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监护类型儿童孤独感比较:社会支持的影响作用论文

不同监护类型儿童孤独感比较:社会支持的影响作用 *

甘小荣,赵 玉,占 斌,唐 宏

(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心理系,江西 赣州 341000)

摘 要: 目的: 了解不同监护类型儿童的孤独感现状、社会支持特点,分析儿童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方法: 以320名不同监护类型儿童为被试,采用孤独感问卷、社会支持网络问卷收集数据,运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1)不同监护类型儿童孤独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95,P >0.05)。(2)不同监护类型儿童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除了在母亲的陪伴维度双亲监护类型高于单亲、祖辈和其他监护类型外(F =2.90,P =0.007),不同监护类型儿童的社会支持得分在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价值肯定和亲密度等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社会支持得分与孤独感之间呈负相关,对于单亲监护和祖辈监护儿童,老师的陪伴支持是其孤独感的唯一预测因素(β =-0.31~-0.32),对于双亲监护儿童,母亲的工具性支持和老师的肯定价值是孤独感的有效预测因素(β =-0.40和β =-0.37)。结论: 不同监护类型儿童孤独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有效降低儿童孤独感。

关键词: 监护类型;儿童;孤独感;社会支持

孤独感是人的归属需要的反映,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孤独感过于强烈,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不能陪伴儿童身边。除了农村留守儿童以外,城市中也存在不同监护类型的儿童,有的父母在两个城市工作,儿童由一方父母监护;有的父母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工作,但面临频繁出差而将儿童交由长辈监护,也有的父母甚至将儿童留在了老家由他人监护等等。种种缘由导致出现各种不同监护类型的儿童,这种不同监护类型的小学高年级儿童孤独感具有什么特点?那么不同监护类型对小学高年级儿童孤独感是否存在差异?其孤独感现状如何?其他的社会支持途径能否对孤独感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以农村和城市不同监护类型的小学高年级儿童为被试,研究不同监护类型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孤独感现状及特点,并引入社会支持变量,期待能为降低儿童孤独感提供现实途径以及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了江西某地区四所小学3~6年级共3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320份,问卷回收率为94.1%。其中双亲监护62名,单亲监护40名,祖辈监护169名,其他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49名,被试分布见表1 。

鉴于本文重点关注产业转移对能源强度收敛的影响,不仅考虑本地区产业转入或转出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同时也考虑邻近省份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本地区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表 1 320名不同监护类型儿童一般情况分布

1.2研究工具

1.2.1儿童孤独量表 [1-2] 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用来评定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会不满程度。该量表有24个项目,采取1~5级评分,总分越高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会不满越严重。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

2.3儿童社会支持与儿童孤独感关系分析 将儿童的社会支持得分与儿童孤独感得分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孤独感与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陪伴和肯定价值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 =-0.296~-0.295,P <0.05),进一步以孤独感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因子(亲密维度除外)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stepwise),结果发现对于双亲监护儿童,母亲的工具性支持和老师的肯定价值是其孤独感的有预测因素,首先进入回归方程的是母亲的工具性支持(β =-0.40),其次是老师的肯定价值(β =-0.37),对于单亲监护、祖辈监护儿童,老师的陪伴支持是其唯一有效预测因素(β 为-0.31和-0.32),具体见表4。由此可见,社会支持是预测孤独感的有效因素,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和调节父母不在身边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非双亲监护的儿童,老师的陪伴支持能有效地降低儿童的孤独感,而对于双亲监护的儿童,需要得到更高的来自母亲的工具性支持以及老师的肯定价值才能缓解孤独感。

根据前文AHP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因子权重,按照如下公式,进行叠加计算,形成初步的广州市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图(图4):

2 结 果

2.1不同监护类型儿童孤独感特点分析 将儿童性别、年级作为协变量,不同的监护类型(双亲监护、单亲监护、祖辈监护、其他)作为自变量,孤独感作为因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年级×监护类型交互效应不显著(F =0.68,P >0.05),监护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 =0.95,P >0.05),结果见表2。

1.3统计学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通过不记名方式对被试进行上述问卷测查,统一指导语,当场回收问卷。结果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LSD多重比较和回归分析。

表 2不同监护类型儿童孤独感特点

本研究对不同监护类型儿童的孤独感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监护类型儿童孤独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刘宗发[4]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也发现留守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父母在家)之间的孤独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种研究结果看上去与依恋理论当中“对象关系理论”相悖。对象关系理论[5]指出在儿童人际关系表征形成的早期阶段,儿童与父母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对今后的亲密关系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该理论还认为,离异家庭的儿童在后来的生活中很难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尽管可以更新和修正不良的内化表征,但是假如个体缺乏人际关系心理图式的良好记忆,那么他就不知道在亲密而持久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是如何表现的。所以如果在早期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内部表征,儿童很难体验到安全稳定的亲密关系,因而时常感觉到孤独。但为什么本研究却没有发现双亲监护儿童与单亲、祖辈或者其他监护类型儿童孤独感之间的差异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已经过了依恋形成的关键期,并且在早期阶段形成了安全的依恋类型。3~7岁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本研究中选取的对象是3~6年级儿童,在9~12岁之间。早期与父母的互动已内化成一种稳定的人际关系表征,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图式,这种图式给儿童未来的人际关系模式奠定了基础。如果研究对象与父母是在依恋类型形成以后分离的,这种分离对儿童人际关系形成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后续研究者可以将依恋类型作为中介变量,研究依恋类型对孤独感的中介作用。第二,随着工业和科技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发展,传统的家庭模式已经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小孩是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监护的[6],这种现象逐渐被大家接受,由单亲、祖辈监护的儿童也很少因此受到同学的排挤,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除双亲以外的监护类型儿童提供帮助,这些都一定程度避免了非双亲监护儿童的孤独感。第三,孤独感是人的归属需要的反应,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更小或更不满意时产生的一种负面心理感受。如果给儿童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网络,满足儿童的归属需要可以有效的降低儿童的心理孤独感。因此,本研究引入社会支持变量对儿童孤独感进行深入探讨。

