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人文教学透视_九色鹿论文

透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人文论文,语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曾看到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入情入境,读得绘声绘色,讲得言语哽咽,甚至泪流不止,但学生却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在窃笑。也曾听到学生在学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后,戏说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是因为炸药包上粘有双面胶,手粘在炸药包上,炸药包又粘在桥上,它们粘得太紧了,他在挣扎的过程中不小心拉响了导火索。

我知道,遭遇这种尴尬的不止一个语文老师,也不止董存瑞一个英雄人物。有人说现在的学生缺乏感动的情感,缺少对英雄的崇敬,更缺少对人的尊重。似乎也不是。因为课堂中,依然能听到孩子们动人心魄的朗读,慷慨激昂的言说。说不定课下戏说英雄的孩子在课堂上就有豪迈的类似“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情感抒怀,而且编者教者所打算让孩子们体会到的情感常常是以标准答案的形式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来的。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把丰富的人文情怀简化为标签式思想

何为思想?《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是这样定义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就我们的语文教学而言,这里的“客观存在”就是“文本”,“结果”就是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所得出的类似“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要珍惜时间”“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我们要互相关心”这样的思想行为准则。教学中引领学生由文本这个客观存在到收获思想是人文熏陶的常规性环节。这一环节最关键的问题是:学生收获的是谁的思想?是什么样的思想?这思想是不是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我们来看看一位老师执教《荔枝》一课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1.这是一盘怎样的沙果?从这盘沙果中你看到了哪些镜头?(母亲把沙果一个个认真地洗、仔细地削;看着晶莹透亮的沙果盼儿子归来。)

2.所以,这哪里是一盘沙果呢?这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谁来读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母爱的伟大?

片断二:

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贴。

母亲为什么把沙果端走了?这说明什么?(母亲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而且爱别人的孩子。具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高尚情怀。)

虽然只是教学片断,但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出教师教学中的情感导向:整节课就围绕着“伟大的母爱”进行,学生们在教师“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这个话题的引领下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

再来看看另一位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片断: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犯病,竟成永诀。)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可通过以下语句,边读边悟。)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母亲虽然自己身患重病,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默默的承受着“我”的粗暴无常。)

(2)“‘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为了“我”,母亲虽然爱它,却没有精力、时间,也没有心思再养花。)

(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言语虽朴素,却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4)“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是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吧。)

(5)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能够带孩子出去走走,母亲竟是如此兴奋!好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文本的作者不同,所写母亲不同,反映的生活不同,叙述的事件不同,解读文本的教师不同,但得出的思想结论却一致!为什么?用一些老师的话来解释,是因为它们都是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同一类的。既然是同一类,就可以归类“打包”!事实也的确如此,几乎所有同一类的文章都无一例外地被相同的情感绳索捆绑在一起:写景的都归结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这一思想层面;写人的全部落实在学习人物的某种品质这一情感角度。这种做法带来的是什么呢?我想不仅仅是单调乏味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思维的定势和条件反射。因为小学阶段无非就是这几类题材的文章。试想,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们都在从不同的文本中提炼相同的思想,没有变化、没有提高,他们所表达的还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吗?所谓的思想体验已经变作标签贴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惯性让学生不仅仅学会说正确的废话,或许还在说着正确的假话。真实思想被隐藏在背后,于是我们的人文教学成了虚无的存在。

二、把多元的人文解读强化为单一的霸权信息

任何一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信息都是丰富的。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读者眼里有不同的定位,所以,才有了不同版本不同流派的《红楼梦》解读,才有了不同个性不同活法不同品位的哈姆雷特。正是这丰富的解读让文章变得立体而丰满,让人物变得鲜活而独具魅力。这本来是一个老师们都懂的问题,也是一个人人都推崇的理念,但遗憾的是一走入教学实际,面对一篇文本,常常不自觉地滤掉自己认为属于旁枝末节的情感,忽略处于次要地位的人物,剩下唯一的情感让学生体会,留下唯一的主角和学生对话。我们来看看一位老师执教《九色鹿》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读课文,九色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九色鹿很善良。

生:九色鹿外表很漂亮。

生:九色鹿能够舍己救人,说明它有美好的心灵。

师:是啊,九色鹿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心美。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美好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默读,批画,体会。

自学提示:

(学生读书,自由交流,然后学习“九色鹿救人”一部分。)

生:九色鹿听到有人呼救,立即跳入水中救人,说明它很善良。

师:九色鹿为什么“立即”跳入水中?谁来读读文章第二段第二句话?

