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构性制约因素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构性制约因素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农业地区工业化发展的结构制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地区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结构问题是制约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农业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障碍主要是结构问题,包括结构存量问题和结构增量问题,但主要是结构存量问题。结构问题之所以成为制约农业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国农业地区工业化发展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相当一部分地区已经完成初级工业化,有些地方还达到了中级工业化水平。从湖北省情况来看,乡办工业已从1991年的1.86万个发展到1995年的2.26万个,村办工业从1991年的10.40万个发展到1995年的13.65 万个, 乡镇工业已从1991年的40.01万个发展到1995年的44.11万个,农业地区工业化已发展到相当程度。伴随工业化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各产业、各地区、各所有制间的交易日益复杂、工业化发展逐步走向专业化和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要素投入和提高来发展工业化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高度重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结构效益日益上升到关键位置,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支撑点。

2.重视通过优化结构来促进工业化发展也是农业地区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实践表明,如果不注重优化结构,单靠要素盲目投入,虽然在短期内也能发展一定数量的工业,但由于投入的资源在产出效益上受结构状态影响,因结构扭曲使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工业化将得不到持续发展。

3.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这一因素要真正变为工业化发展的力量就要受到结构制约。这是因为科技进步往往只发生在特定的产业上,它不可能平均分布。科技进步要迅速向其它产业扩展,就需要产业间、地区间、所有制间结构关联度较高。如果结构松散,甚至出现断裂情况,科技进步扩展就要受阻,就难以变成现实的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我们认为要科学确定结构状况的判断标准,必须正确认识以下问题。

1.结构是个综合概念,它不仅指产业结构,在对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中,地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三种结构构成了影响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层次,其它结构如需求结构、分配结构等是影响工业化发展的外层次内容,它们对工业化发展的影响要通过核心层次起作用。

2.结构是动态概念,也是一个具体概念。判断一个结构是否最优必然从具体时间、具体地域出发,没有永久不变的最优结构。因此,优化结构是个特久的工作。

优化结构存量就是要疏通产业间、地区间和所有制间的关联障碍,使资源能够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较高的部门转移,使经济从整体上能产生较高的效益。

优化结构增量是指通过制定科学的投资政策,使新增投入结构能够符合工业化发展目标所需的结构功能,并能诱导结构存量的转变。它要以结构存量为基础,并受到结构存量的制约,但它对优化结构存量也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从对湖北省结构状况的分析来看,结构存量问题比结构增量问题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

1.产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差较大。

从1994年湖北省农村劳动生产率统计来看,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为3432 元, 每个农村工业劳动力创造的农村工业总产值是41751元,平均每个农村商业劳动力创造的农村商业总产值为17654元,三者悬殊较大。再从比较生产率来看,一、二、三产业1991年分别是0.497,1.95,1.639,1995年分别是0.493,1.87,1.265。 从五年的变化看,农业略有下降,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与二、三产业相差较大,二、三产业都有下降,尤其是第三产业下降较为明显。这说明产业结构存量上一产业和二、三产业之间具有结构断裂现象,二、三产业由于产业关联松散,资源转移受阻,比较生产率也处于下降状况,结构成长欠佳。这种情况在地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中都严重存在。

2.农业地区工业同构严重。

通过对湖北省29个农业地区的支柱产业调查,发现有13个地区是纺织工业,9个地区是卷烟工业,这说明农业地区支柱产业严重同构。 再从40个主要工业行业看,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只有少数农业地区拥有外,其它37个几乎每个农业地区都具备。农业地区工业门类虽然各自都相当齐全,但由于受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每类工业都很难上档次,上规模。工业严重同构还使农业地区间相互抵制,结构关联不紧,结构转换困难。

3.所有制间协调性差。

通过对1985─1995年10年间湖北省农业地区的国营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和其它所有制工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以工业总产值为分析对象,用Y和X表示),得到以下结论。

(1)国营工业和集体工业发展两者成正相关关系,其模型为Y=622.89+0.612X集,但相关系数R=0.001853,近似于0,说明国营工业和集体工业之间结构缺乏关联。

(2)城乡个体工业同国营工业发展两者成负相关关系,其模型为Y 国=1358.75-34.25X个,说明城乡个体工业同国营工业发展相排斥, 是彼此消长的关系,两者结构不协调。

(3)其它所有制工业同国营工业发展也成负相关关系,其模型为Y国=1703.75-11.08X其它,两者的协调性也很差。

上述分析同我们调查的结果也是一致的。国营工业和集体工业,分工协作关系比较紧密,彼此能相互促进,但由于产权制度还不够明晰,经营机制不够灵活,近几年来两者发展都不快,它们的相互促进作用已变得比较微弱了。城乡个体及其它所有制工业自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市场秩序还有待调整,它们往往通过经营机制上的优势同国有工业进行非正常竞争,有些甚至还以严重牺牲国有工业为代价来获得发展,所以它们同国有工业是负相关关系。要改变这一状况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外,还应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使国有工业能同它们公平竞争。