图 1不同监护类型多重比较结果

表 3不同监护类型儿童社会支持特点比较

1.2.2社会支持量表 [2-3] 社会支持量表包括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陪伴、肯定价值和亲密感五个维度,共27个项目,问卷采取5级计分,“从不”记作1分,“几乎总是”记作5分。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在0.74~0.80之间。

表 4孤独感回归分析

3 讨 论

2.2不同监护类型儿童社会支持特点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监护类型儿童的社会支持特点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监护类型除影响母亲的陪伴维度(F =2.90,P =0.007)以外,在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价值肯定和亲密感维度等社会支持维度,不同监护类型儿童得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表3)。多重比较发现,双亲监护类型和单亲监护类型显著高于其他监护类型(P <0.05)。多重比较结果见图1。这显示,儿童可以从父母以外的其他重要人物那里得到支持,并且这种支持有利于儿童的心理成长。

通过非连续性文本这个点,带动了现代文阅读的一片文,就好比将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应对关节打通了——找到了能动起来、施展开来的思维常法。我顺势提醒学生——既然“点动成线”的有文章可做,那么“线动成面”呢——这里的“面”可以是古诗文阅读、连贯衔接逻辑推断、作文审题立意完篇……各个板块,它们共同构成了语文备考这个“面”。

对不同监护类型儿童的社会支持特点研究发现,不管哪种监护类型,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但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陪伴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对于非双亲监护儿童的父母来说,要多跟自己的小孩进行交流,平常多打电话关心儿童的生活、学习,给儿童提供情感支持,节假日的时候可以买儿童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能够用到的物品作为礼物送给他们,给他们提供各种工具性支持。对于非双亲监护儿童的老师,也应该更多的给儿童提供情感支持、陪伴和肯定价值,鼓励同学们互助友爱,在班级当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另外,本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孤独感,对于双亲监护的儿童,母亲的工具性支持和老师的肯定价值能有效地预测降低孤独感,对于非双亲监护的儿童,老师的陪伴支持能有效的降低儿童的孤独感。因此,父母、老师及同学应该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工作越来越忙,甚至有可能无法陪伴在儿童身边,但只要给儿童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满足儿童的归属感,就能有效缓解儿童的孤独感,父母也不必因此心怀愧疚继而引发焦虑情绪,导致与儿童之间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互动。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就像讨论中所述,儿童在早期阶段与父母形成的亲密人际关系互动模式是其未来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如果早期内化表征不良,在后期提供的社会支持能否调节儿童的孤独感?未来研究者可以引入儿童早期安全感变量,探讨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以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1985年至2001年间,父亲一直往返阿拉尔和拜城县拉煤,三四天一个往返。冬天,遇到汽车抛锚,父亲就钻到车底下修理,寒冷的风肆无忌惮,等回到车上半个多小时,手脚才恢复知觉。夏天,驾驶室内没有空调,要顶着四十多度的高温行车,汗水浸透了衣裳。

参考文献:

[1]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情亲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1(4):1-75.

[2] 王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定版):560-563.

[3] 李文道,邹鸿,赵霞.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人格的关系[J].心理学科,2005,28(4):868-871.

[4] 刘宗发.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研究[J].教育评论,2013, (2):33-35.

[5] 郭永玉. 人格心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 郭方涛.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问题及转变[J].教育评论,2017(10):67-69.

The children 's lonelines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onitor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GAN Xiao -rong ,ZHAO Yu ,ZHAN Bin ,TANG Hong

(Psychology in 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Objective : To understand the loneliness status in quo and the social suppo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monitoring types,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ldren's social support on loneliness. Methods : Used 320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monitoring as subjects, maked use of Loneliness Scale and Social Support Scale to collect data, used the SPSS for the data processing. Results : (1)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ldren's loneliness with different monitoring types (F =0.95,P >0.05). (2) The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monitoring types mainly get support from their parents. Parental guardianship type got higher score than that of the single parents, grandparents and other types in the mother company dimensions (F =2.90,P <0.05). There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bou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guardianship of children's social support scores in emotional support、instrumental support、 value affirmation and intimacy dimensions. (3) Social support score and loneliness scor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for single parent guardianship and grandparents child, the teacher's company support was the only effective predictive factor( β =-0.31~-0.32). For parental guardianship children, the mother's instrumental support and teacher's value affirmation can certainly predict the loneliness(β =-0.40,β =-0.37).Conclusions :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oneliness among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guardianship. The consummat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loneliness of children.

Key words : guardianship type; children; loneliness; social support

中图分类号: B8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5779(2019)06-0610-04

DOI :10.3969/j.issn.1001-5779.2019.06.019

作者简介: 甘小荣,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认知与人格心理学。Email:gxr880513@163.com

(收稿日期: 2018-04-24)

(责任编辑:敖慧斌)

标签:;  ;  ;  ;  ;  

不同监护类型儿童孤独感比较:社会支持的影响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