(生读)

师:哪些动词反映了九色鹿动作很快?

(生谈)

师:九色鹿知道救人的结果是什么?

生:暴露自己的行踪,给自己带来危险。

师:但是,它还是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生:舍己为人。

生:奋不顾身。

(对两个同学的回答老师不置可否,显然,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满意。)

师:有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九色鹿的精神,看老师写出来。(板书:见义勇为)齐读这个词。

师:齐读“九色鹿救人”这一部分,体会它的见义勇为。

师:九色鹿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救那个人,让他活命。

生:它没有想到要那个人报答,只是不能对有人要淹死这件事袖手旁观。

师:舍身救人,不求回报。这正是一种什么精神在闪光?

生:见义勇为!

师:见义勇为是一种行为之美!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九色鹿很美?

一节课,学生们深深体会到了九色鹿不仅行为美,而且语言美、心灵美。美好的事件人人喜欢。美好的九色鹿也深深印在了学生心上。但是我们不能不思考:这篇文章仅仅写了一只九色鹿吗?显然不是!还有被救的调达,还有一心想用九色鹿毛皮做衣服的王后,还有下令捕捉九色鹿后来又放了九色鹿的国王。而且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仅仅是一种美好吗?显然也不是!调达的见利忘义,王后的贪婪任性,国王初时的草率、后来的惩奸除恶、知错就改都是重要的教育点。文章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物的存在才生动丰满。通过不同心性的比较,九色鹿的美好心灵才凸显出来。既然他们属于一个共同体,相互依存,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舍弃其他,只取其一呢?如果仅仅是因为只有九色鹿身上具有美好的品质,仅仅是因为想让学生在品味中学习这份美好,那么这种做法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三、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儿童

课改进行到今天已经六年了。关注语文的人文性是本次课改提出的一个明确的理念。我想,其用意也许就是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多一点人性的体贴,多一点生命的关怀,淡化单纯性说教式的思想教育,尤其要摒弃政治呐喊,使学生能够在文本中多方面汲取营养,能够在关注、尊重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接受熏陶,从而健康成长。但走入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和思想实际,我们不难发现:很少有老师能够明确说出人文性的内涵。在几十年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惯性让很多人不自觉地把思想性等同于人文性,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单从定义上来讲,思想性大体指语言作为工具性载体所负载的情感、道德、价值观。它存在于文本之中,是文本所表现的政治倾向。而人文性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命尊重基础上的情感,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文性可以包容思想性,思想性仅仅是人文性这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的一个层面而已。

但在现实中,把人文关怀等同于思想教育仍然是教学中极为普遍的现象。一些老师们沉迷其中而不自知。其实,很多时候,思想教育和人文体贴只有一步之遥。就解读一篇文章而言,就可以有丰富的视角和层面。例如《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我们可以解读出旧社会的黑暗,解读出对地主行为的斥责,对作者遭遇的同情,对母女盼春天的理解,对荠菜深深的感激等等,所有与文本有关的情感生发都是允许的。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仅仅立足于揭露和痛恨的层面,把它作为一篇典型的“忆苦思甜”式的文章。而这样教学的结果又是什么呢?曾听一位老师教学这篇课文,整节课都浸泡在哀怨的气氛中,老师不厌其烦地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触摸旧社会的黑暗,在对比中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清晰地告诉我,他们对地主既没有产生深刻的痛恨,也没有产生太多现在生活的幸福感。为什么呢?笔者想到了一位爷爷与孙女的经典对话。

(爷爷动情地给孙女讲《半夜鸡叫》)

爷爷:周扒皮为了催长工早起,就在半夜学鸡叫。

孙女:爷爷,周扒皮多辛苦啊,还要半夜起来,他怎么不买一个电铃呢?

爷爷:总是长工到地里干了半天活了,天还不亮。

孙女:他们怎么就不知道买一块手表呢?

