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县石羊镇中心卫生院 湖南永州 425700
【摘 要】目的:对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合并脑炎的患者在治疗中联合应用纳洛酮,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合并脑炎的患者共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对120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进行编号(1-120),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成对照组(n=60)和纳洛酮组(n=60),对照组患者给予脱水、抗病毒和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方案,纳洛酮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纳洛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纳洛酮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56/60),相比对照组的81.67%(49/60)高出11.66%,P<0.05;纳洛酮组患者惊厥平均恢复时间为(1.02±0.17)d,退热平均时间为(1.13±0.26)d,平均住院天数为(7.24±1.03)d以及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为(2.18±0.66)d,相比对照组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且P<0.05。结论:对于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合并脑炎的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应用纳洛酮辅助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相关临床症状更快的得到缓解,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纳洛酮;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脑炎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临床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常合并出现脑炎。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其他脱水、退热、抗痉挛等药物[1]。本次研究针对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合并脑炎的患者给予纳洛酮辅助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联合应用纳洛酮后,治疗效果良好,高热、惊厥、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更快的得到恢复,现将本次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基本资料与治疗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合并脑炎的患者共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对120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进行编号(1-120),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成对照组(n=60)和纳洛酮组(n=60)。对照组患者:男女性别比例为26:34,中位年龄为6岁,平均病程(7.94±1.15)d;纳洛酮组患者:男女性别比例为29:31,中位年龄为7岁,平均病程(8.12±1.03)d,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自愿参加,经过本市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后开始研究。
1.2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抗惊厥、退热、降低颅内压、抗病毒和改善脑细胞代谢等常规治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按照2g/kg剂量给药,每日一次,连续用药一周进行抗病毒治疗;甘露醇按0.25-2g/kg剂量进行静脉滴注以降低颅内压。
纳洛酮组患者用药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另联合应用纳洛酮进行治疗,纳洛酮按照0.02ml/kg剂量,溶解于200ml的5%葡萄糖中,每日两次静脉滴注,连续用药一周。观察两组患者高热、惊厥以及脑膜刺激征消失的时间,统计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1.3疗效分析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愈: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如高热、惊厥、意识不清晰,以及脑膜刺激征等表现均消失,意识恢复正常,脑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有效:经过十天的治疗后,患者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如高热、惊厥以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均明显好转,脑电图检查有所好转,意识处于恢复阶段;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甚至出现加重的迹象。其中治愈和有效病例数之和为总有效数。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惊厥、高热、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统计学计算P<0.05说明不具备统计学价值。
2结果
纳洛酮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相比对照组高出11.66%,P<0.05;纳洛酮组患者惊厥平均恢复时间、退热平均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以及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相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且P<0.05。详细数据见表1,表2。
3讨论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为病毒性的传染病,主要是由于多种肠道病毒感染造成,常合并出现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出高热、惊厥、呕吐、意识模糊等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症状,且病情发展迅速,如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将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出现脑细胞部分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2]。β-内啡肽是脑脊液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作用是通过对腺苷酸环化酶进行抑制从而降低细胞内cAMP的水平[3]。当发生病毒性脑炎后,患者中枢神经受到感染,脑脊液内的β-内啡肽含量明显增加并大量释放,造成细胞内cAMP水平明显下降,从而导致患者脑组织水肿、坏死进一步加重,进而引发局部组织缺少氧和血液的供应,出现不可逆性的脑组织受损[4]。
常规应用的丙种球蛋白,虽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但对β-内啡肽不产生任何作用。纳洛酮作为一种阿片类受体阻断剂,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特异性的拮抗β-内啡肽,有效降低β-内啡肽的生成,同时通过提高Na+-K+-ATP酶的活性,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和坏死的发生,改善局部血液和氧的供应[5];且纳洛酮可以防止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更快的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得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且对脑组织损伤较小,患者预后较好,后遗症少[6]。
通过本次研究可见,对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合并脑炎的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应用纳洛酮,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对脑组织损伤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祝伟,张念陪.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1):22-23.
[2]许静.复方丹参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2(29):6043-6044.
[3]祝伟,张念陪,高兵.复方丹参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2):67-68.
[4]鲁仁朋.纳洛酮对小儿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合并脑炎的治疗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7):57-58.
[5]王文杰.纳洛酮应用于疱疹性咽峡炎合并脑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4,1(8):501-501.
[6]申琰军.纳洛酮辅助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12,25(1):55-57.
论文作者:李建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9
标签:患者论文; 咽峡炎论文; 脑炎论文; 手足论文; 疱疹论文; 脑膜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