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革命与政党观念的更新_政治论文

论网络革命与政党观念的更新_政治论文

论网络革命与政党理念的更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党论文,理念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6)04-0053-04

世界范围的网络革命使人们的视野、知识结构、文化层次、信息来源渠道、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社会的物质、精神需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党所面临的政治活动的开放、透明环境已与过去的封闭状况大不一样了:人们从被动地接受政治宣传向主动、积极的政治参与转变;不是政党要求人们做什么,而是人们对政党的要求日益严格、甚至苛刻;人们更看重现在政党应干什么,干了什么,干得怎样,而不是政党过去干了什么、将来会怎样,从而使政党把其自身建设,尤其是以先进性建设为核心的政党理念的更新摆上了重要日程,因为谁能首先适应并满足网络时代发展和人民的要求,充分利用好网络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占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以崭新的政治理念吸引民众,谁就会在政治上占据主动,获得发言权,赢得人民的支持拥护而获取执政权并巩固其执政地位。

一、政党理念与执政理念

(一)政党与政党理念

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讲,政党就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为了实现其共同的政治理念而结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以非和平或和平方式夺取、巩固、影响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主要政治目标的政治组织。虽然东西方政治家及学者对政党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但不能否认的是:任何政党都是该国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阶段而应多数人民的意愿和维护国家民族现实利益或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需要而产生的。政党政治作为现代国家的主要政治现象,它应具有这样的特征:鲜明的阶级性;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特定的组织和纪律;有较稳定的成员;以非和平或和平方式夺取、巩固、影响或参与行使国家政权、权力为首要目标。政党理念指政党的政治理念,是政党及其代表的阶级、阶层的追随者、支持者的政治理想、信念和追求,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托,它主要通过政党的政治纲领集中、具体体现出来。政党理念是政党的灵魂,是凝聚、团结全党的核心价值,是全体党员理想、信念的目标价值追求之所在。政党理念直接决定着政党的行为、活动的方式和行为、活动方式的价值取向,甚至直接影响到政党的命运前途,因此,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理念,没有理念的政党是不存在的。任何政党都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政党理念也不例外。这样,政党理念就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僵化的,它总是通过政党的短期、中期、中长期和长期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出来的。因此,政党理念总是统领政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现实任务的。

(二)政党政治理念与执政理念

当某个或数个政党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取得国家政权后,它(们)的“政党理念”就必然要发展成“执政理念”。执政理念是执政党自己特有的政治理念,通过其执政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方面的具体政策体现出来,是政治现实主义的必然产物。如果说没有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也有“执政理念”的话,那这种“执政理念”就是其“政党理念” (政治理念),并还处在“理论阶段”或小范围的实践探索阶段,而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已在全面实施了。在野党或“革命党”从一般意义上的政党变成了领导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它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保住其执政地位和长期执政,它必须更新其传统的、旧的、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的政治理念,除满足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外,还必须一定程度上照顾其他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个人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缓和各种社会矛盾,甚至阶级矛盾(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不仅要巩固原有的阶级基础,还要扩大新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这样就使政党的执政理念比(在野的)政党理念大大向前发展了。执政党的理念主要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就该认真干什么,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要处处表现为“执政为民”,在既定的法治思想、法律框架内,通过和在野党或其他党派、政治组织的相互协商、妥协、让步,以求各方利益平衡,做到“和而不同”,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和谐局面。执政理念在某种意义上使政党理念从可能变成了现实,并实现了政党理念内涵的更新和实践的政治模式的转变,适应了政党政治发展的要求,也必然会随着政治现实的客观要求而不断发展。

