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与创新性的和谐统一--对辽宁省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理解_高考论文

连续性与创新性的和谐统一--对辽宁省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理解_高考论文

连续性与创新的和谐统一——对辽宁省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辽宁省论文,连续性论文,语文试题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是辽宁省自主命题的第一年,语文试卷既体现出与全国卷相同的一面,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又具有自己的“地方自主”特色。

辽宁卷与全国卷试题保持相同的测试形式,试题在知识覆盖面、试卷结构等方面与历年全国高考题基本相似,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全国卷命题的特点。

一、注重基础,强调能力,基本沿袭全国卷命题特点

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部分,共设置39题30分。6道客观题体现了基础性的特点。

语音题主要选择地区易误读词语进行考查,有较浓厚的地域色彩。

字形题一改全国卷多年沿用的提供四组词语辨识别字的方式,改为设置成更加具体的语言环境,难度有所加大。

标点题遵从考点要求,重点考查了冒号、逗号、句号、分号、引号等在语境中的正确使用。

正确使用词语题把实词和虚词综合在一起考查,通过4个句子辨析四组词语的区别:例如,“上溯”搭配的是时代;“回溯”是“回忆”,搭配的是具体的内容,如“回溯过去,展望未来”;“步子”意为“脚步”,“步伐”意为“脚步的大小快慢”,也有“行走的步子”的意思,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多用于具体,后者多用于抽象;“场所”意为“活动的处所”,而“场合”意为“特定的时间、地点、情况”;两个虚词的选用主要取决于特定语境。

正确使用熟语题是高考首度推出“熟语”这一要求之后的命题,但其具体考查内容和形式并没有多大变化,5题选用了一个比较常见的“墙倒众人推”这一含有贬义色彩的熟语放置在褒义的语境中,容易辨识误点;另外两个使用错误的熟语“春意阑珊”“七手八脚”仍然是四字格短语,误处都是与语境矛盾。6题的病句题,从词语残缺(缺少与“才能”相联接的“只有”,其实,“及其”使用也有问题)、成分多余、搭配不当(动词“塑造”与宾语“人格力量”)设置干扰项。

语言运用题共设置3个小题,均体现出既创新,又传统的特点。

22题补写语句是对所给信息进行压缩的试题,考查了归纳推理的能力,对学生常规能力考查特点突出。三则材料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且均为考生熟知材料,易于切入。23题变换句式,仿照全国高考题的成熟题型,要求转换句子开头内容,本题对考生的语法意识要求较高,不少考生转换时忽略了“古文化的辽西区”与“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之间的主宾关系,致使结束语句出现错误。24题要求仿写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形式上的要求易于把握,但是内容往往易忽略横线后语句的暗示作用:要体现出小中见大的特点。考查了考生逻辑性思维。

二、体现考查要求,注重“名篇名句”

考查的三个句子,延续了2003年全国高考选材特点,一课外二课内,课外名句考生应该熟悉,课文中的一则选自《游褒禅山记》,一则选自《西厢记》,都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名篇,前者默写内容是文段的主旨,后者是融有多种修辞技法的语句。对文学常识未做要求。

三、现代文阅读瑕瑜互见

两则现代文阅读选文都符合历年高考选文的特点。第二题选用了一则关于“网格计算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技文章,文章体现了高考关于科学类文章阅读选文的特点——关注科技前沿。第五题选自纪伯伦的《“认识自我”》给考生一种对自我的认识,直击当前人们对自我认识态度和观念上的缺失,属文学类文章。两者相对而言后者更能让众多语文教师认可。

近几年高考两道现代文阅读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分工”比较明确,科学类文章(包括社科类)趋向于考查理解词语、句子能力,对信息筛选能力,推断和想像能力,文学作品(近几年都选择了或散文或杂感)比较注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艺术技巧分析鉴赏、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等的考查。

