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举措的发展轨迹与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论文,举措论文,轨迹论文,对策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50年来,中国尽管经历了一个风雨兼程、曲折发展的历程,然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则是令世人瞩目、不可置疑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期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与我国50年来所积极采取的一系列科教兴国重要举措是密不可分的。
一、建国50年科教兴国举措的发展轨迹
1.建国初期积极采取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对旧中国的科学教育实施重大改造
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为了发展我国的科教事业,党和政府对旧中国的科学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共同纲领》规定,改造和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理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为了做好改造工作,党和政府强调:既要反对拖延时间不愿改造思想,又要反对过于性急而采取粗暴的办法进行改造的思想;必须团结一切愿意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知识分子,帮助他们获得思想上的改造与进步;对公营和私营的文教事业,实行统筹兼顾的原则。其改造措施主要是:(1)积极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取消对学生的专制管理;确定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教育在学制中的重要地位,确定专业教育、各级各种技术学校、训练班、补习学校和政治学校在学制中的地位。(2)进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逐步地创办函授学校和夜大学,将工农速成中学作为预备班改属各高等学校。(3)在引导各级学校教师批判旧思想、旧观点、旧方法基础上改订各种教学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改编各种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接收旧有的科学机构加以调整,成立中国科学院(包括哲学社会科学部)。经过调整充实,到1952年,中国科学院已由22个研究所发展到包括各门学科的33个研究所。(5)组织科技人员学习政治理论,参加社会改造运动,进行自我教育,纠正过去“为研究而研究”的作风,确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和科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同时,大批培养新生的科技工作者。(6)促进科研人员配合国家各项建设进行工作。如地质方面,科学工作者运用地质理论的推演和现场钻探的证实,将东北煤田扩大了10倍。科技在社会各界开始引起高度重视,并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2.在社会主义新制度建立之际,更加关注科教事业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经过几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制度,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就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为此,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分析了最近二三十年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指出世界科技的巨大进步把我们远远地抛在后面了。因此,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向科学进军”,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周恩来在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起决定性的因素。报告还明确指出,我国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各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了真正切实地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周恩来在报告中提出:第一,应该改善对于他们的使用和安排,使他们能够发挥对于国家有益的专长;批二,应该对于所使用的知识分子有充分的了解,给他们以应有的信任和支持,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工作;第三,应该给知识分子以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适当的待遇,其中包括改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确定和修改升级制度,拟定关于学位、学衔、知识界的荣誉称号以及发明创造和优秀著作奖励制度。毛泽东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根据这次会议精神,不久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随后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并集中我国优秀科学家200多人,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制定了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草案。这些规划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目标。900多万知识分子为了改变我国科学文化的落后面貌,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3.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制定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推动科教事业发展,并使之成为促进建设的重要力量
从1956年之后,我国全面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教事业的发展,并使之成为促进建设的重要力量,党和政府采取有力举措,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在推动科教事业的发展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就教育事业来看,首先是提出了国家教育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教育界通过举办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设施,努力培养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其次是于1961年9月颁布试行了《高教六十条》。条例的基本内容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必须以教育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服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行政领导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总务工作,保证教学和生活的物质条件。《高教六十条》的制订和贯彻执行,在极大程度上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就科学事业来看,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切实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首先是于1957年5月第一次颁发了全国性的科学奖金,获奖者最高奖额达10000元。此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其次是从1960年8月份起对在京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副食品供应上给予特殊照顾。在特定困难时期对高级知识分子实行特供政策,为确保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工作得以正常进行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三是在1961年7月颁布试行加强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例《科研十四条》。该条例规定,科研机构的根本任务是提供科学成果,培养研究人才,必须保证科研工作的稳定性,实行“五定”:定方向、定任务、定人员、定设备、定制度。要求科研人员每周至少有5/6的时间从事业务工作,不得以其他活动来冲击他们的工作。并强调要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各种不同学术见解自由讨论,严格划清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对自然科学学术问题的讨论,不戴帽子、不贴标签、不用多数压服少数。《科研十四条》的颁布试行,为推动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而具体的制度保障。
4.“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致使我国科学教育事业蒙受了巨大灾难