二、产业结构对农业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地区各产业间、产业内部各生产部门间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在量上表现为一定的比例关系,在质上表现为一定的联系方式。在影响工业化发展的诸结构中产业结构效应最为明显。

1.工业化发展结果可直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出来。通过对工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它在产业结构上有三个层面的表现形式,首先表现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工业的比重上升;其次表现为工业和农业所生产的初级产品份额下降,社会基础设施份额、制造业份额和现代服务业份额上升;最后表现为工业发展对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化发展有直接促进作用。

2.从产业结构与地区结构的关系看,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它的空间布局形式,对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与它是一个交互作用过程。但产业结构的变化同工业化发展是同步的,而地区结构并不一定同步。比如衡量地区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城市化水平,而世界上一些国家农业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往往快于工业化过程,而我国工业化过程却快于城市化过程,两者是异步的。因此地区结构对工业化发展的效应不如产业结构直接。

3.所有制结构对工业化发展的作用在目前还远不如产业结构。这是因为我国农业地区过去所有制结构一直非常简单,改革开放后,虽然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但它们发展时间还不长,在这期间还出现过几次波动,目前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规模还不够大,彼此间的联合和协作还不够紧密,因而所有制结构效应还不能象产业结构一样能充分体现出来。

根据对湖北省农业地区工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产业结构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影响工业化发展。

1.在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通过产业链条的延长,以加强工农业结构关联并促使工业内部结构成长来促进工业化发展。

如棉产区。湖北省天门市是全国最大的棉乡,因棉花产量高、品质好被列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该市依托棉花资源大力发展纺织、纺机工业和棉副产品加工业,全市发展“棉字号”企业250多家, 形成五大产业链条。该市以“棉字号”为主体的轻纺工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6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8.9%。

2.在工业资源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通过科技进步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促进工业结构成长,并通过工业对农业反哺促进工农结构关联来加快工业化发展。

如矿产区。湖北省钟祥市可开采矿产资源达16种之多,该市通过对资源进行科技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形成了一批产品档次高、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工业产业。该市工业发展快速的另一个原因是工业发展同农业发展密切相联、工农结构关联度高。比如该市为大力发展农业,筹措1200万元资金引进先进生产线生产磷肥,满足了广大农民的需要,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现在这条生产线年产18万吨钙镁磷肥,年创产值4000万元,实现利税1280万元。

3.通过国际贸易,优化结构增量,促进结构成长来发展工业化。

如以外向经济发展为主的地区。湖北省葛店既无农业相对优势,也无工业相对优势,它们通过设立开发区,吸引外资,并促进产品外销来发展工业化。1995年该开发区批准外资项目25个,外商投资额达1.2 亿元。工业迅速发展与该市注重优化结构增量是分不开的。该区自投资1.7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为外商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以此换来了7.68亿元的实际总投入,投入与引进资金比约为1:4,实际形成的资产现值约13亿元。

通过对湖北省工业不发达的农业地区的调查发现,它们在产业结构上存在以下问题制约着工业化发展。

1.农业多种经营发展不够,与工业发展关联不足。

湖北省工业发达的农业地区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下,而工业不发达的农业地区一般在60%以上。在农业产值的构成中,工业发达的农业地区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一般在65%以下,而工业不发达的农业地区一般在70%以上,在种植业产值构成中,工业发达的农业地区经济作物的产值一般在25%左右,而工业不发达农业地区一般在15%以下。多种经营发展不够,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这是一部分农业地区工业化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2.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不足,科技开发不够,农业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这不仅使工农结构关联较差,而且工业内部结构也难以成长。这是工业不发达的农业地区产业结构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

3.第三产业总量过小,行业结构失调,组织程度较低。

湖北省工业不发达农业地区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平均为23%, 而工业发达农业地区平均为33%。工业不发达的农业地区不仅第三产业总量小,而且分布较窄,主要由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四大行业构成,现代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业、咨询业、信息业等有些地区几乎处于空白。

通过对湖北省工业发达的农业地区与工业不发达的农业地区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要发展工业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结构。

1.从延长产业链条着手,加快科技进步,加强国际贸易,在增强结构关联的同时促进结构成长。

在农业资源具有相对优势或者能够创造相对优势的地区要注重通过科技开发、技术引进与合作来进行资源开发和加工,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发展工业化。在工业资源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要注意以加强国际贸易为宜,充分利用外资和高新技术,开发名优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2.通过结构增量调整结构存量,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结构转换。

有些地区工业已有一定基础,但设备老化严重,技术已十分落后,产品质量欠佳,缺乏市场竞争力。这类地区要注意技改投资,通过增量盘活存量。

3.通过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带动一、二产业,促进工业化发展。

有些地区虽然一、二产业基础不好,但第三产业资源具有相对优势,可以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来带动一、二产业发展工业化。

