引起同行太多的警惕和注意。
但记者仍从相关渠道获悉:自2000年8月,水井坊开始把它的第一个主战场放在了广州,当年就获得5479万元的销售收入,大大超出了预期。随后,水井坊相继在上海、北京登陆。
据业内人士分析,白酒业内一向有“北为北京、南为广州”之说。而国内每一次酒业风暴总是最先从北京、广州这两个地方开始,然后以极强的辐射力,蔓延全国。
当记者问“每瓶600元的天价是如何定出来的?”,此时的鲍雨有了一种按奈不住的激情,“我们依托的就是‘酒文化’,要让人一提到‘酒文化’就想到水井坊。”“600元不是比茅台还贵吗?”鲍雨冲口而出,“也许我们就是要做另一个‘茅台’。”此时,一直滴水不露的鲍雨终于露出他谦逊后面的“野心”。
令人“幸福”的文化
所有的雄心都基于一点,“文化”。而对水井坊来说,这的确有让人羡慕的理由。
2001年2月,世界顶级的广告设计大奖“莫比乌斯”奖被水井坊一举夺得。始创于1971年“莫比乌斯”奖代表着广告界的最高荣誉,相当于足坛的“世界杯”。这是迄今亚洲国家第一次获得“世界第一设计”的殊荣。
当鲍雨提到此事时,用了一个很奇怪的词:“让人幸福的文化”。3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让他们开始了幸福之旅。
1998年8月,全兴集团在对自己位于水井街的车间进行改造,却意外发现地下深埋的一处600多年前的明代酿酒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古代酿酒的惟一实例。一时间,国内考古界和白酒界权威云集蓉城,他们站在遗址上,兴奋地指认这里可称“中国白酒第一坊”。
记者来到位于成都锦江区的水井街。这是一条很普通的老街,坐在街边的人闲适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只是附近老屋的拆迁才让他们感到一点变化。在酒厂老师傅利文驿的陪同下,记者推门走进了大门禁闭的水井街15号,这里就是颇为神秘的“中国白酒第一坊”所在地。
这是一间建于50年代的老厂房,厂房里静悄悄的,由于自12月初,数十口窖池就开始进入发酵期,厂里的工人已停止了作业。在刺眼的灯光下,记者仔细观看了这座被称为“中国白酒第一坊”的内部结构:8口窖池垂直排列,与窖池紧密排列的还有3座晾堂、4个炉灶等,显示出一套完整的明代酿酒工艺。遗址总面积约为1700平方米,已挖掘的面积约有280平方米。
据利师傅介绍,“因水井街地处成都府河和南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加上这里阴湿的气候,最终形成了这里窖池中的独特的微生物菌群。”利师傅说,“一到夏天下雨的时候,整个窖池就是白茫茫的一片,这就是独特的菌群。”
正是基于这一点,水井坊开始大笔下注“文化”,从包装到策划,使之一夜而红。
但记者却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在8号窖池口,白色的菌种正沿着窖池壁一片片剥落,这是被氧化损坏的特征。工业化:酒文化的悲哀?
做“文化”,显然并不是件易事。它首先要面对的是,关于“陈酿”和“勾兑酒”之间争论不休的是是非非。
这里有正反两方的例子。拥有“百年老窖”的茅台酒厂,显然有比水井坊更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为维持“陈酿”的传统酿酒文化,茅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瓶“陈酿”茅台酒,从投料生产到包装上市,至少需要等待漫长的5年时间。据了解,目前,茅台的年销售收入仅为10多亿元,年产量仅3万吨。
相比之下,五粮液更有大刀阔斧的商人本性。它并不标榜自己为“陈酿”,而是利用众多小酒厂的生产能力,大做“贴牌”生意。
市场证明了五粮液的精明:年销售收入达到40多亿元,这个数字是茅台的4倍;年产量更是高达30万吨以上,一举夺得全国白酒霸主之位。但此时,有人却尖锐地指出,“由于白酒工艺、水源、窖池等特殊要求,决非异地规模生产可以解决。酒文化沦为工业化操作,只能是种令人伤心的悲哀。”
要文化还是要产量?这是个艰难的选择。
记者在整个水井坊的采访过程中,“关于产量”始终是个晦涩而敏感的话题。在水井街酒坊里,记者向工人打听,“目前,市场上的水井坊酒,有多大量是600年的古老窖池‘中国白酒第一坊’生产出来的?”工人笑了笑没有回答。
但记者仍从其他渠道获悉,“水井坊”酒窖的保护销量将由去年的111吨上升为424吨,国家批准产量也仅为1500吨。区区千吨的产量,显然难以达到财务的利润指标。
其实,这正是陈酿的硬伤。目前,水井坊正着手利用“中国白酒第一坊”的文化底蕴,着手开发旅游工业,以弥补窖池产量的不足。
记者在相关的《水井街酒坊遗址文化旅游规则》中看到:整个“中国白酒第一坊”遗址的开发费用将高达5个亿,共分3期完成。一期工程预计于2003年完成,投资约2亿元,包括修建遗址博物馆,修建3大旅游广场等。
“5个亿!”水井坊将面临极大的市场风险和资金压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它将依赖于“后台老板”全兴集团的市场业绩,以及在股市上的融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