“文革”的1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遭受全面巨大灾难的10年。在科学教育事业方面,由于贯彻执行了极其错误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几乎使我国17年发展起来的科学教育事业被破坏殆尽。在受到“文革”冲击的人中,知识分子首当其冲。在所谓“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最高指示”下,知识分子不担被排斥于工农兵的“革命队伍”之外,而且成为“反动学术权威”、“臭老九”,成为“专政对象”。1971年4-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的《会议纪要》,提出了所谓“两个估计”,即:解放后17年“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教师中的大多数和17年培养的学生中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这种严重违反事实的“估计”,成了禁锢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当然,“双百方针”也在无形中被取消了。在“文革”的10年中,广大知识分子只能“夹着尾巴做人”,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科研和教学活动了。尽管取得了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等重大科研科成果,然而就科教事业整体来看所蒙受的灾难则是极其巨大的。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积极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党和政府紧密联系我国的国情和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积极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科教事业发展。就教育事业方面来看,首先是突出地表现在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决策上。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教育正式列为实现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把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进一步将教育的“突出的战略地位”提高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次是对教育体制展开一系列重大改革。1980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拉开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其改革精神主要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第三是加强教育的法制建设,重视依法治教。199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开始生效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对于确保教育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再从科研事业方面来看,首先是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着重论述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重要观点,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充分说明了在我国造就更宏大的科技队伍的必要性。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发展,是对现代科技发展新特征及其巨大作用的新概括。其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科技体制的重大改革。1985年3月,党中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科技体制进行坚决而有步骤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克服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技机构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鼓励研究、教育、设计机构与生产单位的联合,强化企业的技术吸收和开发能力;扩大研究机构的自主权,允许集体和个人建立科研或技术服务机构;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促使科技人员合理流动。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推动下,我国的科技事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第三是多层面多渠道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近十几年来,先后实施了以发展地方经济“短平快”项目为目的的“星火计划”、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目的的“火炬计划”、以发展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为目的的“863计划”等重大举措,从不同层次上把科技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让科技在经济建设中大显身手。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已开始启动和全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和“大科学工程”,科技技术与经济建设将在更新、更高、更紧的结合中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二、面对知识经济挑战,进一步贯彻执行科教兴国战略举措的对策建议
建国50年来,我国的科教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科教事业焕发出巨大活力,在工业、农业、国防以及新兴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成果,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成果无论对我国国民经济,还是对我国科教事业本身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工作的失误,尤其是“文革”10年浩劫,耽误了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目前,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教事业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生产力水平也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如今,面对知识经济浪潮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善于抓住发展机遇,敢于迎接严峻挑战,进一步贯彻执行科教兴国战略举措,才不至于被知识经济浪潮远远抛在后面。
其一,面对知识经济对高素质和高技能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努力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纵观那些已经在知识经济路途上走在人们前面的国家,尽管它们在走向这一发展之路上的具体措施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无不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面投入了巨大力量,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力资源无不是其成功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决条件。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劳动者素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由于原有的基础薄弱,以及过去在观念上的某些认识不足,以及工作中的某些缺陷,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以及不少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目前我国还有着近2亿的文盲、半文盲,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约占世界文盲总数的1/4。而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占全国每万人中的比例,在世界上也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甚至比印度等国家还低。数量如此巨大的文盲、半文盲的状况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变,我们很难想象会使我国真正在短期内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能够在短期内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所以,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全方位、多渠道努力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当前一是尤其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并积极建立和健全社会办学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二是继续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深化高校管理体制和其他各类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并积极探索发展民办教育的新机制,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