三、地区结构对工业化发展的影响

地区结构主要指农业地区城市、城镇、乡村三者间的经济联系。优化地区结构的意义在于通过疏通地区结构障碍,加强地区间分工与合作,发挥各地的经济相对优势,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地区的经济效益,以促进工业化发展。

1.城市和城镇发展是地区结构成长的表现,它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城市和城镇在发展工业上比乡村拥有很多优势,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1)聚集效应。工厂和企业集聚能产生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能更有效地利用交通、通讯、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和市场,从而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2)吸引效应。城市和城镇发展越快,它们吸引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就越强,工业发展就越迅速。(3)扩散效应。城市和城镇发展能够带动郊区和附近乡村农业结构的调整,并能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2.加强区域合作,增强地区结构关联是农业地区工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地区结构关联度是影响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地区能够加强合作和分工,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能够在地区间自由流动,那么各地都能根据相对优势发展工业,并形成规模经营,企业的相对成本就会下降。否则,地区间相互封锁,地区结构出现断层,各地的相对优势不能发挥,工业是难以发展的,更不用说上档次、上规模。

3.城乡工业协调发展是当前工业化发展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随着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它同城市工业的摩擦也越来越大,急需加以协调。经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1)必须解决好城乡工业在传统产业层面上过度竞争问题。我们调查发现,农村发展的工业主要是传统工业,如建筑材料、农机配件、小商品、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在城市工业中,传统产业也占有相当份额,在工业不发达地区还是工业的主要构成。这就造成了城乡工业在原材料、能源等方面的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原材料、能源等方面的巨大浪费。如果城乡工业过度竞争问题不解决,让浪费情况长期下去,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城乡工业必须协调发展,这是当前农业地区工业化发展必须注重的问题,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控制高耗费工业的发展外,关键是要加强城乡协作。不能让农村工业脱离城市工业盲目发展,城市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也应在农村寻找新的增长点。(2)必须解决好城乡工业布局不合理问题。城市的传统工业长期占据黄金地段,影响现代工业发展,不利于城市工业结构升级;农村工业布局分散,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城镇,将城市传统工业和分散在各乡村的农村工业都转移到城镇中去。这样城市现代工业就有了发展空间,农村工业有城镇作依托发展也将更迅速。城乡工业并可通过城镇集聚进行专业分工和技术合作。

我们调查发现,农业地区特别是工业不发达的地区在地区结构上有以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

1.城市和城镇发展速度不快,地区结构难以成长。

城市和城镇发展不快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在客观上有些地方受交通、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在主观上除了一些地方乡镇企业布局没有向城镇和城市集聚外,还存在财政资金投向不合理问题,城市和城镇建设仅靠政府财政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财政投入吸引其它投资主体特别是外商、外地企业投资,财政投资应有放大作用,这就需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最急需的地方。

城市和城镇发展不够影响地区结构升级,直接带来的后果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城镇和城镇发展工业的优势难以发挥。

2.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还相当严重,地方间难以形成较紧密的分工合作,地区结构关联度不高。

工业化发展要求农村能根据地理优势、资源优势进行基础建设,以提供充足的工业原材料,这需要乡乡合作、村村合作乃至县县合作,可是一些地方只顾自己局部利益,使生产基地建设困难重重。地区间分工合作不紧密,结构关联松散已严重阻碍了一些地方工业化发展。

从对湖北省农业地区的地区结构调查分析来看,地区结构在结构存量和增量上问题都很突出,优化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特别重视县级城市建设,使之从小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这是地区结构的主导,县级城市建设好了对优化整个地区结构都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认为当前县级城市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1)搞好城市规划,使之符合产业布局要求;(2)要重点改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和大财团来投资开发;(3)要加强同大城市、城镇的分工与合作,使城镇、县级城市和大城市三位一体。

2.要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这是地区结构的主体,是优化地区结构的重点内容。

我们认为当前要做好以下工作:(1)接受大中城市传统工业的转移,但在转移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换位,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在高起点上发展传统产业;(2)通过土地、户口等政策的调整,鼓励农村工业向城镇集中;(3)鼓励乡村农户沿路、沿线、沿江集居,乡镇企业新增投资沿路、沿线、沿江集中,促进新城镇发展;(4)城镇建设中政府应着重投资基础设施、市场建设,起到对其它投资主体的吸引作用,不宜参与竞争性过强的企业投资。

3.要大力开展乡村生产基地建设,在种植、养殖、多向经营上要尽可能连片开发、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们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1)打破区域封锁分割,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要加强分工协作,按资源相对优势,大力建设基地;(2)鼓励城市、城镇企业参与乡村基地建设,为基地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乡村基地直接同城市、城镇的企业和市场挂钩;(3)鼓励乡村农户对基地建设进行股份合作,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农户生产经营。

标签:;  ;  ;  ;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构性制约因素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