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涟源七星街镇中心卫生院药剂科 417100
摘要:目的 探究30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基本情况及发生原因。方法 将在我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月接受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病历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接受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就提出具体的处理措施进行深入探究。结果 经分析,30例患者中8例为消化系统反应、3例为皮肤附件反应、2例为心血管系统反应、1例为神经系统反应及1例为血液系统反应;经分析,30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年龄因素、注射剂量、治疗疗程及药物过敏史4个方面内容。结论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用药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反应为主要表现,总体反应程度较为轻微,临床建议结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采取相对应处理措施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标。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30 patients with levofloxacin injection.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6 in patients with levofloxacin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dverse reactions records included in the study,30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ause of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levofloxacin injection therapy,delving into the specific treat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Resul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8 cases of 30 case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reaction,3 cases of cutaneous appendages,2 c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1 case of nervous system,and 1 case of system response to the blood;The reasons for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30 cases of levofloxacin injection were mainly including age factor,injection dosage,treatment course and drug allergy history. Conclusions levofloxacin injection drug adverse reaction in digestive system as the main performance,the overall reaction degree is relatively mild,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combined with drug adverse reaction causes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asures are taken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the rational drug use.
[Keywords] levofloxacin injection;Adverse reactions;Case analysis
作为第三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好、抗菌作用强及抗菌谱广等鲜明特点,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即细菌拓扑异构酶Ⅱ)活性阻碍细菌DNA正常复制以达到抗菌治疗效果的目标[1-2]。左氧氟沙星现已成为临床治疗多种疾病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引发的中度感染及重度感染,例如:皮肤组织感染、肠道感染、生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呼吸系统感染等,甚至可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细胞粒减少及败血症[3-4]。如何切实解决左氧氟沙星临床用药不良反应,是广大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鉴于此,本文重点探究30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基本情况及发生原因,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在我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月接受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病历纳入研究。其中,3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3,最小及最大年龄分别为12岁及73岁,中位数年龄(49.1±1.3)岁;30例患者中例为8泌尿系统感染、3例为呼吸系统感染、2例为慢性病合并感染及2例为手术预防及治疗;30例患者中6例为不良反应时间低于10分钟、5例为不良反应时间超过10分钟低于30分钟、2例为不良反应时间超过30分钟低于1小时及2例为不良反应时间超过1小时低于24小时。30例患者及其家属知悉此次调查内容,并签署调查同意书。排除标准:30例患者均不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30例患者均不存在精神疾病及沟通障碍;30例患者均不存在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病历进行详细调查研究,面向30例发生用药不良反应患者发放我院自行研发的调查问卷,邀请患者及其主治医务人员填写用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并且仔细归纳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其中,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病房管理、生活指导及用药剂量3个方面。
1.3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在计量资料方面,采取(+S)加以表示,在计数资料方面,采取百分率(%)加以表示。
2.结果
2.130例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基本情况
经分析,30例患者中8例为消化系统反应、3例为皮肤附件反应、2例为心血管系统反应、1例为神经系统反应及1例为血液系统反应。见表1:
3.讨论
用药不良反应(英文简称ADR)指生产条件合格临床用量合理药物出现与药目不相关的有害反应的现象。左氧氟沙星作为第3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好、抗菌作用强及抗菌谱广等鲜明特点,对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抗菌活性较强,例如: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变性杆菌属及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而伴随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其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5-6]。有研究资料表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用药不良反应高达39%,以呼吸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皮肤附件反应及神经系统反应为主要表现。
神经系统反应轻者出现幻觉、头痛及椎体外系外反应,重者出现精神分裂反应及癫痫发作。泌尿系统反应轻者出现面部水肿、肾炎、尿液浑浊、结晶尿、蛋白尿及尿频尿少,重者出现肾功能衰竭反应。消化系统反应以腹胀腹痛、食欲缺乏、腹泻不适及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症状较为轻微且处于可耐受程度,治疗结束后可立即消失[7-8]。经本次研究表明,30例患者中8例为消化系统反应、3例为皮肤附件反应、2例为心血管系统反应、1例为神经系统反应及1例为血液系统反应,发现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反应为主要表现,与药物经肾脏排泄存在着密切联系。
老年患者受自身机体衰老的影响肝脏代谢功能及肾脏排泄功能削弱,造成血浆蛋白含量指标下降导致血浆与药物结合力减弱,相同用药剂量条件下老年患者药物进入中枢系统量略高于青壮年患者。一旦排泄速度过于缓慢,存在蓄积中毒引发消化不良、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因此在实际用药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遵循以人为本工作原则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用药前咨询患者是否属于过敏体质及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首次用药时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用药不良反应,建议儿童患者及老年人慎重用药,并且受老年患者肝肾功能日趋衰退的影响,严格控制临床用药剂量避免大剂量用药。
综上所述: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用药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反应为主要表现,总体反应程度较为轻微,临床建议结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采取相对应处理措施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玉姝,韦劲,胡光瑞.医院88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特点分析[J].中国药业,2016,25(20):82-83.
[2]许晶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1例不良反应病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2):216.
[3]田利霞,李静.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抽搐1例病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7):217.
[4]王玉,朱玉芬.95例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2):84-85.
[5]孙岩.126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3):119.
[6]王利霞.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例分析[J].中国药事,2014,28(03):320-322.
[7]卓玛措.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18例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4):49-50.
[8]孙洪生,颜明,李慧.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致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02):105-106.
论文作者:李小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氧氟沙星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注射液论文; 患者论文; 消化系统论文; 发生论文; 病例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