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202医院 110052
摘要: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包括心理指导、体位指导、管道护理指导、药物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通过健康教育,病人及家属了解了疾病的相关知识,家属学会了护理病人,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认为开展健康教育各种并发症发生、促进病人尽快恢复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健康教育;康复教育
1.临床病例
本组病例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4岁,其中小脑出血5例(8.3%)、脑页出血17例(28.3%),闹事出血7例(11.7%)、丘脑出血12例(20.0%)、壳核出血2例(3.3%),基底节区脑出血17例(28.4%)。
2.护理指导
2.1心理指导
帮助病人及家属树立康复信心,特别要对昏迷病人的家属做好思想工作,以成功的先例给予鼓励,只有坚定病人和家属的康复信心才能收到做好的效果。
2.2体位指导
术后未清醒的患者去枕平卧位,头偏一侧,防止呕吐时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病人清醒后,抬高床头15°~30°,以利脑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昏迷病人取侧卧位,取下活动的义齿,保护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的分泌物。
2.3管道护理指导
2.3.1头部引流管
术后一般留置引流管2~3天,脑室外引流管不超过2周。引流管护理要点如下:①抬高床头15~30度,可减轻脑水肿,缓解患者头痛。②妥善固定,保持脑室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便维持正常颅内压。若引流液呈血性引流袋应低于创口。③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打结、扭曲、拔脱。④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颜色鲜红常提示有脑内出血;若引流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常提示有颅内感染。注意观察头部敷料,若有渗湿及时通知医生。⑤严格无菌操作,每周定时更换引流袋,必要时做脑脊液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⑥拔管:拔管前试行夹闭24h,观察患者是否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立即通知医生。拔管后注意观察伤口敷料,并指导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咳嗽,以免引起颅内高压,增加颅内感染。
2.3.2氧气管
持续或间断吸氧,可改善脑缺氧,流量1L/min~3L/min,嘱家属不可任意调节氧流量开关,严禁在病房吸烟,以防止发生氧气爆炸。
2.3.3鼻饲管
做好插入长度标志,远端盖好帽,放于病人枕侧,鼻饲前操作者洗手,保持鼻饲管清洁。
2.3.4导尿管
引流管和引流袋的位置低于膀胱,防止逆行感染,每隔2h~4h放尿1次,可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和减少尿路感染机会。尿袋尿量超过700ml时应放掉,且放尿时勿使用尿袋出口处受到污染。做好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药物指导
2.4.1脱水剂
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125ml,静脉输注时,应全速输注,10min~15min内输完。因为此药有利尿作用,嘱病人及家属做好排尿准备,输液肢体避免过度活动,以免液体外渗,引起组织坏死。
2.4.2控制血压
术后一般采取心电血压监测血压、脉搏和呼吸,并维持血压140~160/90~100mmhg,对血压升高者早期用脱水剂并持续硝酸甘油或硝普钠微泵泵入或口服替米沙坦片或硝苯地平控释片,不宜过度降血压。
2.4.3控制胃出血
严密观察有无胃出血,特别是使用激素患者应注意有无腹胀、血压下降、肠鸣音亢进,有消化道出血者术后应禁食水,上胃管持续负压吸引,同时给予8mg%冰盐水冲洗、去甲肾上腺素50ml和云南白药一粒注入胃管,每日三次。
2.5饮食指导
术后病人完全清醒,经试验吞咽功能良好后,第二天可进流食,并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增加营养的摄入,并逐渐过渡到普食。昏迷病人术后36h给予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开始少量清淡饮食,以后逐渐增多,每次灌注量一般在200ml~300ml(包括水),每日6次,每次间隔时间>2h,温度一般以38℃~40℃为宜,一定要新鲜,现用现配。每次鼻饲前先用灌注器回抽胃内残余量,若胃内残余量>100ml,提示胃潴留,应延迟或暂停鼻饲,并遵守医嘱给予胃动力药。鼻饲时速度应缓慢,一般10min~15min;鼻饲后用温开水20ml冲净胃管,防止鼻饲液积存于胃管内变质造成胃肠炎或堵塞管腔。30min内避免翻身、扣背,可有效防止食物反流和误吸。
2.6康复指导
2.6.1对感知障碍患者的训练
在患者面前放一张大的彩色城市地图,上面有街道和建筑物标志。指导患者用手指出一个出发的地点,沿其中的一条街道停住,让患者用手指反方向再走一遍,反复数次,连续几日无错误在增加难度,如路程延长,多绕弯路等。
2.6.2对认知障碍患者的训练
患者往往难以处理日常生活活动,如购物进食等,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判断能力均低于正常人,此时可能用程序简化和设计的方式使患者逐渐适应环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6.3对语言障碍患者的训练
对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训练,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复社交能力。患者本身应树立克服语言障碍的信心,并为此而努力。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可在安静、稳定的环境中使患者注意力及注意力集中。开始练好一、二、三,逐渐引导练好单字、单词、短语,每次让患者重复数次,以巩固效果。要鼓励患者进行交流、阅读、叫物品名称的训练等,即使有回答不正确,不要当时指出,以免挫伤患者积极性,要多鼓励患者的自信心。同时配合针灸、听广播、收音机等辅助治疗。
2.6.4排尿功能的训练
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者,可采取间歇式导尿,从一个小时放一次尿,逐渐过渡到每次2-3小时放尿一次,患者意识逐渐清醒后,应鼓励病人多饮水,保持尿道通畅,在膀胱自主功能恢复后尽早拔除尿管。
2.7肢体活动指导
为预防肌肉萎缩、肢体关节僵硬变性,应用各种刺激方式活跃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保持肌肉、关节收缩功能。昏迷期的患者注意保持肢体及关节的功能位置,给予保护。方法:定式按摩四肢肌肉相关穴位,每次10~15min。帮助患者做肢体伸展,锻炼肌肉收缩功能。在操作中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术后早期,即24~72h是脑水肿高峰期,暂时不进行被动运动,但要保持肢体功能位。72h~10d脑水肿逐渐消退,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可进行局部轻度按摩和小关节的活动,随病情的好转活动量可逐渐加大。但仍应密切关注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情况。一旦发生病情反复,即应减轻或暂停康复训练指导。术后2~3周一般可行厂商坐位练习,如摇起靠背,3周后部分患者可根据情况逐步站立、行走锻炼,配合针灸促进肢体功能康复。脑损伤、长期昏迷者应加强被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2.8生活自理能力锻炼
这是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主要方法,以上肢练习为主。首先,学习握手、松开,如用毛巾擦嘴、教会病人用健肢协助患肢活动等,在学好抓、握的基础上练习自己洗脸、刷牙等,要注意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指导,使患者获得归属感和感情的满足以及生活上的满足感。
3讨论
脑外科患者手术后生存者康复需要较长时间。它需要患者、家属有相当毅力和坚持锻炼的决心,手术后病人由于脑水肿、中枢神经的损坏等,病情危重。护士首先帮助家属树立康复信心。以坚强的毅力帮助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要求医务人员改变重抢救生命,忽视功能康复、重治疗、轻康复的倾向。我们在康复工作中体会发到:康复要从病情稳定开始,从被动治疗到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参与,从单学科到多学科通力合作,从过去恢复期训练到今天病情稳定的早期康复训练,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临床治疗水平上一个台阶,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康复采取早期,持久的正确指导有着重要意义。
论文作者:尹可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0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病人论文; 家属论文; 功能论文; 肢体论文; 脑出血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