其二,进一步下大力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逐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产业结构的新要求。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较,知识经济更加凸现产业结构的知识更迭和信息辐射,更加讲求产业结构的集约功效和合理布局。不可否认,我国产业结构经过近些年的大调整,已经形成了较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系统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然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产业结构的继续调整优化,必然置于新的时空坐标中,具有新的逻辑定格和目标取向。对此,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并积极采取有力举措,加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就目前来看,一是在加快支柱产业由条块分割向集约整合之战略推进的同时,充分发挥重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的连锁效应,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加快带动与其相关联产业及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为今后我国产业结构在整体上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速扩大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的同时,注意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成分和知识含量,适时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加快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当前尤需加强重点投资和改革体制,以使发展相对不足的生产性、中介性、发展性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这样,既切合进一步加速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实际需要,又有利于适应知识经济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三是正确处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关系,防止新一轮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避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状况的发生。对此,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保证我国产业结构统一格局的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多种有利条件和提供优惠政策,引导各地区在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自身特色与优势方面下功夫,选准和培植新的产业和产品启动点。这样,一种优势互补、区域相促并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产业格局,在我国有望得以确立和发展。
其三,全方位、多层面发掘和培植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支撑点,千方百计激活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生物工程、节能与环保工程、新材料工程和高效农业的大发展。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但也不能不看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利税、出口额、技术交易额等还不高,与把我国建成为现代化国家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如就信息产业而言,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信息相关产业和就业人口的比例已在40%以上,而我国近些年来信息产业虽有较大发展,但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与美、日、英、法、意、德等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惊人更不待言。因此,必须下大力支持计算机、通讯、仪器仪表、光电一体化、软件等项目的加速发展,加快我国信息产业化建设,缩小我国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时空距离。除信息产业外,我国还必须将生物工程、节能与环保工作、新材料工程和高效农业工程等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排头兵”,从政策与制度保证、资金投入、中试基地、中介机构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大力予以推进,抓出成效。必须明确,面对即将跨入21世纪所迎来的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如果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不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我国必将永远处于落后的境地,振兴我国经济的目标必然难以实现。对此,我们应当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所以,要从国家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
其四,适应知识经济对科技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并且需求量呈指数递增状态的新形势,建立和健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新机制。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还不到30%,专利的实施率也仅为10%左右。所以,下大力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陈规陋习,建立和健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新机制,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就目前来看,尤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抓出实效:一是尽快建立一批真正以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依托、以加速产品更新换代为中心的研究开发机构,在专业与产业的紧密联系中,切实改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依然较为严重的状况。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大部分科研机构是以专业为主线而设置的。以专业为主线设置的科研机构大部分缺乏针对市场需求的灵敏性,从而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实用转化率。要改变如此状况,应在政府为协调、资产为纽带、市场为取向的运行机制中,尽快建立一批以产业为依托、产品为中心的研究开发机构,直接服务于产业的调整优化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业,切实改变科技成果推广和技术改造方面融资渠道单一和僵化的状况,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充满活力的投资运行机制和抗风险能力。为此,应当坚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的多元化、社会化原则,广开渠道,盘活多种资金,鼓励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办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公司。无论何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公司,都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即资金来源问题、政策引导问题和风险投资运营问题。解决好这三个问题,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方有可靠保障。三是积极创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经营条件,大力改变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的市场推动力较弱的状况,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良好的市场氛围。可在税率、价格、目标市场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如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产品,特别是对经政府批准的科技试验和示范基地的中试产品,以及经国家有关部门审定的优良品种,除国家明确限价的产品外,生产单位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行定价试销,以调动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五,适应知识经济对科技知识在应用中不断创新、并且创新速度呈多倍快捷变化发展的需求,加快增强创新能力和积极构筑创新体系。知识经济不仅是科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的较量,更是科技知识的开发与创新的较量。“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所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大力实施创新工程。而就目前来看,特别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在传统体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只是被动地实施。现代技术创新理论则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当是具有创新意识并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这是创新的最为关键的内部条件。只有企业的以获取潜在利润为内在动力的创新活动才是最有效和持久的。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二是企业要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三是企业要成为创新利益分配的主体。为此,要采取积极措施改革企业技术创新投资体制,多层次、多渠道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技术创新投入激励机制;要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发展加强引导,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尤其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鼓励应用型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或直接办成科技企业;要抓紧制定和实施适应新形势的产业技术政策,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并推动技术资本兼并产业资本,尤其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要促进企业从战略发展角度重视专利技术开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并加强国际网络科技合作,在国际技术平台上形成企业的创新能力。
标签:科教兴国论文; 知识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知识分子论文; 创新论文; 时政论文; 科技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