二、网络革命对现代政党政治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由于因特网和多媒体的爆炸性发展而深入渗透到家庭和文化之中,其速度远远超过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每个国家和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了以这场技术革命为中介的结构改革。”[1](P389),尤其是21世纪国际互联网的扩张性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电子信息网络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由于网络信息传送速度快和使用成本低,信息享用的全球化和平民化成为现实,因为人们能够通过网络极其方便地接受教育和获取信息,促使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明显提高,导致人们思维方式多元化和行为模式个性化。这些变化必然促使社会活动方式发生改变进而使国家、政党、政治组织的组织结构、方式发生重大的变革。网络革命所引起的是“一个多方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所有领域中的变化”。[2](P35)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跳跃式的扩张性发展更加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政治意识和社会人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因此,托夫勒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中指出:“第三次浪潮不仅仅是个技术和经济学的问题。它涉及到道德、文化、观念,以及体制和政治结构——正如工业革命摧毁了先前的政治结构,或者使得这种政治结构丧失意义一样,知识革命——以及它所发动的第三次浪潮变迁——将对美国和许多国家产生同样的效果。承认这一历史事实的政党和政治运动将生存下去。”网络时代改变了政府、社会、民众的互动模式,对政党政治、民主政治的发展影响日趋突出,主要体现在政治过程、政治体制、政治权力、国家主权、政府管理、政治参与、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方面,并深化了民主政治的内容和形式。在现代政党政治框架内,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就是社会成员对国家社会事务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政党对此负有推动发展的责任,其“健全民主的标志之一就是不断改进形式,为促进更广泛更充分的参与创造出新的手段。”[3](P41)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等人在《全球大变革》一书中也指出:“在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推动下,世界正在被塑造成一个共同分享的社会空间;在全球一个地区的发展能够对另一个地方的个人或社群的生活机会产生深远影响。”世界互联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就为政党创造了这种手段,而且为政党政治理念的传播、拓展、反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政党的影响力:只要政党能及时、准确掌握网络技术,站在网络信息的前沿,充分利用网络迅速联系、交流、沟通、反馈的信息优势,就可占领社会舆论导向的制高点,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从而使其活动范围及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全球互联网用户仅4000万,到2000年时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已超过3亿,到2002年9月人数达到6.05亿,到2005年10月,预计人数会突破10亿。对一个国家而言,互联网的影响同样深远。以中国为例,1997年10月,上网人数仅有62万,到2002年7月已达4580万,2004年超过8000万,截止2005年6月30日已突破1亿,达1.03亿。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中国年均上网人数增加超过1000万,2002年到2005年甚至突破年均1400万。中国的网民人数仅次于美国的网民,已位居世界第二。[4]面对互联网这样迅速广阔的发展态势,作为现代国家政治生活领导核心的政党岂能“袖手旁观,置身事外”,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作为当代社会应用最广泛、发展最迅速的尖端科技之一,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媒介,更是一种新的优良资源,一种实实在在的科技力量和强大的生产力,更是重要的政治资源,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网络已日益悄然地在政治意识、公民权力、政府决策、国防、军事战争和国际政治等方面冲击着传统的政治学。网络已把国家、政党、网民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作为重要生产力之一的网络、网络技术、网络所及的资源,不仅推动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向前发展,而且对政党的政治活动、政党与其他政治或社会组织的互动、国与国之间政党的交流、合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将决定一个国家政治的性质及发展方向。

正是在这样的紧迫形势下,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世界各国主流政党,如德国、韩国、新加坡、美国、法国、印尼等国的政党都纷纷主动适应、顺应网络信息化这一个历史发展的潮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自己服务进而改变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方式,并进行理论、政策和组织上的创新,从而起到扩大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增强执政能力的目的。2005年,中国政府更是通过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把网络的发展和利用放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因此,网络革命已对现代政党政治、民主政治及其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网络革命对现代政党理念的更新的重大影响

21世纪网络时代的来临使以政党政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在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无声革命”影响下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模式转换,这个转换要求创新合理化政治制度,扫除狭隘的亲缘、地域、职业、种族、宗教小集团观念和意识,塑造新一代公民,同时也塑造新一代政党。网络就是承担这种塑造的最好的媒介和组织。政党作为国家政治权力主体的代表者,它必须利用好网络的组织功能,尽一切可能从各方面反映其所代表的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意愿、政治要求、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符合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拥护,因为这种“组织主要是作为群体的政治权力主体力量的主观构成要素,对于个体形式存在的政治权力主体来说,组织则是一种可资凭借和利用的政治资源。”[5](P79)网络作为当代社会重要的政治资源,各国政党、政治组织都在纷纷利用和争夺,因为这种政治资源的背后实质是政党的群众资源、选民资源和政治人力资源的争夺。网络所掀起的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利益需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政治诉求、理想追求和意识形态。人们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要求和积极的社会参与,从而从根本上影响着当代社会政治生态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政党就必须更新自己的政党理念,转变政治模式、社会治理模式和政府管理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党理念的更新。这是因为在网络时代:

1.政党不再是一个神秘的组织——政党的透明性

在网络几乎无所不包的当代民主社会里,人民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和多种多样,人民与政党、政府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况已根本改善,政党的神秘色彩不再存在,民众对政党的崇拜也一去不复返。相反,人民群众对政党的要求却日益严格。首先,政党上台执政必须通过公开的选举或与其他政党或政治组织公开的竞争或妥协或协调,并最终以胜选才能赢得多数人的“权力授予”。在这一过程中,政党权力的获得是公开、透明的。其次,政党上台执政后,其权力的使用必须是透明的,人民有权监督,并有以适当方式“收回”这种“权力”的权利。第三,政党执政的绩效并不由政党自己说了算,而是以广大人民的实际感受和所得,即实效来评价的,即人民有公开评价政府,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一切通过网络是可以实现的。

2.政党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政党的开放性

在网络时代,任何国家、民族、政党、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甚至个人把自己封闭起来都是没有出路的,必然要被历史和现实所抛弃。退一步讲,它们即使想把自己封闭起来,网络也会让其“无处可藏”,况且政党要发展,要赢得民众的支持,必须公开其纲领路线,必须随着选民的要求和意愿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更新政治理念,甚至任免重要成员。这是政党开放性的必然选择。政党还要“吐故纳新”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组织,还要开展对外交流,学习经验,以发展壮大自己。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党的积极的“改革开放”态度。

