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留守儿童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总结出了现阶段留守儿童生活质量跟不上身体发育所需,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留守儿童心智发育不健全等问题,并基于此探索了在我国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开展“同伴教育”的可能性,分析了具体的实践策略,为我国留守儿童“同伴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留守儿童;同伴教育;民族贫困地区;实践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正确认识和对待。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从年龄分布来看,大多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维意识、价值理念正处于发展阶段,但是由于社会、家庭没有承担起应尽的教育责任,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一时期严重缺乏情感上的关心和爱护,进而不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还需要在这一时期参与农业生产,在隔代教育的引导下,缺乏智力发展基础,在德育教育方面也难以达到一般水平,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心理问题、道德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突出。“同伴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应用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能够有效缓解留守儿童教育压力。
一、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教学管理现状
(一)生活质量跟不上身体发育所需
我国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父母监护人缺失的问题,也使得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了家庭的约束力,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是通过自己的喜好进行安排,因而造成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另外,我国大部分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都存在家庭贫困的情况,使得这些处于生长发育黄金期的孩子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中,甚至解决温饱都成问题,造成留守儿童的营养补充不到位。日常的生活质量难以跟上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所需,是目前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的一大现实问题。
(二)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所谓留守儿童,指的就是父母外出打工赚钱,而留守在乡村的一群孩子。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为了给予孩子一个更好的物质环境,必然会选择牺牲掉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要么没有监护人对其生活进行关照,要么就是由孩子的爷爷奶奶等长辈进行监护。这样造成的问题就是,孩子监护人的自身文化素质较低,难以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给予科学的引导,提供充足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监护人的帮助和引导,在学习成绩下降的时候,监护人也难以察觉,只能放任自流,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偏科的情况。
(三)心理发展不够健全
留守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大部分都处于对世界认知的萌芽启迪阶段,正是需要成年人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的时期。但是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就在于他们没有办法直接获取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父母的教育责任在其成长发育过程中严重缺失。从相关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堪忧,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仍处于发展阶段,外界的不良因素很容易对其造成影响,甚至使其逐渐形成消极、自私、自卑、不安全感等不良的心理问题[1]。
二、留守儿童“同伴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其锻炼社交能力
“同伴教育”实际上是利用具有相同经历、背景的人,更容易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的原理,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具有号召力的留守青少年来向周围的留守儿童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同伴关系的建立,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获得更加熟练的社交技能,锻炼其社交能力,进而引导具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进行解决。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可以使得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得到锻炼,为留守儿童营造和谐、平等的交往氛围,进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帮助其获得安全感
通过同伴教育的实施,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帮助留守儿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缺乏安全感是留守儿童普遍的心理问题,通过群体性关系的构建,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亲密、温暖等,从而在集体中获取足够的安全感。通过同伴关系的构建,留守儿童的想法能够得到同伴的肯定和接纳,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2]。
(三)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良好的同伴关系中,能够更加大胆地接触外界的事物,有利于丰富留守儿童的知识面,帮助其开拓眼界。将留守儿童的这份积极性应用到学习中,就能调动起其学习兴趣,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对外界环境产生好奇心,从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通过学习积极性的激发,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就更能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同时锻炼留守儿童的创造能力和逻辑思维,为其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留守儿童“同伴教育”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实践应用
(一)从学校层面进行管理和教育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实践“同伴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注重学校的文化氛围建设。学校领导需要深入研究“同伴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明确“同伴教育”的结构基础,进而在文化层面贯彻落实同伴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同伴教育环境。另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人性化的同伴教育管理,帮助培养优秀的“同伴”,在学习、思想、品德等各个方面,提升“同伴”的综合素养,从而组织留守儿童进行带动式的同伴教育,促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更加能够接受。
(二)培养组建志愿者群体进行带动
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培养组建志愿者群体作为“同伴教育”的带动力量,对志愿者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同伴教育”的实践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水平地进行。一方面,是要通过培训提升学生同伴教育的骨干,构建起同伴教育的激励机制,引导留守儿童通过同伴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影响从而成长。另外,通过组织培训的方式,还要提升志愿者的理解能力、创新思维、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同伴教育”实践能够长久的开展下去。
(三)同伴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同伴教育”针对的是我国的留守儿童群体,其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开展“同伴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联合多方面的力量,深入改善当前留守儿童现状,从而实现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帮助留守儿童成长。除了通过发挥志愿者和学校教育的作用,还应当同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结合,定期将同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组织起来,开展家庭间的沟通交流,促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家庭教育环节得到弥补,进而感受到家庭教育的温暖,帮助留守儿童在一个更加立体的环境中成长,切实解决我国留守儿童问题。
四、结语
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是我国教育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一项教育问题,更是一项社会问题,需要通过集中社会各界的力量,有效帮助我国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伴教育”作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对于缓解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下的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应当积极总结和借鉴“同伴教育”经验,推动我国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丽.同伴教育对留守儿童身体形态及其机能的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05):94-96.
[2]罗玲,彭少峰.同伴教育研究评述[J].社会工作,2015(01):116-123+128.
论文作者:黄克恒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儿童论文; 同伴论文; 农村论文; 过程中论文; 贫困地区论文; 监护人论文; 我国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