爷爷:每天早上,长工们都饿得受不了了,周扒皮还不来送饭。

孙女:长工们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

可见,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挨饿”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件,“地主”更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要让他们从故事中受到痛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的教育真是一件难事。更为难的是我们的学生,他们不能如小孙女在爷爷面前一样坦诚地问老师同样的问题。虽然他们也不懂,却还要装懂;虽然没有触动心灵的体会,却要努力和老师的情感保持一致;虽然对文中场景的描写感到不可思议,却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读出某种情感。这样,在这虚假的情感中人文关怀就走了样,变了味。

四、把生动的情感体验演化成目标先行的情感灌输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老师习惯于先把结论(主要是情感结论、思想结论等)呈现给学生,再引导学生依据这个结论从文章中寻找能体现结论的词句进行品析。例如:

某老师在教学《厄运中的海伦》一课时,在引入新课以后,这样进行教学:

“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汇报:)

“我知道了海伦是一个又聋又瞎的残疾人。”

“我知道了海伦不向命运屈服,最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知道了海伦学说话的时候是用手指放在老师的嘴巴上感受的。”

“我知道了海伦写了很多书。”

(课文中所谈到的,学生基本上都说到了。)

“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哪些语言让你感动呢?请大家再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体会,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在旁边写下来。”(学生们默读,批画。几分钟后同学们开始汇报自己最感动的句子。)

谈感动显然就是这节课的中心环节了!

接下来,学生们开始在课文中努力搜寻让自己感动的语言,无论是不是真的感动了,都要装着感动的样子,编造着连自己也不相信的所谓被感动的语言,沿着感动的既定线索进行言说。

这真的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吗?不是。课文只是简单介绍了海伦的一些生活学习情况,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以我一个成人的眼光看,真正能感动我们的语言少之又少。所以,学生们所谈的感动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过嘴不过心的假感动而已。

再者,感动是个体内心情感的独特体验。读书以后是不是感动只能由读者自己说了算。让学生找出感动的地方体会的做法,从目标论的角度分析是目标先行,从控制论的角度观察是情感灌输,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我口不能表我心。

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诸如“哪些地方让你难过?”“哪些地方让你快乐?”“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气氛紧张?”之类的问题存在得很普遍。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是跟着教师的指挥棒画圆的过程,是鉴赏老师思想和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说得越精彩越说明老师的思考有价值,谈得越透彻说明老师的目标合理。而学生得到的是什么呢?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不可否认。但学生得到的更多的是不知不觉间形成的奴性,是思维的惰性,是我口不用表我心的言说习惯。

所以,我们说,让学生知行一致,教师就必须要淡化语文学习中的政治教化,淡化情感灌输,走向平实,走向心灵体贴,走向人性关怀。如何实施这种关怀呢?我们不妨走进《检阅》一课的教学片断,尝试寻找一下答案。

师:博莱克成功了!儿童队成功了!看着他们越走越远的身影,一个问题让我感到困惑:同学们,博莱克是不是必须要参加这一次检阅?他还能不能有其他的选择?

生:不能有其他的选择,因为他是儿童队员,他必须要参加这一次检阅。(学生意见十分一致)

师:如果我是博莱克,你们推测一下,我是参加还是不参加?

(生几乎都选择参加检阅)

师:但是我选择不参加这一次检阅。你们能推测出来我不参加的理由吗?

生:因为你怕自己走不好,让外国人笑话。

生:因为你怕过度劳累,把右腿也截掉。(众笑)

生:你怕训练太艰苦,身体受不了。

师:是啊,一个原因是为集体考虑,一个原因是从身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所以我选择了不参加。你们同意吗?

生:(齐)不同意!

生:这是集体的决定,你不参加是不听从集体的安排。

生:这是为祖国争光的时候,即使自己病倒了也要参加。

生:这么大的活动也许一辈子才能遇到一次,我们不能让你以后后悔,你必须参加。

(只有一个同学小心翼翼地说:同意。)

师:在大家的一片反对声中,我听到你同意“我”不参加这次检阅。说话你的理由吧。

生:我怕你太劳累生病了,会耽误学习。

师:谢谢你的理解!还有哪些同学理解我?(又有两只手举了起来)

师:同学们,我有充分的理由不参加这次检阅,但你们却不同意,这不是强迫我吗?(生不言)

师:你们被强迫时有什么感觉?

生:星期天,我想和同学出去玩,妈妈却一定要我写作业,我很生气。

生:早上我不想吃饭,妈妈非要我吃,我知道是为我好,但我就是很烦!

师:那我呢?我不愿意参加这次检阅,你们非要我参加,想想我会怎么想?

生:你会很生气,很难过。

生:你会觉得同学们不理解你。

师:感谢大家给我的机会,但是,你们对我最好的关爱不是强求我做一件事情,而是——

生:听取你的意见。

生:让你自己选择做什么。

师:是的,尊重我自己的选择。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渗透了关于“尊重”的另一层含义:尊重别人合理的选择!而这一层面恰恰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极易忽略的。

所以,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也许正是我们语文课程中人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标签:;  

语文课程人文教学透视_九色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