从试题的设计看,科技文第8题要求为文中空缺处选填一句最合适的句子。与其说这是一道阅读理解题,不如说是一道语句衔接题。第9题要求为文章选择一个标题,从科技说明文文体特点角度说,为文章选择标题比较合乎测试要求,但是,如此考查似乎浪费了一道阅读能力考查题,因为科技文阅读完全可以通过其他考查内容考查对文章说明对象的把握,对象清楚了,文章标题也就明了了。可见这两题对考生潜在能力的考核显得力度不够。而文学文的设计相对好些,更有层次。全文4题设计均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感知角度入手,体现出整体观照的特点。如18题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20题评价“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21题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等都有这一特点。在问题设计上,既给考生以一定的指向,又需要考生结合全文,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体现了较好的测试效度。如19题(1)问描述人物的外貌具体特征后,(2)题接着从表现角度引导考生作深入思考。20题题干中明确了“寓庄于谐”的手法,“考点”非常清楚,但从答案说明“只答出寓庄于谐的基本内涵或只举出实例却没有对寓庄于谐进行阐释的给2分。能够联系文中实例对寓庄于谐作具体赏析的给4分”,可看出,对问题做全面而准确的解答,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和文学储备的。21题对赛艾姆这一人物的评价,一般的考生往往只从“人物形象”角度作分析,而忽略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不少考生所丢的2分即缘于此。赛艾姆的形象实际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他的典型意义就在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对自我的认识。

另外,对传言中多项选择题淡出阅读考查项目,辽宁卷开了先河,也可谓“创新”。确实,尽管五选二或六选二题对文章本身内容和技巧的覆盖面要全,但对学生真正阅读能力的考查还是有它的局限的,过去不少考生言其“蒙”对了2分,甚至4分,其考查的效度可想而知。即使在日常训练中,不少考生也表现出这一认识。而主观性评价(或评价内容或评价艺术技巧)绝对会真正考查考生的能力,避免能力考查“漏洞”。

四、古诗文阅读有发展,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古诗文鉴赏,选择苏轼的《蝶恋花》词作为鉴赏材料,名家名篇,具有典型意义。且词作属于中调,文字量适合。

从评分标准来看:

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同意或不同意。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两道题均给出两种不同的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试题的开放性可见一斑。

在2003年对古诗鉴赏的基础上,2004年辽宁卷选择了苏轼的《蝶恋花》,浙江卷选择了李白的《菩萨蛮》,广西卷选择了晏几道的《鹧鸪天》,由诗到词这是一个发展。因此从材料的选取到开放性答案的设计都足以称道。当然2005年古诗文鉴赏也有向元曲发展的趋势。对于2004年古诗阅读分值的变化体现在鉴赏中是否合适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如能体现在阅读试题中将更趋于合理。

文言文阅读选自《北史·王罴列传》,内容上与近两年全国卷选文含有议论性语句的特点稍有出入。但其试题设计除15题分值不同外,均保持了与全国卷的连续性,有利于稳定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

五、话题作文命题平实,连续性强

作文材料是记者的采访手记,这也是在不少杂志中出现过的有关美国总统的一则材料。从材料中引出的话题“平凡与自豪”保持与全国卷2003年话题作文话题的特点——关系式话题。今年一些省份的试卷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天津的“材与非材”,重庆的“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全国卷“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均属此类。

对话题作文,张伟明先生曾说:“作文题应该是与同学们生活相关的相对开放的题目。这几年高考作文命题采取围绕话题、不限文体的做法对考生作文能力发挥是有利的。”……“平时应该多观察生活,作文多联系生活,多写多练,高考中就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这些观点,对写作教学和应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题写作的重点需立意在二者的关系上,讲清“平凡”与“自豪”之间的必然联系。无论是议论性文章,还是叙事类文章,都要侧重“平凡”二字的作用。

本题切入容易,但是若想得高分,还应在思维的深度、广度,语言的运用,文化底蕴的展现等方面出新、出彩。

2004年省内命题是第一年,是“我们自己的题”,有其独到之处,虽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高考命题的改革还要进行下去,相信辽宁的语文试卷命制会日趋完美,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目标,谨以语文教师和多年从事考试研究者的身份提出我们的看法,以期来年让更多的考生和老师共同说:辽宁卷,OK!

标签:;  ;  ;  

连续性与创新性的和谐统一--对辽宁省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理解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