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明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白圩镇覃黄小学 530507
【摘要】新的教学改革提倡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进行积极探讨进行解决,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提问教学方法是小学数学老师在不断研究和关注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方法,应用提问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是老师教学能力的表现。
【关键词】提问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8-145-01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小学数学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提问法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思想是老师在讲台一个人讲解,学生坐在座位上被动的听讲,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只是老师的偶尔提问,学生回答。进行课程改革之后,老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的时候,通过利用学生学过的熟悉的内容进行导入,引导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老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创造合适的氛围和意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1]。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老师根据所要讲述的内容设计了一个教学意境“学校的学生准备圣诞节汇演,在小操场搭设了一个舞台,舞台的长是12米,宽是8米,为了美观和活跃气氛,在舞台的边缘设置迷彩小灯,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需要的电线是多长?”老师的这个教学意境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出来,学生就开始了讨论,老师给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比如进行学习《圆的周长》时,在进行讲课开始时,老师有意进行自学意境的创设,展示了圆形的铁环和圆形的物体。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圆形的周长?老师的简单提问,学生就被引入了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活动当中,学生自然成了这个教学的主体,通过进行交流沟通和探讨,加深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询问方式也在有意识的改变,不再是“同学们都明白了吗?”而是变成了“老师这样讲同学们明白吗?”或者是“这个问题还要什么疑问吗?”等等询问的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感觉亲切。
2、引导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提出和引导,让学生提出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进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打开思路,学会思维,能够利用数学的思维模式进行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有效的解决[2]。同时通过进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数学问题的提出法方式是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同时,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提出问题和利用多种不同法方式进行解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习古代曹冲称象的思维,通过思维转换利用重量等值的方法进行称量石头得知大象的体重;学习司马光砸缸救人的逆向思维,改变思路进行多角度思考,懂得解决问题可以应用间接的或反向的思维方式进行。比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时,在进行推导和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时,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推导和思考,比如可以用一根直线折成规定的角度,组成三角形;可以取出一个三角形进行各个角度的测量;也可以进行三角形剪开拼成直角等等。有的学生利用正方形进行剪开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得出其内角和是正方形内角和的一半。这样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比如,在学习《数学的意义》时,老师根据日常生活中应用小数的地方很多,让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的小数的应用都有哪些。学生回答了人的体温是37.5度,小明的身高是1.62米,香皂是价格是4.5元等等,和学生一起分析如果生活当中缺少了小数会是怎样的呢?有什么不方便的的?这样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理解和认识。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明白,对知识的探讨要有自己的思维和思路,即使是已成真理定理的知识也可以对其提出疑问,并进行解答。培养和帮助学生提高可以提问并要善于提问的能力。
3、多样提问教学,开展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相对抽象和不容易理解的知识,老师就要转换抽象的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学生只有真正的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才可以对数学知识产生疑问,进而进入到真正的提问教学活动当中。比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学生对于这样的知识不是很清晰明白,无法识别和认识相关图形,这样就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老师根据这种现象,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各种图形的展示。通过动画的形式把各种复杂的组合图形进行拆分和组合,使学生可以认识和了解复杂图形的组成,并可以对其进行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图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给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进行不断思考和提出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在这样的反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比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实践活动,进行收集和整理生活中的有关百分数的内容,增加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感觉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周边。比如在进行学习了“圆的面积”之后,老师建议和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调查公路的下水井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的?这样的实践调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利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同时进行有效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老师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的应用,通过不断的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引导,逐渐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学会应用数学的眼光进行生活的观察和分析,并能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是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田海英.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J].学周刊,2016(1):52-53.
[2]王六妹.提问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8):81-81.
论文作者:谭明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角形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过程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