3.政党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组织——政党的流动性

在网络时代的条件下,交通、通讯更加发达,社会流动性增强,它使人们的工作范围大大扩展,地域限制减少、就业流动性极大增强,对政党来说就意味着政治资源的流动。人们在流动的过程中,思想意识、价值观、民主意识、权利义务观念等等相互激荡,影响,特别是网络、经济全球化后,政党的党员流动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政党不能以僵化的思维凝固党的组织,而必须使政党也“流动”起来,“建立网络支部”以吸引和巩固流动性党员,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新。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面对市场经济的诱因和强大牵引力,作为自然人的中共党员也不可能不“流动”去找寻新的发展机会。这也必然涉及到“政党流动性”问题,只要利用好网络的作用就可以较好解决以上的“流动性”问题。

4.政党不再仅仅是“一个”阶级的组织——政党的包容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传统的政党仅仅是“一个阶级”的代表的概念已与时代和政治现实的发展不相适应了。政党必须随着其所面临的历史方位、时代背景、现实任务、历史使命而更新自己的政党理念,增强政党的包容性。世界各国政党都是这样做:西欧的社会民主党吸收自由党、社会党、其他政治组织、社会组织甚至保守党的合理主张,并把其中的精英人士揽进政府。即使是美国民主党执政,也会采纳共和党的某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主张。同样的包容性也体现在其他国家的执政党,如越南共产党、韩国新千年民主党(开放国民党)、印度的国大党等等。中共十六大也清楚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而拓展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涵。

5.政党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的组织——政党的多维性

在信息、网络时代,政党作为唯一政治组织的属性已发生嬗变。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其在社会生活中不仅在政治上要体现高远的智慧和远见,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上要强国富民,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还要为整个民族的进步、发展扫除一切障碍,即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多维性的直接体现。

正是以上政党(或执政党)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政党所处的内外环境、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历史现实任务的发展变化、政党政治功能的弱化和社会各阶级利益整合功能的强化等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使世界各国政党(执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都在探索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新任务、新时代的要求而更新自己的政党理念的有效途径。1998年9月,作为英国工党领袖的托尼·布莱尔在其小册子《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中说:“我一直认为,政治的首要问题是思想问题。如果没有自己强烈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一个政府无论占有多大程度的多数,都只会是无舵之舟,难以发挥作用。”,“21世纪将是一个民众政治的世纪”。[6](P5)后来,布莱尔进一步明确地阐述为“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理念,为工党1997年上台执政,击败撒切尔夫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998年在德国标榜“新中间派”的施罗德及其领导的社会民主党(中左翼政党)更新执政理念为“新中间派”路线,即德国的“第三条道路”,改革和完善二战后艾哈德“社会市场经济”的执政理念,从而为其上台执政打下坚实的基础。[6](P36)在俄罗斯,普京吸取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执政理念的教训,推行普京式的“第三条道路”执政理念,即社会市场经济+民主原则+俄罗斯现实,即主要在经济上建立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基础、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和有序竞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以“强国富民”为号召巩固其执政地位。[7](P25)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推行“新权威主义”的执政理念,把新加坡式的民主政治发展成世界民主政治的另一个“典范”,适应了新加坡国情、社情和民情的各种需要。1996年克林顿革新民主党传统的“自由主义”政治理念,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中间路线”作为美国新民主党的理念,为战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多尔再次入主白宫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埃及民族民主党领袖穆巴拉克1981年上台执政后,更新了萨达特的执政理念,吸收了纳赛尔“革命的哲学”与“监护人”制度的合理内涵,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经济改革,谨慎地应付国内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匈牙利社会党(由匈牙利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改组形成)吸收卡达尔的执政理念,调整、更新其政党理念,积蓄力量终于在1994年重新夺回执政权。中国共产党获得全国政权后,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执政理念,从“革命党”的政治理念向现代执政党的治国理念转变,取得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巨大成就。因此,曹泽林说:“随着网络与网络经济的成熟,作为经济集中表现的政治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8](P307)即政党理念、执政理念的更新一定要在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的基础上顺应了客观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时,才能有利于并推进政党的治国理政,巩固其执政地位。

总之,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不仅为政党理念的更新,尤其也为政党先进性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桥梁。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力的最新成果,如网络信息技术,来武装自己。任何在自身建设的活动方式和物质载体上老是停留在传统的落后的状态的执政党是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也就不可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一种工具理性、一种新的生产力代表、一种新的组织、动员手段,互联网是完全可以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服务的。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使党的先进性建设主动融入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有效整合各种社会信息资源,从而增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效率性、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建设方式的民主性。目前推动的“党务电子化”和建设“网上党支部”就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非常有意义的创新性尝试。但是,另一方面,党的先进性建设一定要纳入政党的现代化建设大局,特别是执政党的现代化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一个政党“如果以不变应万变,就会延缓甚至阻碍社会现代化进程,最后必然被历史所淘汰。”[9](P232)当然,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对其他要素的倍增效应,趋利避害,搞好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收稿日期:2006-04-26

标签:;  ;  ;  ;  ;  ;  ;  ;  ;  

论网络革命与政党观念的更新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